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七○年八月十九日 韩山城译释 《教宗保禄六世论现代对宗教的态度》,36-45页 台北:安道社会学社,1971 讲词大意 由讲词(一)至本讲词,教宗的用意在于揭示现代人特别趋向无神论的原因。首先是因为他们迷信不可知论,其次是他们以为人不再需要天主,再其次是人们误认天主是一个过时的观念。本篇讲词则举出又一原因,即人们以为天主可由其它价值,如科学、自由、爱情等来取代。至少比较高雅的现代人决不以为财富、势力、荣华、政权及享受等是值得人们崇拜的价值,因为它们太粗俗了。但科学、自由、美术、义务、工作、进步尤其爱情等,则是非常高尚的观念。因而他们妄想以它们来取代天主。果然,现代人一提科学、自由尤其爱情等,便往往为之心醉如痴或肃然起敬,并不思不想地给予五体投地的悦服,而甘愿为之奴化。一切广告、口号、运动莫不以这些观念来试图争取人心,说服大众。这些观念的权威俨然等于先知们所说的“这是上主的断语”。圣经上所谓“钦崇天主在万有之上”的诫命,竟变作“全心、全体、全意、全力爱科学、自由等万有之上,乃至在天主以上”了。天主无形之中好似业已垮台。祂在人们心目中好似已没有了立足地。人们既不屑于想到祂,则自然亦不再谈到祂,更不再为自己的生活是否吻合天主的诫命而担心。然则,天主、宗教、信仰等还有什么意义?这是无神论,至少在实际生活上的无神论所以风靡全球和遍及各地的原因。 至于教宗的答辩则是圣奥斯定的一个千古不移的定论:“天主是人心无可取代的需要。”没有天主,科学、自由等价值不仅不能填满人心的无限容量,甚至将一变而为危害人类的洪水猛兽!关于这点,现代不稳定的国际局势与各国内部的紊乱,乃至家庭、学校、社会及教会的不安与骚动,便是证明。 ********** 讲词正文 引言 以其它价值取代天主的企图 1 今天我人有意对现代人表示我人职务内应有的灵牧之爱。所谓现代人是指现代的普通人。我人采用普通二字,并无意低估现代人的水准,只是旨在表示我人对更多人们关心而已。我人要大家注意,现代人在信仰及宗教方面惯于受到的诱惑。 2 这诱惑发源于现代人的一种看法。他们说,我们没有有天主亦过得去。我们可以以其它价值取代天主。或者更恰当地说,不信天主,不履行因了信天主而必须恪遵的宗教诫律,我们仍可照样生活下去。这态度,并非存心绝对否认天主的激烈的无神论,而只是在实际生活上对宗教不感兴趣并试图遗弃传统的宗教诫律,而建立人生于其它基础之上。这结论来自只顾现实的复杂思想,它能将要理课程灌输于儿童心灵内的一点坚贞的信仰予以摧毁。在青年理智内疑云一经涌起,渴求解放自身于任务的醉人展望一经抬头,则这点坚贞的信仰便告消失。人们说,天主是一艰深问题。没有天主在理论及实际生活上所要求的种种,人生将多么舒适,多么便利!在某些人,这诱惑具有教外女神米乃娃的面貌。人们认为放弃宗教等于一项胜利,等于解放自身于幼稚的虚伪观念,就如你们尚能记忆的“雄鸡报晓”一剧。这剧的主角:雄鸡,以为太阳之初升乃为其啼声所唤起。人们说,现代人是成年人,不需要迹近幻想与迷信的宗教。现代人只对自身利益、职务、爱情、经验,日常工作及业务等动用脑筋,便感到心满意足。他们以为只有这些构成真的人生。 3 这是我人上述试图取代天主的第一种诱惑。我们可以援引落于荆棘丛中而被窒息的种籽的比喻来形容之(见玛,一三,七,二三)。意思是说,俗务的顾虑将心灵内原应保留给宗教义务及权利的空隙,全部霸占。我人姑称这诱惑为实际生活上的实验主义。现代所有主日瞻礼不念经、不停工的缺点,说明这诱惑如何强烈。正值个别和集体参与假期及主日弥撒典礼的重要性较前益为明显的今天──-这重要性不独在于替逝去的时间及萦身的俗务留下一个智慧的标志,亦可给予心灵一个喘息、舒畅及欣慰的机会及其应分享有的第一位置──而对这诱惑扯起降旗者,竟多如过江之鲫。 这企图的狂妄 4 生命而无宗教,难免不令人感到空虚与无谓。为一位有头脑的人,没有真理及宗教的光明,则自觉行走于黑暗中,其生活经验失去重要性及意义,其人格沦为平凡庸俗,其自由则变质为听命于恶欲及其它势力的奴役。于是,人自觉需要一个高于自身、先于自身及凌驾于自身之上的理想。而流行的臆说,悦耳的口号及走时的哲学遂轻而易举地成为取代天主的偶像。我们固须承认,被捧为人生导师并试图取代宗教信仰的观念,如科学、自由、美术、工作、进步、义务及爱情等,往往相当高雅。它如财富、势力、荣华、政权及享受等观念,其号召力虽不亚于上述各观念,但其对人生的意义则模棱两可。是的,上述观念皆各有其价值;但果真值得我们捧为绝对价值,并奉之为神明,而不需要更高的观念来作其解释?只有上述价值,是否可能填补天主在我们心灵内留下的空隙?只有上述价值,我们心灵内最伟大最美好的部分不就空起来了?这些价值本身就需要与更高的泉源保持连系;如果把心灵内的容量缩小到只容纳这类孤立的价值,我们不是将我们具有无限容量的心灵不仅未曾扩大反而横加缩小?天主是人心无可取代的需要(见忏悔录一,一),是圣奥斯定的名言。这名言适用于圣奥斯定以前及以后的一切心灵的历史!(1) 5 我人无意形容这无可满足的需要为一种“形上的饥渴”,因为这既非现代唯物论者所乐闻,亦非内在论的唯心论者所接受,即使其不接受的理由不同于唯物论者。我人只限于要人们承认,在人心深处有一种出自人性的需要存在:人心趋向于一个无限者,并渴求以信、爱天主二德扩展自身,直至与该无限者结合。因为在人心灵深处印有天主的奥秘戳记。以其它价值取代天主的作法是无法理解的狂妄,即使聪颖非凡及道德水平甚高的人士有时亦做过这样的尝试。这作法开罪天主,因为祂在圣经初页宣布的第一件事,便是祂极其关心的首条诫命:“我是上主,你的上主,除我之外,你不可有别的神”(出,二O,二,三)。这作法亦开罪人们自身,因为这等于以一种人为的反光来欺骗他们,不让他们瞻仰天主的奥迹,祂是灿烂夺目的光明之原。(2) 6 但现代人还有一种试图取代天主、基督、信仰及宗教的时髦方式。人们并不唾弃宗教尤其由基督创立的宗教所有恩泽,而只将这类恩泽加以分析,并将它们与其根蒂──天主分割开来,然后归功于现代人。人们惯于说,由竖的泉源──以指出原始与终点-──横的地平线。所谓横的地平线已非天主而是人了。人们为了取悦现代人唯俗化、而非宗教化及敌视超绝性,敌视生活的天主及其降生成人的基督----祂因圣神而成为我们的救主──等奥秘现实的心理,而试图给公教教义创造一套新的讲法,结果是将教义“纯粹人化”了。许多人尚能记起,二次世界大战后,一位卓越的唯心论哲学家所发表的一篇文字。这篇文字旨在解释,为什么我们应自称为基督信徒。他以锐利的笔锋说明基督创立的宗教,由于介绍了具有不可磨灭价值的、有关心灵的新的理论,而拥有无可否认的功绩。但他认为,真正由基督创立的宗教已被吸收,而取代之者乃是内在唯心论。 这趋势的荒谬 7 现在我们听到某些思想家在替基督信仰提供一种唯俗化的解释,而形成一种没有宗教性的宗教。基督在这宗教内,虽仍扮演重要的角色,但祂只是人而已,祂的天主性完全不见了。这些思想家拥有某些深入而美妙的观念,致使在教义上业已唯俗化并因而否定教会经常保卫与宣讲的真理的现代信友,为之心醉。他们撰写的文字往往非常动人,就如玫瑰花一样使人感到惊喜,但只是与其根蒂横遭分割的玫瑰花。它们的花朵固然美丽,并肯定某些堪得颂扬的道德价值。不过,如果与其根蒂横遭分割而“纯粹人化”了,则怎能继续发展?宗教而不幸被贬到与人相等的水平,则焉能救人?它们只可能维持一早晨的时间而已(Cfr. G. De Rosa, Civita Cattolica, 1970, quaderno 2877 and 2878)。 结论 8 天主、基督、教会是无可取代的!我们要克胜上述诱惑!我们要在公教信德内再度取得准确、圆满和得救的真理!因为这样的真理只能来自公教信德!祝宗座遐福。 讲词注释 (1)“是的,上述观念皆各有其价值,但果真值得我们捧为绝对的价值,并奉之为神明,而不需要更高的观念来作其解释?”不提财富、势力、荣华、政权及享受等俗不可耐的物事,即所谓相当高雅的科学、自由、美术、工作、进步、义务及爱情等价值,亦需要更高的观念来作其解释、纠正与指导。犹如“子”的名词需要“父”的观念来作其解释,否则,“子”将是不可思议的怪物;同样、科学、自由等名词而无高于它们的观念作其解释,则不唯不能餍足人的求知欲,而且将大不利于实际人生!就如科学吧。科学只能告诉我们事物是怎样的,但对事物的是什么及其最后由来及宗旨,则不能给我们一个满意答覆。这不独使我们心灵好似一块悬在半空里的石头,永远得不到安息,而且还替实际人生导致巨大的不幸。现代使整人类心惊肉跳的核子武器便是一例。再如自由吧。如没有更高的观念来加以指正,则将一变而为放任,并使人们沦为物欲的奴隶,同时又招致社会的紊乱。现代由世界的动荡不安,即系证明。它如工作,义务二观念何等冠冕堂皇!但如没有更高的观念予以正确的说明,则不免变质为“为非作歹及苛扰人们”的金字招牌!大陆沦陷前,某共党政治人员,在整天勒索与苛扰我之后,夜间尚要求我给他准备温软的床铺。理由是:否则,他将不免生病,而不能继续工作与尽义务了。至于进步和美术更需要较高的的观念来予以辅导,否则,进步将适足以造成腐化及堕落,而美术则将摇身一变而成为讴歌丑恶的工具。现代欧美各地色情图书的充斥市场,性生活的公开展览,还不是在进步及美术的藉口下而泛滥成灾的?最后是爱情,如不以天主圣爱的观念来予以提升和纠正,则将沦为急于满足自我而不惜牺牲他人尊严的色情!总之,上述各观念,除非与更高的观念──天主保持连系,则在理论方面将造成可怕的错误思想,而错误思想则是祸恶的制造者! (2)内在论者("Immanentist")以为只有人的经验(感觉等)是求取真理的最后泉源。凡超出人们经验的种种,一律不在理智研讨之例(Cfr. New Catholic Encyclopedia "Immanentism")。由于他们将求取真理的范围局限于人们经验之内,故名为内在论者。 内在论者的论调颇与某些唯心论者的想法相近。唯心论者,大体说来,都认为事物不单系乎人的经验,而且事物是由经验所构成者(Cfe. Ibidem, "Idealism")。柏克立(Berkley)曾以为“物体之本质悉得分解为知觉之要素。是以物体不能离知觉而存在。凡云存在,即被知觉之谓”(见哲学辞典,“唯心论”条;商务印书馆发行) 由于内在论者只以人的经验为求取真理的泉源,唯心论者则又以经验为事物之构成因素,而形上的一切显然不在经验范围之内,而是超越经验者,故其不承认形上的一切,乃自然趋势耳。此教宗所以说:“形上饥渴一语,非内在论的唯心论者所接受”的原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