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份:释义学循环(The Hermenutic Circle)摘要 这里所要谈的“释义学循环”(The Hermenutic Circle)是由谢根道(Juan Luis Segundo)所提出的一种具有革命性见解的神学方法论。而释义学循环并非谢根道所创,早在十九世纪初的士莱马赫(Schleiermacher)即已提出,其又是承续阿斯特(Friedrich Ast)与沃尔夫(Friedrich August Wolf)两位学者的观点。另外、还可以推到布特曼(Rudolf Bultmann)的“非神话化”(Demythologization)的释经法、其是受到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的影响。 一、 士来马赫(Schleiermacher) 士莱马赫(Schleiermacher)承续阿斯特(Friedrich Ast)与沃尔夫(Friedrich August Wolf)两位学者的观点,阿斯特的观点为:“语言学诠释的目的在把握古代的精神,这个精神大部分在文学的遗产中被揭示出来。也就是说所有古文的外在形式都指向一种内在的统一意义,语言即传递这个精神的主要媒介。”所以、诠释一个古代的个人作品时,整体的精神透过个体被发掘,个体通过整体的得到理解、整体也通过个体的内在和谐得到理解。因此、阿斯特的诠释学 有三个理解形式: 1.历史的形式:作品内容与人所能理解的关系。 2.语法的形式:作品语言与人所能理解的关系。 3.精神的形式:作者所处的整体的时代精神,和人所能理解他的作品的关系。 士莱马赫所承续的是第三种“精神的形式”,并继续这个诠释学循环,强调“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在诠释学的意义。而沃尔夫的观点则为:“诠释就是对话!”诠释学的目的在于通过与作者的对话达到一种完美与作者的沟通交际,由此来把握作者的概念与主题;除非有明确的理解、否则无人能够理解。而沃尔夫认为诠释学的三个标准在于:历史诠释、语法诠释及哲学诠释。 历史/语法诠释:关注作者时代的历史事实及语言理解,并进入当时作家生活的事实性的了解,以达到认识作家所认识的知识为目的。 哲学诠释:做为上列两种诠释的检验。 根据两位学者的观点,士来马赫建构其释义学循环为:诠释的理解就是对于作者心理过程的再体验。 二、 布特曼(Rudolf Bultmann) 另外、释义学循环也可以推到布特曼的“非神话化”(Demythologization)的释经法。布特曼的“非神话化”是在关注新约中神话概念的现代诠释,受到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的影响很大。这种方式需要一种诠释学循环、也就是介于原来经文的意义和现今对它的诠释之间的一种继续的对话与流通。“非神话化”要强调的是:神话本来的原貌及其保存下来的象征意义。由于自由神学所强调的方法是以理性的方式来废除神话,而是重新诠释神话的象征,恢复神话原来的、真正的却隐藏起来的意涵。因此、布特曼将历史分为: 1.纯历史:过去诸多事件的事实。 2.诠释过的历史:具有意义的历史。 也就是说:人可以了解历史、但很难中立,且大多以个人存在意义来诠释历史、以存在的意义诠释历史或神话象征。因此、“所有的诠释皆受到诠释者的预先理解所引导,即诠释者会以某种观点来诠释历史,而选择的观点大多与诠释者个人存在的生命情境有关。” 三、 谢根道(Juan Luis Segundo) 谢根道所提的“释义学循环”是承续布特曼的观点,并将“释义学循环”解释为:在人们现存的个人和社会现实继续改变中,对圣经所做继续改变中的诠释。也就是说一个经验/现实体验都会迫使我们重新解读上帝的话语,从中又去改变现实、然后又回来重新诠释上帝的话语。我们可以说、当我们探讨上帝的话语时,而把过去与现在关联起来的方法、就是“释义学循环”。谢根道提到两个先决条件: 1.对真实现况有丰富和足够的质问和怀疑。 2.对圣经产生相对应的丰富与足够的新解释。 这两个先决条件意味着我们在循环中必须有四个决定性的因素: 1.从我们体验现实的方式,促使我们产生意识型态的怀疑。 2.将我们意识型态的怀疑应用到整个意识型态的上层结构,特别是神学上。 3.产生体验神学现实面的新方式,它促使我们去产生释义学上的怀疑,即怀疑一般流行的圣经解释并没有处理重要的事实。 4.形成我们新的释义学、那就是我们用新的信心的来源(即经文)形成新的解释方式。 第二部分:以“释义学循环”来检验妇女神学的发展。
一:妇女神学
妇女神学来自宽广的女性主义理论。虽然在分析妇女所受的宰制上所采用的方法不尽相同,大体而言都有一至的共识。女性主义的理论源起于女性意识的觉醒和女性参与政治/社会运动,对于整个系统中压制女性的力量加以辨识,鼓励女性说出她们受到的压制、并且思考压制的来源。随着女性主义的兴起、基督徒女性醒觉到女性受压迫的状况,并开始溯源圣经、圣经诠释及圣经翻译在延续父权教会传统上所扮演的角色。 (1)从我们体验现实的方式,促使我们产生意识型态的怀疑1830年至40年代女性主义和女权运动兴起有许多的原因,在一个以工资和利润衡量工作价值的社会里,多数妇女居家捍卫道德觉得自己是一个纯然的消费者、一无是处。当越来越多的男人非常投入民主运动的时候、她们更觉得自己欠缺政治和法律方面的能力。另外则是接受中等教育的妇女越来越多、然而她们因被拒绝于某些机会和较高的学府的门外而深感挫折不堪。 当我们检视1830年代的奴隶制度时、可以发现与女性主义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1833至1838年间有许多的女性反奴隶社团成立,对当时很活跃的男性反奴隶社团成为一股助力。女性敏感而善良的本性、更加热烈投入反奴运动且格外痛恨加诸在黑人妇女身上的性剥削,和其它改革团体不同的是:反奴运动直接暴露出妇女的地位问题;妇女在这个过程也被引导去思考女性在美国社会的地位。反奴者主张: 人人都有生存、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女性自身是被忽视的一群。 反奴者以加拉太书三章28节的经文为奴隶辩护,妇女因而明白她们应该享受圣经所应许的两性平等;当妇女开始对自己的地位有较多的反省的时候、就发现自己的境遇与黑人妇女有许多相同的地方。女性白人和男性黑人一样、只拥有一点点权利和自由,也只被当作增进男人福祉的工具。因此、第一阶段是:妇女在传统父权体制压迫现实下的经验而起的反省和兴起女性主义/运动。 (2)将我们意识型态的怀疑应用到整个意识型态的上层结构,特别是神学上。 女性主义理论主要的分析包含了:性特性(Sexuality)、社会化过程、生产(任何有酬或无酬的工作)和生殖(包含育儿),通过各个领域中父权思想建构“妇女”的方式,促进我们在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等层面的理论反省。一些基督徒的女性在支持妇运的同时、也意识到基督教教会中对于女性的态度和圣经对女性角色及形象负面的传达,到这里、妇女神学已然因为女性主义对于教会、基督教传统所提出的质疑进入了第二个阶段:怀疑整个社会的主流架构(父系传统)、必质疑教会中的父权体系。 (3)产生体验神学现实面的新方式,它促使我们去产生释义学上的怀疑,即怀疑一般流行的圣经解释并没有处理重要的事实。 有不少人在关心妇女尊严和权益的人、很失望地放弃了基督教的传统,并指出:圣经识基督传统的基础,但也是由一个视妇女为次等又没价值的文化所孕育出来的。另外、有一派也同样质疑社会上的父权传统与基督教传统,且质疑在过去教会的圣经解释,并尝试由“探讨经文”的方式来进行。1895到1898年,Elizabath Cady Stanton以八十高龄出版了“The Woman's Bible”,收录了新旧约圣经提及女性及她认为应该包罗的女性部分。Stanton尖刻抨击圣经文本的大男人主义,彻底质疑圣经对女性的适切性;她对圣经提出两项严厉批评: 1.圣经并非性别中立, 是压迫女性的政治工具。 2.圣经不能表达或反映上帝的真象。 由于Stanton对圣经严厉的批判、及对神的启示权威的挑战,当代的人认为她是激进者,不但不接纳、反而将其压制下来。一直到了60年代末期,许多接受神学训练的妇女继承了当时圣经学者的批判精神,妇女释经学才再度出现,且有不同的释经立场。妇女神学便在对于传统诠释圣经的质疑下进入了第四个阶段,于此、完成了第三个阶段:怀疑当时的圣经解释并没有处理女性的问题。 (4)形成我们新的释义学、那就是我们用新的信心的来源(即经文)形成新的解释方式。 承接六十年代兴起的妇女解放运动、当时许多女性加入神学院接受神学训练,遂把神学理论结合自身的女性经验与角色,建构出女性本位的处境化释经阅读。 1.Phyllis Trible Phyllis Trible把圣经形容为“恐怖的文本” (Text of Terror)并在同名著作中表示:“为着女性受害者而阅读令人震惊的故事,以发掘被遗忘的历史,重提与现在一脉相承的过去历史,祈求这些恐怖历史不再发生。”她有五种释经方法: a.完整而有系统地探讨圣经所建基的社会文化,集中于古代以色列父系社会对女性的压迫。 b.重新发掘被遗忘或隐藏的女性故事。同时圣经中的女性常因当时的文化习俗而成为牺牲品。 c.重新评估圣经内男尊女卑的性别结构。 d.重新确定上帝的女性形象,以建立较均衡的上帝观。 e.严厉批判既有圣经译文诗歌及祷文中,男性中心性别歧视的用词,并发展一套更具包容性的语言 (inclusive language)。 2.Elizabeth Fiorenza Elizabeth Fiorenza在1983年出版的“In Memory of Her”,及1984年的“Bread Not Stone:The Challenge of FeministBiblical Interpretation”为代表。,对当代女性主义释经学以至整个女性神学带来深远的影响。Fiorenza是罗马天主教圣经学者,主要的关怀是妇女的圣经诠释,而不是形成一种神学。但她在方法论上的论点却对妇女神学相当重要。她建立一套女性神学模式,称为“女性主义的批判性解放神学” (A Feminist Critical Theology of Liberation)。她指出释经的终极意义在乎“解放”(被压迫者),又批评传统父权释经学假借客观中立的包装来掩饰自身对社会不公所应付的责任,提出女性主义释经学的依据,“不是圣经著作,而是经由当今妇女对抗父权思想的种种压制体系,如种族歧视、性别歧视及贫穷,以及对女性理论的系统化探究中”,求得真理与启示的规范。 Fiorenza批评Phyllis Trible埋首圣经的文本研究,漠视了背后的性别政治,更忽略了圣经文本的社会政治含意,结局难免“用女性主义来重伸圣经的权威,而不是重伸女性的圣经历史和神学传统”。 Fiorenza提醒我们,“历史记载”向来是统治阶层的选择性记录。圣经本身,就反映古以色列的父权观点,加上基督教千多年来从男性角度阅读圣经,终于把圣经扭曲为延伸男性霸权的压迫性工具。“父权族长制”是由上而下金字塔式的社会政治压迫系统,女性不能再容让父权族长制继续伤害和压迫系统,女性不能再容让父权族长制继续伤害和压迫,必须建立一套解放女性的批判神学。Fiorenza提出以“重组历史”作为释经方向,就是以女性作主,从女性角度重新阅读圣经中被遗忘、忽略或扭曲的女性故事,再结合研究当时历史文化的资料,整理出“隐藏的历史”,如罗马书16章的非比,原为女牧师(diakonos),却被刻意翻译为女执事 (deaconess);同章的女同工更被易改为男性名字的犹利亚 (16:7)。 妇女神学的发展中,上述提到的Elizabeth Fiorenza及Phyllis Trible 分别代表了解放派(Liberationist)与修正派(Revisionist,即按text释经以化解圣经中父权文化的修正),此外 还有两个极端的立场、以Mary Daly 代表的抵抗派(Rejectionist)及以Susan Foh代表的忠诚派(Loyalist),另外还有所谓的升华派(Sublimationist),其中以解放派与修正派影响最大。妇女神学虽然发展成了不同类型的释经立场、但其发展达到了“释义学循环”第四个阶段:形成新的释义学、可称之为“妇女释经法”。 有人担心从女性角度看历史,是否会将圣经的客观性和中立性破坏?问题是,所谓“客观”和“中立”是否真的存在?每个人在阅读圣经时都受自身的历史、文化、阶级、性别种族的限制来阅读与诠释。女性主义者Adrienne Rich就曾经指出,传统以来的所谓“客观性根本就是男性的主观性”。女性主义释经学所追寻的,不是客观中立的神话,也非推翻男性霸权来建立女性统治阶级,而是发展一套‘包容尊重被压迫者’,让他们恢复发言全权和自我主体的神学。以谢根道的“释义学循环”而言,我们必须在具体历史情境的光照下来了解上帝话语的一部份,且响应上帝呼召我们从事的解放工作。主观和偏见的问题在女性角度释经中是否会出现?实在必须承认:会的!然而上帝话语的其它部分会在未来帮助我们完成且修正我们今天对于自由、正义的追求与奋斗:如同谢根道所言:上帝会不断地回来,从圣经中对我们说话! 参考书目
1.《释放人的道》,Letty M. Russell,朱丽娟译,1998。 2.《她的历史》,Barbara J. MacHAFFIE,朱丽娟译,1997。 3.《基督教妇女神学-方法论探索》,Pamela Dickey Young,陈美玲、朱丽娟译,1997。 (以上两本均由台湾基督长老教会妇女事工委员会出版) 若有人对于妇女神学有兴趣或想进一步研究的,可以参考这几本书。另外、我觉得光启出的《寻-女性神学的台湾经验》,邹逸兰等着。是很好的一本入门书籍,这本书中提及较多的“妇女经验”的部分,以这几年自己在研读和修习有关妇女神学的课,或传达这样的议题和讨论时,还是发觉从“经验”出发是比较好的一条路。毕竟不是所有人都喜欢硬梆梆的理论、虽然我自己是觉得:研读这些理论和神学家的同时,便已经在读一段她们的经验了! 如果说、你还是觉得没有必要用到妇女神学这样听来尖锐的说法,或觉得还是想听听正统圣经研究者的说法,那么陈嘉式老师写的《初代教会的另一根柱石:一段被埋没的妇女运动史》,台北:永望。应该可以参考。 另外,还有两本是由研讨会集成的书,一本是1987年(很早呢!)在九龙举办的“华人妇女神学”的研讨;另一本是1997年,由黄伯和牧师的工作室在台湾办的“台湾妇女神学的出路”研讨会。 1.《华人妇女神学初探--亚洲妇女神学研讨会文集》,何笑馨编著,香港:香港信义宗神学院,1988。 2.《出头半边天-台湾妇女神学的出路》,黄伯和等着,台北:雅歌,1998。 而人光出版社也出版了许多有关的书,这几乎都是由总会妇女事工委员会所推动的事工,包括了: 1.妇女讲章 2.台湾妇女做神学 3.女宣古味 4.她的故事(总会出的) 5.她的故事(2) 6.妇女讲章 这几本的取向和文字的用法都是适合在妇女团契中读的书,所以读起来十分平易近人且柔性。 去年也出版一本《离经叛道?----保罗妇女观新解》,卫斯里‧亚利亚拉贾着,廖学铭译,台北:雅歌,1999。 还有一本今年1月才出的《妇女教会--女性主义礼拜团体的神学与实践》,Rosemary Radford Ruther着,李明玉译,台北:台湾基督长老教会女传教师会,2000。 基本上,现在中文的书是越来越多了,有很多的翻译版本也都出版。明年也会出版“Women's Bible Commentary”的中译本,目前新约部分已经翻译完毕,旧约还在努力中,幸运的话6月底要截稿,审核。 后记 妇女神学是我在大学时代参加神研班(1996,第三三届,创世记)所接触的议题,无论是讲员所说的、资料上的内容,及大家讨论时的话题,对当时的我是一个很大的冲击。从反弹、怀疑、找寻资料、到投入这方面的努力,这中间经历了很多的拆毁、重建,这之中的甘苦实在难以清楚表达。 9月将有一个出国对话的机会,前几天和工作坊的人开完会、发觉担子之沉重,这将不是一个走走看看的出国,乃是一个责任的开始和起步。有些路、是走了就回头不了的,这并非意味走上的“不归路”,就如同福音这条路上、除了是责任、也蕴含着许多的吸引力和爱,而女性意识/两性议题... 盼望也是这么样的一条路!:)在工作坊中欣然见到几位男性伙伴,赞许他们的、是必须付出更多的内心挣扎和努力。也求上帝保守他们! “有没有可能身为一个女性主义者,又同时是一为基督徒?!”这是许多进入妇女议题的人终将面对的问题,我也还在找寻中....求上帝帮助我们,因着在这探讨之中所形成的拉扯、一股足以将人撕裂的力量的拉扯!这不是脆弱的我所能抵抗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