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投稿 | RSS
  训导文集 圣教法典 信理神学 多语圣经 释经原则 圣经发凡 教义函授 慕道指南 弥撒总论 再 慕 道 同 根 生 剖析闪电
  天主教理 教理纲要 神学辞典 思高圣经 圣经注释 圣经十讲 神学词典 天主教史 礼仪问答 告解指南 辩护真理 圣月汇集
  梵二文献 神学论集 神学导论 牧灵圣经 圣经辞典 认识圣经 要理问答 祈祷手册 弥撒礼仪 大赦汇集 新答客问 宗教方志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章 > 神学哲学 > 另类神学

今日之亚洲神学:在何处?作何事?

时间:2008-07-31  来源:神学论集第四十三期  作者:谷寒松 点击:

春暖花开,你在花园中散步,说老实话,你决不会愿意退到书房中写一篇这样题目的文章。在这个时刻,要尝试着去分析今日亚洲神学思想的年轻生命和它的奋斗,不是有点残酷吗?我们不是应该让它先成长,并培养它刚刚抽枝发芽的生命,而把这些反省暂时的放在一边吗?答案是:是与否。是,因此我们以极深的尊敬和谨慎、才能描绘今日亚洲神学所展示的全景。否,因为尝试着用鸟瞰的方式描写全景,希望能帮助我们更深的看到在亚洲自己的情形;同时,也为在其它各大洲的基督徒供给一些数据。

在本文中,我并不想列出神学家、书藉、文章和各种机构的名字。有些勤劳的人已经完成了这样的工作1,使我们不必提到许多的人名和出版物。

我们在此对今日亚洲神学的生命过程更加表示关心。亚洲神学是在亚洲的生命中成长。可是亚洲的生命却至少有四种不同的环境:普世的环境,本洲的环境,三个主要文化区(印度、马来和佛教儒家)的环境,以及每一个国家自有的环境。亚洲神学就是在这四种环境中,为天主的子民服务。它的任务包括以亚洲人民所居住的情形和环境来解释并表达基督的信仰。这样的神学当然是与其它宗教有密切交谈和来往的。

我们从三个角度来谈亚洲神学:传教历史的过程、亚洲的环境和内在的动力。

 

壹、从传教历史的过程看今日的亚洲神学

首先我们提出一个把传教过程分为四个步骤,每一个步骤又分成四方面:就是语言宣讲,基督徒的生活,本地人的态度,教会的图像。亚洲神学与这四方面都有关联。

 

传教过程中的四个步骤 

 

进入一个非基督徒的环境中宣扬福音 

II  

接触当地文化与宗教交谈。 

III  

更深地进入人民真实生活中的重要问题(在环境真实的土壤内生根)。 

IV  

自养、自治、自传在成长中的信友团体。 

语言和表达 

用来源地(基督信仰的西方)所有的语言和思想型态。 

对各种词句的比较研究,为能用它们在本地环境中作传达“西方福音”的媒介。 

经文(Text)和上下文(Con-text)就是以忠于两者的态度来建立神学。 

经文(基督信仰的传统)及上下文(此时此地生命上真实的问题)。 

神学愈来愈生活化,并有相关性。 

从本地实际生活的环境中产生创造性生活的了解和表达,也对普世性的交谈开放。 

 

信仰生活 

一套新的行为规范,有时会使人在他的生活环境中遭到某种程度的隔绝或抹刹。 

在本地的伦理传统中发现一些“基督信仰的因素”。 

尝试着使本地的因素与基督信仰的标准有一个更深的整合,但没有一条路可以绕过基督在十字架上的虚空自己。 

以基督信仰的价值观为绝对中心,而形成的成熟,整合的生活型态,如此产生了本地基督徒自我意识的新经验。 

本地人的态度 

聆听和接受(在自己生活环境中被认为是“外国人”)。 

本地的领袖,增加自我意识的觉醒,对外国传教士有各种不同的感觉。 

更进一步地肯定自己本地文化、宗教及学术的自我型态,逐渐在基督信仰的氛围中安身立命。 

成熟而自由地与其它基督徒和非基督徒开放交谈。 

教会的图像 

一个外国机构中间混杂着外国人各种不同的利益和兴趣。 

混合的图像,过渡时期对信仰不同的表达方式,在当地的生活环境中,更被接受。 

建立本地教会,愈来愈不依靠外来的支援。

成为本地环境中一个基本的因素,成为一个创造更美好充满人性以及更高质量的生活,成熟富有活力的生活。 

我们都了解在建立一个真实本地化基督徒团体的传教过程中,其经历的四个步骤并不像上列表格上分得那么清楚。不过,这个表格可以帮助我们回答下列的问题:今日的亚洲神学走到何处?一个对此问题有兴趣的人,也可观察到下面各点,虽然它们可能过份简化:

在亚洲好像没有一个国家已达到传教过程的最后步骤2,这表示我们还不能够看到第四步骤的四个特性(请读者再次仔细阅读);这也表示我们还不能期望亚洲本地环境的生活命脉中,产生出一个概括全面创造性的神学以及信仰的表达。

-如果我们检讨从日本直到印度所发表的神学作品,就会发现亚洲神学已从第一步骤走向第三步骤。这项声明需要进一步的澄清:

-由于亚洲不同文化地区和国家传教历史上的不同,在某些地方神学比较“进步”;在另些地方刚在起步。在印度文化地区一般来说神学很强地推进,并深入生活环境。在马来民族的世界中,由于传教历史较短,但是在神学方面至少在某些运动中已下定决心要进入老百姓生活的问题中(这一点我们将在第二部份再加以详述)。在亚洲的佛教儒家的地区中(从越南直到日本),在传教的历史上,基督信仰的团体是受苦最多的。一次又一次,基督信仰生活刚长出嫩芽,就被斩断了。这地区今日所有的神学家他们的数目比起其它两亚洲文化区来讲,是最少的并不见得比其它在历史及环境较优的地区来得更不前进。在日本、韩国及台湾,我们都看到很有力的神学文章。可是,在台湾的文字大半都以中文发表。因此,对不知中文的读者很难读到它们。

从建立、写作和教导神学时所用的文字来看,可以让我们看到今日亚洲神学很有趣的一面。在印度文化地区,在建立神学的工作上,仍以英文作为主要媒介,这是一件很遗憾的事。因此,现在有一个强烈的倾向,推动用当地的语言来作神学反省。印度尼西亚的神学,在几年以前已经很清楚的进入运用自己语言的阶段。在菲律宾,这个动向尚不很清楚,不过只是时间问题但在原则上,国语并不一定将成为菲律宾神学主要的媒介。在佛教儒家的地区中,主要有香港、台湾、韩国和日本,是神学反省的重要地区,多年来,完全用当地的语言来作此工作。

但是,运用当地语言作为建立神学的媒介,并不自动的表示神学已经进入了该地区的生活环境。在这些地方的许多神学作品,仍然用“西方思想的方式”表达。我们不该对此表示惊讶,这正是从第一步骤进到第三步骤本有的情形。在这样的进步中经验告诉我们当地的神学家是不可或缺的。在佛教儒家文化的地区中(由于在传教史上许多的挫折),好像还没有足够数目具有创造力的本地神学家。在其它两个地区的国家中,现在却有不少较强的人力,献身于神学的工作。

最后,我们应该记得,今日亚洲大部份的神学反省,是在不同的神学教育机构中完成。其结果是亚洲神学并不能很快地进步,并不能像亚洲的自由写作的神学家同样地进展。由于教育机构所有的责任,以及多方面的行政工作,使某些最有才能的亚洲神学家,在创造一个有相关而完整的神学过程中速度减慢。

让我们从另一角度,就是现在亚洲境遇来看同一的亚洲神学。

贰、在今日亚洲环境中的亚洲神学

我们不再需要在这里重新描述今日亚洲的环境。这一点在主教会议、修会团体、神学会议及许多文章中,已有足够的叙述。对现在亚洲生活的现实,已专书出版3。所以假设这一切是合理的。我们现在所关心的是从亚洲环境的观点来看亚洲神学的内在生活。对它更近的观察,希望能够找到一个更深的领悟。下面所列的“社会过程”的模型,可以帮助我们更“有秩序”的观察这个环境。这种有秩序的方式,使我们更能确定在亚洲神学的不同动向;它也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在好分歧的神学选择和神学反省之间所有的互补性。

这“社会过程”的模型,有如一个社会中正在进行各种过程的横剖面。既然如此,它也让我们更清楚地看到组成整个社会环境各种不同的因素。

请读者缓慢而仔细地阅读四一页的图表。同时,在心中常保存一个问题:亚洲神学进行到何处?它正在做什么?在读完之后,读者可能会同意下列的见解:

许多神学院中的亚洲神学,可以放在“共有的文化”领域中。这就是说它所讨论的主要问题是:团体的智慧、团体风格和团体象征,而较少关心共有的政治、经济领域。由于神学集中其注意力于文化领域中,其结果便产生了神学远离“现实”的感觉这种感觉在亚洲非常广泛,其实也不只是在亚洲如此,在世界各地亦然。按一般的了解,“现实”是指经济和政治现实。在亚洲三大文化区内,我们几乎都可看到这种现象。但是这并不是全幅的图像。

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在亚洲三个文化区域中,正酝酿着另一种神学。举例来说,“印度神学工作研习会的报告”4,原来这个研习会只愿意讨论在大修院中神学教育的问题。但是讨论的主题扩大到:如何用新的方式在印度建立神学反省;如何使印度的文化和传统以及现在生活的环境与印度的神学更有相关性。另一个例子是一九七九年二月二至十日,在香港举行各教会神学家们交谈。主题是“在十字路口的中国神学”。它讨论到今日中国人,在台湾、中国大陆、香港、东南亚及其它各国广大的生活环境。这个讨论会虽然把重点放在与文化范围内但至少在理论上也尝试着去接触共有的政治和经济因素。在最后声明的第二段中,讲到中国大陆;在第七段中(最后一段!)谈到今日中国教会,但对今日中国社会正义关切只说了几句话5。还有一个例子:一九七八年六月二十至二十三日菲律宾马尼拉,菲律宾天主教协会所组织的“环境化神学国际交谈会”。这个交谈显示了在许多历史悠久的神学院中,神学研究已经超出了传统神学的疆界。亚洲贫穷老百姓的呼声,好像愈来愈在这些严肃而古老的学院中被听到。这正是在酝酿中的亚洲神学。

如果我们不提到东南亚神学协会(ATSSEA)在这方面的努力,实在是一个重大的缺失。这个协会是一个基督教的大公组织,总办事处设在马尼拉,与亚洲教会联盟(Christian Conference of Asia 其性质有些与天主教的亚洲主教团协会相似)合作。一九七七年三月曾召集了一个全亚咨询会议,讨论牧职人员的宗教教育。曾出版了一本会议记录:人性与神圣,基督徒神学的亚洲远景6。根据马尼拉的咨询会议,他们计划了五次以“基督徒思想”中的的亚洲远景为主题的交谈会,一九七八年九月二十至二十三日详细的计划了前两个交谈会的议程。第一个研究会议的主题是:建立神学的方法与环境的关系,其内容如下:

1. 对各种神学方法的批判—Emerito Nacpil

2. 环境它在亚洲的意义、共同点及其变化—Peter Latuihamalo

3. 环境在神学中所扮的角色一位中国神学家

    a 沟通的工具—Saphir Athyal

    b 产生相关性的据点—Tissa Balasuriya

    c 形成意识和了解的因素

4. 神学环境化的例子:

    a 从圣经传统中—Preman Niles

    b 从神学历史中—James Pan

    c 从当代神学中—Kim Yong Bock

5. 在亚洲环境化的可能性

    a 对已作的尝试回顾大批判—Antonio Lambino

    b 对亚洲环境的各因素作方法论的评价—Antonio Lambino

    c 牧职人员生活风格与型态—Saral Chatterji

    d 建立神学各种环境化的方法—Saral Chatterji

6. 环境化中的几个神学问题

    a 启示的环境—Kosuke Koyama

    b 环境中的理论和实践—Sr. Mary John Mannazan

    c 基督论的方法及环境—T.S. Chang

 

要想把亚洲神学竞技场下的各种动向一一列举实在是不可能的事。以上所说的只是很简短的触及这个问题为了显示亚洲神学正在酝酿之中。不过,还有另一种很强烈的神学运动,批评以上所说各种亚洲神学都太学术化、太理论化,是资产阶级,有时其至是压迫性机构的产品。

我们所指的是第三世界神学家大公协会“Ecumenical Association of Third World Theologians, 简称 EATWOT”的亚洲分会,它所赞助的“亚洲神学家会议”,在一九七九年一月七至二十日在斯里兰卡举行。这次会议发表的最后声明,反映了这个神学运动的精神。其基本灵感来自拉丁美洲的“解放神学”7;但是,它在寻找一个开放性的亚洲面目。

由于体会到经济和政治共同因素所带来的冲击,亚洲不同国家的神学教育课程已有所修改。在某些地方(例如印度尼西亚)已有相当程度的进展,他尝试着把下列的因素更紧密的合在一起;实践观察反省教师的讲授及最后的综合。

我们可以很真实地说:每一个国家在其自己的环境中,正在形成亚洲神学。

不过有些问题仍然存在:在亚洲共产集团国家,如北韩、中国大陆、越南、高棉及寮国的神学究竟如何?亚洲神学家是否很清楚地意识到好战共产主义的现实?他们有没有足够的考虑现代科技思想对亚洲人巨大的影响?到底什么是亚洲人的思想型态?

如此,我们到达了第三部份。在这一部份中,我们尝试将更进一步地深入亚洲神学的内在动力。

 

参、今日亚洲神学的内在动力

中国的智慧给我们一个领悟之钥,那就是易经中的阴阳哲学8。阴阳是相辅相成的两个原则,是宇宙中一切存在和转变的来源。

阳:包括显示出来并为我们所知的一切事物;它是前进的,主动的。例如:天空、白天、太阳、男性、火、行为、力量、快乐……等等。

阴:包括一切隐藏而不为我们所知的事物;它是后退,接受或是黑暗的。例如;地、夜间、月亮、女性、水、休息、软弱、痛苦……

阴阳的记号是众所周知的:圆圈表示它可应用在宇宙间一切的事物上。比较暗的一部份代表阴;白的部份代表阳。它们是分开的,但分割它们的不是一条直线,而是一个和谐而柔顺的曲线;这表示在两者之间并没有很清楚界线。它们相辅相成,而不是互相排除。它们彼此包含:在阴的最暗的部份,有一点阳;在阳的最光明的部份,有阴的痕迹。这两个小点代表一种特殊的能量,也显示在所有的事情中,都有一个内在的张力。没有一件事情是完全善或完全恶的。没有一件事情是完全美或是丑的。在所有的事物中,都有一颗微小的种子,可能产生相反的现实。阴阳间一切的关系都包含在这个符号中。它们是:对立,变换,互补及和谐。在宇宙中,一切的成长和变换都是在这两极中运动的平衡中产生。

我们用亚洲智慧的眼光来看今日亚洲神学的内在生命和它的奋门,是很合适的。这种阴阳的思想方式,给我们启发了以下的领悟:

“阴”平常是在“阳”以前。所以,亚洲神学中“阴”的因素可能是它的特征所在。让我们把它更明确的列出,我们就会发现它们的相对性,充满了生命的张力。

 

I 个人的经验 

壮丽的传统 

II 内在性 

在主动地形成新人 

III 静默和默观 

言语和对话 

IV 自我空虚 

自我肯定 

V 从自己和社会中得到解放 

使自己的人格在人中群中得到满全 

VI 灵敏的人性及其适应的能力 

现代客观的技术以及其直线的进展 

 

 

 

今天参与亚洲神学工作者,都可看到我们刚刚所讲到各种因素内在的两极性,有时我们所得到的印象好像“阳性”太强。(在期里兰卡所举行的亚洲神学家会议不正是如此吗?)有的时候,“阴”比较甚;以致“神的道”(Theo-logos)(关于天主的话)好像完全在静默中隐没(有学问的人用抽象的名词来称它为“表里不一的”神学"apophatic" theology)。

亚洲神学有其注释学上的特征;首先亚洲的心灵渴望和谐及整体。西方的神学并不能够直接适合这种亚洲心灵很深的倾向。其结果是当亚洲人聆听西方神学作品时,觉得不很自在。亚洲人时常觉得它们缺乏和谐和统一。其次,我们也看到亚洲人很深地意识到理论和实践相互的关系。亚洲神学家们无疑地在这一个范围内对世界神学有所贡献。但是,到现在为止,我们还没有发现亚洲神学家对理论和实践之间关系,作了许多详细研究。第三,笛卡尔曾说了有名的“我思,故我在”。亚洲神学家已经创造出一个新的程序说:“我属于,故我在”,或者说:“我在,因为我属于”。这个程序表达了亚洲心灵最深的一面,它渴望参与、分享、共同交往,对其他世界观的容忍。笛卡尔的程序是一种“阳”的标准表现,而亚洲心灵的最深处却安处在“阴”的一面。

更仔细地去研究神学注释的亚洲性,将是一个非常有兴趣的工作。

最后,从日本到印度许多出版物中可以清楚看出,由于亚洲神学所有的许多特性,也有它的“十字架”。举例来说,基督信仰的中心奥迹:耶稣基督。耶稣具体的历史现实,不只是给古代犹太人或希腊人带来困难,也给现代的亚洲及它的神学家带来了巨大的难题。就是在“最普遍”(universalissimum)和“最具体”(concretissimum)中有一张力。“最普遍”是亚洲心灵感觉到亲切的思想型态;“最具体”是指纳匝肋人耶稣天主子。另一个“十字架”是在单一论(monism)和有神论(theism)中间的对立。这儿的问题是“位格化范畴”(关系对话、相遇)与“本质、统一范畴”(本质、统一、整体、一)之间的相对9

不过,从阴阳的思想方式来看,我们不应把这种对立视为二者彼此不能兼容,或更好看它视为了解生活天主无限奥迹互补的方式。天主常常比所有人的文字、语言来的更高。再提一个亚洲神学的“十字架”就是:内在与超越之间的相对。一个人如仔细地去阅读亚洲神学方面的出版物,就会体会到某些时候对西方神学中有关天主绝对超越性教导的要求,有激烈的反应(最清楚的是在梵蒂冈第一届大公会议。参阅DS 3001, 3021~24)。在这个问题上,亚洲神学家也需要找到一个两者之间精微的平衡,而不把阴和阳分开。

我们已从三个不同的角度看亚洲神学;就好像我们三次游历了今日亚洲神学的花园。我们尝试着以一种尊敬、纤细的心灵去作这事。亚洲的智慧给予我们一把钥匙,让我们看到在今日亚洲的环境中,走向耶稣基督之光所有的内在的动力和奋斗。此处最合适的结论是一句对亚洲神学的寄语,我们希望亚洲神学渐渐进展到传教过程的第四个步骤,它将用一种与今旦亚洲的环境相关的方表达出基督信仰,也常常能够保持阴阳最深奥的意义和内在动力。

1 Missionswissenschaftliches Institut Missio e.V., Ed., Theologie im Kontext. Information uber Theologische Beitrage aus Afrika, Asien und Ozeanien, Nullnummer Mai 1979, D-5100 Aachen, Germany, Hermannstraβe 14.

Anderson, Geraid H., Ed., Asian Voices in Christian Theology, Orbis Books, Maryknoll, new York 1976.

Appendix II, A selected Bibilography in Western Language, compiled by G. H. Anderson, Mariano C. Apilado, and Douglas J. Elwood, pp. 261-321.

Elwood, Douglas J., Ed., What Asian Christians Are Thinking. A Theological Source Book, New Day Publications, Quezon City, Philippines 1976.

Bibliiography, pp. 459-500.

2 一九七九年十二月二至七日马尼拉举行的(天主教)世界传教会(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Mission, 简称 IMC)代表们最后发表了一个讯息强调基督信仰应在亚洲与当地的文化结合。

3 E. g. Myrdal, Gunnar, Asian Drama. An Inquiry into the Poverty of Nations, Vol. I-III, reprinted in Taiwan 1969. 

4 "Report on Seminar on Theologising in India", in:Indian Missiological Review, Vol. 1, No. 1, January 1979, pp. 83-86.

5 参阅神学论集四十期二二九页。

6 Nacpil, Emerito P. and Elwood, Douglas J., Ed., The Human and the Holy. Asian

Perspectives in Christian Theology, Quezon City, Philippines 1978.

7 亚洲神学会最后声明的下列片段是这个基本倾向简洁的表达

亚洲千千万万的人处于贫穷、受统治和剥削的环境我们的神学一定需要有一个确定的、释放性的冲力。

神学的第一个行动也是它的核心就是献身。这种献身是对穷人为完满人性奋斗中所提出挑战的一个答复。我们肯定在亚洲的穷人和受压制者,是被天主召叫成为自己命运的建筑师或工程师。因此,神学以受压制者对完满人性的渴望开始,并信赖他们对历史中一切真理的障碍增长的意识,以及他们愿意克服这些障碍不断扩充的努力。

为了使神学真正地具有释放性,它必须来自有释放意识的亚洲穷人。它应由压制团体,藉用圣经学家、社会科学家、心理学家、人类学家及其它专家所有的专业知识加以表达。表达的方式是多元的,藉艺术形式、戏剧、文学、民间故事、本地智慧以及在道理和牧灵的生命中。

绝大多数的与会者认为每个神学都受到了神学家的阶级地位和阶级意识的限制。因此,真正有释放性的神学,最后必须是亚洲穷人的产品,他们正在为完满人性而奋斗。他们要对自己在释放奋斗中所有的信仰经验加以反省,并说出它究竟是什么。但这项工作并不排除所谓的神学专家。专家们以自己的知识可以辅助基层民众的神学工作,他们这项工作只有植根于穷人或受压制人奋斗的历史中,才能够成为真实的。(神学论集,第四十期,二一七页)

8 有一本令人欣喜的书,凡关心亚洲神学的人应该人手一册:

To Thi Anh, Eastern and Western Cultural Values, Conflict or Harmony?, East Asian Pastoral Institute, Manila 1975. Cf especially pp. 16-135.

9 E. g. Parrinder, Geoffrey, Mysticism in the World’s Religion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 1976.

张春申位际范畴的补充一体范畴神学论集三二期三一三三三一页。
上一篇:耶稣如何是基督?-试探妇女神学的基督论下一篇:开拓亚洲基督教神学的新领域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发布人身攻击、辱骂性评论者,将被褫夺评论的权利!
评论(共有 0 条评论,点击查看更多)
推荐资讯
百岁圣言会士郭福德神父回忆录:一生的追随
百岁圣言会士郭福德神
圣座颁布《弥撒讲道规则》,帮助司铎准备弥撒讲道
圣座颁布《弥撒讲道规
有关成义/称义教义的联合声明
有关成义/称义教义的
请不要以讹传讹,澄清法蒂玛圣母第三个秘密!
请不要以讹传讹,澄清法
圣座新闻室向各界介绍记者向教宗做的访谈纪录“世上的光,教宗,教会,时代的征兆”
圣座新闻室向各界介绍
天津西开总堂开拓福传新途径
天津西开总堂开拓福传
据报道:前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承认自己是基督徒
据报道:前苏联总统戈尔
忆我可敬的老师——高可贤主教
忆我可敬的老师——高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