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室隐修院 teresa tseng 摄
“踏入这扇门就像踏入另一个世界,红尘世俗的烦躁是谢绝进入的!”这是“小室隐修院”(Eremo Le Celle)的院长——安东尼修士(Frate Antonio)这么说的。
谢绝红尘世俗烦躁的大门 teresa tseng 摄
仲夏之日,记者走访了一所坐落在离意大利托斯卡纳大区科尔托纳(Cortona)5公里山谷中的天主教隐修院。
小室隐修院 teresa tseng 摄
穿过层层蜿蜒曲折的山路,按路标,抵达坐落于石子路尽头的修院门口。眼前所见,是一扇不起眼的大木门,但是,当踏入大门内,瞬时映入眼帘的,是让人惊艳不已的景象:山谷中,一座利用山崖打造的小小隐修院崁在山溪涧旁,峭壁石崖上,园中的草木扶疏,菜园错落有致,惊叹之余,让人不禁有种豁然开朗的感动,而久居暄闹都市的我,也能在此感受到大诗人陶渊明诗中“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意境。此刻可以强烈感受到大自然正张着双臂拥抱,轻拂着我,天与地紧密结合在一起,仿佛没有了边际,一种无言的深情直入人心。
小室隐修院院长安东尼修士 teresa tseng 摄
小室隐修院院长安东尼修士安然自若,轻松地坐在院内的木板凳上,对我娓娓述说着这儿的历史:早期,这山谷只有个小小的山洞,因为正好位于山泉经流处,所以成为当时牧羊人休息或农人磨磨之处。直到公元1226年,也就是中世纪时期,意大利托钵修会的一位名叫方济各的修士,来到此地;当时,体弱多病的他,知道自己即将抵达生命的终点。所以在此经历了一个痛苦煎熬的夜晚后,写下了他简短的遗嘱:贫穷,相爱,和忠贞,用这三项来记录他一生灵性生活总结,后来这三项箴言流传下来,成为圣方济各会无论是过去,今天或者未来的基本教义。
圣方济各雕像 teresa tseng摄
然而,谁是圣方济各呢?圣方济各,天主教称为亚西西的方济各,出身于富裕的家庭,并且拥有很多兄弟姐妹。但是,他却不因此而满足于优沃的生活。为了张显他的决心,一天,他脱下了身上所有的华服,赤身离开了家,决定遵循天主的召唤,过着“贫穷”与“和平”的传道生活。当时,中世纪时期有很多异端教会兴起,破坏了天主教会的形象。圣方济各与追随他的人以兄弟相称,他们热心传教,引导大家进入属灵的喜乐中,他甘愿过着清心寡欲的生活,阻止了异端对于教会腐败的攻击,以此来挽回天主教的威信。圣方济各热爱大自然,懂得什么是最平凡的喜乐,他们将时间全心用在传播福音和服务穷人,以身作则来积极维护天主教正统教义。圣方济各一直在挑战自己,凡事,他都要亲身体验。比如,他来罗马圣伯多禄教堂(S.Pietro)朝圣时,看到乞丐,就跟他们交换了衣服,然后加入他们,因为他要亲自去感受,以同理心去了解当一个人伸手乞讨和接受施舍物时的心境。
小室隐修院石墙 teresa tseng摄
请问,这人烟稀少的静地,生活在此是否感到寂寥?修士笑着回答:这儿连“墙”都是有生命的。从1260年至今,多少兄弟来此,把自己的心和情都借着这些石墙留了下来,石墙记录了他们的辛劳、等待、期盼、焦虑、恐惧……。石墙,静静地矗立着,是唯一不会背叛人们的东西。它稳稳地立在此地,年复一年,无声地倾听着所有的祈祷、倾诉、发泄……,如果石墙能体会人们的心,生活在此怎会寂寥!
小室隐修院的教堂 teresa tseng 摄
安东尼院长还提到:有时,游客来此会抱怨,千里迢迢来到这儿,只见几块石头建造的小房和教堂,难免感到失望。而院长修士的回应,总是请他们坐下来,安静地倾听,仔细地聆听,因为这安静中,如果用心去体会,是可以感觉到有生命流动的,是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存在着:那就是天主。他说,听起来好像不可思议,但事实就是如此,天主是存在于安静中的,祂在这安静中,跟你对话,让你发现自己,让你看到内在的真我。在这缤纷的世界,我们很容易就迷失了自我,是应该好好静下来审视自己,找回自己了,而这儿,就是让你找到真我的最佳处。
小室隐修院的花园 teresa tseng摄
可以请院长做个自我介绍吗?院长修士侃侃道来:我发愿做修士才14年,而且是成人后才做的选择,在这14年中,这是第二次被派到此院做负责人。这儿本是为住在托斯卡纳大区的方济各嘉布遣会(Frati minori cappuccini)初学者准备的场所,也就是让那些有意愿加入神学的学生准备的场所,只是目前没有初学兄弟,只住着6位修士:4位是意大利人,另外2位是从非洲来此静修一年的兄弟。所有的修士在此,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早上6点起床到夜晚就寝,从打扫庭园,照料花园与菜园,到祈祷,打坐,冥想,弥撒,念圣经,赞颂,夏天还要接待来住宿的静修团体,也要传道……日复一日,每天不论在生活或者是心灵上,都是满满的,充实的!
嘉布遣会的修士 teresa tseng 摄
请问方济各会和嘉布遣会有什么不同?院长说:方济各会是公元1200年中世纪时期就存在的,而嘉布遣会是1500年文艺复兴时期才出现的,也就是说,两者在出现的时间上,差距挺大的。方济各会,本来就只一个,但随着时间变化,又出现了很多分派,最有名的有三个:小兄弟会(Frati minori)那是追随圣方济各传下来的修会,后来因为意见分歧有了住院会(Frati minori conventuali),他们的会服是黑色或灰色长袍,另外就是有连身帽子的嘉布遣会(Frati minori cappuccini),虽然大家都以追随方济各会的基本理念为主,但是其中又有各自会院的院规。嘉布遣会,是一个隐修会,原先会规是非常严格的,但随着时世的变迁,现在修会也愿意开放自己,走出来去教堂帮忙,去讲道理,做忏悔告解圣事等。
祈祷 teresa tseng摄
请问为什么院长您称自己为修士而不是神父?院长回答:嘉布遣会,跟一般教会法规有所不同,本会院分修士兄弟和神父兄弟,但是我们是平等的,差别只在神父可以做弥撒祭祀,而修士不能,但是一位普通修士也可担任院长的职务,甚至可以负责管理会院的神父。若想成为神父可以跟领导商量,但是要强调的是,这不是自动或者规定。修士特别强调,想成为神父也是一种召唤,不是自己可以决定的,它是一个启示,要有意愿去配合,让天主进入心中。成为神父,不是一个个人职位的最高荣誉;神父的工作,是为修会兄弟们及为教会服务的。
小室隐修院一景 teresa tseng摄
跟教区神父不同的是,嘉布遣会除了遵守会规外,他们只需服从教宗,虽然主教是每个教区的负责人,但是我们嘉布遣会不由主教管理,仅一起合作。安东尼修士强调说:常常,人们一味地着重于想弄清楚教会这2000年来的组织,却忽略了教会最重要的本质:“信仰精神和救世主耶稣”,天主教的存在就是因为耶稣的降生,若失去它的本质,也就失去了重心。
小室隐修院一景 teresa tseng 摄
请为我们介绍这小室隐修院。这隐修院的名字叫Le Celle(小室的复数,单数是Cella),是在1230年左右,圣方济各过世后由会院厄利亚(Elia)兄弟建造的,他是圣方济各的传承人之一。这修院是利用山崖岩石建造的,从地板下面就可以看到山岩,试想,当时圣方济各爬山涉水与跟随他的修士兄弟走来时,这儿只是丛林山崖,他,一位热爱大自然的人,躺在岩石上,静思,默想去体会人与造物者的亲密关系,呼吸着大自然的气息,聆听蝉鸣鸟语,抬头就是穹苍,这不就是天主的恩典!
进小室的门 teresatseng摄
请问为什么叫做Celle?院长解释说:Cella的意思就是一间小室,它最多可以放一张床和一张很小的桌子,别小看它,其实这是深思过的设计,它是做灵修功课的地方,是祈祷处。“小室”就是修士跟天主相遇处,是一个神圣的地方,入口窄门让我们联想到圣经里的窄门:“你们要从窄门进。因为宽门和大路导入丧亡,但有许多的人从那里进去。那导入生命的门是多么窄,路是多么狭,找到它的人的确不多。”(玛窦7:13-14)。同样,因为天花板是低矮的,想进入小室就得弯腰低头,否则无法入室,弯腰就是鞠躬敬礼,让我记得进门的目的。
小室隐修院内部一景 teresa tseng摄
小室是非常私密且个人的,原先,是不允许其他人入内的;房间越大,装的东西越多,越容易分神,而这小小简单的小室,可以让我们完完全全专神与天主交流。他说: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一间“小室”,就看你愿不愿意走进去!(附注:“小室”就是一间让人闭门反思的小房间,所以后来意大利的牢房就称为Cella。)
小室隐修院前的大自然风光 teresa tseng 摄
小室隐修院前的大自然风光 Teresa Tseng摄院长接着说,有些专门研究圣方济各的专家表示,圣方济各专门选择这些有裂缝,褶痕的山丘,因为对他来说,进入大地的褶纹中就像进入天主的伤痕里,他要与天主同在。事实也是,圣方济各一般都是躺在石头上睡眠,有时也会像打坐般靠着石头休憩,盘石(Pietra”在圣经代表的就是天主,圣方济各每天不都是依靠在“盘石”天主的怀抱里!访问的最后,院长修士说:圣方济各把耶稣的生平,实际地去体验了,他随着天主的脚步,也一步步在引领我们去亲身体验那恩宠。
小室隐修院 teresatseng摄
道别后的回程,伴随着树上的蝉鸣,和树叶轻柔的沙沙声,院长修士的话语,修院中静谧又温馨的氛围,和那座百年来静静地倾听人们心声的石墙,还回荡在心头,久久不能忘怀地伴我踏上回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