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中旬一个主日,台湾地区教会庆祝圣赵荣与中华殉道圣人瞻礼,这是中华教会的大事,也是主教团宣圣委员会多年来努力奔走的成果。那天弥撒后有教友学生问我:“怎样才可以成为圣人?”当下便给他们讲了一大堆有关宣圣的程序等,然而在我脑海中出现的不是那些程序,而是如何成为圣人?
传统教会的训导都认为:成为圣人是很难的,除需要很多的奇迹外,更要经过复杂的审核程序。笔者也相信目前在教会中所敬礼的圣人,都因着这些严格的考验而被宣为圣。而且笔者更肯定他们追随基督的决心和思言行为,绝对是我们的芳表。
倘若过分强调“成圣”的困难,或许会阻挡教友“成圣”的勇气。然而,真的是“难于成圣”吗?似乎也不尽然。笔者在此大胆地提出“人人都可以成圣”的说法。因为根据创一27:“天主于是照自己的肖像造了人,就是照天主的肖像造了人:造了一男一女。”所以每个人都是“天主的肖像”,尽管比例上非常少,但我们不可否认人本身具有一些天主的特性。人人既然都是天主的肖像,都有些许天主的特性,这就是“人人都可以成圣”的基础。只要我们顺着这些天主的特性,发挥“天主肖像”的功能,那为何不能“人人成圣”?
不过,许多教友对这样的一个“身分认同”,并没有认真去思考。这可能与梵二以前教会认为人是“罪人”的负面观念有关,以“罪”的观念将人真正的本质埋葬。强调人的“罪”,正如对一位“偷针”的小孩予以全盘否定,反而迫使他“偷金”。近年来,许多教友放弃了原有的信仰,以民间宗教、道教、风水、星座,甚至土地公、山神等等,作为其祈福、婚丧喜庆的依据,这就是“认同”上出了问题。
“认同”与“成圣”似乎是两个问题,但却息息相关。而教友之所以迁就民间信仰,其实就是无法认同自己的身分,低估了自己的身分。既然我们就是“天主的肖像”,那么所有受造物,包括日月星辰山川风雨,其实都是我们可以管理的,都是我们人的“下属”。如果膜拜它们、相信它们,岂不是太贬抑了人本身了吗?
梵二后的观念是以积极面作为思考的方向。任何灵修的中心目标,都是认同人本身的自我,便是那“天主的肖像”。越能认同我们是“天主的肖像”,就越能找到真正的自我,也越能接近天主,达到灵修的真正核心。
因此,当我们在懊恼福传的效果不彰,或抱怨许多教友放弃天主的信仰,而去相信民间宗教的同时,我们要反心自问的是:在那么多福传与灵修的方法中,我们是否真正让别人了解我们信仰的核心?或只是把许多工夫花在枝枝叶叶上,却未能让人见到“天主肖像”的这个根干?
廿多年来,台湾教会费尽心力,开了不知凡几大大小小的福传会议。除了热热闹闹的“大拜拜”,以及一些“决而不行”的文献外,真正对福传有多少贡献?坦白说,对于教会昔日的许多珍宝,我们只是抱残守缺─抱其形而去其神。也就是说,我们忽略了这些珍宝的重要,是在于它的本质精神具有彰显“天主肖像”的功能,而且是永久长存的,至于它的形式则是随着时代而变化。然而,我们只知固守形式,却忽略了精神,自然会因时代与环境的改变,而受到淘汰。
“梵二”就是如此,教会内部一直把“梵二”挂在嘴边,它渐渐变成一种图腾,甚至是“具文”。什么是“梵二精神”?笔者相信最根本的是,它抛开了两千多年的包袱,重新回到初期教会的原点,或是重新回到天主与人关系的原点,从那里对自我身分的认同作一次更核心、更真实的省思。但是这样的一个梵二精神,如今不只未能加以发挥,反而用过多的包袱加以包装,成为更大的负担。
总之,“成圣”与“认同”是一体两面的事,对“天主肖像”这一身分的“认同”,正是“人人可以成圣”的基础,如此才不会使人因可能性渺茫以致却步。福传工作不是要更多的包袱,而是鼓励人去寻找“天主肖像”那个自我的原点,而这才是真正灵修的核心。若能这样,教友才会重视这个“优越”的自我,直接寻找天主,而非透过民间宗教去相信山川河岳、日月星辰,如此,梵二的精神也才能真正的彰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