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近一期的《Catholic Interna-tional》(vol.13 no.3)中读到两篇关于欧洲的一些主教座堂哥德式建筑的文章,特别谈到法国巴黎的圣母院(Notre Dame de Paris 应译为圣母主教座堂)。
今天国人到欧洲旅游时,许多著名的大教堂也被列入重要的观光景点,但一般观光客通常只欣赏其建筑的雄伟和艺术的精致而已,却未能了解整个建筑所启示的深义。而国人,尤其大陆教会的许多信友,对哥德式大教堂似乎情有独钟。如某些教区新建主教座堂或堂区圣堂时,仍选用哥德式;又如去年大陆教会出版的月历,采用的是大陆一些哥德式教堂的图片,新近出版的二○○三年月历的图片则是欧洲的大教堂,其中包括科隆的主教座堂及巴黎的圣母院。这说明大陆信友对欧式圣堂建筑风格的向往。但问题是:我们信友对这些幸存的大教堂是否会“欣赏”、会“阅读”建筑师透过石头、玻璃所讲的话。以下我所介绍的文章其实也可作为参观或朝拜圣堂时的导读。
第一篇文章的作者 Robert Barron.说;“哥德式教堂每件事物都会产生一个乐音,而后组成多变化的乐音,令人感受到一种超然的和谐。再者,哥德式大教堂的每件事物讲述一个故事,而后引人进入天主所编织成的故事。”他希望参观教堂时能以朝圣者的心态去读、去聆听、去领会此哥德式大教堂。我们要了解这些主教座堂是神圣事物的“相”(icon),是天主奥秘的传信者(bearer),它为我们带来天上的信息。所以我们必须学习去听、去读这些中世纪保留下来的伟大建筑。
第一篇文章的题目为〈Heaven in stone and glass-experiencing the Spirituality of the Great Cathedrals〉,其要点如下:
一、圣母主教座堂
这些哥德式大教堂,尤其是法国的,几乎都以圣母(Notre Dame)为主保,奉献给圣母。但历史告诉我们,在十二世纪以前(哥德式建筑时代前),圣堂是以圣人取名的,如圣伯铎、圣保禄等。到了十二世纪末,进入到十三世纪时,当代新建的大教堂几乎全都以圣母为名。对此现象有不少学者曾作许多解释。Robert Barron 则认为:“中世纪时,这些别致而深奥的大教堂被看作是圣母玛利亚的躯体,是安全、是生产的地方”。那种包容一切的阴暗的空间,使人想到那孕育基督身体的母胎,也是在这里,基督的肢体-教会的成员获得新生。如今我们站在圣堂里,确实会有一种安全、舒适、平安的感觉。
从最初几个世纪以来,教会/教堂被称为母亲(mater ecclsia / mother church)。圣母玛利亚身为耶稣的母亲,与教会/教堂关系极为密切,被称为教会的象征、保护者及第一位成员。因此我们也能明白为何整座圣堂内外都有圣母的雕像或画像。
圣堂是安全、憩息的地方,这一点可以从圣堂大厅中间部分、中堂的名称 nave解释。Nave一词源自拉丁文 navis,意指“船”。一座教堂象征一艘航行在惊涛骇浪中的船,因为有耶稣在船上,所以安然无恙。有耶稣在的圣堂是我们在暴风雨中的避难所,是最安全的地方。
初期教会教父奥利振把教会/教堂比作诺厄的方舟。方舟里的各种动物象征各类从罪恶洪水中被救的人。教会就好像是在罪恶洪水暴风袭击下的一只船-伯铎的船。在船上有基督和祂的门徒们,在世俗的大海中拯救人类。在近代圣堂的建筑中,也有造型像船的圣堂,如嘉义辅仁中学内的田耕莘枢机纪念圣堂。
假如站在圣母院后面,可以看到支持南北两面墙的两排倾斜的石柱,好像推动船只前进的船桨,使船在水上航行:圣堂是建在塞纳-马恩省河中之小岛上,为水所环绕的。
因此,圣堂可被视为母胎或者一艘大船给予人安全、平静。然而母胎是为培养新生命,使之发展而达到成熟,最后进入到天主为人所准备的广阔、多彩的世界中。乘大船虽然安全、舒适,但最终会载人到达最后的港口。这应该是 mater ecclesia / mother church 的意义。
二、光明与黑暗
哥德式大教堂的另一特点是黑暗与光明的对比。当你踏入大堂之门,首先会觉得一团黑暗。顿时眼睛好像失去了视力。这是因为圣堂最黑暗的部分就是靠近主要入口的地方。建筑师如此设计是为让参观大教堂的人心灵上能体验到:我们在世上,是生活在黑暗中。所谓黑暗,指的是罪恶的黑暗。人在黑暗中摸索,看不清方向,需要光的照耀,尤其需要一位向导。这位向导就是基督,祂是照世真光。
进入圣堂后,越向前进,越能感觉到由彩色大玻璃窗射进的灿烂光辉。光是天主的象征,表示天主的临在:光是美的根源,它包容一切、美化一切,任何事物如果没有光,就不可能是美的。因此,中世纪哥德式大教堂的建筑师特别注重光的运用。
光本身是无形的,但可照射一切空间、祛除黑暗,使人看清事物,彰显出万物的美善。建筑师特别设计大型的彩色玻璃窗,是为让阳光充分进入,使人们能欣赏圣堂内各部分建筑的和谐与优美。灿烂的光辉能使人有一种对天上耶路撒冷“预尝”(foretaste)的感觉。因此在建圣堂时,要注意采光,使光充分发挥其功能。
哥德式大教堂不是一天完成的,也不是一个人或少数人的工程,而是众多信友分工合作、耗时数十年的成果。文中曾提到查尔特哥德式大教堂。这建筑完成于第十二世纪。据说这工程是在技术师、建筑师、工程师通力合作,以及社会各基层的信友不分男女、贵族或平民、士兵或工人,大家肩并肩,无怨无悔默默搬运石头等共同完成的。这给人另一种启示:是这些人给予石头一种生命,使石头说话。同时也象征整个教会是由一块块活石-每位信友组成的。
三、玫瑰花窗
玫瑰花窗(rosace)是哥德式大教堂另一特点,也是一项伟大的艺术杰作。参观者进入大堂内部后,莫不为它的美所吸引。阳光穿透不同彩色的玻璃图案,形成一个非常和谐、平衡的圆,展露出多采多姿的美,只能用可以咏唱的诗篇来形容。但这花窗却蕴含着深层的神学和美学意义,颇值得仔细观赏。
什么事物称得上“美”?依照中世纪经院学派的主张,美的事物应具有三种特性:1.完整(integritas),指无缺陷的一个整体;2.和谐(consonantia),即每部分都彼此融合,具有平衡的节奏;3.亮丽(claritas),指能闪耀发光。三者缺一便不能称为“美”。
在中世纪的思想界,美、善、真被视为是存在的主要特性。世界上的美是那圆满之美的记号或反映。此圆满之美是属于天主的,祂是存在的根源及完美。玫瑰花窗那种引人注目的美可看作是一种“圣事”,使人们能提前“享见”( beatific vision)天主之美。
享见天主之主题特别表现在巴黎圣母大堂北面的花窗。它用数字“八”来表达:环绕中心的一圈有八个图像,接下去的其它圈圈都是八的倍数,即十六、三十二,总数为八十八。数字“八”表示:在一周七天后,时间圆满了。它象征“时间以外的时间,就是永恒”。因此玫瑰花窗所表现的完全的美导引我们期盼将来享见天主那真正的美。
花窗的中心也值得我们仔细观看。你会发现:每个花窗的结构都一样,它的中心所描绘的都是基督,没有例外;有时看到圣母在中心,其实是圣母怀抱耶稣的像。中心的周围是不同的圣经故事及圣人的图像,这些图像彼此相连,最后藉由一些轮辐连接到中心。这整个以基督为中心的优美、和谐的图像也是一桢“人灵以基督为生活中心”的图像。以基督为生活的基础,就会找到平安,生活井然有序,一切都能达到美好的境界。因此,这花窗教导我们,假如舍弃基督而以其它事物-金钱、名利、享乐等为中心,则其生活必会紊乱,失去方向。
在许多哥德式大教堂中可看到另一种饼图像,称之为“命运之轮”。在轮的顶端有一头戴王冠的人物,此头的上方有个字 regno(我是王)。将轮顺时钟方向转到右边,可看到有个人,旁边写着 regnavi(我曾经为王)一字。转到轮的下方则是个穷乞丐,身旁写着 sum sine regno(我没有王权)。转向左上方是位极具野心的人,渴望向上爬,他说 regnabo(我要为王)。而此命运之轮的中心、轮辐聚合点是基督的图像。此命运之轮所启示的意义很简单,却很深奥。
人在一生中变化多端,有得也有失,有时穷、有时富,总想往上爬,但永远不会得到满足。只有跟基督在一起,注视人生的变化无常,而领会到,真正的自由与平安是摆脱对世俗的贪求,而去投奔基督-幸福之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