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投稿 | RSS
  训导文集 圣教法典 信理神学 多语圣经 释经原则 圣经发凡 教义函授 慕道指南 弥撒总论 再 慕 道 同 根 生 剖析闪电
  天主教理 教理纲要 神学辞典 思高圣经 圣经注释 圣经十讲 神学词典 天主教史 礼仪问答 告解指南 辩护真理 圣月汇集
  梵二文献 神学论集 神学导论 牧灵圣经 圣经辞典 认识圣经 要理问答 祈祷手册 弥撒礼仪 大赦汇集 新答客问 宗教方志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章 > 其它分类 > 教友生活 > 福传

中国教会目前福传工作的机遇和挑战

时间:2014-04-26  来源:鼎 2014年 春季号 第34卷 总第172期  作者:孜 行 点击:


目前我国政治、经济、教育、宗教、习俗交织成对立矛盾,又统战依存的特殊历史时期,被视为特殊群体的天主教向外教同胞传福音,既存在许多有利条件,又存在 诸多实际困难,其间演绎出来的机遇和挑战,也是彼此交织难舍难分,既相生相克,又阴阳互属,更好说是一体的两面。譬如,弱势群体向我们发出无声的邀请,需 要关注,而我们自己也属弱势群体,有诸多困难。但是,也可能正因为我们都是弱势,彼此同病相怜,互相理解,有共同的语言,我们才可以对他们提供真正的服 务,他们也更容易看到我们身上的天主,从而接受信仰。在教会历史中,福传的便利和障碍总是相伴相随的,教会福传最显生机的时候,也往往是教难当头的时候。 其实,任何时代天主都给我们福传的机遇,但世界总是给我们很多的挑战。本文将从信仰皈依的过程着手,分析在我国当前情况下对外福传的机遇与挑战。     

一·从一个实例看信仰皈依的过程     

        有一外教青年听到一位青年教友讲述天主教大学生信仰活动,很是好奇,就想去看看。起初只觉得有意思,大 家在一起很好过。只身在外打工,能交上这些彼此坦诚相待的朋友也很好。虽然对参与弥撒和作祈祷感觉有点怪怪的,偶尔也会有心理抵触,但还是参加了。有一 回,他参加了一次祈祷活动,刚开始时觉得更怪,但其中的浓厚气氛感染了他,有种心灵被清洗的感动,似乎生命被提升了,于是在心里说:“看来这信仰真的有点 东西。”  
        随着对大学生信仰活动的不断参与,他慢慢领悟到信仰的精神很好,很有价值,并愿意去追求。信仰活动一方面释放了他的生命活力,另一方面也让他的生命活力有了用武之地。为此,他选择了信仰。     

        这位青年的信仰历程很有代表性,从中可以看出信仰皈依的四个过程:     

        1,接触吸引:大学生信仰活动引发了他的好奇心,成为他接触信仰的起源,即接触源;又因为其中的美好吸引了他,使他维持接触。  
        2,需要满足:在信仰活动中逐步发现,信仰能带给他有意识或无意识的需求满足。              3,价值认同:信仰活动中的真诚友爱,恩宠力量和生命升华等感触,让他产生对信仰价值的认同。  
        4,选择信仰:单纯的价值认知大多不会产生信仰选择,但生命体验中产生的价值认同,则比较容易产生信仰抉择。所以,信仰抉择常常是在活出信仰价值中作出的。     

二·“接触吸引”中的机遇与挑战     

        任何对信仰的认识和选择,接触就是一个首要前提,没有接触福传无从谈起。现在的信息社会给人们接触信仰 提供一个广阔的天地。只要我们用心,就可以给人们提供多种多样的接触信仰的机会。譬如:信仰谘询机构,福传组织,信仰团队,网络传媒,音像书刊,服务社 会,关注边缘,救济贫困,扶持弱小,特别是教友人际等等,比比皆是,不一而足。  
        以上林林总总的信仰接触源,都给我们打开了让外教同胞接触福音的可能性。同时,我们现在公开宣认自己的信仰大多不会受到阻挠。可以说,为信仰接触源的提供, 我们已有了天时与地利,至于人和就靠我们去创造了。     

        但是,在接触源的利用上,我们大不如新教的朋友们。他们善加利用各种机会热情接触;而我们教会在国内则 显得有些清高,在象牙塔里走不出去,也缺少热情。加之圣统制和地域划分,使很多接触源被束缚而打不开。献身界与教友沟通合作上的问题,也很大程度上制约了 教友的传教热情。要打开这局面,目前我们的困难还很大。不过,如果我们献身界能敢于挑战自我,打破安全防御,勇敢步出,前景就会光明而灿烂的。事实上,我 们也已经在努力了。     

        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已经在拓宽接触源,尽管很多时候还是零星局部的星星之火,只要有意识地加以推广,还是可以燎原的。     

        当人对眼前的人生领域感到不满时,就会产生对别的领域的好奇吸引,只要还没绝望,就会去了解和寻求。现 在,很多人对现况不满,只要他们还在“摸着石头过河”的话,那么他们很可能就会去摸一块信仰的石头。有一位教友,当他从商海的浊流中,游回信仰的海岸后, 就以人文和信仰来建设自己的营销团队,结果绩效很好。因此,吸引了人们的好奇与认可。目前团队中有八人在慕道,还有好几位也准备要慕道,有几位朋友看后 说:“有信仰真好!”     

        现在很多人都在“摸石头”,我们能在河里投下多少信仰的石头让他们去摸呢?面对这一历史机遇,我们有以下困难:     

        第一,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教会几乎把所有的精力都花在生存自保上,且只在教会自身的圈子里打转。现在我们是否觉醒到:“教会只有发展,才能生存。”面对福传,我们是在等待愿者上钓呢,还是在积极地规划并切实地行动?     

        第二,我们信仰生活的冷淡、僵化和仪式化等等的问题,都在削弱信仰的吸引力和见证力。诚如美国神父戴维 斯说的,教友不是要“把我当作讲授神学的神学家,而是当作能带给他们天主的神父,他们显然是在渴望上主。然后我深深自省,且终于明白,我不能带给他们天 主,因为连我自己也几乎未拥有过他!我的心灵有一个大洞--即越忙于教会精进更新那些琐事……,越容易远离主。”(注一)     

        第三,我们过于强调教会的神圣性,总把教会说得最好最完满,这样一来反而失去弹性。曲高和寡,琼楼玉宇总是高处不胜寒,容易让人敬而远之。“如果一个团体的存在是为宣示道德高超,那只会令人反感,其实应该让人看到我们的失败,甚至乐于如此。”(注二)  
        主说:“我不是来召义人,而是召罪人。”(谷2:1)我们的软弱可以有效地衬托天主的救恩德能。在现时代,分享软弱的我蒙主眷爱,比把自 己打扮得圣洁完美更能吸引人。为此,我们吸引人之处应是“非我最好,因我软弱。”“我甘心情愿夸耀我的软弱,好叫基督的德能常在我身上……。因为我几时软 弱,正是我有能力的时候。”(格后12:9-10)     

三·“需要满足”上的机遇与挑战     

        需要引发动机。需要首先表现为一种缺乏,其次出现弥补缺乏寻求平衡的倾向;当某一事物能弥补其缺乏,给生命带来平衡,人们就会对此一事物产生择取的动机。同样,当信仰能弥补人们的社会心理需要时,也可能产生择取信仰的动机。     

        事实上,很多人领洗进教就是因为信仰满足了他们的需要。例如,驱走他们身上的恶魔,治愈他们的疾病,支持他们生命的软弱,解脱他们生活的痛苦,填补他们心灵的空虚,帮他们找回失落的心灵家园,给他们动荡浮躁的心带来平安与祥和等等。     

        现在的人们追求金钱名利空前高涨,而在心理和精神上又高度贫乏。人文精神的丧失引发诸多社会问题。首 先,是道德问题。很多人都知道,中国现在的一大问题就是道德问题:道德无根,信任消解,诚信失落,人际或亲朋关系都以“利”为纽带。其次,是心灵空虚,心 理纠结。随着经济的片面性发展,许多人的心灵家园荒芜丧失,造成心灵空虚,价值失落,生活情绪化,等不住,静不下,浮躁不安。第三,贫富不均。许多弱者被 排挤到社会边缘,得不到尊重和照顾。富者不仁,贫者无依。第四,社会老龄化。在老人的安顿与照顾上问题颇大,特别是在农村,问题更是严峻。     

        这些问题都是基督福音要给予帮助和解决的。充当社会良心,建设心灵家园,投身慈善事业,历来都是教会所 热衷的,也是我们的职责与使命。现在这些社会问题也向我们发出了求救讯号,等待着我们去回应和奉献。有些国家领导和有识之士似乎也意识到,中国社会问题需 要宗教出台帮忙解决,所以儒释道被请出台。政治经济不足以解决,因为当前的问题正是政治经济带来的后遗症;学校教育与科技发展也无力解决,因为他们也俗 化、物质化和功利化;传媒沦为政治工具更无从谈起。多年来国内的知识分子似乎已经丧失了对社会的发言权,他们的正义呼声已噤若寒蝉,所以很多知识分子选择 了“功利”,不再充当社会良心。为此,以刘小枫为代表的一部分学者主张,以基督信仰救中国。     

        福传机遇正在向我们发出邀请,现在的问题是,我们在中国的教会准备好去回应了吗?我们是否有准备组织力 量去肩负这一艰巨的历史使命?现在我们还没有自己的主教团,教区各自为政,很难拟定出全国性的指导思想与工作方针。许多教区领导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意识 仍属薄弱;大部分教区只有牧灵计划,而没有福传计划,更不用说什么社会关怀计划了;零星的学理探索和局部的社会关注也难成气候。不过,近年来一股灵性培育 的风在我们中间刮起,各式各样的信仰与灵修培育活动频频展开,这是教会活力的生力军,也可以发展成回应社会需要的一股中坚力量,值得关注。     

四·“价值认同”上的机遇与挑战     

        在福传中,回应社会及个人需要,固然重要,但这不是说,只要信仰满足了他们的需要时,就会产生信仰,这 还要看他们需求获得后能否产生知足感和感恩心。能知足感恩,需要就会向价值转化;“衣食足而知礼节”,就是需要向价值转化的表达。“骑着驴骡思骏马,官居 宰相望王侯。”那是需求变成贪欲。所以为了让需要激起信仰动机,就要促使需要满足向价值认同跃升。     

        从需要满足到价值认同的提升上,现代社会不仅没有给我们提供什么有利条件,相反地,功利化、物质化的社 会思潮以及相对主义的流行都使这“自我的社会”更难认同精神价值。整个时代“价值迷失”,给福传带来了难题。从需要的满足到价值认同本来就是一个艰难的旅 程,没有什么必然有效的方法可用,问题就更形棘手。     

        其次,我们只习惯于说理,却不擅长于通情带来的困难。教会在信仰价值的宣讲上,似乎只擅长于一套教义理 论的论述阐明。就是在“信德年”,教会推出的牧灵方案中,依然是以学习《梵二文献》和《天主教教理》为核心。在《信理部关于信德年牧灵指引》提出的四十条 牧灵指引中,将近四分之三的条款者是关于教义和学理的,至于生活性的条款还不到四分之一。(注三)可是,“一九九九年所进行的欧洲价值研究显示,年轻人自命为宗教人的人数大幅度增加。他们寻求生命的意义,且较有兴趣的往往是灵修,而不是教义。”(注四)社 会价值旨趣转型了,而我们的宣讲并没有转型,以致于彼此的信仰沟通常常是“牛头”与“马嘴”的沟通。比如,有人问:为什么要信仰天主教?我们答:因为天主 教是真宗教。但他们要的答案是:你从天主教信仰中得到什么?教会为你做了什么?有人问:为什么星期五要守斋?我们答:这是教会法律的规定,为纪念主耶稣的 苦难。但他们要的答案是:守斋对我有何意义?它能给我带来什么好处,以致于我要做此牺牲?     

        此外,西方讲求的是合理合法,而中国人则强调情理;而且所谓的“合情合理”,“情理并茂”都以情为先, 似乎只有“通情”才能“达理”。我们舍情求理的讲道风格,总让人有不“达理”之嫌,这不是我们说理有误,实是我们在“达理”之前,忘了给他们“通情”。在 我们这个重感性而轻理性的社会现况中,这种张力就更加突出了。     

        不过,我们目前拥有两样恩赐,有助于价值认同。第一,爱德服务。这种无声的宣讲,有利于给人“通情”, 从而在需要满足之后达成价值认同,即“达理”。闽东教区的霞浦堂区有一个堂区组织叫“周末爱心行动”,他们主要职责是:在双休日到农村去给外教的贫困者、 无人照顾者提供服务。“周末爱心行动”只告诉被服务者我们是天主教徒,不作传教宣传;只有在对方提出要听道理或有意进教时,才给他们讲解信仰。虽然如此, 每年也有四十多人领洗进教。     

        由此可见,爱心服务在需要到价值的飞跃上,起着多么重要的催化作用。有一回,赛岐的教友们到农村去给一 位外教老人做卫生时,有人把它当成是收买人心的传教,一位外教年轻人见后则感慨地说:“都说所有宗教都劝人做好,但我从来没有听过或见过和尚、尼姑、道 士、道姑出来为我们做这些事,而今天我亲眼见到了天主教在做!这样,信天主又有什么不好?”     

        第二,体验性的灵性培育。这类体验性的信仰或灵修培育立足于信仰,扎根于生活,通过生命去发现生活中的 天主,或经由心灵医治让人感受到天主的慈爱眷顾,以及信仰对身心健康的影响。这些天人交往的体验,特别能激起人们对信仰价值的认同。     

五·“信仰选择”上的机遇与挑战     

        选择信仰就是选择服从。“藉着信仰,人把自己的理智和意志完全交付于天主。人以其整个存在向启示的天主表示自己的同意。人对启示的天主所作的此种回应,圣经称之为‘信德的服从’。”(注五)     

        信仰的领悟是在信任中成长的。“信仰只有在相信的同时,才会成长和坚强。如果不全然信赖,便不会对自己的生命拥有一种肯定的可能,也不会继续不断地在日益强大的爱的经验中成长,因为信德源自天主。”(注六)安瑟尔谟说:“主啊,我并不求达到你的崇高点,因为我的理解力根本不能与你的崇高相比拟,我完全没有这样做的能力。但我渴望能够理解你的那个为我所信所爱的真理,因为我决不是理解了才信仰,而是信仰了才理解;因为我相信:除非我相信了,我决不会理解。”(注七)奥斯定则给信仰下了一个著名的定义:“以赞同的态度思想。”(注八)     

        可见信仰的选择是建基在对权威的信任和服从上。但是,服从权威与现代人格格不入;在我国近二十年来信任又几乎全面垮台。为此,对现在的中国人一说,要作出交托性的信仰选择,实是一个大挑战。     

        从另一方面看,这种过分的追求独立自主,又不敢信任他人的生活,会使人趋于自闭,内心的孤独寂寞也会油然而生。这些反过来会激发人渴望一个可以安全交付的团体或个人。这又不知不觉中给福音的传播打开了一扇门,因为信仰给人安全感。     

        “信仰宣认本身是个人的行为,同时也是团体的行为。”(注九)信 仰的抉择虽然由个人作出,但他往往是在团体中作出信仰选择的。一个没有和他人或团体互动而全然由自己作出信仰选择的人是稀有的。教会作为一个团体,本身的 职能之一就是给他人提供信仰上的支持与陪伴。教会中的大集体和小团队给人提供不同层面上的支持。圣堂中的礼仪集会给人长久稳定的安全扶持;小团队又给予人 具体细致深入人心的个别关怀。好多人的信仰抉择的勇气往往来自于团体氛围和团体支持,团体或他人的心志常常会激励我们作出抉择。     

注释:

注一·《新时代的中国教会——谈谈梵二精神与本地化》张泽神父着。来源:光与爱之家 blog

注二·《为什么要做基督徒?》赖茂德着,张玉华译。光启文化事业。

注三·参见《信理部关于信德年牧灵指引》。来源:天主教在线。作者:信理部;厄玛奴尔中心翻译。

注四·同注二。

注五·《天主教教理》143号。

注六·《信德之门》7号,本笃十六世宗座手谕。

注七·《基督教哲学1500年》赵敦华着。人民出版社。

注八·同注七。

注九·同注六,10号。

上一篇:天主圣三:教会福传使命的神学基础下一篇:“不分区本堂神父”寻找“失联”专业教友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发布人身攻击、辱骂性评论者,将被褫夺评论的权利!
评论(共有 0 条评论,点击查看更多)
推荐资讯
百岁圣言会士郭福德神父回忆录:一生的追随
百岁圣言会士郭福德神
圣座颁布《弥撒讲道规则》,帮助司铎准备弥撒讲道
圣座颁布《弥撒讲道规
有关成义/称义教义的联合声明
有关成义/称义教义的
请不要以讹传讹,澄清法蒂玛圣母第三个秘密!
请不要以讹传讹,澄清法
圣座新闻室向各界介绍记者向教宗做的访谈纪录“世上的光,教宗,教会,时代的征兆”
圣座新闻室向各界介绍
天津西开总堂开拓福传新途径
天津西开总堂开拓福传
据报道:前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承认自己是基督徒
据报道:前苏联总统戈尔
忆我可敬的老师——高可贤主教
忆我可敬的老师——高
相关文章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