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我曾写过一篇题为《感受佘山》的散文,发表在“天人彩虹桥”上,那次于我,是一回超脱版的体验。
今年的“人间四月天”,我于29日和30日,又去了趟佘山,而这次上主给我的感受是“宁静版”的,和以往的大不一样。
我不禁感喟:上主的国着实丰盛。
想来十多次的佘山之旅,竟然感觉都不一样,而每次,上主除了给我不同的恩典外,还都设立了一个个不同的主题:比如有热闹版的、轻快版的、清闲版的、超脱版的、激昂版的等等,不一而足,记得最近看《申命记》第八章7-9节,梅瑟第二次描述了迦南地的丰盛,这样写道:“有溪流,有泉水,有深渊之水由谷中和山中流出;那地出产小麦、大麦、葡萄、无花果和石榴;那地出产橄榄油和蜂蜜;在那地你决不缺粮吃,在那里你将一无所缺……”,令我百读不厌,而我的迦南地——佘山,同样让我一无所缺,她使我领略到了她那不同侧面的不同魅力,着实品尝了一把在基督内的丰盛。
(一)这里的修院静悄悄
前几次来时,偶尔也涉足过修院,只是马上就随队伍出去了。而这次,带我进来的修女让我有机会近距离地参观了它,识得了它的某种内核。
清晨五点半的佘山,晓岚缭绕,葱茏的花草树木散发着一种淡淡的青草味儿,弥漫在晨霭苍茫中,我们尽情地呼吸着森林公园负离子清甜的空气,沿山道弯弯,向修院走去。
绿树掩映中,我一眼就瞅见了它,“不声响”地进去,可是一直越过显赫的图书馆了,仍不见一人,只有一种静谧的气息,扑面而来,袭人心扉,静悄悄的院子,一派淡泊而致远,晓风轻拂,耳旁只有早起的鸟儿在林间跳跃或啾啾鸣叫,想起南朝诗人王籍《入若耶溪》的名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在这里被做了极好的注脚。
正纳闷着呢,修女说,“修生们正晨祷呢,我们也参加他们的祈祷吧”,我跟着她进去了一个偌大的教室,里面坐满了一律穿着白色辅祭衣裳的修生们,教室的正中悬挂着基督苦难像,而最后的几排坐着十多位好似导师教授神长类的人物,估计大约100来人,整个教室氤氲着某种神圣的东西,本能地拒绝了喧哗,他们全部在做默想神功,那专注的神情,投入的状况,我想,哪怕有人拉了拉他们的衣角,他们也浑然不知觉而绝对起不来的样子,令我肃然起敬。我想:这种默想是很有神效的吧,因为是全心全灵的投入。
我和修女怕打搅了他们,便拣了个最角落的位置坐下,我不觉学着他们,默视着十字架,默想着基督的苦难,对照着自身的庸俗,进行着一番灵修的晨练。
我很珍惜眼前的祈祷氛围,我知道,这样安静的祈祷所是弥足珍贵的,平日,只有在圣体台前或修院道里或少数的人群中,才能见到。只有静到深处,才能教人齐齐归向基督,才能与天主做深度的对越,人会渐渐地发觉,心已不再属于这个尘世,灵里某些潜藏的特质,正深入地根植着某种神圣的东西,世界已隐去,我的眼里只有主耶稣,他慈祥地凝视着我,我的目光不有离开他,他爱的双眸好像流露出这样的信息:“孩子,来吧,来这里学习宁静,享受爱吧,这个世界的纷扰,只有在我这里,才能淡去,我是和平、包容和忍耐……”,我已习惯了市井百声、鼎沸喧哗,我也曾经木然于略显嘈杂的祈祷环境,而这儿,在佘山的修院中,在苦架前,这一切,都让我的心清凉,我似找回到了灵魂的故乡。
我入了神,与上主对越的美妙,令我泪光满盈,我不愿回到红尘中去,如果不是修女暗示我该走了,我会一直傍着这份安静,一直到日落月升,一直到暮色四合,因为人间有几道门,足以让人的灵魂如此腾空?而这儿,是一处。
起身,往后门走去,一小修生为我们开锁,这道小门后,有路直通三圣亭。
我发觉,晨光中的佘山,散发着一种纯净的光芒。
(二)佘山竹林
午后得以稍闲,一个人踱进了佘山的竹林深处。
是它的青翠碧绿吸引了我,它的自古“依依似君子”的好名声让我一脚滑了进去,沉醉了一回。
我曾去过杭州双溪的竹林,也曾游览过江西红色根据地的毛竹林,也曾和友人探访过竹林七贤的踪迹。可是,双溪的太热闹了,“农家乐”的不断添加,使得原始的纯朴走了味;江西的毛竹林太稠了,人烟喧哗之外,还有导游对红色根据地的肆意渲染,让人觉得喧宾夺主;而竹林七贤呢,这个历史典故却因修武一带恣意修建的人工大道,让人想起了七贤不合作的态度及分崩离析的结局;而佘山的竹海,没有尘俗的渲染,没有“人工”雕琢的痕迹,“该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自里到外,透着一份质朴,一种真淳。
其实,佘山竹林的胜出,首先是因着其得天独厚的人文背景。我们知道,佘山因圣地而闻名,圣地因圣母而显灵;有人文景观为依托的佘山竹海,已稳操胜券,比如二十世纪初期那场撼动人心的奇迹,比如宗座赐予这里的乙级大圣殿的美誉等,都使这里的一切蒙受了一层安好圣洁的气息,福及竹林,这种人文的联想,恐怕是前几者所不能比拟的吧。
我悠然在林荫小道上踱步,敞开心怀,听清风鸟鸣,看林间光影,想宁静的竹海就是我的世外桃源;古人“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心情,足可解矣。
在午后的清幽小径上,情感只与空茫对峙,人灵压制了肉身,灵魂探出了头,它最想要的,就是与安静交谈,与造物主交谈,或是问问心灵的导航系统,它是否正道依然?
在那个时刻,人已无欲无求,不再苛责于生命的优越,不会沉湎于财富的熏心,在最寒烟淡华的时空中,生命的原生态,呈现出它很单纯的一面,这单纯的一面里,我认为涵盖着包容、善良以及人性中统统美好的情愫,由此而生,逐一回归。
此时,我若适逢一友人,我们便会席地而坐,临竹密语,让山风拂心田,让清音盈心间,想来苏轼的“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可以改为“如此竹海何”?尘世,无需了,存在了,也白搭。
一个人的竹海,足以让我满脑子地狂想,也可以什么都不想;我只想傻傻地看,傻傻地听,傻傻地俯伏于造物主的精妙。
待我再漫步回到佘山中堂时,恍然发觉,佘山的竹海,是配得起让圣三居住的,倘若这一片竹海会说话,大概会问:圣三啊,我们的甘怡和宁静,能讨得你们的喜欢吗?
(三) 夜晚在圣母亭前
佘山的夜晚,出奇的静。
4月29日晚8时多,用过晚餐的我们从住宿地少年营出发,再一次往佘山走去,因为几个人说,白天的祈祷还不过瘾,要再去圣母妈妈亭前,祷告于她,求上主满全。
山脚下,入口处,我们喊醒了已卧床休息的传达室老伯,他惊讶的神情告诉了我们:干嘛呢,明早来也不迟呢。可是,我们决意要进去,善解人意的老伯还是放我们一马,我们便向中堂走去。
到了圣母亭前,点亮几根随身带去的蜡烛后,大家便投入了祈祷中,高声地念起了玫瑰经,念着念着,我突然有一种触动,我用手势制止了他们,并且说:主内的兄弟姊妹们呀,你们看,四周这么宁静安和,请轻点儿声,请轻点儿声,在这个宁静的被大自然重重包围的我们,我们无需高声,不要高声,千万不要破坏了这份和谐的静谧,大家,请静下心来吧,静下来,请大家向圣母妈妈默祷吧,她知道我们的心声,请让我们和着圣母妈妈的呼吸,和着万物拔节的天籁和声,让我们把心交出来,交在圣母妈妈的面前,把心中的一切意念托付给她,求妈妈转祷,求妈妈聆纳。
圣母亭前,藉着微光,整个佘山,就我们几个人,在默祷。
四周,幕夜生寒,漆黑的夜幕下,只有忽明忽暗的摇曳烛光,我们不停地向圣母妈妈倾诉,这种深夜造访佘山的体验,于我还是第一次,那个时候的世界静美极了,我明白了什么叫做 “天人合一”,曾几何时,我们大陆的教会除了念经外,别的祈祷方式好像都不太适应,也曾有人误以为,若不念经,就没有祈祷了。其实,默观、默想、诵读、看圣经等,都是祈祷的好方式,都能中悦上主。
于我个人来说,人员众多、念经嘈杂的感觉,我倒不喜欢,我认为,重要的在于一个人灵的投入,而不在于外在的热忱。
我还看到,漆黑中,蜡烛的火苗是那么的微弱,在山风袭来时,不堪一击,我们不管怎么说,还是被黑暗所笼罩着、层层包围着,可是,我们的心里是那么的亮堂,我们没有黑暗压身的逼仄感,这是为什么?因为我们的眼前是上主,是圣母妈妈慈爱的双手在庇护着我们,因为我们大家的心中,都点亮着一盏心灯,整个世界,于我看来,那时是整个儿发亮的。
是的,我们虽处在乖谬败坏的黑暗尘世,可是有圣母妈妈的陪伴,有主耶稣的爱,我们的世界变成了世上最光明的住所。
在中国古文化里,《庄子.田子方》中有云:“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道出了这个世界,有时候会给我们一种黑暗的施压,可是只要我们点燃我们的心灯,黑暗何所惧?
那一晚的祈祷,我嗅到了天堂别样的香味儿。
两天的佘山之旅结束了,我回到了我的故乡温州这块土地上,回来之前,我对佘山说:“再见了,亲爱的佘山,明年再来时,你还会给我什么‘版’的领悟呢?”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