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书展七月二十四日结束,有书舍负责人士指出,在速食文化的风气下,难以透过阅读去建立批判思考能力。亦有网络作者称,读者应持开放态度去阅读。
本年书展以“读通世情.书出智慧”为题,参与的本土及外地的参展商有超过五百三十家,文化活动近三百五十场,以鼓励读者从阅读中看通世情。书展吸引约九十万人次入场。
塔冷通心灵书舍负责人杨孝明说,在阅读风气转变下,深入探讨人生的书籍乏人问津,网上阅读的内容又流于疏浅,缺乏深入的批判能力。
天主教徒杨孝明在书展前对本报说,要从阅读书本中培养批判思考并不容易,“在速食文化的风气下,难以做到深度阅读的效果。”他表示,现有不少作者在网络成名后出书,形成另一股阅读潮流。
过去书展吸引大量读者入场买书,有指这能带出阅读风气,对此杨予以保留。他认为培养阅读习惯应由家庭开始,“父母是孩子的学习对象,若家庭已充满阅读气氛,父母时与子女一起阅读,任何时候都可以通过书本认识世界。”
自由工作者庞一鸣对本报表示,阅读品种会随着时代、政局或经济影响而有不同,“受社会客观环境的影响下,近两年推出不少讽刺时弊、社会问题的书籍;当经济起飞的时候,便会出现不少财经书籍。”
近年有不少在网络成名后出书的作者冒起。以庞一鸣为例,他自二O一O年发起“一年唔帮衬大地产商”行动后,将个人生活点滴以网志形式记下,其后辑录成书,今年还再版,他认为,“不只是名人作者才可以出书,一般人也有这种机会。”
庞认为书本功用在于认识新知识,读者应持开放态度阅读。对于书展举办文化讲座,他表示有助作者解释其作品背后的写作动机,达到与读者互动交流的功能。
过去不少团体透过刊物,向读者带出全球议题的信息,如国际基督教救援及发展机构“宣明会”所出版的《世情》双月刊。该刊编辑部接受本报查询时,以书面回覆称,《世情》内容以全球议题为主,如粮食危机、食水污染、爱滋病肆虐等,让读者了解发展中国家人民所面对的困境,并回应及关怀有需要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