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禧年已成过去,新世纪就此开始。在生命成长过程中,我们都曾有过“更新”的努力与体验,但每次只是“好景不常”,很快又恢复旧观,依然故我。在此想给大家分享一个小小经验,或许有助于踏实“更心”,然后才能真正进入生命的“新”时期、新世纪,使自己在具体生活中真能全“新”起来—内外皆新,欣欣不已。
去年六、九两个月中,一件小事连续发生两次;一般都会觉得这很不幸,但它却真能使人更看清生命真相,因而在日常生活中变得更真实、踏实,感到更轻松喜乐,活得更安定、充实、自在。这件小事就是去年六月在岷区有流行感冒,团体中有好几位年轻弟兄轮流“中奖”,咳嗽得很厉害。洗者若翰节目(6/24日)那天我仍无事,过得很快乐,庆幸“今年”(大禧年)没有生病(去年一九九九年六月中曾病了两周多),电话中还有友人开玩笑祝贺—没想到六月廿八日就咳得起不来了。七月中逐渐康复,接着又是一连串的静修辅导,忙得不亦乐乎。结束之后,快到中秋(9/12日),正想好好休息几天时,又来了一个“没想到”:中秋节当晚躺下,一直到十月中旬后半,身体才慢慢恢复过来。
六月底咳嗽时,曾有两晚咳得无法入睡,当时“清清楚楚”体会到:连一口气也不在自己的手中。九月中躺在床上,由于虚汗很多,整个人都软了,英文所说的 Flat(like a flat tire)表达得相当确切传神。四个多星期的“卧床”,除默念玫瑰经外,有一句话不断回来:“疾病的恩惠并不比健康的恩惠小。”从初学时就已多次读过、听过这句话(耶稣会《会宪》第272条),在培育工作中也多次和他人分享过,但直到这次卧病在床,这句话才真正“活”了起来。
身体虚弱无力时,可使人很容易体会到:“我不是生命的主人—生命完全不在自己手里”;所以健壮有力也并不是“理所当然”的,好像一切都操之在我,要怎样就怎样。既然如此,那最符合实际的心态就是:常衷心感谢给我生命的“生命之源—天父”;体力充沛时就多用,不多就少用,没有就安静地躺着;深信祂不会亏待我,而是祂的慈爱照顾常远远超出我的想象;至少事后再“回首来时路”,更常会令人“寸草春晖,潸然无语”了。
在此同时,还有两个人不断“出现”在眼前,一位是玛尔大.罗宾女士(1902~1981),另一位是伯铎.雅鲁贝神父(1907~1991)。前者于1928年完全瘫痪在床上,直到1981年去世,五十多年不能动弹,只做了一件事:甘心与基督一起为救助人灵而牺牲奉献(请参阅《玛德罗宾—十字架与喜悦》,刘德宗译,思高圣经学会出版,1987再版)。后者是耶稣会的前任总会长,1981年中风倒下,就此一躺十年,只能默默交付一切,“现在我觉得更是完全在天父手中”。他们的“安然接受病苦,默默交托奉献”,使我深深体会到“疾病的恩惠并不比健康的恩惠小”。因为玛德罗宾的“生命果实”之一,就是“爱德之家”的不断成长发展;耶稣会能有今天的稳定踏实,我觉得和这位总会长的“欣然奉献病苦”密不可分。经过这次活生生的体验,他们成了我内心的“患病之保”—安心接受、欣然奉献,就会产生意想不到的生命果实。
反过来说,如果我不肯“安心接受病苦”(就如以前曾多次折腾抱怨过),那又能怎样?不但不会减少病苦或更快痊愈,反而会更苦、更重,拖得更久。所以“疾病的恩惠并不比健康的恩惠小”,首先是在于“安心接受”下来(不接受也不改变什么,只能苦上加苦),然后会变成恩惠与祝福,那就是借着“欣然奉献”,完全交托在天父手中。这次一个多月的卧病在床,是大禧年中天父送给我的一个大红包,里面装满着生命的祝福:获得两位患病主保,不再害怕生病;对天上母亲有更亲切的体验与信赖—她心中常有我,我心中也常有她?果能如此,我再软弱、可怜,仍然会彰显她母心的无尽慈爱;在病床上与基督一起奉献,会结出更丰富的生命果实(因为就是健康时的“热忱使徒工作”中,也会夹杂着一些“自我满足”在内;但与基督一起奉献病苦,“自我”会更获得净化,天父的心愿更能完全实现)。
总结以上所述,其实关键就在一念之间。果能“更心”面对病苦,“不幸”随即变为祝福。如能这样不时转祸为福,生命自己就会进入“新”时期、新世纪,不是吗?不妨先从“更心”作起,试看生命会如何“更新”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