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文世界里这次因教宗若望保禄二世逝世凸显了一个有趣问题。那就是,究竟该把POPE称为教宗,还是教皇?教宗与教皇的称谓究竟有何区别?
其实,目前只要是华人天主教徒,不论海内海外,甚至受中国官方控制的“天主教爱国会”,几乎都把POPE称为教宗。再就翻译的准确度来说,似乎也应是“教宗”而非“教皇”。因为,POPE的拉丁文原意就是爸爸,用来作为教宗一词的目的,就是将之比拟成众信徒共同的父亲,众信徒的大家长,也就是目前还在经常使用,将教宗称之为“HOLY FATHER”的意思。
不过话又说回来,自公元313年君士坦丁大帝颁布“米兰诏书”定基督教(也就是现称的天主教)为罗马帝国国教后,许多罗马皇帝登基时都希望经过POPE加冕这一道手续,一方面借以寻求天主的降福,一方面也有借此加强其地位的用意。尤其是,自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517年马丁路德宗教革命以前的一千多年时间里,欧洲几乎成了政教合一的世界。由于王国林立而缺乏统一的帝国,POPE实际上代行了古罗马帝国皇帝的皇权,无形的政治权力非常之大。举例来说,甚至像神圣罗马帝国创建者查里曼一世,都不得不要求POPE加冕才能确定其宝座的合法性。那时的POPE可是有点名符其实的教“皇”。
因此,自天主教于明朝中叶传入中土,徐光启利马窦等人把POPE翻译成教皇,不但没什么不当,可能还十分贴切。但是自1870年意大利统一,欧洲仅余的教皇国也瓦解后,POPE的政治权力完全丧失,回复纯宗教领袖的地位和象征意义,再把POPE称之为教皇可就不但不是事实,而且还成了讽刺。因此,自民初以来,至少在天主教内部,不再称POPE为教皇,而改称教宗。
我们知道,中国历史上对政治对手常有极度蔑称的习惯,在我们的传统字汇里,甚少有平等的敌人。不是“匪”、“盗匪”、“匪帮”,就是“寇”、“贼寇”、“倭寇”、“逆贼”、“蛮虏”等。一定在口舌上把对手贬损得不成人形才称心快意。因此,一旦衍生到实际政治,自然也就容易走向不共戴天的极端,与讲求折衷妥协的民主政治,只好越行越远。
其实说穿了,政治乃一时一地之事,为了政治目的而将对手极度蔑称,用心其实是很阿Q的。就好像当年蒋介石强迫子民日夜高喊“共匪”、“打倒共匪”、“消灭万恶共匪”一样,让当时的台湾老百姓人人能琅琅上口。但如今事过境迁,岂不徒留笑柄?
毛泽东建政以来,这方面情形表面上似乎比蒋介石来得好,但由于高举政治挂帅的缘故,使得一些名词用语上的泛政治化现象,不但更加严重,而且更加纤巧,甚至纤巧到新一代华人已完全感受不出当年采行这些名词用语背后的政治含义。
像是把已经改为教宗的名称再改成教皇,把明明已经没有政治权力的教宗再称之为教皇,其似褒实贬的细微用意,年轻一代华人甚至已无法想象。
另外,像是把明明已经只是松散结盟毫无从属关系的“大英国协(COMMONWEALTH)”硬翻成“英联邦”,其目的不外间接强调大英帝国当年霸权的丑陋。当初采用这种名称时背后所付出的政治用心是显而易见的,但时至今日,又有几人不习以为常而感觉得出其中的不对劲呢?等等例子,不一而足。
综上所述,道理其实很简单,在这中国政府要求各国将PEIKING改为BEIJING而世界各国也都配合,对南韩政府要求把汉城改为首尔而中国政府也愿意顺从的今天,根据“名从主人”的原则,既然梵蒂冈的华语广播称POPE为教宗,那么,我们华文世界是否该把POPE称为教宗还是教皇?答案应该是不辨自明的吧。
(写于2005年4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