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三十四岁的英国登山者大卫.夏普距登珠峰300米时用完了氧气,当时四十个登山者经过他,胜利在望的朝珠峰挺进,没有一个人停下来施救,全都漠然的走过,大卫终因缺氧太久而身亡。当年已退休的新西兰登山大家希拉里听闻此事,激愤难平,怒斥说:“人的生命比登山更重要。”埃德蒙.希拉里爵士于1953年,曾代表人类首次征服珠穆朗玛峰,在另一个场合就此事,他曾这样说:“人生的态度已变得恐怖,如果可能的话,我宁肯放弃第一次的登峰。”
这事儿引发了一个无法回避的命题,即人类的理性目标和个体生命之间的权衡关系,孰轻孰重?孰先孰后?孰优孰劣?当我们站在这些刀锋口,要做出人生的抉择时,犹有难乎?
回顾漫漫人类史,不能否认,这是一部不断充满着与自然抗争的历史,社会的某些进步在某个层面上可以从征服某些自然上得到些许的反映。可是,“软弱的人性”往往“得其术,忘其道”,《创世纪》第一章记载了上主创造生命的过程,上主的神覆翼在水面上,产生了光以及生命(参创1:1-27)。生命是上主宏大爱情的产物,由爱而发的宝贝,生命更是苦架上无言的诠释……生命比名利尊贵万倍。
我们不难得出结论,人类奋斗的终极目标是个体生命之间生存的其乐融融,让生命本身得到最充分的彰显——而这一切的前提条件便是对生命本源的体认和尊重,敬畏和爱戴(参创1:24-31)。
毋庸置疑,这四十个人为了达到自己既定的人生目标,为了了却人生局部中的一个愿望,贪婪的本性一览无遗,让一个本该唤回的生命无声地流逝。
我想到世间众多的感动剪影,如一位地位卑贱的打工仔,数次跳进洪流救起一个个数不相识的溺水者;一位残疾教友不顾生命危险,为解救一陌生女子与歹徒展开了生死搏斗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一位年仅七岁的哥哥在发生地震时,竟背着妹妹翻山越岭一天一夜终于到达了安全地带……当生死只隔一层纸的时候,他们将一切置之度外,高高地擎起了对生命的敬重,对生命的膜拜,世界因此而鲜亮了起来,人性的色调,因着他们而变得暖和。
《玛窦福音》里,耶稣说“醒寤祈祷吧!免陷于诱惑,你们的心神固然切愿,但肉身却软弱。”(玛26:41)软弱的我们真的在好多时候,频频地陷于名利场而不能自拔,丧失了对他人生命的敬畏,逃离了对自己人性的尊重,抛弃了上主给我们设立的爱的诫命,滋生了一颗丑陋淡漠的心,彻底越过了爱的警戒线。耶稣在描述末世审判时这样说:“我实在告诉你们:凡你们对我这些最小兄弟中的一个所做的,就是对我做的。”(玛25:40)
我们活在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人性的偏颇、对名利的角逐、对权力的无休止的舔嗜,确如弥漫硝烟,迷糊着你我本该善良的心。然而,我们是天主的儿女,我们深知生命的意义,我们懂得如何面对现实:“出污染而不染”是我们毕生的追求,“爱众如己”能够感染社会。面对这份不能回避的问卷调查,让我们敬畏生命,从自我做起,用感动心灵的实践,诠释尊重生命的伟大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