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徐光启,最初的印象来自初中历史课本。作为中国数学史上的重要人物,徐光启和利玛窦翻译了部分《几何原本》,为中西数学学科的传播和交流作出共享。
第二次认识徐光启是在一张考卷上,明末天主教史两位重要的人物有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和明末大臣(),前一个空添“利玛窦”,后一个控“徐光启”,自然是不会错的。
再一次认识徐光启,是在一堂课上。老师讲授“天主教与明末清初中国文学文化”,第一次在教会史和中国文化的渊源中了解到了徐光启的信仰历程,和在中西文化交流的贡献。也在这堂课中,了解到了明末“天主教三大柱石”。随后,徐光启的名字常常出现在我阅读的书籍当中。
第一次去徐光启的墓地,也被这里独特的陵园形式所吸引。既有中国古代有功官员的石碑牌坊,也有天主教的十字架。碑上刻着的拉丁文铭文,也只认识几个。依据方位,辨识了徐光启的陵墓朝着天文台,背靠着天主堂。最重要的是,徐家后人开辟出来的一片荒地,成为现今最繁华的地段。而徐光启的墓地在这喧嚣中,留给人们一片绿色的休息宝地,在繁重的工作中,自由的呼吸清净的空气。再一次去徐光启墓,是和生命中重要的一个人,我们漫步在城市中,走得久了自然而然记得这里有休息的地方,于是,停下,在一个古代文人面前讨论有关古代诗歌的问题。又一次来到这里,是在黄金周中,带领着朋友到这被许多游客忽视的地方,了解徐家汇的历史,了解天主教在中国的历史,也来了解徐光启这个人,以及他对中西文化交流的贡献。
而有一次再来徐光启墓地瞻仰,是我遇到了极大的精神困难。寒冬已至,提及论文的日子也近了。而有关清初中西文化交流的硕士论文,还在苦思冥想中难得动笔。骑车来到徐光启的墓地公园,走了几圈,凝神望着徐光启的塑像和墓碑。他依旧注视着现在的中国,一个开放的现代化的中国。有着强盛的一面,这是徐光启曾为之努力奋斗过的。在徐光启的精神指引下,我畅快地走进徐家汇藏书楼,翻阅着前人留下的著作,在相似的灯光下,浏览着他们的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