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西,109国道边,后桑峪村有个天主教堂,据称是北京第一所教堂。规制很小,历史悠久。网上搜的讯息说,此地在元代就有了欧洲传教士并建立了教堂。1294年传教士来到,1334年建立教堂,当时教徒一百多人,教堂建在村民家里,后来扩建、重修,文革中捣毁,文革后再修,遂有今天的模样。教堂藏在村子深处,就在普通胡同里,要不是那座白色尖顶,初来的外人都不容易找到它。
我周六上午之前对它一无所知。在村里停下车,朝着尖顶走去时遇到一个村民,我问教堂一直用着吗?一直用。村里信教的人多吗?都信。我从教堂出来后,一个小男孩鬼鬼祟祟边玩边看我照相,我问他上不上教堂,他说礼拜六晚上和礼拜天上午。看网上资讯,说复活节、圣诞节都有规模不小的活动。
教堂清净简单低调,但内部相当精致,我是说精致,不是说豪华。文革后公家拨款再建的,还是花了些钱的。我看过无数教堂,各国、各种风格、各种外观的,从金碧辉煌到一座竹棚的,从巴黎圣母院、科隆大教堂,到金三角的山区公路边的阿卡族(爱伲族)人的教堂,但后桑峪村这个天主堂有个我从没见过或没注意到的景象,它一排排长椅上放着圣经等学习材料,书旁还放着眼镜等私人物品,挺多,不是一两处,显然是教徒留下的,似乎显示着教徒的座位是固定的。
我想起中小学的教室。还真有点遐想空间 -- 这个高度社区化的教堂,封闭的小范围内的人们间的紧密联系,构成一个类似于实验室般单纯的社会文化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