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一三年二月廿七日,梵蒂冈城内阳光和煦,晴空如洗。十五万信徒和游客挤得圣伯多禄广场水泄不通。教宗本笃十六最后一次乘坐教宗专车,缓缓地在广场上绕行一周,然后向期待的群众发表了感性的告别演讲。次日下午五时,一架直升机低空飞离梵蒂冈,直奔罗马东南方的冈道尔夫堡,教宗的夏宫。六百年来第一位自请逊位的教宗,就这样离开了人们的视线。
回顾二零零五年四月十九日,拉辛格(Joseph Ratzinger)枢机当选为教宗,宣称他承袭的是一个“永恒的职责”,今后将把生命奉献给整个教会和全人类。本笃十六上任之初积极倡导信仰与理性融合的神学观,致力重新点燃普世信仰的热火。
但是八年的任期却遇上教会多事之秋:梵二会议以降教会内的意识形态争执从未稍歇;神职人员的性丑闻却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加上教廷内部的权力倾轧和政风败落,使得这位原就不甚热衷行政管理的学者型教宗身心交瘁。于是在年迈之际,不得不思考交棒给一位体力和意志都强过自己的年轻教宗,以继续把稳天主教会这艘巨舰,重新出发。最后他审时度势,终于决定任内能为教会做的最后一件有益的事就是自请逊位。
告别演说中,本笃十六将他的经历比做伯多禄与宗徒航行在加里肋亚湖,有风平浪静,渔获丰硕的欢乐时刻,也遭遇过惊涛骇浪,必须逆风而行。那时他也难免埋怨:天主好像是睡着了。但是教宗也是一位现实主义者。他在告别演说中自比伯多禄,却没有提到一生大部分时间在加里肋亚湖滨讲道和显奇迹的耶稣。本笃十六用退位昭告了世人一个现世的现实:教宗是伯多禄,不是基督。
纵观天主教会历史,活着的教宗被迫或是自请退位的事例极少,且都是发生在教会权斗激烈的时期。本笃十六所留下的是一个教徒人数急速萎缩的衰落教会,而教廷中枢更将面临另一种史无前例的挑战:新旧任教宗同住在梵蒂冈城弹丸之地,如因行事风格产生龃龉,将加速教会内的两极分化,甚或分崩离析。教会史学家达尼尔.梅诺齐(Daniele Menozzi)就担心梵蒂冈会出现双头马车权力中心,而呼吁尽快未雨绸缪化解之道。
其他梵蒂冈观察者则将重点放在教廷内部人谋不臧的问题上。去年五月份教宗的管家保禄.加布里埃莱(Paolo Gabriele)被捕所引发的“教廷解密”事件,很多人相信是压垮教宗本笃十六的最后一根稻草。一些泄露出来的教宗私人文件被意大利媒体持续渲染报道,给普世天主教会制造了极为负面的舆论观感。而这位管家又对外宣称教宗对教廷内部的一些“邪恶和腐败”欠缺充分了解,他偷窃文件的目的就是要揭露和消灭这些“邪恶和腐败”。因此有梵蒂冈观察家认为管家保禄祇不过是整个事件的替死鬼罢了,其背后还有教会更高层人物和某些在俗善会集团的权斗和利益之争。
自由派天主教研究机构“若望廿三世中心”主任阿尔贝托.梅洛尼(Alberto Melloni)就直言不讳地说,这明显的是教廷内极右派势力耍的权谋,目的是给这位弱势教宗制造更多危机,而其主要打击目标则是教廷国务院的决策高层。就在泄密事件发生前不久,罗马警方以涉嫌洗钱冻结了梵蒂冈银行三千万美元的款项。让梵蒂冈一向隐秘不宣的金融运作方式,受到国际舆论群起挞伐。纽约时报引用得自梵蒂冈内线有关教廷权斗的内幕消息指出:管家泄密事件除了暴露了打击教廷国务卿贝尔托内(Tarcisio Bertone)枢机的阴谋外,还有竞逐梵蒂冈银行掌控权的博弈,及意大利籍枢机们为教宗职缺提前开打的卡位战。
美国肯恩大学历史学家基多福.贝利托(Christopher Bellitto)比较研究了历任教宗的时代背景、人格特征和任内建树所得的结论是:本笃十六任内的成就祇能用微小而内敛来形容。因为他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浸沉于自己的心灵世界,非常内向。诚然,本笃十六没有前任若望保禄二世的群众魅力和外交天份,也看不出积极拓展教会版图的雄心。
这位传统派教宗最想有所作为的应该是:对内从严厘定神职人员的思维言行规范,彻底清理梵二会议造成的分歧;对外则不求扩张,宁愿构筑小而严明的团结教会,以重显天主教的传统风采。奈何时不我与,壮志难酬。受到管家泄密事件打击,日益憔悴的本笃十六,在梵蒂冈城内更加孤立和孤独。
毋庸讳言,天主教会正处于一个晦暗的时段。但是政教合一的罗马教廷与一般政治体制最大的不同,在于忏悔与救赎的教义信仰发挥出来的反思与自新能力。一任接一任的教宗来来去去,天主教会却历久长存。
一位弱势教宗的自请逊位,却对未恪尽职守的教廷高层官僚发出了一个铿锵有力的警示:没有人是不可取代的,教宗也不例外。此举并可能引发一波教会的自请退休、退职潮。这无疑是一次革命!本笃十六是一位勇者!他一举扫除了环绕教宗牧职的神秘感,而换之以务实性。今后继位的教宗们,必须要有能力确实地执掌宗座权能。
选举教宗的秘密会议历来都是在梵蒂冈西斯汀小堂的一个密室举行。这个密室的别名叫做“眼泪之屋”,相传是有枢机承受不了选举教宗的巨大压力而痛哭失声。更普遍的认知是:教宗背负着一个巨大的十字架,面对着无情的挑战,要做出痛苦的牺牲。忏悔与救赎的人生苦路上,永远伴随着感恩之泪。
我们越了解教宗的圣召和奉献,就会越乐意在每一台弥撒中为他祈祷。
__________
撰文:耿庆文,加拿大自由撰稿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