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投稿 | RSS
  训导文集 圣教法典 信理神学 多语圣经 释经原则 圣经发凡 教义函授 慕道指南 弥撒总论 再 慕 道 同 根 生 剖析闪电
  天主教理 教理纲要 神学辞典 思高圣经 圣经注释 圣经十讲 神学词典 天主教史 礼仪问答 告解指南 辩护真理 圣月汇集
  梵二文献 神学论集 神学导论 牧灵圣经 圣经辞典 认识圣经 要理问答 祈祷手册 弥撒礼仪 大赦汇集 新答客问 宗教方志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章 > 入教指南 > 入门圣事

基督徒入门圣事(信理部份)

时间:2008-09-19  来源:  作者: 点击:

第一部份

第一章:洗礼神学及其历史发展

1.    洗礼的信理内容

A.   教会的训导

B.    信仰的阐释

(一)  若翰洗礼与耶稣洗礼如何不同?

(二)  若翰之洗既为“悔罪之洗”,耶稣无罪,为何受洗?意义何在?

(三)  基督徒的洗礼与耶稣受洗和巴斯卦奥迹的关系

2.    追溯洗礼圣事在神学历史上的发展过程

2.1  宗徒时代

-      重视受洗前的预备

-      仪式

2.2  二至三世纪

-      儒斯定教父(Justine

-      弟铎良教父(Tertullian

-      奥力振教父(Origen

-      希波里都教父(Hippolytus in Rome

2.3  四至五世纪

-      西方教父

-      东方教父

2.4  经院神学发展期

2.5  特利腾大公会议

2.6  近代神学反思

第二章:洗礼的必需性

一、      问题的出现

二、      问题的解答

A.   不清楚期

B.    明朗化阶段

C.   对传统解释的批判

三、      火洗  血洗  水洗的问题

结论

 

第一部份

基督徒的入门圣事其中包括圣洗、坚振。洗礼与坚振从救恩史中看是两件圣事,但是一体两面的,先分后合,为了牧民的理由,到梵二则将二圣事合在一起。为什么?     在信理发展,作为信徒必信的部分的意义与理论基础。洗礼与坚振如何反映基督奥迹及其一体性?

 

第一章:洗礼神学及其历史发展

       信理神学反省有假定presuppose,假定教会有训导权(基本神学会问教会有训导权吗?)

-      信理神学的任务:回溯当日教会钦定信理的原意与对今日的意义,即返回圣经,训导的源头和对今日的生活意义,这是Dogma的任务。

-      首先问教会训导中对入门圣事肯定什么?信理核心是什么?了解核心后才能了解其意义。

 

1.    洗礼的信理内容

A.   教会的训导

TCC 266-272:有关洗礼信理

1)    教会肯定若翰的洗礼与耶稣的洗礼截然不同,但有connectionTCC 440, DS 1614)。

2)    肯定真正与自然水是洗礼必需的素材(TCC 441, DS 1615)。

3)    肯定异教徒的洗礼可以是有效的,只要授洗时施洗者符合两个条件:

a.    呼圣三之名施洗

b.    隐含教会所做的意思(TCC 443, DS 1617)。

4)    基督徒的水洗礼,为得救是必须的(TCC 440 DS 1618)。

5)    洗礼圣事的效果分两方面:积极方面成为教会成员及重生,消极方面得到罪与罪罚的赦免(TCC 436, 439)。

6)    天主教信仰婴儿应该受洗,并且婴儿洗礼有效,长大后不可重洗(TCC 452-453)。

7)    洗礼圣事由基督所建立。

综合教会训导就是Dogma的洗礼信仰核心部分。

 

B.    信仰的阐释

(一)  若翰洗礼与耶稣洗礼如何不同?          +

                                                                  

洗礼在救恩史上------------------x------------------x------------------------x--------------->

                                          若翰之洗     耶稣自己            基督徒之洗

1)    若翰的洗礼:悔罪的洗礼  新旧两经交界的洗礼。继承旧约而开始新约(入门圣事)。

a.    不同于旧约犹太人的洗礼

b.    但同时有别于默西亚自己的洗礼,默西亚洗礼  圣神之洗。

 

其洗礼是独特而唯一的,他的使命就是准备默西亚洗礼的洗礼:

a.    有施洗者若翰

b.    不同于犹太的洗洁礼,是一次过的,犹太人的洗洁礼可重覆的-当时有自浸礼。

c.    无分割损与未割损的,一律可接受若翰的洗礼,很相反当时的犹太人的风俗习惯。

d.    若翰只要求人悔罪(条件是metanoia),为当时犹太人不易接受的概念,因为若翰之洗是悔罪的行动。水 = 悔罪的标记、承认自己有罪,要离开罪。

 

若翰之洗有赦罪吗?若赦  与默西亚之洗有何不同?若不赦,为什么?

若翰之洗不赦罪,但有悔罪之恩;即准备基督一次而永久的赦罪的洗礼。既为准备默西亚的洗礼,故有末世性的期待(当时,犹太人之洗并不接受默西亚),因为若翰之洗有圣事性,就是赋予人悔改,准备默西亚来临的赦罪之恩。

 

总结:若翰洗礼的意义:有一群人怀着悔罪接受若翰之洗,在水中得一印号悔改,表明在救恩史上是期待默西亚来临得救的团体。若翰的洗礼非直接赋予罪赦,但是有效地准备罪赦,当默西亚的巴斯卦的工程完成,立刻可分施给期待的一群,故此群人包括在基督的普世性的救恩中。

 

2)    耶稣自己的洗礼  圣神之洗

3)    教会施行的洗礼就是水洗,是基督所建立的洗礼

在救恩史上三者有不同,但互有关系。     

 

(二)  若翰之洗既为“悔罪之洗”,耶稣无罪,为何受洗?意义何在?

耶稣无罪,但他去接受若翰之洗,为何祂要受洗且要求必须这样完成正义?

圣经上耶稣的受洗明显与其他人的受若翰之洗不同,不在于形式,但马上有异象,天开了,有鸽子形状降在他的头上,还有声音说“这是我的爱子”。其他人接受的是悔罪之洗,但耶稣受洗,入到若翰的洗礼当中,不是若翰为耶稣施洗,而是耶稣完成若翰的洗礼。犹太人是悔罪,耶稣进入若翰之洗,则是转化若翰之洗为圣神之洗  天开了,鸽子…使之变成真正的两经交界之洗,有了圣神的标记,若翰一定要为耶稣施洗,因为新约由耶稣开始,由耶稣转化他的洗礼成为两经交界之洗。

旧约创世时天主之神运行水上;在新约若但河上圣神在水上运行,水流在耶稣身上开始圣神与水之洗,也开始基督徒之洗,也是基督徒之洗的奠基:耶稣进入若翰的洗礼当中,不只与期待悔罪标记中的人成为一体,也带入新约完成救恩之洗,故在若翰之洗,主角是耶稣完成若翰的使命,使新约旧约互接互连,互相圆满。

耶稣不但完成若翰之洗,有圣神降临,耶稣与整个救恩史的人结成一体,由此看到耶稣坚决必须受这洗的意义:两经交界之洗,由默西亚之洗来完成之,也作为新约洗礼的序幕。

 

(三)  基督徒的洗礼与耶稣受洗和巴斯卦奥迹的关系

在保禄书信强调洗礼与基督之死有密切关系,baptize into 死于罪恶,活于基督。

在教会早期两个世纪中,受当时希腊奥迹宗教礼仪影响,推崇血洗,时为第三世纪教难,故殉道者领受血洗,早期二至三世纪,在信友中推崇血洗,而把水洗推到血洗之后,慢慢形成一趋势,不再重视水洗参与基督之死与复活。

奥力振,巴西略,重新提出洗礼与基督同死同葬。

公元四世纪奥思定大力倡导基督徒洗礼与十字架之关系,此趋势直至公元十二世纪,特别圣多玛斯提出洗礼与基督死亡复活的关连,在基督死亡,人得到生命。基督受洗的奥迹与其十字架奥迹的关连如何?按一般圣经学家研究,基督由受洗开始上主仆人的使命,若望福音记载若翰见耶稣走近:看!除免世罪的羔羊!除免世罪的工程就是基督在十字架上完成。故新约,基督称自己的死亡为第二次洗礼(我还有一个未受的洗路12:49-50)同时看到保禄著作中,他喜欢用洗礼,经水与基督的死亡中(罗1:3-46),有一致的传统与根据。今日教会基督徒的洗礼建基于基督身上,以基督受洗开始,以巴斯卦奥迹完成,故基督徒之洗礼囊括了基督两个洗礼:耶稣之受洗及其死于十字架之洗,故我们之洗是新约之洗。三个洗礼有别,而前后两个洗礼都由基督完成,使若翰的洗礼真正成为两经交界之洗,转化为圣神之洗与水之洗。基督徒之洗是末世性的洗礼,基督不会再来建立洗礼,因祂一次而永久地建立这洗礼圣事。

因此可解答第一Dogma若翰之洗与基督之洗不同,基督徒如何与基督之洗不同,基督洗礼如何成为基督徒洗礼的基础。

 

2.    追溯洗礼圣事在神学历史上的发展过程

教会有血洗、水洗、火洗(爱德之洗),除非三者不能互相代替,才可使水洗有必须。

1.神学发展   2.仪式发展:一为以耶稣之名,另一则以圣三之名。

 

2.1  宗徒时代

-      重视受洗前的预备:宗徒传承很简单,仪式已存在,可能未称为圣事。十二宗徒训言可追溯至宗徒时代的影响,对未受洗的人,受洗之前及受洗当中的人,十分重视他们悔罪的因素及其伦理生活。初期教会在公元一世纪末,宗徒教父时代,开始在受洗前有准备(两件圣事):近准备与远准备。

1)    远准备  教理讲授(kerygma):教理 + 生活。集中训练二路,即生活之路与死亡之路;朝向积极生活,脱离罪恶。

2)    近准备  守斋:开始接受洗礼,施行人与受洗者至少守斋一至两天,与二路有关。

 

-      仪式:有三方面的因素

1)    自然的水  matter

2)    呼圣三之名- form(早期也有呼主耶稣之名受洗)

3)    浸水礼  浸三次

当时洗礼神学重点:死于罪恶,活于天主。

 

2.2  二至三世纪

-      弟铎良教父(Tertullian 160-230):最有影响力的是非洲的迦太基的弟铎良的《洗礼书》。

 

-      儒斯定教父(Justine + 165):《护教学》,是当时很重要的作品,也有提到洗礼。

弟铎良与儒斯定二者为洗礼奠下教理基础,二书中看到:

1)    洗礼之前一定有准备期,包括: 1.宣信行动  2.承诺正直生活    3.祈祷、守斋、悔罪

2)    洗礼的时辰:复活前夕或五旬节

3)    受洗仪式渐演变、发展:

a.    浸洗三次

b.    呼主耶稣之名渐式微,转而呼圣三之名渐盛。

c.    全身傅油,覆手呼求圣神下降。并增了-水洗是enlightenment:在水洗,人接受认识且进入基督的真理(真知论有一背景)。

 

-      奥力振教父(Origen 185-254)生于埃及亚历山大,与格来孟齐名。在洗礼神学发展中,是象征主义者,着重洗礼的精神意义或启示意义,不着重权威。他认为外在水洗是一symbol,最主要表达内在精神,重视圣经解释,以圣经为主,在旧约、新约有很多与水有关的,他认为旧约洪水、过红海、若苏厄过约但河等全是水洗的预象,以解释人如何得到救恩。在新约时代也有很多洗礼的图象(image):,盲者复明,癞病痊愈,瘫子行走,拉匝禄的复活等,得救在于摆脱罪恶。

他的洗礼神学有三个特点:

1)    受保禄著作影响:注意洗礼与救恩的关系,因此他认为洗礼是带人进入基督的救恩的脉络中,重视救恩史。

2)    洗礼外在仪式有意思,在于通传其精神内涵,基督的巴斯卦奥迹:死而复活就是水的象征。

3)    新生、重生占首位,水洗赋予新生命、重生。

.在整个奥力振的洗礼神学,强调在洗礼中经过由死至生的过程,强调水及圣神。

.在他整个洗礼过程中,强调伦理,因为在教会内有Gnosticism主知主义,此思潮(得救的知识)影响基督徒的生活,他们强调得到神秘知识作为恩宠的过程,但他反强调得救不是出于得知识,而重视伦理生活,当时有人妄用洗礼仪式,不作深入仪式意义,影响真正皈依的伦理生活。

.十分重视奥迹:因为当时人慢慢忽视奥迹,而重视仪式行动,故他强调洗礼之奥謮。

.在埃及当特别洗礼仪式着重傅油(赋予圣神)与浸水礼二因素。此种做法慢慢普及亚历山大的地方。

 

-      希波里都教父(Hippolytus in Rome + 235)出生地不详,只知他是很有名气的演讲家,为洗礼神学来说,他对西方、拉丁教会的洗礼神学影响至大。着有《宗徒传统》(Apostolic tradition),书中搜集个人与团体洗礼的仪式与神学意义,反映当时罗马洗礼的风俗,一般人认为罗马传统由他开始,因为他对洗礼过程记载有系统、仔细并解释,其特点:

1)    洗礼准备期

a.    洗礼之前接纳入慕道期:要审查动机,接纳进入慕道期,为期三年,主要学祈祷、教授要理。

b.    选拔期→甄选期,准备进入受洗。

c.    洗前准备:沐浴(星期四)齐戒(星期五、六)

2)    洗礼仪式分二段:

a.    水洗傅油:傅油在身上分两次,一为驱魔之油:宣誓弃绝撒旦;

另一为感恩之油:宣认信仰。

b.    由主教覆手:呼求圣神降临,在其头上傅油(注意后来傅油礼与覆手礼保留给主教)。

c.    其著作提到婴儿洗礼,赞成婴儿受洗,但婴儿未能宣信,这问题一直未解决,直到圣多玛斯才解决此问题。

 

总结:到公元二世纪在洗礼发生很大的争论,几乎分裂,就是有关背教者需要重洗之争;西彼廉主张重洗,而教宗Stephen I254-257)则主张无须重洗。到四世纪奥思定传统不须实行重洗接纳回到教会的礼仪。

 

2.3  四至五世纪

-      西方教父:代表人物为奥思定

奥思定(345-430):他受安博影响很大,其洗礼神学发展的背景,主要受到二大异端挑战。

1)    多那忒主义Donatists:面对这主义,奥思定主张耶稣基督自己是主要施行人,故在所有圣事施行人都是Vicar of Christ,所以奥恩定主张洗礼本身的行动是基督自己本身的行动,强调此行动一满全,自然产生效果,而与施行人(司铎)的品德无关,客观的效果不受影响。

原因:多那忒主义的观念强调教会应是圣的,纯洁的,只有圣洁无瑕的司铎所施行的洗礼才有效,施行人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紧紧相连。

反驳:奥恩定针对此异端强调客观有效性,而分开主客体。

他强调圣事标记,水本身赋予有效恩宠;并强调领受圣事者必须有信德,因为水洗本身主要是基督施行,这是内在行为(inner connection)- 皈依有关;发展为中世纪之事效性铺路。奥思定与之早有自由与恩宠之争论。

2)    白拉奇主义Pelagius:在洗礼主要是婴儿受洗问题。

奥思定主张婴儿洗礼。

a.    原因:基督救恩是普遍的,婴儿也应接受。

b.    原罪也是普遍性的,故人一出世已有原罪,故婴儿也应受洗。

c.    对答覆的问题:婴儿未能宣发信德,如何得效果?奥思定以圣事本身能力与代父母的责任回答来答覆,但未深入代父母如何代婴儿回答的关系,要到圣多玛斯才解答。

d.    奥思定与白拉奇争端极点:小时未经水洗而死的婴儿可得救吗?奥思定以灵薄狱来解决这些婴儿死后的去处。

水作为标记(sign)可赋予水所予的恩宠,奥思定是第一位给圣事下定义:

  有形标记,赋予无形恩宠

                   

  圣事主观             客观效果 (但未有分割主客,到经院神学才分。)

领受人信德            本身是基督施行

 

-      东方教父:

代表人物:耶路撒冷的济利禄(Cyril of Jerusalem313-386/7)及小亚细亚的三位教父:圣巴西略(约329-379),纳齐盎的额我略(约329-390)及尼撒的额我略(约335-394)。虽毋须重洗,但普遍有实行为异端皈化者重洗。

背景:325年,尼西亚大公会议发出二法令,Canon 819,针对二异端而修正。

a.    有些异教徒在洗礼经文上破坏信仰(即信仰有问题),故回归东方教会要重洗。

b.    为诺华西Nevatism主要反对教会制度,特别是圣统制,Nicaea针对此异端而修正。若此派重返教会的司铎,只要教会覆手便可回复铎职,但至于重洗Canon 8则没有明言,但因要覆手慢慢演变成重洗,由此受Nicaea对某些异端返回要一些仪式,或有信仰问题则要重洗。

 

东方教父认为重洗不是Dogma问题,只是discipline的问题,若有怀疑,安全计重洗。为西方洗礼是Dogma问题,东西方对洗礼Dogma问题有分歧,但二方对洗礼的效果则一致:重生及赦罪。著名的是济利禄有关洗礼的24篇著作,其中心思想:

a.    洗礼效果是赦罪与祝圣

b.    受洗人得光照、圣化,圣神降临恢复基督的肖像,赋予不可磨灭的印号,但到圣多玛斯才有解释。

虽然东西方洗礼的formmatter一致,但神学则有分歧。

 

2.4  经院神学发展期

教父时代结束,进入经院神学时代(10-13世纪),东西方教会进入初期有些共同点:

a.    双方入门礼都有严格的事前准备,包括教理讲授与祈祷。

b.    传统礼仪有祝圣圣水与圣油礼仪。

c.    洗礼圣事中洗礼中心标记是自然的水,但水洗方式早期教会浸水为多。

d.    效果-赋予重生、圣化人、基督巴斯卦奥迹在洗礼者身上重演。

 

不同点:

a.    西方教会入门礼傅油与覆手礼逐渐分开,即坚振圣事分开出来。

b.    西方与东方神学分道扬镳,因受到不同哲学影响,各自发展。

东方:重视象征性意义,即signreality的意义,水与救恩事实(巴斯卦奥迹)。

 西方:重视亚里士多德的形质论,三分法,即signmeaningreality的关系。施行圣事有内意向与外意向之分,即implicitexplicit之分,西方着重,但东方则不理会。

c.    东方洗礼神学不重推理,着重历代教会传承与意见,洗礼神学。

 

演变:东方-象征性。西方则是工具因。

西方:

多玛斯:按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之形质论用在洗礼上。

                质:水(自然的水),但到中世纪有三种形式的洗礼:浸水、倒水、洒水。

  形:a.呼求圣三之名受洗,当时也有争论,因宗徒大事录有因主耶稣之名受洗,但到特利腾最后决定以圣三之名才有效。

      b.东方有印号,奥思定隐含有,普遍都有讲,但直到多玛斯才解决,因为人间印号是什么?又是不磨灭?印在那里?在灵魂?但灵魂是invisible的,如何有形可见的印号,故至此仍未解决。

              多玛斯解决:a.洗礼留下不灭印号。

    b.的确印在灵魂内,通过洗礼进入教会,得到一个身分,为有信仰的人是可见的visible;当时受公会组织的影响,当时公会的身分与其他人不同。成为教会的一员,在教会内认出他是天主的子女,此身分一旦领受后便不可磨灭,你可放弃,但天主一旦接受你为子女,永远仍是祂的子女,只是不肖而已;一旦进入教会永远是教会的一分子,若离开,只是不肖肢体,故天主一次而永远地爱我们。洗礼使我们分享可见又不可见的子女及基督司祭的地位与使命。此印号很重要,将教会延续。

多玛斯之后:过分强调事效性(ex opere operato),因为十三世纪后教会生活腐化,将恩宠物化sign grace,实际地产生效果。玛丁路德讽刺这种走下坡情况,司铎圣事施行人只是圣宠的开关龙头,如此圣事对教会内部精神(先知、训导、圣化)更新无力量、物化,与内部精神割离。

宗教改革:要教会恢复精神更新,教义更新,召开特利腾大公会议。

 

2.5  特利腾大公会议

特利腾Trent1546-1563)是历届最长时间的大公会议,全面检讨洗礼教义、圣体、圣事、司铎更新法令等,因为玛丁路德的成义论打击天主教的善功。

特利腾的贡献:

1)    对洗礼的肯定,回溯佛罗伦斯大公会议的肯定,并回应玛丁路德与喀尔文的问题。1439年佛罗伦斯大公会议,当时面对亚美尼亚异端,对洗礼的肯定基本上用圣多玛斯的意见-形质论,肯定圣事施行人与水洗的效果无关,特利腾基于此会议,又针对玛丁路德,因而肯定:

a.    玛丁路德认为人非靠水的标记得救,故水非得救的标记;他认为人是因信成义,全靠天主的话(针对人的信仰);故受洗者的信仰透过宣信标记,天主的话落到受洗者才有效。圣事的效果在于天主的话及信仰的回应才有效,故他不主张婴儿受洗,因为末有回应,而在玛丁路德之后,新教的实行则各派有异,浸信会有奉行,而信义宗则认为水非成义标记,只全赖天主的话…

b.    特利腾反对玛丁路德,故强调水sign本身赋予救恩,不但肯定多玛斯的施行者品德与圣事无关,且推得更远。

c.    肯定同时反对玛丁路德:

.相反玛丁路德所言-人受洗有某种延长性:人回忆受洗情况可得罪赦。

.玛丁路德强调人的忏悔,人心忏悔可得受洗效果。

.受洗的人是自由的回应,无义务守法律与义务;玛丁路德认为法律义务非予人救恩,而是人自由的回应天主的救恩;特利腾认为虽非救恩,但却有帮助。

.文艺复兴时伐:婴儿不应受洗,应待其长大后自由决定,特利腾则提出婴儿应受洗(TCC440-453, DS1604-1627

 

2.6  近代神学反思

特利腾可谓圣事神学的分水岭,传统神学与现代神学的分水岭,直至梵二才带到另一领域。近代洗礼神学有很大的转变,背景影响因素;影响圣事、神学的反省,有三大运动:

a.    大公运动:交谈运动的展开,对洗礼圣事神学的反思。

b.    礼仪改革运动:强调象征性、奥迹性及圣事表达的意义,加上I-thou relationship,多元哲学思想;梵二前,洗礼最适宜在复活前夕,洗礼是巴斯卦奥迹,即耶稣死而复活的重演。

c.    圣经教父学的批判研究。

以上三大运动引致决定召开梵二大公会议及其决定性的改革。梵二与特利腾截然不同,着重成人洗礼(在此才标榜婴儿洗礼):强调洗礼更新,返回教父传统及早期传统的改革,分不同时期:

a.    慕道期开始:学习过基督徒生活,强调教会与慕道者的关系,认识教会是什么意思,加入活生生的团体,建立团体很重要,在教会中个人得救。梵二将特利腾倒过来,新的地方是态度与角度而非内容,着重团体,让慕道者在教会内经验,更新,经验基督。

b.    弃绝魔鬼期:司铎考核慕道者的意向。司铎代表基督,团体的核心,要考量此慕道者是否已进入成熟程度,不只是消极的弃绝魔鬼。

c.    圣施行期:正式入门,梵二尽可能水洗、坚振、圣体三圣事一体施行,若有施行牧民理由可分开,但神学上则是一体不分的,因为水洗在进入教会过程是动态的,非到坚振圆满领受圣神,不能看到圣事之一体性。在加采东是基督学的大公会议,而梵二则是教会学的大公会议,教会是一个生活的团体(living community),而非架构(structure)。对今日教会取用守斋、祈祷的方式,重点是取其精神,让慕道者深入其精神。

 

第二章:洗礼的必需性

梵二对洗礼圣事有二重点:

a.    圣事是奥迹 / 恩赐

b.    人的回应(信仰)

即标记的问题,圣事神学要平行发展,二者结合,不能偏废任何一方。梵二结合教父学至现代思潮而说明洗礼的必需性,即两个问题的综合。洗礼为得救是必需的,但是否不受洗就不得救?不是,梵二认为善良人,未有机会认识天主而一生行善的人会得救,这岂不与洗礼为得救是必需的有矛盾?有何出路?

 

一、      问题的出现

1)    未给水洗的教外人如何得救?

2)    必须接受洗礼如何解释?

二、      问题的解答

A.   不清楚期

-      宗徒初期教父,对洗礼无怀疑。耶稣回答尼苛德摩说:人除非由水和圣神而生,不能进天主的国(参若3:3-5)。

-      四世纪出现奥思定与白拉奇之争:白拉奇强调未受洗婴儿可进天国,未必得永生,因他将天国与永生分开。奥思定则谓未经受洗的婴儿不能进天国也不得永生,因为未经水洗。因为奥思定反对白拉奇将天国与永生分开,二者是同一的,但他又不忍心婴儿不得救,故说在天国外有Limbo,但今日此思想已不存在,因当时末世论未发展。K. Ranher说有小孩子的死亡,但无小孩子样子的死亡。他借用死亡哲学,认为当人死之时面对天主,在他有限的认识作一抉择,如死亡是基本抉择,小孩面对天主也有其基本抉择,按其成熟程度而能面对选择天主。

-      在此阶段直至四世纪,水洗必须,未清楚,但一直都有水洗,为什么初期教父如此讲?因为他们一直认为在教会之外不得救,原因:

a.    地理上的原因,世界之大就是罗马,不知有其他地方,福传到罗马,已是地极。

b.    教会外的人不得救,传教就是将人拉入教会,传教士要出外把人拉入教会,今日教会的使命则是把基督带到人群中间,故大量人入教,量化,弟铎良、奥思定都认为教会外无救恩。

 

B.    明朗化阶段

发现新大陆后,教会看到天外有天,那些人的文化深远、伦理生活好,他们的祖先会到地狱?难道不得救?可能拒受洗,这对传教运动撞击而引起反思,若他们也得救,洗礼表示什么?(TCC 730)。

传统神学解释必须:

  命令上:洗礼必须是命令的必须,基督说过要往普天一去使人成为门徒,凡听到命令的必须去传。这是法律性的。

  方法上:绝对必须-爱人。如果要得救,必须要通过这方法,例如爱人如己才得救。

          相对必须-意愿上想用,但得不到此方法。

因此洗礼上必须是命令上必须及方法上相对的必须(愿洗),此解释想调和以上二问题。沿用良久,直至对传统解释提出批判为止。

 

C.   对传统解释的批判

1)    忽略圣经启示,命令与方法上有内在关系。圣经上基督讲的是命令也是方法,相对或绝对是演绎的。

2)    必须对命令上,方法上的必须再作反省,据玛28:19“你们要使万民成为门徒,因父及子及圣神之名,给他们授洗”。及谷16:15“你们往普天下去,向一切受造物宣传福音。”不是空的命令,非法律必须,而是天主的召请,是爱的必须,知道与否天主已发出召请,要看人如何回应接收。

a.    命令若无内涵,:天主给人命令,但非无能给人内涵,重要的是天主以爱向所有人召请进入生命,进入祂的救恩,此才是必须。

b.    方法的必须:不是绝对的,是相对的,今日神学家倒过来说,愿洗非次等的,水洗之有效,因为在其中有愿意的内容,愿洗是水洗的必须条件,非因得不到水洗而愿洗,否则无效。相对的必须是真正的必须,若无意愿是空的,故此必须是内在的必须,非外在的必须,故受洗有内在化的意愿。

命令是召唤的必须,是天主爱的必须,天主愿意所有人得救,故传教士必须将天主的爱向每一个人传,一个都不可遗漏,必须邀请人分享天主的救恩,必须非我必须听此命令,而是天主爱人爱到必须召请每一个人。

新神学:二者交织在一起,因为人经验天主一个不漏的召请,而予以回应,提防中古法律阴影,天主一帖既发,其爱必须要求回应。

 

三、      火洗  血洗  水洗的问题

火洗:是爱德生活,火 = 圣神,按良心生活,为爱德炼净者。

血洗:是殉道者,以生命表达对天主的爱。

水洗:透过礼仪与基督同死同生。

-      在教父时期,慕道者都自愿殉道,血洗已得救,但火洗、血洗都可以,变成水洗无需要?

-      今日神学解释:水洗一定要包括火洗血洗的内容。

-      水洗:火洗  爱天主的内容。

 血洗  与基督生命结合的境界,血是最高的境界。

 Sign S + R

 

结论:

水洗  基督生命与人结合,因此水洗仍是必须的,火洗仍未完满水洗的内容,血洗是最高境界。水洗包含内外,不分割的,福音的传播不满足于改变人的部分,而是整个人的身分的转变,连commitment也在内,仍确定救恩的必须性。

 

 

上一篇:天主教会七件圣事简论下一篇:基督徒入门圣事总论(罗马圣礼部)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发布人身攻击、辱骂性评论者,将被褫夺评论的权利!
评论(共有 0 条评论,点击查看更多)
推荐资讯
百岁圣言会士郭福德神父回忆录:一生的追随
百岁圣言会士郭福德神
圣座颁布《弥撒讲道规则》,帮助司铎准备弥撒讲道
圣座颁布《弥撒讲道规
有关成义/称义教义的联合声明
有关成义/称义教义的
请不要以讹传讹,澄清法蒂玛圣母第三个秘密!
请不要以讹传讹,澄清法
圣座新闻室向各界介绍记者向教宗做的访谈纪录“世上的光,教宗,教会,时代的征兆”
圣座新闻室向各界介绍
天津西开总堂开拓福传新途径
天津西开总堂开拓福传
据报道:前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承认自己是基督徒
据报道:前苏联总统戈尔
忆我可敬的老师——高可贤主教
忆我可敬的老师——高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