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难民署于六月二十日“世界难民日”为难民电影节揭幕前夕,有牧者期望媒体推动社会关心难民处境。
联合国难民署六月二十至二十六日在本地电影院举办“难民电影节”,播出七套以难民为题材的电影。这些电影反映不同地区的难民处境,表达难民对摆脱战争和不公义社会的盼望,当中既有描绘难民的困苦和挣扎,亦有从国际大事探讨,如讲述乌干达游击队强逼儿童当兵的《战争的烙印》,以及有关赤柬屠杀人民历史的《人民敌人》。
联合国难民署香港办事处筹款经理成淑娴说,电影节让公众认识并关心难民处境。她说香港生活幸福,港人未必体会到难民的苦难,她期望港人透过不同方式支持难民服务。
成淑娴五月十八日对本报说,其中一套电影《巴勒斯坦人在南方》讲述难民自力更新的故事,“伊拉克的巴勒斯坦难民前往智利,赚钱养活家人,与香港人为下一代努力同样可敬。”
本年是第五届“难民电影节”,成淑娴指过去反应良好,本届将于六月二十一、二十二以及二十四日设分享环节,邀请传媒人与观众讨论难民课题。
在香港以至海外,教会团体和明爱透过不同方式帮助难民和寻求庇护者。香港圣云先会的堂区协会亦为寻求庇护者提供基本生活支援,帮助等待核实难民资格的人士。
红磡圣母堂圣云先会神师麦冠达神父(D. Mukonda)强调,信徒须具备关怀普世的心态,他期望媒体能够帮助大众培养这份情操。
这位来自刚果的圣母圣心会传教士五月十四日说,他们探望区内的印度和巴基斯坦寻求庇护者,支援他们的基本生活需要,及转介合适社会服务予他们。“教友藉此分享基督的爱。”神父说。
基督教九龙佑宁堂王美凤牧师则指出,难民的故事就是和平的见证。她说寻求庇护和提出酷刑声请需时很久,亦不易成功,惟社会不应忽略他们的需要。该堂会最近便安排留港寻求庇护人士,向中学生分享在原居地的困难。
王牧师五月十七日说,佑宁堂服务寻求庇护人士,并联同“一代人公社”举办“和平大使”计划,让他们到中学演讲。“难民亦能够贡献移居地的社会。”她说社会有时以有色眼镜看待难民和寻求庇护人士,她期望透过教育活动培育大众的国际公民视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