常年期第三十主日
今天福音选读的主角巴尔提买,是个失明的人,盲人。在躯体的层面讲,他甚么也看不见。然而,一直在这马尔谷年每个主日连续地读《谷》的我们不禁要问,真正看不见的,究竟是这个双目失明的巴尔提买,还是另有其人?
耶稣与巴尔提买相遇时,巴尔提买「正坐在路旁行乞」。在今天社会中,有社会保障、市民关心、科技帮助,但盲人的生活仍有许多困难。在古时,他们的生活情况自然差得多。他们没有谋生的能力,甚至连自理的能力也没有,只能行乞。他们切切实实看不见人生的光明。他们没有希望,只能坐在路旁,靠施舍过活。
可是,这盲丐「一听说纳匝肋的耶稣经过,便高声哀叫……」。这个本已生无可恋的盲丐,仿佛突然重拾人生的希望,生命力重燃。但他马上遇到阻碍:「许多人喝止他,叫他收声」。一个四肢健全的人,在某件事上要面对群众压力,已经十分困难,更何况这个双目失明,本来在群众眼中地位就已低得不能不再低的『乞儿』。可是,他深信自己已找到人生的光明,活下去的希望,因此无论再大的压力,他无惧孤身敌万众。他不只是不服从群众的喝止,而且「他叫得更响亮」。
耶稣听见了盲丐的呼号,便使人唤他过来。接着,耶稣问他说:「你想我为你做些什么呢?」。到此,我们就要留意上文下理的重要。耶稣的这道问题,在不久之前才讲过出口。大家还记得他在何时问何人吗?没错,就在上主日,耶稣也曾这样问过他的两位门徒——载伯德的儿子雅各伯和若望。载氏兄弟的答案,是为自己得到荣华富贵。盲丐的答案则是:「请使我看得见!」。
大家也许会问,这盲丐也不过是为求自己身体的残障得以康复。这样说,他又如何胜于宗徒们呢?非也。这里我们既要留意上文下理,也不可忽略叙述中的细节。首先,这盲丐一直只在路旁行乞。他的人生与他的身体一样,停在一边,没有前进。但在他双眼复明后,他并没有去为自己谋求更好的物质生活,而是「跟随他上路」(参拉:et sequebatur eum in via)。耶稣路往何处?按《谷》的铺排,下一节,耶稣就荣进耶路撒冷了【注:由于这是圣周的主题,故常年期会跳过】。盲丐也许不知道耶稣具体的命运,也许会有荣华富贵,也许不会有。他没有过问,也没有计较,他只是纯粹地『跟随他上路』。
如果大家还记得两周前的主日福音选读,那么就会发现,被盲丐比下去的宗徒,并不只是载氏兄弟。当时,有位富人问耶稣永生之道。他一生恪守诫命,耶稣遂命他变卖一切布施穷人,然后跟随他。他却不舍,并忧愁地离开。耶稣慨叹富有的人难进天国,此时「伯多禄(代表所有宗徒)开口对他说:『看,我们舍弃了一切,而跟随了你』」。这的确是事实,但明显,他们在计较着他们付出了几多,然后预算他们应该因而得到几多。
盲丐是个『乞儿』,他身无长物。他唯一拥有的,就是他的白天垫地寒夜裹身的长衣。在耶稣唤他前去时,他马上跳起前往。按《谷》描述,他并没有先收好他唯一的长衣带着身上,然后往耶稣跟前去。在他双目复明后,他也没有回去路旁先收好长衣带着然后才跟随耶稣。更重要的是,他并没有对耶稣说:『看,我连我唯一的长衣都舍弃了,来跟随你』。他舍弃了的,就舍弃了,并没有再放在心上。也许,倒过来想,如果舍弃了的,付出了的,一直放在心中记数计算,那究竟是不是真的付出,真的舍弃?
从整部《谷》的结构来说,治好盲丐这一幕也相当重要。这是《谷》中耶稣最后一次以大能治好人,也是耶路撒冷之外的最后一幕。换言之,这是从耶稣公开传教的生活转入耶稣荣进耶京的转拆点。如果大家有印象,在《谷》中耶稣较早前也治好过一位(贝特塞达城的)盲人(8:22-26)。在《谷》的脉络中这也是重要的一幕,因为耶稣替这位盲人开眼之后,就首次向门徒们预言默西亚的受难和复活。可以说,从这首尾呼应推论,这部分(8:22–10:52)的重点就是「开眼」:认清耶稣的身份,真正地了解「默西亚」这身份的意义。
遗憾的是,正如《谷》一直的描述,与耶稣日夕相处,天天听教的宗徒们,总是对耶稣的身份一知半解。伯多禄肯定耶稣是「默西亚,永生天主之子」,却只在意其光荣而不接受其苦难。宗徒们或者彼此计较,谁的地位更高,份位更大。
当然,耶稣没有与他们计较。他仍让他们留在身边,尽力继续使他们明白自己。但我认为,盲丐让我们明白,(心神)贫穷的人跟随耶稣的容易之处,在于他们并不计较自己(曾经)拥有甚么,付出过甚么,他们只一心跟随那使他们开眼的光,走在往加尔略山去的路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