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青年节八月在印度尼西亚结束,与会的香港教区团团长包天浩神父(A. R. Balubun)期望青年回港后能延续会期内的经验,乐于接受不同族裔的文化。
来自印度尼西亚的圣言会神父包天浩来港传教近九年,他会期前对本报说,期望能带领青年认识印度尼西亚本土的信仰与文化,「让青年认识这个以伊斯兰教为主的国家其天主教发展状况,以至圣召蓬勃等面貌」。
印度尼西亚信徒积极参与堂区
谈到香港情况,包神父指出,有不少印度尼西亚家庭因从商而定居香港,其余大部份则为印度尼西亚家庭佣工。香港现有印度尼西亚籍人士专职司铎照顾这些信徒的牧民需要,包括每主日在基督君王小堂举行印尼语弥撒、每月两次在教区菲籍人士牧民中心举行弥撒等,包神父间中会为同乡主持礼仪。
包神父说,遇有特别节庆,印度尼西亚信徒均踊跃参礼;而有堂区更会邀请她们在主保瞻礼时表演舞蹈,「有助鼓励印度尼西亚信徒融入教会生活」。
对于印佣长年与家人分离,包神父会「鼓励她们多祈祷、参与信仰聚会和弥撒等」;而当于聚会中听到印佣分享雇佣问题的辛酸时,他亦会按需要而作出转介。
明爱社工:当辨识外佣宗教需要
明爱亚洲外地劳工社会服务计划团队主任文笑珍早前对本报说,香港人与印度尼西亚人相处,要认识彼此的文化,曾有雇主不了解穆斯林佣工守斋戒月的需要,因此出现文化分歧;亦有雇主会要求佣工于休息日工作,「有的以金钱补偿代替假期,但长久下去会令佣工身心疲惫」。
文笑珍指在港印佣由九十年代的数百人,至本年一月增至十五万四千多人。她说,印佣的工作待遇不断改善,惟在社会融合方面仍有困难──过去曾有佣工独自使用私人屋苑会所设施时被拒。她期望社会人士尊重不同种族人士的宗教文化与身份,不要出现歧视的行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