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投稿 | RSS
  训导文集 圣教法典 信理神学 多语圣经 释经原则 圣经发凡 教义函授 慕道指南 弥撒总论 再 慕 道 同 根 生 剖析闪电
  天主教理 教理纲要 神学辞典 思高圣经 圣经注释 圣经十讲 神学词典 天主教史 礼仪问答 告解指南 辩护真理 圣月汇集
  梵二文献 神学论集 神学导论 牧灵圣经 圣经辞典 认识圣经 要理问答 祈祷手册 弥撒礼仪 大赦汇集 新答客问 宗教方志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章 > 入教指南 > 人物介绍

徐光启小故事

时间:2011-05-29  来源:上海神父笔记  作者: 点击:

(按:天主教上海教区正在推动上海先贤徐光启教友列品事宜。在此编写一些徐公的小故事,一为效法自勉,二为推介给主内兄弟姐妹分享,以认识我们的先贤——徐光启。)

 

1,惜恩师辞世兮  留棺索以念君

 

    1611年夏天,利公玛窦神父的墓地改建竣工,11月举行葬礼,徐公光启先生率领北京的教友们参加,并主持仪式。

 

    在丧礼中,所有在场的人,无论是教友还是利公生前的同道友好,都满怀哀伤之情,仿佛悼念的是自己的生身父亲一样。而主持丧礼的徐光启先生,更是悲痛万分。利公玛窦神父对他来说,亦师亦友。往事一桩桩、一幕幕,断断续续地浮现在他脑海。他回想起两人相互交流中西文化时得意而忘言的微笑,回想起一同翻译数学著作时忽来灵感的情景,回想起向利公请教信仰道理时的豁然开朗之感,回想起利公的幽默、聪慧、令人敬慕的举止言谈,而如今斯人已去,音容婉在,怎不让他悲从中来!

 

    葬礼上,徐光启先生没有顾及自己高官显宦的地位和尊容,任凭悲伤的泪水扑簌簌地落下。对利公离世的忧戚和不舍,使他禁不住伸出双手,和落棺的随从们一起拿起绳索,帮助他恩师兼益友利公的棺椁葬入地下,让他安静地长眠于此。又亲自拿起土铲,为利公覆上黄土。

 

    如果说他刚才还是强忍了哽咽,现在则再也控制不住内心的伤感,痛哭起来。虽然他和在场的教友们一样,相信此别并非永别,相聚终有时日,结束生命旅程,天国永福有望;但是离情难禁,为他来说,尤其是离情难禁啊!要知道,曾以为山高水长,他们俩还有多少事业要一起合作来进行。可是,天主的圣意,到如今已在利公身上得以彰显;利公的人生使命,已经完成,可以交付给天主。而自己呢?今年已经50岁了,知天命之年,还有多少家事、国事、天下事,需要努力,可在自己最需要恩师益友襄助的时候,蓦然回首,灯火阑珊,人已不在。

 

    眼泪模糊了他的双眼,但并没有模糊他的心。他知道,恩公的使命已竞,自己的使命未成。他要擦干眼泪,步利公芳踪,遵恩师训诲,做热心教友,济黎民苍生——不能让忧伤迷茫了自己的信仰和志向!他要好好教导自己远在上海的家人,时常以《家书》勉之励之;他计划写一部《农政全书》,中国地广人多,许多同胞还在为衣食担忧,他觉得在这方面肩负重责;他要劝说执政者在发展经济、保家卫国的同时,也要尊重和保护信仰,他切身感受到信仰的益处,要让百姓身心都健康平安,不能只顾及满足物质生活的需要,更要注重精神生活的提升……他要做的事太多了,没有时间再殷殷戚戚。

 

    于是,徐光启先生亲手埋葬了利公之后,并未按惯例把下棺的绳索一起掩埋掉,而是保留下来收藏,警醒自己:

    莫贪世上暂享乐,

    人生来去终有期;

    信仰之光应常燃,

    伏枥老骥心不移。

    也作为对恩师益友利公玛窦神父的敬意和纪念。

                                                                    

参阅

《利玛窦中国札记》

《徐光启传》罗光

《徐光启评传》陈卫平 李春勇

                                                             

祈祷文

    请众同祷:

    救赎万民的天主,赏赐尔仆徐保禄(徐光启)既虔诚敬主,复尽忠圣教,热心救灵福传,恳求尔,赐彼荣登圣品,保中华全国人民及早归化。阿门!



2,轻个人得失兮  重社稷而无愧于心

 

    71岁时的徐光启先生即将走完他的仕途和人生旅程,德高望重,官拜相阁。

    当时的人们私下里是怎么评价他的呢?

    “此老迂憨,勇于任事而不顾利害。”意思就是:这个老头子很傻,为人不精明,做事太认真,不计较个人的官路进退,不专注个人的利益得失。

    当时的人之所以这么评价徐光启先生,是事出有因的。

 

    徐光启先生43岁时赴北京参加全国性的考试,考中第八十八名进士,又参加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考中三甲五十二名。之后,他被皇帝任命为翰林院庶吉士,相当于现在的“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研究生”,因为当时已有惯例: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故此,他的仕途前景,一片光明。而徐光启先生能成为“庶吉士”,全在于他文章写得出色。这点,他在7年前的乡试时就已显露出来。当时,分考官张五典发现了他的卷子,十分欣赏,推荐给主考官焦竑,焦看了徐光启先生的卷子,拍案叫绝,说:“此名士大儒无疑也!”于是,定为顺天府乡试第一名举人。

    那么,徐光启先生的文章究竟好在哪里呢?就现在还常诵念的由徐光启先生撰写的《献心诵》来说,我们可以管窥一斑:

    “至圣之心兮,神爱泉;圣三之宫兮,重生原;尔情如醉兮,及血流;振振志兮,永不休;尔为牺牲兮,用救万民;尔为饮食兮,用饱饥人;心兮心兮!谁知尔志,惟火生火,惟情引情;悲哉悲哉!尔情犹火兮,我冷似坚冰;尔洁如玉兮,我惟习陋行;尔首戴棘兮,我欲安华枕;尔求辛苦兮,我苦则不宁;呜呼!我心兮,已焉哉!尔犹匪石兮,云胡不裂;负心之心兮,已焉哉!……今我所大欲也,以心易心而已矣!尔心所好,我亦好之;尔心所恶,我亦恶之;尔心所思,我亦思之;尔心所愿,我亦愿之;夫爱之诚,惟在实行,不在虚言耳。……”

    真是绝妙之极!不仅文采飞扬,兼是情真意切;不仅情真意切,更是灵修高超、信德如磐,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教友同道。

 

    只是,徐光启先生文章写得好,又与当时的人评论他“此老迂憨,勇于任事而不顾利害”有什么关联呢?

    这得说说他在翰林院做庶吉士期间发生的事了。那时,他的文章得到馆师(相当于现在的“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的研究生导师)的交口称赞。当知,中国历来“文人相轻”,而徐光启先生对同学们一向尊重,且心怀儒家中庸之道,虚怀若谷,行事为人不愿意张扬跋扈,纵是才华横溢,也不锋芒毕露,头角峥嵘。所以,他常常有意放弃一些做馆课文章的机会,以便让同学们都有机会得到教授的嘉奖。这样的精神,在他以后的仕途生涯中,一直成为他内心的行事做人的原则。

    1625年,宦官魏忠贤暗地指派贵州御史智铤弹劾徐光启,告他主持练兵是“代庖越俎”,徐光启先生被熹宗降旨“冠带闲住”。徐光启先生在给友人李君的信中这样说:我这个人,一生不求做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只是既然被任命参与练兵的工作,那么我就要(为国家社稷的安危)认认真真地去完成,否则愧对自己从小立定的志向和自己的良心。

    徐光启先生行事为人认真负责,还表现在他对自己工作上的过失,从不推卸责任。1630年,火药局失火,烧毁了还没有制成火药的原料3000多斤。尽管他当时并不是该事件的直接负责人,而且也是临时被安排管理火药局,他完全可以把责任推委别人。但是,他仍上疏,自请处分。

 

    古人讲“道德文章”,道德在前,文章及次,这是很有道理的。

    徐光启先生真可谓“道德文章”之贤者也!当时的人评论他“此老迂憨,勇于任事而不顾利害”,与其说是在嘲讽他,毋宁说是在赞褒他,用现在时髦的话说,当时的人对徐光启先生的高风亮节的精神、宗教信仰的虔诚、忧国忧民的情怀、为人处世的豁达,颇有点“羡慕嫉妒恨”。

 

    巴不得我们老的时候,也被人这么评价,而不是被人说:“这个老头(太)太精明,什么也不肯吃亏,做人不厚道,利欲熏心,一生追求权位和钱财……”呵呵,那就惨了。

 

                                                                 

参阅

百度“庶吉士”

《徐光启年谱》梁家勉

《烈皇小识》

《徐光启集》徐光启

《徐光启评传》陈卫平 李春勇

《徐光启传》罗光

                                                                

    请众同祷:

    救赎万民的天主,赏赐尔仆徐保禄(徐光启)既虔诚敬主,复尽忠圣教,热心救灵福传,恳求尔,赐彼荣登圣品,保中华全国人民及早归化。阿门!



3,居高官仍清廉兮  潘半城而徐一角

 

    上海的老城厢在今天黄浦区人民路和中华路以内。人民路和中华路为半环行,相连而成城围,路基就是原来的明代城墙。如今城墙大部分已毁,只留下一些城门旧名延用至今,如“小南门”、“老西门”、“小东门”等,成为公交车路站名称。

    不过,明代时,在上海老城厢曾流传着这样一句民谚:“潘半城,徐一角”,意思是潘家的私人园林气势浩大,几乎占了半个上海城;而为官比潘家大的徐光启先生(曾任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相当于朝廷宰相),却只辟处上海城的一只角。

 

    徐光启先生的故居称为“九间楼”,并不是指其家仅有房九间。但史料证实,徐光启先生“家庭因丧葬等事,负债颇重,家人营农事,瞻家斗”。学者张溥曾到过徐光启寓所,见他在案前奋笔疾书,房间仅一丈见方,除农桌、书柜、椅子外,墙角放着一张床,身边只有一位老仆帮他做些杂货。张溥见此情景,非常感动,连叹“百闻不如一见”,如此京都高官,却偏安上海城之一隅,真可谓“徐一角”。徐光启“通籍四十年,家庐不改”,清廉治学,极为难得,实是两袖清风、功绩卓越的一代名臣和一代科学家的历史写照。

    潘家潘恩、潘允端父子两代为官,都是衣锦还乡,极尽荣华,富可敌国。潘允端花了十多年的时间,用地七十余亩,建造了当时上海最大的高水准私家园林——“潘园”(也称“豫园”,现在的豫园规模只是当时的一小半),在当时,的确让上海诚老百姓叹为观止。潘家还在园区内建造了一座沉香阁,供奉一尊沉香木雕的观世音像。“潘半城”之谓,实属相当。

    但是,沧海桑田,造化神妙。潘允端去世后,潘家很快败落了,后辈靠出卖家产、田园度日。上海教区的老天主堂,就是徐家买了潘家的“世春堂”,改建成圣堂奉献给教会的。“潘半城”成了“潘一角”。

    而徐光启先生身居一角简楼,为国为民,鞠躬尽瘁。徐家及其亲属后辈,也使天主教事业在上海日趋兴旺,教堂、教会学校和医院纷纷建起。徐光启先生学术著作等身,功在千秋,“徐一角”成了“徐半城”。徐光启先生还造就了上海徐家汇的历史源流。

    这是题外话。

 

    徐光启先生为官清廉、生活简朴,这在当时的官宦之家,是难以想象的。

    徐光启先生官做得越大,为人处事越低调。这在他过70寿辰时“悄然无声”,充分反映出来。那年,他在北京,正值他的70岁生日,按习惯,大小官员、亲戚朋友都得送贺礼。再说,70岁,在当时亦属高寿,更当庆祝。况且,徐先生彼时已任礼部尚书,离入阁拜相,仅一步之谣。这在官场得意之时,举行大张旗鼓的祝寿宴请,正是笼络人心、搞好关系的最佳时机;而许多下属官员,趁此机会,各怀不同动机,向徐先生奉送礼品,表达心意,也正是时候。所以,尽管大家知道徐光启先生多年来一直秉承清贫廉洁之风,但是同僚和亲友还是送来了各式各样的贵重礼物,以示祝贺。

    徐光启先生早已写信叮嘱自己在家乡上海的小辈,所有送来的礼物,一概辞谢不受。就是自己的亲朋好友送来的贺礼,也婉言谢绝。上海的儿孙辈知道老爷子的脾气性格,照办不误。

    徐光启先生自己在北京,生日那天,不发请柬宴邀群僚,而像平日一样,过得平平常常。在京任职的同僚们,也没有机会可以送上贺礼。

    但,别以为徐先生是铁板一块,完全不近人情。那年他过70岁寿辰,只接受了一样礼品。那是他的友人周明玙千里迢迢从上海到北京,来祝贺他的生日,并随身带了礼物,表达心意。徐先生因他远道而来,不受则为失礼,于是“从全祗领”,意即“权且怀敬意领受”。等友人回上海后,徐先生特意写信给他,对他送来的礼物再三表示感谢。

    这种处世低调、克己奉公、清廉为官的精神,即使今天看起来,尤为难能可贵。

 

    徐光启先生早年在翰林院学习的时候,曾有过这样一件轶事:有一天,他早晨起来穿衣服时,发现一条袜带找不着了,他没有惊动同学们,暗自用一根布条替代。如此一个多月的时间,直到自己的夫人发现,笑着说:“翰林院薪水再少,还不至于添不起一付袜带呀!你这么节俭,别人见了,一定会认为你在装模作样。”徐先生答道:“你呀!你知道世上任何事物,都不会是十全十美的。我现在什么也不缺,冬衣夏衫,样样俱全,只是少了一条袜带,就当作一个小小的缺陷,我觉得正合适,哪里是在装模作样呢?”

    呵呵,徐先生表面看起来有点迂憨,但体会他的内心思想,就会感受到他内在的崇高人格魅力。

 

    正是徐光启先生的清贫廉洁,所以,无论他官位多高,在上海的故居,始终只是“徐一角”而已,从未奢侈靡费。他也常常这样教导自己的家人、孩子。在他写给自己家人的信中常有这样的话:不要浪费,只要一家老小吃饱穿暖了,就足够了。徐先生以他的官位,以及当时的社会风气习俗,除了自己的结发妻子外,完全可以娶三妻四妾,这在当时,是稀疏平常之事。但是,徐先生终身不蓄妾媵。他的儿子徐骥回忆父亲时说:“庆吊燕会,不随俗浮靡,力返于朴;服食俭约,不殊寒士。”

    这种质朴的精神,深深影响了他的儿孙们。他的子孙后辈中最出色的,当属孙女许甘地大了。许太夫人甘地大,一直秉承祖训,自己勤俭节约,对教会的爱德事业,却慷慨至极。她建堂赈灾,奉献的钱款,都是她几十年如一日地组织当地热心女教友一起做女工刺绣的劳动所得。

 

    今人读起徐光启先生的这些故事,不免有“居高官仍清廉兮,潘半城而徐一角”之叹。当年徐先生的朋友张溥的感喟“古来执政大臣,廉仁博雅,鲜公之比!”恐怕是对徐先生最恰当的评价了。

 

    今天的上海老城厢里,当年潘家建造的“沉香阁”还在,且已开放。而我们的老天主堂也在,但尚未正式回归教会。愿徐光启先生代为转祷,祈求天主圣意安排,让老天主堂早日回归教会,并让上海教区,在徐公光启先生的护庇代祈下,再现辉煌!

                                                                 

参阅

《上海老房子》娄承浩  薛顺生

《六十年前的上海城隍庙》

《豫园记》潘允端

《文定公行实》徐骥

《农政全书·序》张溥

《徐光启年谱》梁家勉

《徐光启集》徐光启

《徐光启评传》陈卫平 李春勇

《许太夫人甘地大小传》

《徐光启传》罗光

                                                                 

    请众同祷:

    救赎万民的天主,赏赐尔仆徐保禄(徐光启)既虔诚敬主,复尽忠圣教,热心救灵福传,恳求尔,赐彼荣登圣品,保中华全国人民及早归化。阿门!



4,觅修身之良方兮  得真信之启光

 

    徐宗泽神父曾说过这样一则有关徐光启先生入教的故事:

    徐文定公(徐光启)未曾进教前,曾经做过一个梦。他梦见一座圣殿,里面有三个小堂。在第一个小堂内,他看见一位神形,又听到有个声音告诉他:这位是天主圣父。在二个小堂内,他看见一位身戴冕旒的神形,忽然听到声音说:这位是天主圣子。在第三个小堂内,他什么也没有看到,也没有声音发出。后来,徐光启先生听传教士说起天主教的道理,讲到天主是三位一体的,就联想起自己曾经做过的梦,觉得非常惊讶和奇怪,似乎早在他认识天主以前,天主已在梦中和他神交密谈。他本想在当时就把这个梦说出来,但又听一名神父说,梦境都是不真实的虚幻,不要相信,所以没有敢和盘托出。直到后来他进教了,在北京跟利玛窦神父交谈时,利神父告诉他,天主有时候也通过梦来启示和教导人,圣经中也有一些例证。那时,徐光启先生才将以前的这个梦告诉利玛窦神父。利神父也甚觉惊奇,赞叹天主在徐光启先生身上的奇妙恩典。

 

    徐光启先生第一次接触天主教,是在他三次乡试落第之后。那时,他为了能从秀才考上举人,已经整整爬了15年的“烂路”(徐光启先生在赶考路上,屡遇风雨,泥泞的道路使他联想起科举之路的艰难,就像“烂路”)。1595年(万历二十三年),他在广东的北大门韶关教书度日,等待下一次的乡试。百无聊赖间,得知当地有天主教传教士,在传播一种新异的思想和信仰。于是,怀着好奇心,他去拜访了正在那里暂驻的意大利传教士郭居静神父。在郭神父这里,徐光启先生平生第一次听到了天主教的“耶稣基督救世”的道理,第一次看到了一张世界地图(利玛窦第一版;中国以前都以为自己就是世界的中心,周边是东夷、西戎、南蛮、北狄),也第一次知道还有一个欧罗巴(欧洲)。这对当时的徐光启先生内心的冲击之大,难以形容。他的视野仿佛就在那一刻,全然展开。中西文化思想,在他身上第一次相遇和撞击。当他从郭神父那里听到另有一位也是来自意大利的传教士,那位神父更是德才出众,将会是自己的良师益友的时候,他有点急不可耐了,想马上见到这位神父——利玛窦,可惜,当时利玛窦神父去了江西南昌。不过,尽管这一次他没有见到将影响他终身的好友,但一切似乎都在冥冥之中安排好了——15年屡试不中的举人考试,在他初识天主教之后的两年,他获得了第一名。一切都在他身上山重水复而柳暗花明。两种思想的撞击,将产生火花,给中西文化的交流带来曙光;而更重要的是,一种历久弥新、满含真理、博爱和生命信息的宗教信仰,将在这个中国科学家身上,奇妙地融合,而相得益彰。

 

    第二次接触天主教,是在1600年春(万历二十八年)。徐光启先生去南京看望自己的老师焦竑,听说利玛窦神父也恰好在南京,便去拜望。这是十七世纪拉开序幕的时刻,中西方两位历史巨人的第一次会晤。由于当时两人都有事在身,徐光启先生来去匆忙,而利玛窦神父在南京建崇礼街小堂后正准备北上进京事宜,所以两人见面时间很短。利玛窦神父只给徐光启先生讲解了一些天主教道理的概要,同时,也给徐光启先生看了他制作的第二版世界地图。这一次见面虽然时间仓促,但是,利玛窦神父给他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他称利玛窦神父为“海内博物通达君子”。而利玛窦神父给他讲解的天主教简要道理,尤如适时适地的种子般,播在了徐光启先生的心田里了。

 

    第二次接触天主教,是在三年后(1603年)。徐光启先生从北京返回上海过年,途经南京时,想再次拜望利玛窦神父,但利公已去了北京。留守南京的是郭居静神父和罗如望神父,郭神父正在生病,罗神父接待了他。这一次,徐光启先生在南京,由罗神父手中领受了圣洗圣事,取圣名保禄。

    关于徐光启先生进教的故事,有两位传教士详细记载了,一位是利玛窦神父,一位是艾儒略神父。

 

    利玛窦神父在他的《中国札记》中这样说:

    他(徐光启)进屋时,向圣母像行了敬礼。听了几端道理后显得十分感动。整整一天全神贯注地学习,直到天黑。他把《天主教要》和《天主实义》手抄本带回住所。第二天再来时,已把《天主教要》全都记下了。他请罗如望神父给他施洗,因为即将年终,他必须赶回去。罗神父为了考验他是否诚心,对他说:“你必须连续八天,每天来这里听一次道理。”他回答说:“我不止来一次,而要来两次。”他说到做到,每天两次来听罗神父讲解教理。逢罗神父不在的时候,他就请修士和里面的教友给他讲解。就在动身回家的那一天,他受了洗。两个月后,他再次为学习教理而来到南京,在罗神父驻的圣堂里停留了两个星期。这两个星期里,他每天早晨参与弥撒,并询问了许多事情,为使自己对天主教的道理懂得更加透彻。

 

    艾儒略神父在他的《大西西泰利先生行迹》中这样说:

    腊月,(徐光启)又到南京,讨论天主教道理,准备领洗进教。他对罗如望神父说:“天主十诫遵守起来倒不是很难,只是不能娶妾这一点不好办。”原来徐光启先生只有一个独生子,还没有孙子。为了子孙后代能繁衍昌盛,他想纳侧室,这也是当时社会的普遍风俗。但是,罗神父坚决不同意,他对徐光启先生说:“有没有子女,那是天主的圣意。人怎么可以违反天主的圣意和诫命呢?”徐光启先生听后,沉思良久。之后,毅然决然地对罗神父说:“子孙可以没有,但是天主的诫命断然不可违背,只有祈求天主赏赐。”于是,欣然领受了洗礼。

 

    徐光启先生进教后,在解释天主教道理的好处时说:“其法实能使人为善……其法能令人为善必真,去恶必尽,盖所言上主生育拯救之恩,赏善罚恶之理,明白真切,足以耸动人心,使其爱信畏惧,发于由衷故也。”

 

    在天主教的信仰里,徐光启先生感觉到了“诚心正意”的恩宠,找寻到了“修身齐家”的良方。天主教信仰,如同一把神奇的钥匙,为他实践“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开启了一扇新门。

 

                                                                 

参阅

《中国天主教传教史概论》徐宗泽

《中国天主教史人物传》方豪

《从利玛窦到汤若望:晚明的耶稣会传教士》邓恩

《十七、十八世纪天主教在江南的传播》周萍萍

《中国天主教述评》顾裕禄

《中国札记》利玛窦

《大西西泰利先生行迹》艾儒略

《文定公行实》徐骥

《农政全书·序》张溥

《徐光启年谱》梁家勉

《徐光启集》徐光启

《徐光启评传》陈卫平 李春勇

《许太夫人甘地大小传》

《徐光启传》罗光

《辨学章疏》徐光启

                                                                

    请众同祷:

    救赎万民的天主,赏赐尔仆徐保禄(徐光启)既虔诚敬主,复尽忠圣教,热心救灵福传,恳求尔,赐彼荣登圣品,保中华全国人民及早归化。阿门!

上一篇:赞美母佑会祖——圣玛莎利罗下一篇:雷明远神父的名言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发布人身攻击、辱骂性评论者,将被褫夺评论的权利!
评论(共有 0 条评论,点击查看更多)
推荐资讯
百岁圣言会士郭福德神父回忆录:一生的追随
百岁圣言会士郭福德神
圣座颁布《弥撒讲道规则》,帮助司铎准备弥撒讲道
圣座颁布《弥撒讲道规
有关成义/称义教义的联合声明
有关成义/称义教义的
请不要以讹传讹,澄清法蒂玛圣母第三个秘密!
请不要以讹传讹,澄清法
圣座新闻室向各界介绍记者向教宗做的访谈纪录“世上的光,教宗,教会,时代的征兆”
圣座新闻室向各界介绍
天津西开总堂开拓福传新途径
天津西开总堂开拓福传
据报道:前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承认自己是基督徒
据报道:前苏联总统戈尔
忆我可敬的老师——高可贤主教
忆我可敬的老师——高
相关文章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