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投稿 | RSS
  训导文集 圣教法典 信理神学 多语圣经 释经原则 圣经发凡 教义函授 慕道指南 弥撒总论 再 慕 道 同 根 生 剖析闪电
  天主教理 教理纲要 神学辞典 思高圣经 圣经注释 圣经十讲 神学词典 天主教史 礼仪问答 告解指南 辩护真理 圣月汇集
  梵二文献 神学论集 神学导论 牧灵圣经 圣经辞典 认识圣经 要理问答 祈祷手册 弥撒礼仪 大赦汇集 新答客问 宗教方志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章 > 其它分类 > 灵修谈从 > 灵修天地

浅谈人格心理与奉献生活的相互性

时间:2008-07-28  来源:  作者:郑喜恩 点击:

 

  

 

灵修生活是一个整体,是全人的整体生活。所谓全人,就是包括人所有一切生理、心理各方面都在内——是一个完整人的生活。既是一个完整的人生活,那么此生活质量的好坏,跟人的成长环境、人格的发展和心理需要就有直接的、亲密的关系,因为这是人的全部内在“价值”也就是说这几种因素决定着你是一个好人或坏人,也决定着你是否能度一个真正的基督徒生活、一个完美的奉献生活。因此,做为一个奉献独身的人,想使自己的灵修生活理想化,就必须明了自己的人格成长概况和心理需要。因为二者之间是相互影响、互为关联的,认识不到或认识不清楚这两点,可以说奉献生活(灵修生活)只是一种知识和理论,不会深入到你的实际生活中去。那么,怎样才能认识到人格的成长和心理需要对奉献生活的重要性呢?它们之间又是什么关系呢?真的是相互影响、互为关联吗?今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一、人格心理问题 二、度奉献生活的心理需要及表现 三、灵修生活 四、不同人格与灵修生活的实践 五、总结

 

   人格心理问题

 

在我们的人际关系中最基本的一环就是认识自己、接纳自己,进而了解并接纳别人。在认识、接纳自己之前首先需要明了我们的人格心理。

生而为人,就有人格,人格不仅仅标出“我为人”,也借此区别你、我、他的不同,人格是组成心理世界的一大部分,是一个从外到内的完整的一个人。一个显露与客观世界的外表,别人可以观察到的个体行为。而荣格和佛洛依德则认为,人格是由有意识和无意识组成的。其心理因素占主导地位,因为有时你的行为也不知为何会那样或这样去做。这两种说法是站在两个不同角度而言的,但根据心理学家弥隆(Th.Millon)的学术理论,他认为人格基本上有四大类型,每类型中又有“健康”的一面与不“成全”的一面,也说主动与被动的一面。

A、孤立型。此类型被动一面是孤独冷漠也称“个体主义者”。这一型的人一般是“面无表情”,看不到大起大伏的欢乐和悲伤,内心世界很少在面部表现出来,很难和别人有深入的交谈和来往,在社交活动中,没有几分钟就显得无话可说,退到一边去静静地呆在一角落里。在日常生活里,他们显得羞涩、怕人、喜欢单独做事,不愿意和多人在一起,这些人的家庭关系一般都是较冰冷,父母关系都是漠视对方,从他出生的时候就留下了不受欢迎的印象,缺乏重视、爱抚等基本经验。因此长大后时常有点恐惧怕别人拒绝,常是畏缩、不灵活,于是“喜欢”孤单清静,默默作自己的事。

他们主动的一面是敏感回避,他们的行为特征是对别人的言行非常敏感,看到一伙人在谈话就怀疑是否在议论他,常觉得别人在讥笑他,说他的毛病或缺点。因此认为最好是不与别人在一起,与人接触非常敏感、回避,但在心灵深处却害怕别人丢弃他,渴望他人的欢欣,并用小方法讨人喜爱,然而对别人的亲情态度很难信任。对于个别的友谊,表现占有性,如果看到他们与别人交往,便感觉自己受到威胁而心生嫉妒。一般的言行显得较拘束、缺乏幽默感。他外在的机警不群或清高逍遥的态度,实际上是对他人采取防御和回避。他不信任别人是怕遭到嘲笑羞辱,对自己的能力价值表示怀疑 ,因此也尽量避免一切责任。

B、依赖型/合作者。作为依赖者,能引起他人强烈的情感回应。他们亲切可爱非常听话、受教,很少反对别人,很容易和人来往,对人会有一见如故的亲切,很容易了解别人心情和喜好,以他人为中心,按他人的需要安排,但往往抹杀自己的重要性。他们缺少竞争性,对自己的能力缺乏信心,虽然做事认真卖力,很少抱怨,然而尽量避免担负责任。一但认同一个权威的形象并且顺从这个形象,因为很容易迁就别人,所以缺乏稳定的价值体系。在感情生活上缺乏深度,很容易“用情不专,喜新厌旧”,不过是一个很好的合作者。

他们在灵修生活上也喜欢不停地换新方法,但都很难深入到实际生活里去,因为他们认为这种方法是神师推荐的,不适合我,随着自己起伏不定的情绪,而追求一种新奇。

C、独立型/领导者。独立型的人是用“互不侵犯”的方式来维护自己的安全,防御外来的伤害。依赖型去除一切分隔,设法靠近别人,取得别人的喜欢、赞赏和肯定;独立型的人也接近他人,但对自我价值肯定不是依赖于别人,而是出于自己靠强力来争取。他们健康的一面是努力拥护自己的合理需要和希望,他们是“行动取向”的,带有“肯做”的态度和内在动力,他们乐于接受挑战,是天生的领导者,受人尊敬,为大家做决定指示方向,果断而有权威。运用具有建设性的力量,支持及保护人,做具有意义的事情。他们是勇敢的、肯冒险以完成理想,这类人比较宽宏大量、仁慈、忍耐、带领他人和实现他人的需要。

如果此型的人格整合不理想,心理成长的不健康,那么他们就会表现的自命不凡,以为自己才华过人、天之娇子,态度显得高傲矜持,随意指使利用别人,常创造出“主人与奴隶”的关系,觉得自己必须独断专行,以反抗、逞威风的态度创造竞争,言词带火药味不会体谅别人,很难承认错误,更难向人道歉,在争论中他必须是胜者,一定是他有理,并很难接受别人的意见,有时用威胁、报复的恐惧来让人顺从,造成别人“敬而远之”。

在他们的心目中,天主就是一个惩罚人的天主,是公义的天主,讲起道理来也常常是“训导篇”和“箴言”。

D、两可型/思考者。这一型的人不善于表达内心的感受,尤其是消极感受,使人有“高深莫测”的感觉。他们的表现方式有主动与被动两种,一是“循规蹈规”,显得呆板守旧,一是自以“时运不济、命运多舛”悲观不定。

循规蹈规使他们显得严谨拘束,很少露出笑容,不轻易流露感情,做事一板一眼,非常规律化,缺乏适应变通。对人有礼貌,且保持距离,喜欢和少数认识的人在一起,不容易加入新团体,但如果他们心理成长好的话,他们常常会让事实来讲话,把外来的一切事情放在心中,冷静明智依理智来解剖事情,为事情“寻找科学性”。喜欢研究、重科学方法,好收集经验上的材料,并形成自己的一套理论。

悲观不定者与他们相比之下就显得略为逊色了,因为他们认为自己命运不好,什么事情也不顺利,别人的一切都平坦、容易、一帆风顺,自己步步坎坷、祸不单行,因此很容易生气、受刺激。常会因小事而难过闷闷不乐,情绪变化快,很难接受不顺利和挫折,一不顺心就易显得急噪,有时也显得愉快、热情,但很快就会变的消极、抱怨、低沉。在这种情况下,容易令人讨厌、远离,使自己无法和人建立深厚的友谊,帮助自己成长。他们应该努力的是肯定自身的才能和价值,积极发展自己的才能创造机遇,体验他人的确信度,但他们往往下意识的拒绝去找任何解决的方法,想以此来引起人们的“注意”获得“同情”。

在这四种类型中,都有它“明朗”的一面,也有“阴暗”面,与其说自己属于那一种类型,不如说比较倾向那一型更为准确。只要发挥其积极、健康的一面,那么在孤立型中可以产生许多思想家、哲学家,两可型可以供给不少发明创新的科技人才;依赖型很容易成为“外交中心站”;独立型可积极发展成卓越的领导者。

通过这些人格的内心表现形式,我们在与每人相处时,要明白每人不同的心态,对每人给予无条件的积极重视,接受每人的不同和他的独特性,这样我们的人格才能不断成熟、臻至完善。

作为一个正常的人,都有这些外在行为表现和心理行为上的需要,但作为一个度奉献生活的人,心理行为需要和表现是否与常人无异呢?

 

二、        度奉献生活的心理需要及表现

 

在研究人的行为时,一般心理学家都认为一切的行为都有它的背后动机,也就是说,这些行为都由人内在的需要而产生。心理学家认为行为就是满足自己需要的一种努力。然而“需要”是什么呢?有了“需要”之后又产生什么呢?“需要”就是人内在缺少某种东西而产生的“紧张局面”或不平衡状态。当感觉需要时,人就开始“紧张不安”,这种紧张与不安促使人从事某种行动以获得那个需要。换句话说,他想把这种紧张解除以达到满足或平衡的心境。

人不单单有饥想食、渴想饮的生理需要,更有其心理与精神上的需要,这些心理与精神上的需要虽不像生理需要那样明显,但若严重缺乏这些需要,可以导致心理扭曲、精神失常,直至人格完全崩溃。一般心理学家都认为人有五种最基本的心理需要:

A.爱情的需要。爱情是指给予与接受,在整个生命中给予和接受爱情是非常重要的,否则将有很大可能造成严重人格偏差。

B.安全的需要。生理上的安全并不是最重要的,心理上的安全感更为重要。

C.成就上的需要。此需要指人能完成有价值的事,若缺乏成就感,即使有人告诉他,他所做的工作很好,也不能使他满意。

D.独立的需要。有成就以后,就会有独立的需要,这需要使他个人有能力自作决定,并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E.地位的需要。地位的需要是对自己价值的肯定,人人都愿意感到自己是个好人,是个有价值的人。假使他们的自我价值不能肯定,就会感到不快乐。

这些心理需要达官权贵们需要,凡夫俗子也需要、奉献独身的人更需要。如果奉献独身者在心理方面的需要获得满足后,牺牲性欲就变的比较容易,然而奉献独身者在物质方面的需要比心理方面的需要更容易获得满足。在过去的陶冶方式中,有许多奉献者对爱情、牺牲和服从方面接受了不很正确的观念,结果在爱情、安全和独立方面就遭到莫大的挫折,也有许多独身者,因害怕自己骄傲,对谦虚之德抱着一种不正确的看法,认为自己一文不值,当他做完一件善事后想得到一点的赞许,但又不敢让人称赞,也很难受到人的称赞。因此,要想获得满足自身的需要是多么困难,甚至对自我的欣赏也如同缘木求鱼。

在以往度奉献生活的人认为自己的生活方式比婚姻价值高,认为自己有价值。梵二以后认为两者是不同的圣召、价值目的一样,没有什么特殊与不特殊,再加上现在教会内部书刊杂志对独身生活也评三论四,对独身生活者也不屑一顾,致使独身者深受其影响。我认为,那些离职的司铎和会士之所以请求结婚许可,主要原因不一定是为求物性的满足,而可能是因感到寂寞和为人所冷落,不为人所爱戴与赞赏,于是他们就希望在婚姻中获得本来在基督化的团体里应有的友谊、爱情和赞赏,因着长期缺少这些心理上的需要,久而久之即使有才有德切愿献身的人也会感到悲哀、孤独、失望和怨恨,人性和人情在不知不觉中为环境所蛀蚀。如果认为离职司铎都是好色之徒的话那是不太正确的,因为我们知道获得性欲方面的满足,并不是问题发生的首要原因,在他们当中,大多数是为了寻求基本的心理需要,而这些基本需要本来应在度奉献生活者的团体中所拥有,因为他们的圣召就是为对其弟兄履行爱德,所以度独身生活者一定要学习能够在位格关系中正确的与人往来,从中体会人与人之间的爱与被爱、关怀与被关怀、赞赏与被赞赏,从而使自己在为人类和天主奉献时,也能使得自己的生活变的更充实、更幸福。

总之,不论那一种人格,度那一种生活的人,这些心理需要都是绝对的。如果说A型的人冷漠孤独,不如说他婴儿期缺乏母亲的亲情和爱抚;如果说依赖型的人能按时作完神业,显得随和,不如说他内心缺乏一种安全感;因此我认为人格与心理二者是密不可分的一种“混合体”。

 

三、        灵修生活

 

我们奉献独身的人,并非是逃避凡世红尘、寻找闲情逸乐,而是为了能更好进入红尘之中。我们的“修身养性”也不是单单为了“六根清净”,为的是能肖似天主真正子女般地生活、成长、工作,找到真正生活的道路,并能欢乐于天主的荣福临在之中,这是我们灵修奉献的意义所在,但要想达到此神圣境界不是单单说一声“弃绝自己、背起十字架跟随主”就能达到的事,还需要一些方法和指导,现在看看“新旧”灵修方法的区别和趋势。

  1.梵二会议前的灵修路径/ 传统的灵修方法

传统灵修学,一般都是先从圣德是什么开始,把真正圣德或成全的本质分析得清清楚楚,然后指出与圣德相反的罪过与恶习,进而说明如何除掉这些罪恶,如何去修成全相反罪恶的德行,也清楚划分出灵修的不同阶段(炼路、明路、合路),最后指出灵修生活中的一些特殊现象——神秘合一。这样安排灵修生活,特别是在开始的时候,显得非常清楚、整齐、有效,但往往在实行一段时间之后,有时在很长的一段时间之后,发现要改的“毛病”并没有除掉,“诱惑”越来越多;要修的“德行”越来越显得空虚无效,甚至对整个灵修生活 ——修德成圣,也开始灰心、彷徨。问题在哪儿?问题是如何把这些理论与每个人的具体情况结合起来,毛病与诱惑和每人内心的束缚、不自由有密切的关系并相互影响,只凭好心和意志的力量仍不能根除它们,它们的根生存在好心与意志力之外、之下。因人际关系而造成的内心冲突、矛盾、恐惧、伤害,只靠加强“神业”全力“攻打自己”,一般只是把问题撇开或压抑下去,并没有把问题的症结解开,这可以说是传统灵修方法的一点局限性吧。

2.梵二会议后的灵修趋势

梵二会议后的灵修学,一方面是对传统灵修学加以更新改进,一方面是在尝试着把心理和灵修带入整合的境界。在更新改进上,把以前略去或仅作简单介绍的重要资料,现在利用有关的专门研究大幅度地加以充实,并广泛地吸收新资料。除此之外,把一直强调的圣德理论进行加深理解,要人加深与基督的位际关系;对灵修的进步,不只在于改掉多少毛病,而是更注意如何使内心越来越自由。对心理知识的使用,在以认作是非常有利的工具之外,更努力使心理和灵修能系统地连接起来,整合为一种“灵修心理学”。这种新的趋势虽然离完美程度还很远,不过正在逐渐完善。

现代对过去灵修提出改进和革新,其本身还是建筑在过去的深厚基础上,因此也还需要不断的补充和更新,才能更适合于每个人、适合于时代。

 

四、        不同人格与灵修生活的实践

 

在实践灵修生活时,应该看到不同的人格类型和心理反射,普通的灵修理论不一定适合每个人。传统灵修对“三仇”的看法比较客观,把它们的丑恶、诡计、毒害、有声有色地描述出来,使人容易拟定计划,用“分而治之”的方法,一一予以战胜、消灭,对德行也是这样一一加以修炼。但在其具体的生活中,很少情形是如此“敌我分明”,尤其是每人的生活背景,更是千变万化、无法统一处理。灵修生活中的最大困难阻碍,不是“三仇”和“方法的问题”,而是每人的内心障碍和自我防御。这些虽然不是“仇敌”,但必须加以“歼灭”,这些是人格、灵修成长的偏差更需调整。一个以为自己样样不如人,自己什么也不是的人,是真的谦虚吗?不一定,平常这是真不谦虚的标志。同样,一个沉默寡言“不断祈祷”的人,不一定就是真的热心。有的人言词温和,绝不违抗长者的意愿,且把他们所吩咐的事务做得尽善尽美,乍看之下,这好象是完美的服从,但这也可能是出于自我防御,谈不上什么服从精神,对这样“骄傲、孤僻、自私”的人,如果只从表面去看,认为他们的灵修已进步很大,这不免会陷入于一个“误区”,一个被表面所蒙蔽的误区,神师无法“走进去”的心灵“禁地”。然而最终受害的还是其本人,他永远也“长不大”。

我们知道灵修生活不是个人的“潜意识”在作主,也不是“萎缩逃避”和“自我防御”。灵修生活的基本一点就是要清除每个人的内心“阻碍”,否则无法“走向”基督。我们平常看某某修士或神父很热心,突然他就要离开现在生活的这个团体,去选择另一种生活方式,我们有时也很吃惊——怎么会这样?他看起来不是这样的人吗?平常也热心守规,与人相处很好吗?往往我们被他们表面行为所骗,没有注意到他这个人的成长背景和环境以及他的人格整合情况怎样。这是我们现存灵修的“悲哀”,也是我们神师最容易失败之处吧。

我们对待灵修生活不能象电脑控制程序一样、统一模式,由一个中央控制区操作,如果不按此设置去做,将不会继续运作下去,要么关机,要么不执行命令;灵修生活也是一样,不能只把理论清楚地给你去“修炼”吧。如果这些理论不适合于我该怎么办呢?是“关机”还是“不执行命令”呢?我认为灵修生活应像饭店的菜单,根据个人的口味来点菜吃饭。神师的会谈像是进“饭店”一样,“拿出菜单”、“点菜”、“吃饭”;辅导灵修者(神师)提供出灵修的经验和理论,每个人根据自己的情况从中拣选,辅导者(神师)要做的是——“他为什么要点这道菜?”这样就会让受辅导者(神子)达到灵修“饱饫”的目的,这其中的道理就是要注意每人的人格整合情况的好坏。人格整合的“不完美”往往会把灵修生活用“假像”遮盖起来,让人揣摸不透。如B型依赖型的人,从外在行为看起来,他与辅导者(神师)愿意谈灵修生活,把神业按时完成并努力做的尽善尽美,如果深透他的人格整合情况,就会发现他孩提时未能获得足够的父母的爱,为了赢得赞赏和肯定,他会想法得到别人的“欢心”,不敢“得罪”人,这种努力讨好人的做法,变成行为模式而跟着他进入成年期,无形间也使他丧失了忠于自己成长的机会,这样的一个人就会没有真正的自己的信念,会变成机会主义者,对自己和任何承诺都无法忠诚不二,他会随人、地、事物而改变,目的是有所依赖、获得一些利益和别人的认可,耶稣的宗徒茹达斯也许属于此类型吧。

在灵修生活的具体实践上,在顾及人格整合情况的同时,还应注意到人格心理的需要。传统灵修比较强调个人与天主的交往,把一切都献给天主,自己心理的事情——(人际关系、圣召危机、性问题等)除自己的神师以外,不可让“外人”知道,对人际、团体间的关系,要保持应有的爱德,但不可涉及深度的个人问题,尤其要特别躲避“个别友谊”(私爱),有彼此意见不同或冲突的地方,要努力克制私见尽量忍耐,一切让长上安排,为保持团体的和谐一致、个人的牺牲有重大意义。但实际上这种方式往往只能维持一种外在的相安无事,有的采取“不相往来”,有的采取不闻不问;一般的交谈只是寒暄应付,把真正的问题压在心里。

在强调人际关系和团体生活的今天,这种“个人主义灵修”已经产生了阻碍的作用,不符合现实需要也不利于人格的整合与成长,因为大家在心里越来越清楚,深度的友谊和团体生活是人性的基本需要之一。一个真正的灵修生活——成圣成贤,相似基督和天主相通,必须与别人相互交流、团结共融打成一片结为“一体”。在亲切的人际关系中是容易发生“问题”(尤其与异性),但应该看到它积极、健康的一面,而不是消极地避免发生问题、因噎而废食。在这一点上,针对现在的灵修和面对二十一世纪的奉献独身的人来说,应该给予一个正确的肯定和帮助,因为在与人相互交流沟通时能使人得到肯定和称赞,才能使他明了懂得忍让别人的“赏报”,鼓励他继续去做;也使他心理地位的需要能达到满足。一个奉献独身的人,对自己的工作常不满意,认为事情不顺利,做这读那以后,还觉得长上对他不重视,这时候给他讲再高超的神修道理也不会“默存心中,反复思量”。这不是说他个人灵修好坏、程度高低的问题,而是他的心理需要没有达到满足,如果没有注意到这一点,站在灵修的角度去给他讲一些理论,他不会去聆听的,甚至造成逆反心理,对整个灵修生活丧失信心。

当然,顾及这些心理上的需要,并不时要求每个教区或修院的领导对每个人的需要(工作、薪水、搞研)都一一实现,用一些外在成就“渗透”到心理上,从而达到心理上的满足和平衡,而是让每个人在心理上得到更大的“自由”,肯定他们的价值所在,使他们知道自己的人性在教会团体内得到了最大的尊重,在耶稣基督内活的很潇洒、圆满和充实。

在我们的灵修生活里还有一种“波动”现象不断出现:高兴时一切充满光明和热情,觉得什么都能、恨不得一下把什么都作完;低潮时,我们就会渐渐怀疑:这真是我当度的生活吗?天主是否要我走这条路呢?以前的同学都已成家立业,我到现在什么也不是,什么也没作,是不是在浪费时间?每个度奉献生活者多多少少都可能遇到这情况,为什么会这样呢?如果以“没有圣召”一词来判定未免太武断,可以想一想,为什么有的教区神父(包括修士/修女)竟能放下祈祷、默想不去作,而去做一些他们认为“有意义的事情”呢?“作为一个神父,不能轰轰烈烈地做一番事业,不如不作神父”。根据这句话就能说这位神父有很大的事业心吗?未必,其实在这句话当中“潜在”着心理上的需要问题,他要证明给人看他能力是如何如何,借机满足自己的“地位”“成就”等心理需要,当然其中也有一些事业心比较强者,不是完全绝对的。

当一个奉献者因着不完美的团体而产生“洗手不干”或“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消极情绪时,我们首先要顾及到的就是这个人的“人际关系”和心理需要如何,而不是有没有圣召的问题。如果他有一个和谐的人际关系,有一个健康的“个别友谊”,与团体也能共融,也就是说,他能得到被人肯定、认同、被爱的经验等心理需要的话,仍要离开此团体,说明他有另一种“圣召”而不是现在的这个“特殊圣召”。即使他这样离开了,也是一个“成功者”。因此,对于那些度奉献生活的人来说,要想使自己的神修循序渐进、日臻完善,在团体中必须满足最基本的心理需要,这样具体的灵修理论或指导才能真正地深入到生活中去,才能扎根于心灵中,从而实现天人合一的神圣目的,否则一切都是空谈。

 

五、        看现在、展未来——结语

 

回顾以上所说数语,我们可以确信,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人格的整合情况越来越会受到人们的重视。一个人怎样处世为人,是否具有责任心,对人生是否有积极态度,对社会来说很重要,对教会度奉献生活的人来说更重要,因为人格这问题,直接关系到“人生趋向”的问题,不单单是能否过好一生的事。如果还象过去的灵修方式一样,强调人要热心、对天主要有热情,单具备这两点就够了吗?相当不够,并且差的非常远。一个“报复型”的人格心理,让他如何谦躬忍让宽恕伤害他的人,现在处在你的管理之中、院规约束之下,他可以点头“称是”,但实际问题并没有解决,而是把问题压下去“打”在潜意识之中,一旦遇有“机会”或“条件”,它就会跳上来,大肆淫威让人恐慌不安,祸根就在于他的人格整合的不够好,也就是他童年的行为模式并没有随年龄的增长得到纠正和整合,而是把童年的“伤害”带到了成人的行为模式中,所以才造成这样的局面。

针对不同的人格情况,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要接受人的内在“分裂”和所受的“创伤”,找出其“创伤”根源。根据不同的具体情况,进行分割心理治疗,才能解决根本问题。因此,在灵修指导当中,也要顾及不同的人格心态,根据情况“对症下药”,灵修生活才会有所起色,变的绚丽多彩。

在进行人格整合之后,更要注意到的是人性的心理需要,因为人是精神与肉体“合二为一”的整体,有身心方面的不同基本需要,这些需要必须获得适当的满足,才能有健康的正常发展,任何“悬空”的需要——得不到适当的满足,都会使全人受到影响。

虽然说整个人“由水和圣神再生”成为天主的子女。但整个的人仍带有内心的“创伤”和心理阻碍,一些“毛病、偏情”只靠传统的加强神业来攻打无法连根拔除。这些成长的心理偏差会阻碍神修进展,还需用心理方法调整,当一个人有情绪时,用规矩力量来“约束”,用爱德来升华只能平安一时,他们需要的是心理的平衡。中国人虽不知心理学为何物,但他们“心宽体胖、知足常乐”的观察与体验是身心互相影响的最好的心理知识,我们应把这些心理和体验,带入“天人关系”的生活中,清楚了解它们在人的整体生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明了其是很重要的一环节,还必须加以协调整合。针对不同的人格心理取用不同的灵修方式,只要这样,整体人才能健康成长,他的灵修生活才能稳定踏实、活力充沛的前进,度好自己所选择的奉献生活。

参考书目

《灵修神学》  欧迈安着   生命意义出版社

《走在圣召的路上》Philomena  Agudo  着上智出版社

《中华灵修未来上、下册》 许可之  光启出版社

《性格魔方》 赵恕着  内蒙科学技术出版社

《人格整合》李微着   浙江人民出版社

《白手共此心》 许可之着 光启出版社

《神学论集》 第十三期

《生命的新创造》 王敬宏着  光启出版社

《生命的流溢》  朱蒙泉   光启出版社

上一篇:主,请教我们祈祷下一篇:灵 修 与 解 放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发布人身攻击、辱骂性评论者,将被褫夺评论的权利!
评论(共有 0 条评论,点击查看更多)
推荐资讯
百岁圣言会士郭福德神父回忆录:一生的追随
百岁圣言会士郭福德神
圣座颁布《弥撒讲道规则》,帮助司铎准备弥撒讲道
圣座颁布《弥撒讲道规
有关成义/称义教义的联合声明
有关成义/称义教义的
请不要以讹传讹,澄清法蒂玛圣母第三个秘密!
请不要以讹传讹,澄清法
圣座新闻室向各界介绍记者向教宗做的访谈纪录“世上的光,教宗,教会,时代的征兆”
圣座新闻室向各界介绍
天津西开总堂开拓福传新途径
天津西开总堂开拓福传
据报道:前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承认自己是基督徒
据报道:前苏联总统戈尔
忆我可敬的老师——高可贤主教
忆我可敬的老师——高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