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召辨识是一门了不起的学问因为它所涉及的不是有定律的一加一等于二的方程式而是一个细致并充满生命力的动态过程在这过程中主角是天主与求助者而辨识者的角色比较像一位受命给天主拣选一颗上好的珍珠的鉴赏家然而身为一位圣召辨识者除了具备相当的专业素养之外还须给两位主角天主与当事人之间所存在的难测的奥秘例如天主的恩宠人的自由预留一些空间但是这并不能抹杀圣召辨识的重要性有关这一点我已经在其他的文章中探讨过了注一圣召辨识的方法可以有很多而邀请当事人以自传的方式分享他的生活以及他与天主的关系是辨识过程中可用的方法之一在这里想办法是自传在圣召辨识中所可扮演的微妙角色意即在帮助人做圣召辨识时如何善用当事人所写的自传来澄清他追随天主的动机与能力
诠释自传的原则导师与当事人的关系在圣召的辨识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这点涉及培育者自身对自我的认识以及接受自我的程度换句话说为能合宜的诠释当事人实际的情况培育者须对他自己的人格素质(包括自己的优长与缺陷),有相当的了解,否则很容易会将其自身的问题投在对方身上。譬如,一个意识到自己有强烈自卑感的人,和一位没有意识到自己有自卑感的人相比,较不会轻易断言别人地他的反应及关阀混因为看不起他所致,因此,在圣召辨识的过程中,即使导师只是参考由一位民理学家针对一个个案所做的分析报告,他究竟理解多少,所作的诠释与客观的分析是否相合,也和导师本身的人格素质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其实,每一个人在看或解读一件事情或一个人时,很难达到百分之百的准确性。因为多多少少都受到个人过去背景的影响。额我略大学校长Fr.Franco imoda S.J。在他1998年所发表的一篇文章中,就提到这个问题。他说任何人企图在任何一种人际关系中去了解另一个人时,多多少少总会减弱或扭曲另一个人的本质。因为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独一无二、无可替代的奥秘。只不过越成熟的人,对别人原有面貌的扭曲程度相对而言,越轻罢了。再者,无论如何,导师在阅读当事人所写的自传时,要常与自己和他交谈或接触的,实质经验相对证,是否“说得比唱得还好听”?或“说一套唱一套”?如此所得的结论,才可说是较客观的。
自传的形式可以说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人会把它写成小说或是故事的形式,情节曲折,交代详尽,引人入胜,有人会像写论文或履历表一样,简单俐落,条理分明,其中不含半点感情,因此读来不免觉得干枯 无味;有人可能会以比喻的方式表达,其中暗藏着落许多玄机,或语意含混,令人有雾里看花,不知所云的感觉。其实,一篇不拘形式,任凭执笔者自由发挥的自传,就像一个敞开的窗户,多多少少会拽出他如何重新组合过去,体察现在及期盼未来。
何时写?怎么写?
什么时候写最合适?这个问题因人而宜,因为对某些人有益的时间,对另一些人不定有益。重要的是导师与当事人的关系如何。原则上双方的关系愈好,信任程度也就愈大,开放的程度也就越深,所涉及的范围也就愈趋贤。
某些导师认为可以在当事人与修会或修院初次见面后不久就写,理由是可以提供导师相当的资讯(例如当事人的家庭情况,求学及就业背景)等。不过大部分有经验的导师还是主张在当事人正式提出入会或修道院申请后再写。也有一些导师主张在辨识圣召的中期写。因为通常这个时期是圣召辨识的过程中,最困难的,最摇摆不定的时期。如果邀请当事人写自传,则可给出他一个重整过去的机会,同甘共苦时也帮助 他看出耶稣基督在他生命中的意义,发及选择修道生活及晋铎的动机。
方向:原则上,提供给当事人一大概的方向就够了,例如,可以告诉他简单的几句话:“写一篇简单的自传,包括你生命中最有意义的经验或事件”(如:家庭背景、教育背景、最有意义的关系与友谊,专业及工作的经验等)要注意的是,最好避免过度具体的问题,否则会收到适得其反的效果,因为 它们会阻塞使自传成为窗口的功效。换句话说,我们可尽量给 当 事人一些能有较大空间来回答的问题(不是一些只须回答简单的“是”或“不是”,“有”或“没有”的问题,例如 :“准备一篇自传,写下你认为在你生命中有意义的关系、事件与里程碑 。 自传的长度由你自己决定,但设法包括你生命中最重要的部份”。这样一来,执笔者 的空荡荡间就大得多了。空间导师使用指南:
必修的第一课是详细阅读这篇自传,不仅注意到发生了什么,同时也注意到当事人如何处理?这些经验如何影响他的成长、发展及自我了解。
注意到它的结构:思绪是否清楚,条理分明?或是结构松散,没有任何逻辑,有天马行空之势?通常当一个人面对一张白纸或空白的电脑银幕时,他必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选择如何借有限的时空讲他自己的故事,由何处,并以何种方式下手?他的选择会披露他自己的认知能力(包括逻辑思考能力等等)所以注意到整篇自传的结构,对认识当事人是相当有帮助的。最后,导师自己也要问自己一个问题:这篇自传如何补充了导师对当事人的认识?
注意整篇自传的语气。乐观还是悲观?整个语气与他所叙述事件或经验是否相称?(例如叙述忽然失去至亲的伤痛时,语谓是否显出悲伤?在谈及一个快乐或成功的经验时,字里行间是否会有一种掩盖不住的喜悦与满足?再者,悲伤或喜悦的程度是否与事件的大小轻重成正比?导师同时也可注意这篇自传整体的语气会令人觉得是当事人在向人披露自己或是自欺欺人?他在阐述自己的生活时,比较是以一个积极主动的参与者、创造者的姿态出现,或是以一种被动无奈、听天由命的、旁观者的姿态出现?整个自传的语调与培育者自己与当事人相处的经验吻合吗?这些观察都会使导师对当事人的情感世界及处理能力有所了解,这与一个人用文字表达的能力是否很强?并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
注意他的重点:整篇自传的重点在那里?是否只强调他个人生命史上的成就或只谈失败的经验?对过去,现在与未来是否有过度强调或忽略的阶段呢?当人他谈及未来时,是否与他的现在及过去相去不远,够实际吗?例如,一个人的智商特低,在求学历程中,显示出他无法与一般人竟争,而在自传中谈及未来时,却认为自己会成为诺贝尔奖的得主。这样的自我期许就不实际了。当然,导师都值得将这几点与实际和当事人的对话相对照。
注意是否有某些主题被忽视?因为自传与一般小说大话不同,一般小说会依照作者的构思将一些虚拟的情节拼凑在一起,然后撰写成书;而自传则是表在这出当事人对自己的过去所作的整合。所以发现一篇自传中所缺的部份,可以是很好的线索,如果当事人没有回答自传提示中某些具体的题目(例如家庭背景、教育背景)那么值得注意他之所以遗漏的理由?这些理由是否合理?另一方面,也注意在与当事人的对话中,这些主题有没有被提到?如果没有,可能是出于一种抗拒,(虽然可以是出于无心,不见得是故意甚至恶意的)那么也可以探讨一下他的动机为何?当向他提出这类的问题时,他的态度是什么?支吾其词或是坦诚相告?对他自己无意识的遗漏又是怎样的态度?防卫性强、作出强烈的反弹?或是坦然相待,轻松自如地将它视为一个认识自我的大好机会?
对那些已提到的问题,导师可问当事人对他的影响到什么程度?这些主题是否在当事人的生活中重复出现?是否已形成某种特定的模式?(例如:当事人在遇见挫折时,就想自杀;而目前有好几次自杀未遂的记录。于是对当事人而言,有问题就自杀,已成为他应付挫折的模式了在自传中,当事人是否表示某种经验使他茅塞顿开,甚至改变了他的生命?这些经验是什么?对他的圣召成长真的有帮助吗?(例如:因为失恋、所以想修道。这种改变对他的圣召就不一定有利)这些主题与导师和当事人直接的对话中经验,有何相似或不同之处?
情感成熟:情感成熟是人格发展在认知、心理、人际关系甚至宗教经验等各方面的基本要素。因为透过我们的情感,我们与自我、他人及天主接触,情感也是表露当事人参与并与其内心世界沟通的指标。比方说,注意到当事人如何在生命的不同阶段,处理他的挫折与失落感?处理得如何?得心应手、越来越迈向成熟?或是不知所措、每下愈况?他对自己的情绪熟悉吗?他的情绪稳定吗?时常意气用事?或是理重于情,所以导师在阅读自传时,值得问以下的问题:自传中那些情绪表露得最多?或是非功过相反,根本毫无情绪的迹象?为什么?这些情绪的存在或遗漏与导师和当事人面对面谈话的经验有何关联?
人际关系的能力:成熟的人际关系是度奉献生活的重要条件。所以在阅读自传时,可澄清:在自传中,他有没有提到他各种不同的人际关系?对当事人而言,生活中最有意义的关系是什么?他是以怎样的语气来谈这些关系?(信任、感恩、无所谓、或是抱怨、冲天、怨天尤人?)当他谈到这些人物时,他描述的深度如何?当事人一般与人的关系是稳定的、长期而深入?或是短暂而肤浅的?他交往的对象都是哪一类型的人?(都是社会某一阶层的人,或是三教九流,不分贫贱富贵?)那一种年龄层(都是年龄比他小或比他长的人?或老少都有?)与什么性别的人交往?(都是同性的人或都是异性?或两性兼之?在这问题下,可能会遇见一个敏感问题,就是同性恋的问题。由于与本文的重点没有直接的关系,所以只是点到为止)当事人通常是在怎样的情况下,结束或开始某种关系的?通常他的角色比较主动或被动?他对自己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有没有一点自知之明?导师个人与当事人的经验如何?
信仰历程:他有没有提到他是在什么情况下接触信仰的?他对信仰 的态度是什么?他与天主有怎样的关系?他有怎样的祈祷习惯?(持久而深入?或漂忽不定,经常更换?)他是否属于或接触某此信仰团体?和他们有怎样的关系?对修道或铎职生活了解多少?天主如何介入他的生活?有神师吗?和神师的经验又是如何?这部份的澄清与了解,在整个圣召辨识的过程中占有相当核心性的地位。当然,不可或缺的一步是导师要将当事人所写下的经验,与实际带领他做避静或进行神修谈话的经验做一对证。
导师的回应:除了详细阅读自传之外,我们最常忽略的是导师自己的反应,导师可以问自己,当我在读自传时,常会在我的脑海里自然出现那些思想或感觉?我所读到的与我实际的经验相似吗?读自传时,有没有什么意外的发现?或使我有恍然大悟的感觉?当我读完了以后,有没有体会到什么另外的思想、感觉?新的问题顿悟?这些反省如何帮助我及当事人进入圣召辨识的下一段进程?总的来说,读自传的人读得愈仔细,所能领悟到及发现的东西也就愈多,另外一点值得再度提醒的是在文章的一开始就已经说过,导师与当事人之间正在发展的互动与信任,与在询问、澄清及了解后者的深度成正比。自传在未来的用途:导师在读地这自传一段时间以后,可以问当事人写自传时的感受。注意他有怎样的反应。对于自己有更深的了解,好像发现新大陆一样,或是如释重负,终于交卷了?他对于这经验作何解释?当事人在写完自传后,有没有想到要对他所在地写的内容作一些补充或更正?如是有,是那些经验?如果作了这些更正或者说补充之后,整个的自传读起来会有不一样的感觉吗?当事人怎么将写自传的经验当作对个人在自我认识上继续成长的帮助?另外一个可以考虑的用途是:在当事人写完自传的一段时间之后,可以邀请他在祈祷的气氛里重读这份自传,在天主面前,这份自传对他个人、他过去的经验以及他未来的方向有怎样的启示?当他重读自己写的自传并且把它当作祈祷的材料时,他对自己以及他与天主的关系有如何新的领悟?有怎样的渴望?引起怎样的感觉?对此时此刻的他有何影响?
希望提出的这些方方面面,对从事培育工作的同行们可以有一点小小的帮助。当然,每一个人的历史都堪称是天主亲手书写的一部救恩史,其实富性绝不是一篇自传所能囊括的,同时,自传是一个工具,但不是唯一的工具。拙文中所提出的各项问题,也绝不可能是在短期之内就可以 完全澄清的。重要的是,导师收集了这些资料以后,是否能善加利用,这就要看作导师的个人功力了。
注一:圣召辨识:内容、原则与方法
注二:Imoda F-Human Deve iopinent Psycolgy and
Mys t e ryidellvell Be I g illlIIIfce e rs Pressj998
注三:本文取材于GarvinAiary Pat R.S.if-Human Developnent The Autobiography in Vocat ion Di sce rTIment19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