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1 耶稣又开口用比喻对他们说:
22:2 “天国好比一个国王,为自己的儿子办婚宴。
22:3 他打发仆人去召被请的人来赴婚宴,他们却不愿意来。
22:4 又派其它的仆人去,说:你们对被请的人说:看,我已预备好了我的盛宴,我的公牛和肥畜都宰杀了,一切都齐备了,你们来赴婚宴吧!
22:5 他们却不理:有的往自己的田里去了,有的作自己的生意去了;
22:6 其余的竟拿住他的仆人,凌辱后杀死了。
22:7 国王于是动了怒,派自己军队消灭了那些杀人的凶手,焚毁了他们的城市。
22:8 然后对仆人说:婚宴已经齐备了,但是被请的人都不配。
22:9 如今你们到各路口去,凡是你们所遇到的,都请来赴婚宴。
22:10 那些仆人就出去到大路上,凡遇到的,无论坏人好人,都召集了来,婚宴上就满了坐席的人。
22:11 国王进来巡视坐席客人,看见在那里有一个没有穿婚宴礼服的人,
22:12 便对他说:朋友,你怎么到这里来,不穿婚宴礼服?那人默然无语。
22:13 国王遂对仆役说:你们捆起他的脚和手来,把他丢在外面的黑暗中;在那里要有哀号和切齿。
22:14 因为被召的人多,被选的人少。”
前言:在今天的福音比喻中我们看到许多人在从事自己的事业,谋求自己的幸福而拒绝参加国王儿子的婚宴,错过了这份殊荣与喜乐。可是,这位国王不因此而停办婚宴,反而去邀请其他更多的人来参加,来分享他的喜乐。从国王这样的举动中,似乎在昭告一项真理:每个人虽然有自己的人生规划,寻找幸福之道,但是真正的幸福不在于自己怎样规划,怎样奔走,而必须遵循蒙福的法则。耶稣说:“我是道路、真理、生命。”(若14:6)唯有通过他、藉着他,人生才有真福可言。那么,通过这个比喻他启示给我们什么蒙福的法则呢?
一、 牢固的关系
人人在寻找和追求幸福,就如今天的比喻中那些到自己田里去的,作自己生意的人一样。但是,无庸置疑,今天我们看到最幸福的人,最值得羡慕的人当属国王的儿媳。因为,通过缔结婚约,她从此与国王的儿子有了一份牢不可破的关系,从此要享受国王的荣华富贵。所以,今天这位国王为什么心心念念要请人分享的是婚宴,而不是他的生日、他的登基纪念,似乎在告诉人,当注重的、当渴望的是建基于牢固关系上的幸福。特别要认清和渴慕真正的幸福,不只是在于自己怎样的努力与奔走,而是要与那些显贵的人物有一份亲密牢固的关系。有了这份关系后,一生的幸福才更有保障。许多时候拥有这份关系比什么都重要。
要想与世上的一些贵人结缘,往往要看机遇、看出身背景,要看人的资历、才能。但是,若想得到天国的福份,就不需要这样外在的条件了。只需要相信就可以,非常简单方便。因为,天国的大门是向每一个人大大敞开的,对所有的人是一视同仁的。只要你愿意相信和接受耶稣为救主,你就可以与天主建立血浓于水,永难割断的关系。圣经说:“凡接受他的,他给他们,即给那些信他名字的人权能,好成为天主的子女。他们不是由血气,也不是由肉欲,也不是由男欲,而是由天主生的。”(若1:12—13)通过“相信”这个决志行为,我们就如同通过“生育”一样成为天主的子女。只要我们常常呼求,“阿爸,父啊!”,就证明我们已成为他的子女了。因为圣经说:“为证实你们确实是天主的子女,天主派遣了自己儿子的圣神,到我们心内喊说:“阿爸,父啊!””(迦4:6)
这份由相信而来的牢不可破的父子关系,是我们一生蒙福的基础。拥有了这份关系后,就等于拥有了一笔巨大而无形的资产。从此,我们可以以儿子的身份尽情享受和支取天父一切的丰盛,而且是“恩宠上加恩宠”。(若1:16)因此,尽管我们多次的糊涂悖逆,他总是含忍,总是等待,总是在寻回与医治我们。对于我们的认罪、悔改他总是赦免,直到七十个七次。对我们的需要,他总是细心照顾,且赋予我们生命,且是更丰富的生命。对我们的祈祷,他岂不把圣神赐给我们(参路11:13)。在人生的各样困境中,他总会赐下亮光,带领我们出埃及、过红海、进福地。这一切都因为我们是他的子女。
所以,我们在信仰上首先要寻求的、要庆幸的、要感恩的、要夸耀的、要牢牢把握的就是这份关系。因为自从我们愿意相信并接受耶稣为救主的那一刻开始,我们就与天主之间有了真实、万难割断的关系,这是任何事情都改变不了的事实。纵使有许多事,特别是一些明显的、反复的、重大的罪恶,好象在切断,在拉开我们与天主间的距离。但是,我们从路加十五章中浪子回头的比喻中取得确据,纵然因着各种的恶行使我们远离父,但是仍不能割断我们与慈父的亲情关系。有时,我们悔改无力,反复跌倒,我们也无需恐惧、绝望。因为,在福音中我们看到许多慈父良母为子女向主求医而没有不获允的。今天天父对我们生命的破口,灵性上的癞病,岂会袖手旁观,怎不会赐下他的医治?
所以,圣经说:“请看父赐给我们何等的爱情,使我们得称为天主的子女,而且我们也真是如此。”(若一3:1)凭着相信,我们的的确确,实实在在成为天主的子女,与他之间有了这份亲情关系。
你愿意完全委顺于主吗?愿意一生完全跟随他吗?愿意相信并接受他是生命整个的救主吗?只要你愿意,你就与天父之间有了这层牢不可破的父子情深的关系。这样的关系是在信心中领受的最大的恩典。一位在社会上闯荡多年,过着痛苦流离生活的弟兄,听到因着相信成为天父的儿子的福音后,深刻认识到自己原来拥有何等尊贵的身份,深受感动,生命大为改变。此后,逢人便传福音,自豪地说我是天父的宝贝的孩子;遇见困难就宣告,我的生命是大大蒙福的,是大有希望的。我们要学习这位弟兄,常常依靠这种引以为豪的关系,从中获取生命的动力,顺服圣神的带领,走人生与信仰的道路。
二、 顺服的心态
今天有份于婚宴喜乐的人,不是因为他是好人或坏人、不是因为他够不够资格,或者配不配,而是因为他们听了邀请就来了。这就是单纯地顺服。如果,这些人思想稍微复杂一点,或许他们就错过了这次白白得来的参加盛宴的机会了。他们如果想,接受国王的邀请,参加这样盛大、高级别的宴会,到底要带上什么贺礼才不失脸面?或者,我这样卑微低下的人,挤身于这么多达官贵人中,多寒碜啊。因着这些顾虑而不敢赴宴的话,那么就错失良机了。还好,经过一番思考,特别是他们看到国王的真诚、热情,便打消顾虑,顺服地来了,由此就分享了国王的喜乐。
要得到幸福,特别要得到天国的真福,其实很简单,只要顺服就可以。所以,耶稣说:“我实在告诉你们:你们若不变成如同小孩一样,你们决不能进天国。”(玛18:3)我们越顺服,就越蒙福。天主怎样说我们就怎样做。耶稣说:“那听天主的话而遵行的人,更是有福的!”(路11:28)
我们都知道这个蒙福法则。可是,好多时候,我们听了道后,如同撒种的比喻中所说的,不是被飞鸟叨走、就是被荆棘窒息、或者被太阳晒干,结不出果实。因为,魔鬼、世俗与自我常常对抗主的工作,如圣经说的“我所愿意的善,我不去行;而我所不愿意的恶,我却去作。”(罗7:19)那么,那些本来让我们蒙福的话,就白白地荒费了。
怎样使我们更加顺服呢?只有一条路,而且这是条上好的路,那就是希伯来书所说的:“该卸下各种累赘和纠缠人的罪过,以坚忍的心,跑那摆在我们面前的赛程,双目常注视着信德的创始者和完成者耶稣”(希12:1—2)这需要我们在祈祷中学会辨别和取舍,更重要的是把目光专注于基督身上。越专注于基督,内心越容易顺服,蒙受福份也越快越多。因为,当目光停留和专注于自己,或世俗,或魔鬼时,我们内心会风起云涌,会抵挡天主的声音。只有单单注目主时,内心各种嘈杂的声音会随之退去;凭信心仰望时,基督的话语,基督的温柔、慈爱会软化我们,我们就容易顺服了。
一位受主感动,投入福传的主的仆人,曾经经历一次信心的考验。因为,原先在社会上时,他本是一位公务员,工作好,福利高:生病时,机关给医药费;孩子念书,单位给教育费;年终时,机关有奖金。可以说要什么有什么。可是,放弃工作投入教会事奉后,什么都没有了,生活负担变得特别沉重。这时,他思想要不要继续走下去,这样凭信心供应的生活能坚持多久?当他陷在自己的难处中看不到亮光时,主怜悯了他,让他信心的生命大为增强。一天晚上,当他象平常一样经过街道,看见一盏盏路灯时,心中特别触动。他发现,当他面朝路灯而行时,一点也看不见自己的影子,在他面前只有亮光,影子被落在后面。而当他走过一盏路灯,灯在他后面照射时,立刻发现影子就在前面。离开这路灯越远,影子就越长越黑,很是可怕。可是,当他又接近另一盏路灯时,发现影子又被抛在后面。于是,他有很大的感悟。他明白了,我们的生命如果不朝向基督,越远离基督,自己的重担只会越来越重。如果单单仰望他,在他的光中,所有的重担必会挪去。从此,他坚定地走事奉的道路,每次遇见困难,他总是仰望主,主也供应他的一切需要。后来,他不仅用自己的一生为主作了美好见证,而且他的幼子,长子也先后走上了全职事奉的道路。
三、 务本的行为
要想得到真福,除了把握牢固的关系、保持顺服的心态之外)在具体的生活中也需要我们的配合。今天参加宴会的绝大多数人是穿上整洁的礼服前来的,否则就要被驱逐出宴会。这说明,为得到一种福份,需要做一些相应的准备。对于参加这样的盛会,穿上整洁的礼服,是起码的要求。看到这么多的人,在很短的时间内都能穿戴整齐,说明这是件简单易行的事。同样,为得到真福,我们所要作的,也会是很简单的事。天主从来不要求我们做超出我们能力的事。只要我们按照能力所及,职责所在,尽好各种份内的事,真福就离我们不远了。
我们基督徒一生要面对三种担子。第一种,如圣咏说的:“唯愿上主天天受赞美!他承担了我们的重负,因他是救我们的天主。”(咏68:20)这里所说的重负,是指罪及罪的后果而过的重担,这些担子凭自己是不能除去,无力承担的。只有死在十字架上的主才能为我们背负。第二种,在迦拉达书信提到:“你们应彼此协助背负重担,这样,你们就满全了基督的法律。”(迦6:2)有些重担,当别人无力挑起,而需要我们帮助(时,)。他的担子就成了我们的担子。有时我们软弱,无法面对时,也需要他人的帮助,我们的担子就转卸在他人身上。因着爱的联系,为了满全基督的法律,我们对别人的重担有责任。第三种担子,就是我们的本份。如圣经说的:“各人要背负自己的重担。”(迦6:5)
有人听道理,读经没有正确、完全的领受,往往会产生错觉。他们以为既然圣经这么说:“将你的重担卸交上主,他必扶持你,他决对不会让义人永远动摇不止。”(咏55:23)那么,我们凡事都可以不做了。事无巨细,统统交托,因为主为我们承担了,我们可以清闲自在,对自己的责任、本分可以推得一干二净了。这是糊涂又不负责的想法与做法。的确,那些超出我们能力的,在我们本份之外的,主会为我们承担的,他人会协助我们的。但是,我们能力之内的,职责范围中的,是主为我们量身定做的,我们仍有责任和本分尽其在我地去完成。
圣经中有许多的恩典,或者天国福份的经历,都需要我们先去承担自己的担子。如:路加福音第五章,伯多禄如果不先听从主,划到深处去再撒一网,是不可能有满船的收获的。再去撒的这一网,是他的本份。至于将捕到多少的鱼,是主的担子。旁边的同伴来一起捕鱼是他人的担子。又比如:增饼的奇迹中,那个献出五饼二鱼的孩子,是先尽了自己的责任。然后,变出让五千人吃饱又有剩余的食物,这是主所要做的事。去分发食物,为群众服务是宗徒们的担子。
所以,尽好了本份,其他的一切主与别人自会同工。有人以为,尽好本份有时也很难,因为担子实在太重。各位教友,我们还是求主给我们智慧与信心。当拥有了智慧之后,我们就会明辨什么是我们当做的,就会准确定位,会看清自己的能力和职责。当有了这些智慧之后,我们往往就如圣经教导的一样祈祷:“上主,我的心灵不知骄傲蛮横,我的眼目不知高视逞能;伟大惊人的事,我不想干,超过能力的事,我不想办。我只愿我的心灵,得享平静与安宁;就象断乳的幼儿,在他母亲的怀抱中,我愿我的心灵在我内,与那幼儿相同。”(咏131:1—2)我们也求主赐给我们信心,有时经过辨别之后,我们看到担子实在很重,但是主赐下的恩许,我们会在信心中看到出路和转机。主这样应许说:“你们所受的试探,无非是普通人所能受的试探,天主是忠信的,他决不许你们受那超过你们能力的试探;天主如加给人试探,也必开一条出路,叫你们能够承担。”(格前10:13)通过圣经,我们领受到他所开出的这条出路,就是回应他对我们发出的邀请,到他跟前,交付重担。他说:“凡劳苦和负重担的,你们都到我跟前来,我要使你们安息。你们背起我的轭,跟我学吧!因为我是良善心谦的:这样你们必要找得你们灵魂的安息,因为我的轭是柔和的,我的担子是轻松的。””(玛11:28—30)当我们这样做之后,主会奇妙地替我们减负,把坚硬的轭变得柔和,然后我们重新背负起来时就感到轻松柔和了。
所以,即使在我们的本份中,有一些不能承受的重担,只要投入祈祷,到主跟前,凭着信心交托,必会经历奇妙恩典。这个时候的祈祷,难道不也是作为基督徒一种本份吗?因为常常祈祷就是基督徒的本份。因此,不管是祈祷的本份,还是工作、生活、职责的本份,只要我们先尽好这一切,天国的福份自然会临到我们身上。
某教会的一位长者分享了这样一个故事。在他的堂口里有一位年青的弟兄,不务正业,好吃懒做,过着东挪西借、穷困潦倒的生活。多次的借钱迟还,甚至不还,使关心他的人越来越少。社会上的朋友不必说了,就连教会内的教友看到他时也渐渐冷淡下来。可是,每当这位青年窘迫困顿时,总会来找他的,他也是有求必应的,虽然他也知道给这位年青人的钱总是有去无回。他想如果连他也关闭了怜悯的心肠,那么主的大爱怎样体现出来呢?何况,作为当地教会的牧者,他应该要对他负责的。有一次这位长者去外地车管所补办一个手续,这个手续已经拖了很长的时间,若是再延期,不仅要罚款,更麻烦的是不知什么时候才有机会专程过去一趟。可是,当他到了车管所时,离下午下班的时候只有半小时了,而且那一天也不是办理这个手续的日子。这可怎么办呢?正当他左右为难,是去是留难做决定时,来了一个电话。这个电话就是这位年青人打过来的,他说自己现在在外地,身无分文,已经饿了一天了,而且晚上也没有地方可以落脚。你现在马上通过银行打两百块给我,好吗。这位长者,跟他说,可以的,等我把事办好,就打给你。可是过了十来分钟,他又打电话催过来,某某先生,你钱打来没有?这时,这位先生有点生气了,对他说,我说打给你,就会打给你的。别催了,我现在正有事办不了。随后这位先生心想,我又不欠你,凭什么打钱给你?还一直催。可是,他转念又想,或许他真的饿得受不了了,还是先去打吧!反正今天的手续的事,大概办不成了。所以,他就驱车找到最近的银行打了钱,当他刚打了钱,手机又响起了。他以为是对方来电表示感谢呢,可是,不是他的,而是这个城市里的一位热心教友的。喧哗几句后,他提到了自己目前的困难。谁知对方听后马上说,我有一位熟人在车管所,我马上联系他,请他帮忙。不出几分钟,这位热心教友回电说,你赶快去,那人在等你。最后,这个手续是在下班后的十分钟办好的。通过这件事,这位长者一方面体会到怜悯人的人是有福的,因为他们要受怜悯。另一方面认识到,当本份所在,职责所在先去尽好时,主的奇妙工作马上会跟进。
总结:今天比喻中的国王的盛情虽受到一些人拒绝,但是他不改初衷,继续邀请其他的人来分享他难以抑制的喜乐。同样,耶稣也巴不得将天国上好的福份赐给所有的人,他热切期盼人人能回应他的渴望,遵从蒙福的法则,走在蒙福的道路上。在一切之上先建立与天父牢固的关系,怀着顺服的心去接受天主的话,各人尽好自己的本份,如此,我们的一生幸福与慈爱必常随不离,直至悠远的时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