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希望每個孩子都能擁有在家庭中成長的權利」
文:Marco Carvalho
譯:何紹玲
在澳門特別行政區,因為打擊販賣人口而名字成家喻戶曉的狄素珊修女,近年為了保護家庭暴力受害者,她不遺餘力,為立法打擊家暴而奔波。年屆81的狄素珊修女說:「澳門給了她一個機會去幫助人,這機會在別的地方是找不到的。儘管如此,這善牧會的總幹事聲稱,要幫助澳門成為一個公正的城市,要做的工作還多着呢!狄修女要面對的下一場仗,將是把領養孩子的過程更人性化。
在某種意義上,你在澳門已成為[打擊販賣人口]和[制止暴力侵害婦女行為]的標誌。關於打擊販賣人口,你覺得澳門的情況有改善嗎?至於賣淫或對未成年少女的性虐待情況等等仍然是一個問題。
可是,我說的只是18歲以下的女孩,我們和政府達成了一項協議:我們只會對18歲以下的女孩負責,因聯合國認為18歲以下的仍是兒童;兒童是需要保護的。其實,那些18歲以下的女孩,全都來自中國大陸,她們並不是澳門人,利用熱線求助的18歲以下女孩,數目並不多,由於政府沒有提供有關這些人的統計數據,故很難說被迫賣淫的婦女人數是在增加還是減少,只有被警察抓住的會記錄在案。有部份被警察抓到的,經審問後會被送到我們這裏。過去6年,我們共接收過62名未成年少女……
62名?
沒錯,是62名,開始的時候比較多,現在減少了些,一年可能是兩、三名;以往,我們每年會有五至六名。然而,問題仍然存在,這些來自中國大陸不同地區的女孩,是非常脆弱的一群,她們多來自貧困家庭,都是輟學生。我們只遇過一個真正完成中學的,其他大都在畢業前輟學,她們在家不快樂,很容易便成為人販子的獵物,來澳門的時候,販子會答應她們很多……
這些人販子到底對她們承諾了什麼?工作?
是金錢,主要答應她們金錢。我在香港時,與行為問題的女孩工作了一段頗長的時間。大致上,我都覺得這裏的女孩很好,並不像在香港接觸的女孩那樣倔強和愛製造麻煩;雖然如此,她們仍是易受傷的。當她們被警察抓住後,將進行身體檢查及被審問,之後便會帶到我們這裏,跟着會繼續被審問一段時間,但她們不會合作,她們會說沒有人把她們帶到這裏來,是自己來到這裏的,當然這是沒可能的,因為她們多數都不知身處何地。政府的立場是這樣的:在沒任何證據之下,是不能起訴任何人的。我們曾試圖改變方式但做得到的不多,她們不會停留太久,我們無能為力,只好把她們送回去,這些人販子經常會在等待。雖然我們有照顧過60多名女孩,但只知道其中一個女孩結了婚、生了孩子的個案,其餘的呢?我們都不知道,因無從跟進。無論如何,我們正嘗試告訴政府:我們可仿傚一些歐洲國家的做法,多給來自其他地方的人販子受害者一點時間,讓她們反省和覺悟。我相信,即使她們不同意,在澳門是可以令女孩留耐一點的。須知她們並非老練的娼妓,只是個小孩子而已。
你認為應准許她們留在澳門多久?
我們希望能堅持,認為她們必須留在這裏一段較長的時間……或許是幾個月……否則我們對她們起不了任何作用。儘管我們如何友善、盡力令他們投入,但時間太短了。我們在這方面取得最大進展的一次是:一年前,有一名女孩,告訴我們她必定重操「舊業」,我們知道後,便改變策略,原本打算送她過邊界,再搭機返回她的原居地,但婦女組織的職員決定在澳門買機票,送她回家再把她交給家人--這是個比較昂貴的方法。這婦女組織還為她設定方案,滿以為有些進展。錯!一、兩個星期後,她失蹤了。
然而,善牧中心並不只會幫助人口販賣的受害者,中心還會扶助困境中的婦女……
基本上,我們是一個危機中心,所以當我們開始這計劃時,我們的名稱沒用葡文[Lar]這字,(註:Lar是居所的意思)。從開始,我們便對婦女權利採取公開立場。這些年來,我們接觸到的婦女和要處理的情況,並不是一般人能想像的。我們扶助的人,百分之九十九是本地居民,但也有外籍人:當中有從監獄獲釋或正待遣返原居地的婦女;也有來自非洲烏干達的,我們仍有聯絡,她們曾販毒,不過,也是受害者,只是被一些又聰明又狡猾的人利用了,這些人告訴她們把毒品帶入境是沒問題的。還有來自其他地方的,例如俄羅斯、蒙古,幾乎任何地方。我們甚至有一個家庭來自牙買加的。
待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