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主教在中国的传播充满困难和坎坷,尤其是面对民众普遍的迷信以及官方无神主义的宣传,怎么才能够将基督唯一真神信仰传播开来,实在是一项巨大的挑战。自从明朝末年利玛窦神父将天主教带到中国后,经历了礼仪之争、百年禁教、拳匪之乱、文革教难,使得天主教在中国满目疮痍,几近灭绝的危险。非常感谢天主的是,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政府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天主教活动在大陆再次展示生机。遗憾的是,许多由外国修会负责的教区,因外国传教士的撤离而成为无牧之羊,恢复起来相当困难。国籍教区若是有神职人员幸存,教会恢复后方可显示其活力。河北省邯郸教会自1980年的四万信徒,发展到2015年的十六万信徒,一定有福传的经验和方法值得探讨,继而获得一些感悟和启示。
一、 优良的传统
邯郸教会是以永年教区(永年教区八个县、卫辉教区三个县、大名教区2个县、临清监牧区2个县)为主体的地方教会。首任主教崔守恂自1929年担任监牧之始,就挑选十八位中国神父来建树地方教会,被称之为“十八罗汉”。在中华民国《成安县志》上就有人记载和预言:“ 永年教区管辖计有永、曲、肥、鸡、广、邯、成、威、清、磁、十县,即旧府制,属本区内司铎皆华人。一切传教事业概由华人自主。预计此后传教事业当另有一翻新气象也。 ”(中华民国《成安县志》卷十·风土志·宗教)此预言果然应验,如今邯郸教会的福传成果在全国名列前茅。永年教区监牧崔守恂于1933年在罗马由教宗比约十一世亲自祝圣为主教。崔守恂主教带领教区信众特别敬礼圣神,不仅编撰《圣神月》、《圣神串经》,并且还成立一个女修会,称为“圣神安慰会”。崔主教治下的司铎们,除开办学校、医院、孤儿院,为社会创办公益事业外,更多的司铎走乡串巷到农村房舍传教布道,称之为“串堂口”。这样的传教精神已成为永年教区的优良传统,此传统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司铎。
二、 殉道者的鲜血
教父戴都良的名言“殉道者的鲜血是新教友的种子”,在永年教区得到了的验证。在中华殉道圣人中,武文印、王玉梅、王亚纳、王璐琪、王天庆、王李氏,六位先烈均在1900年庚子教难中壮烈牺牲。圣人们的鲜血决不会白流,因着殉道圣人的精神影响,在1950年至1970年间,永年教区王子真、简备德、薄守礼、张安泰、刘永堂、党国范、陈世尊,数位神父为主殉道。在殉道者中,不仅有神父,还有修女、教友等。正是因为有这些殉道烈士们的圣德种子,才有今日教会欣欣向荣的美好景象。在历代殉道烈士的精神鼓舞下,永年教区主教、神父、修士修女,以及会长教友们,将为主作证蹲监坐狱视之为光荣。那些从“文革”教难中熬过来的神父们,获得自由后,马上就奔赴传教第一线,不分昼夜牧放失散的羊群,在可能的范围内秘密培养传教人员及修道男女。在圣而公教会的信仰上,邯郸/永年教区神职人员坚定不移地捍卫天主教传承,为此即使受到监禁也在所不辞。这就是邯郸教会恢复之迅速,发展之旺盛的内在因素。
三、 敢于创新的精神
从首任监牧崔守恂主教伊始,永年教区就富有创新精神。那时,崔主教就带头剃去头发如同僧人,他也喜欢神父修士们效法这样的模式。虽然,这样的模式不被今天的神父们所推崇,但在当时必定是一项本土化的举措。崔守恂主教管辖时代,神父们利用各种方法去传播福音,崔主教常常会以博大的胸怀来欣赏、包容、接纳和支持。永年教区第二任主教陈柏庐,对神父们积极传教更是支持。无论是“文字福传”抑或是“街头福传”,只要能够产生福传的效果,陈柏庐主教都是给予鼓励和支持。譬如:领洗的门槛放低,但凡外教人要求领洗,就给予授洗。缩短慕道期,甚至根本没有慕道期,只要愿意皈依,神父就给予授洗的策略,在邯郸教会取得丰硕成果。虽然,因此也会有对教理认识不清、目的不纯的人加入教会,但是,随着教会信仰培育的跟进,巩固教友信仰架构的出现,弥补了皈依过程中教理欠缺的不足。“邯郸教区青年培育中心”、“邯郸教区门徒培训中心”,为教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精英。仅从数字上,就可以看出邯郸教会发展的事实。如今邯郸/永年教区:有2位主教、125位神父(公开司铎90位,未公开司铎35位)、300多位修女(分别属于圣神会、主母会、若瑟会、圣体侍卫会)、16万信众。1980年时,邯郸/永年教区仅有6位神父(陈柏庐、宁振国、周庆云、张化民、孙文元、杨祥太),没有主教,也没有修士,幸好还有几位老修女,以及四万信众。35年后的今天,不仅司铎的数目增长20倍,教友的数目翻三番。事实证明,只要大胆改革、不断创新,教会在中国就会得到发展。
四、 民主办教 圣神领导
陈柏庐主教是一位非常明智的主教,在教区的管理上,他主张“民主办教,圣神领导”的理念。在教区诸多事务上,他常常要听取资深司铎的意见,后来成立“司铎咨议会”,在重大问题上都要经过“咨议会”商议通过,才去实施。杨祥太助理主教继任后,继续执行这一模式。在拥有十六万信众的教区内,教区司铎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努力拼搏,利用多种方式推进福音的传播,大有“百花齐放”的胜景。虽然邯郸教会有了一定的福传经验,但仍邀请其它教区的神父、修女、传教员来邯郸举办学习班,进而激发信众对上主的热情与灵性生命的成长。邯郸教会的神父和传道员,也会被邀请到其它教区举办学习班,进而传授福传经验。这些开放的思想和举措,极大地推进了教会福传事业的发展。
五、 推进福音本地化
邯郸教会在开教之初就是耶稣会神父的功绩,他们在利玛窦时代就遵从利玛窦精神,再加上教区建立伊始,崔守恂是中国籍主教,推进福音本地化的精神始终陪伴着教区的发展。自1980年,神父们获得传教自由后,马上就着手将“拉丁弥撒”改为“中文弥撒”,并且从海外获取有关《梵二大文献》精神,进而努力在信友间宣传。虽然,当时宁振国、周庆云、张化民、陈柏庐、孙文元、杨祥太六位神父年岁老,但他们的思想并不老,对于教会的新精神,他们都是积极响应,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无论当时秘密培训修士抑或培训传教员,学习资料上对于教会礼仪本地化的思想都是给予吸取。诸如,有关“礼仪之争”的历史遗憾,进而允许教友们“敬孔祭祖”,以及尊重中国的历史文化等。尤其是成世光主教撰写的《天人之际》,影响了诸多司铎和传教员的思想,故此,邯郸教会适应本地文化,尊重当地习俗,推进福传意识,已成为神职界的共鸣。无论在教堂建筑上、祭台设计上、祭衣图案上,神父们更加喜欢有中国文化符号来表达。在传播福音的宣讲上,神父们常常以老百姓容易听懂的“老天爷”、“神”、“上帝”来表达天主教所相信的天主。要想让外教人皈依,就要想方设法让他们听进去我们所宣讲的道理,若是听不进去我们所宣讲的道理,那么,即便我们拥有真理,对于他们也毫无意义。正是在这样的思维激励下,教区内各式培训学习应运而生。司铎与传教员们努力锻炼宣讲,常常以圣保禄宗徒所说的“我若不传福音,我就有祸了”,来激励每个信友福传的义务和使命。
纵观以上所述,只是邯郸教会在福传过程中的部分探索和经验,也许还有更多的发现值得汲取。特别期盼中国公教神职与平信徒,能在福传道路上不断发掘出新的方法与启示,进而使基督福音在中华大地得以广传,使“尔国临格于中国”不再是一个梦想,而要成为现实。
彭鉴道2015年6月20日
农历五月初五 端午节
于邯郸/永年教区成安总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