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投稿 | RSS
  训导文集 圣教法典 信理神学 多语圣经 释经原则 圣经发凡 教义函授 慕道指南 弥撒总论 再 慕 道 同 根 生 剖析闪电
  天主教理 教理纲要 神学辞典 思高圣经 圣经注释 圣经十讲 神学词典 天主教史 礼仪问答 告解指南 辩护真理 圣月汇集
  梵二文献 神学论集 神学导论 牧灵圣经 圣经辞典 认识圣经 要理问答 祈祷手册 弥撒礼仪 大赦汇集 新答客问 宗教方志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章 > 神学哲学 > 伦理 > 基本伦理

普通伦理学[讲义]

时间:2008-07-26  来源:  作者: 点击:

伦理学=应用自然理性研究人类行为 规范实践科学=道德哲学 

目的

-         伦理学的本质、方法、对象、限制(用途)、教会立埸(自然律伦理)、思考批判、比较各家优劣。

-         不同学说的观点规范。

-         有助学习神学(有基本哲学伦理学基础),以自然律为基础。

讨论

-         =培育者、同行者可否与青年去打机(概念、认知、感情上¼

-         林觉民与妻抉别书及B嫂(价值如何形成?为什么要做好人?为什么一定要做好人?有什么后果?)

苏格拉底

-         柏拉图写Apology 关于苏格拉底死前之对话

控告:1. 不拜国家的神

  2. 荼毒青年

自辩:1. 我不知你们如何受sophist 的影响,但我讲的是真话

      2. 为什么你们说我不拜神,其实我最拜神,因为有朋友为我求得神论谕知道苏格拉底是最聪明,我与人对话也找不到比我更聪明的。

             社会认同的正义、真理、勇敢¼辩证式下他们也不能看到这些的本质。

          3. 死亡有两个可能性:

-         睡眠:平时都有,如果一觉再不醒来多么好!

-         如死亡是去另一个世界,荷马等都在那里,我喜欢与他们谈话。

针对一般人的反应,与社会看法,我不怕死,但我怕羞耻。

死亡是一个历程,但做人究竟喜欢受人指责还是赞扬呢?我恐惧人对我的道德评价。

    4. 整个Apology 帮我们澄清概念,认知是否清晰,在这些处境的选择,是基于什么概念,认知,有没有偏差。

          行为准则的基础应有普遍性不只是靠社会判断。

  5. 最后我希望你们(雅典人)帮助我的儿子,责罚他们,如果他们关心财富多过道德;如果他们装模作样而实际无知;如果他们以为自己是什么人物,请你们指责他们。这样我和我的儿子便有正义。

  6. 我要死了,你们继续生活,那样是好的,只有Which is better, only God knows.

 

ž            苏格拉底是伦理道德的先锋,(但未有系统)当时是相对的,但苏格拉底将宇宙(永恒)与人(变)的行为准则是不变的,由他引入本质nature 的观念,自然律就是这种本质。

ž            人性(不变的普遍的人性)无认识,不可了解伦理(普遍的规范)。但各学`派都有其对伦理价值的了解,即基于对人性的了解。

ž            名言:未经审视的生命是不值得活的(Unexamined life is unworthy to live.

 

伦理学是什么?

字源: 

希腊文

拉丁文

英文

ethas

Mos, moris

Mores, moral

字义(不是指规范)是指习惯性的行为模式、习俗;但今日ethics 指有关人类行为的事宜。

Moral philosophy

学科

应然(目的)

伦理学=应用自然理性研究人类行为  规范     实践科学=道德哲学

工具

对象

主观与客观的道德准则

 

 

 

伦理学是探讨其行为的本质,“应该”的层次。

      以自然理性研究人类行为规范的实践科学。

科学:有系统的知识体系,基于实证数据,有其客观性与普遍性。

哲学:思辩性:理论

      应用性:指向行动,实践的,如伦理学,政治学。

伦理学是指向实践的科学,但不指向人的个别行为,而是客观和普遍的。

规范:应然的层次。

对象:人类的行为。

换言之:伦理学:教人如何正确地生活,活出人之为人的准则。

        Human act :人有理性思考经过自由意志选择表达的生活态度。

        Act of man :本能,食睡。

伦理学的真理(知识的)准确度不是形上的善,而是个别的善及关系,这个别的善亦参与绝对的善。处理具体环境中的个别善的(这是限制)现世找到的不是绝对永恒的Good ,而是找相对的故有价值冲突,才面临选择,人的价值是趋向善。

据亚里士多德所讲的,需要经验助人看到问题,伦理性的,不是感情的;多玛斯所讲的是prudence 很重要的,此时此地以理性思考判断选择。

 

伦理学与其它学科和科学的关系:

科学与哲学有什么分别?

对象:科学可观察的、可量度的、研究物与物之间的关系与定律。哲学则研究万事万物的终极原因

方法:实验科学透过无数的实验、量化、统计分析、评价、预测趋向,研究“实然”的问题,基于其假设,实验其定律。这种不断实验中找真理,可验证统计的客观的probably true。哲学(伦理):不只限于行为、亦透过圣经,探索“真”、“善”。形上学研究存在的真实、实在世界的看法、世界观与对存在基础影响人的行为。人的哲学研究人是什么,人之所以为人。

      “真”“善” ®    形上的®ontological level     

          

选择: 理智、意志  ®   心理的®psychological level

形上学      ®         人的哲学 ® 伦理学      ®   政治学

                                                   

普遍的存有:神、人     人是什么?  行为怎样得幸福   不能独立存在

Normative ethics 但保持开放性,不排拒其它,问题是我们对于人性的了解,不能完全了解;伦理学作为一学科,可否以人的理性找到人类行为的规范®善。

 

人类行为:Act of man 行动:生物®新陈代谢;动物®食、睡觉

人的行为:Human act 行为:运用自然理智及自由意志作选择

亚里士多德在物理学中把人的行为分为

1.        玄思Speculativetheoria):内在主体理智的认知,将客体带入主体,意向性的,求

2.        生产 Production to poirin):外在于主体,外在行动,技术的。

3.        实践 Practical praxis):外在的行动,内在主体的表现,主体在意志中,求

道德:主体走出成为意向的善。

道德行为?无论玄思性,生产性的行为都纳入道德行为内,要考虑多方面。

道德行为:实现人性的行为,塑造自我生命至善的行为。

                 此行为帮助人实现人之为人,即实现人性的行为,最typical 的是3. 道德行为,牵涉到善即价值判断、经过思考、认知、分析、自由选择,塑造自己,实现自己本性的行为,且要负责任

负责任的行为:(理智、自由意志)一个可归属于我的行为,经过我的思考,自由选择而作出的行为。例如:要成为有爱心的人,要透过一些行动,渐渐成为有爱心的人,逐渐改变自己的本质,每一行为塑造自己。

有意的行为:(DirectVoluntary act 直接自愿®结果® 杀人®谋杀

无意图的行为Involuntary act 不直接自愿结果® 杀人®醉酒行凶。

间接有意的行为Indirect voluntary act 间接有意

1.    可撰择的:明知驾车前饮酒有害,应决定脱离此处境。

2.    无选择的:行为有意(日治时代迫妇女行淫,被迫的)但意图不是出于自己。

判准:理智:意向  +   -   善意,动机,意志,结果,practice

双果定律principal of double effect 孕妇堕胎切除子宫癌,一行动有+- 结果。即一个我所希望达成的目的,郄连带一个我不愿见到郄不可避免的结果。

/总全原则principal of totality为保存身体健康切除一部份,好坏结果都在己。

爱德原则principal of charity捐赠器官,好结果归人,坏结果归己。

公益原则principal of common good 判处坏人死刑,大家得安宁,好结果为公益,坏结果是有坏人要死。

残缺世界中,每一行为都有正反结果。

理智:行动前对行为结果有充分的认知,知识正影响人的判断,自然理性在道德判断上很重要。

讨论:十多位童党谋杀烧尸案:选择困难

       重点:伴随无知,事后后悔或无动于衷,显出基本倾向。

       社会发展是否帮助人道德的发展,自我反省和我的意志力?

       少年问题反映成人社会的的大问题,如何应用伦理学分析结果 及判断?

无知的类型Ignorance :知识方面影响理智,使成无知的。

影响行为的因素:无知,自由

               无知

可克服                      不可克服

应该知实不知:如法律                不需知:以为知实不知

可避免                                     不可避免

有义务:有意不想知                    事前的无知       

虚假                        伴随的无知

疏忽

 

无知的类型

无知  可克服 Vincible 有能力与办法认知,要负责任。例如用心学习伦理学为做神父,以免将来误导他人

           不可克服 invincible 没有能力与办法认知,责任低。

1.    反面:不需知,不需负责任。例如高深的科技知识,相对论¼

正面:应该知。

2.    法律:违例泊车,本应该知,而真实情况下无知(以为 可以泊车)。

             事实:泊车,咪表有余款,后来才知坏表(对坏表事实认识不足)。

3.    可避免:有义务的,为生活、职务有需要获得这些知识;疏忽亦要承担责任。

     不可避免:能力、方法、问题绝对无可能知(机会)。

4.    事前的无知:驾车时突然头晕,失去认知能力,撞倒人(无意的)。

                      有意不想知;故意使自己在那情况下不认知。

5.    伴随的无知 accompany ignorance :当警察误把途人作贼人,事后后悔,毋须负责任;事后回想,仍无悔意,以后照做的则要负责任,这种感受流露出对价值的判断,道德上要负责任。根据事后反应,视乎其基本倾向。

 

自由

外在自由negative freedom 无任何束缚,思想、言论、行动、信仰的自由,如人权宣言所示的,民主社会。

内在自由psychological freedom 自由选择:如行为的选择,态度的选择。

          moral freedom 伦理自由:自由地不受任何影响,每一行动趋向善。

          transcendental freedom 超验自由:整个存在对善的开放。 

          freedom of son of God 天主子女的自由:听从圣神的指引,不断向善。

影响自由的因素:也是影响负责任的程度

1.    不真心承担婚姻承诺,一心只为移民而嫁娶外国人。意向:价值被破坏

2.    群体压力,影响内在情绪,被迫随众。            情绪:恐惧

3.    强烈情绪,打破自己成见的框框,失去安全感。          失去安全感

4.    心理不自由,个人状态被恐惧束缚                      被迫

5.    吸毒的人不自由,吸烟、赌博导致人际关系破裂          习惯(不由自主)

行为伦理人如何决择

士林学派的分析,以Joseph di Finance An Ethical Inquiry>的演绎

 

Intelligence

Will

Transcendental attitude

条件:超验层次的基本渴求:存有本身对存有(真)的认知与对美的渴望。有3-12的步骤反省有这一基本渴求、倾向:对善恶、爱与封闭、自私、忠信等。

1.Simple thought of the good.

2.Simple volition of the good.

Categorical-formal 每日具体的行为,向善的态度要求人“正义”。

3.Judegement by which the end is presented as possible.

4.Efficacious intention of this end,

具体目的,衡量达到正义的具体方法。Concrete aims of acts.

5.Deliberation

6.Consent

 

7.Practical judgement concerning the most suitable means.

8.Choice of the means.

 

 

9.Command of reason.

10.Active execution on the part of the will.

 

11.Passive execution on the part of the executive powers and the intellect.

12.Enjogment.

借用康德的用词:

Transcendental Attitude : ultimate intention

categorical – formal : 较具体些。

concrete aims of acts : proximate end 具体有工具意义的。

每一行为有其目的与结果,例如:倒水入杯,本身有其目的;行为有其道德判断,不能作为道德中立,方法本身有其目的

 

什么会使行为是道德的?

什么是决定因素?目的?后果?行为本身?

两种评价,是否道德,使人成为人,实践善之人性:

1.    以独立行为

2.    整体行为

 

为什么要做好人?如何做好人?

基本事实?1. 人会问问题、对现实作出反应、惊讶、疑惑,即人会追求、趋向一目的、且对这渴望能找到答案。

          2. 在问题中已预设有答案:预设有好人、可以做好人的初步了解。

 

为什么这个世界是而不是

真:概念与事实相符,客体进入主体。举例如认识“杯”,“杯”意向性(概念性)地存在理智上、认识就是实现、存在的。(客体主体

结合{

善:当事实能符合概念时就是善,主体趋向客体且成为客体。(主体=客体

          内向:理性能认识善、idea 、认识是行动,把客体进入主体

Act of specification 

Act of exercise 

 

          外向:意志将善实践。

Pure potentiality 

 


行为中有:

Subject 

Reality

Act 

To Act 

Idea of Good 

Object 

好人乐于助人的人

  ↘帮助老婆婆过马路

幸福、价值、目标 

 

 

 

 

 

 

 


will : Subject object 即主体成为客体,相对行动来说,意志有决定优先性,使being actualize 这些good ,实现即成为object idea of good

相对来说,理智有优先性,它告诉你是什么。

Speculative reason  认识真act of specification

   Practical reason  认识善act of exercise

亚理士多德:理智是实践伦理的根及起源,相对来说意志是决定的因素。

存有行动展现什么?

      理性

行动  意志       的关系 (长的过程)

      实现本性

道德教育:1. 让人在理智上认识幸福、价值、德行、目标(认知)

          2. 让人的意志趋向善,意志培育(情绪)

教育工作者本身的 actualized ,才有感染力,让学生好而生爱,而有这disposition 即强烈的倾向 moral education = virtue education 培养学生爱德行为

价值:值得追求的,价值的基础有相对与绝对的、永恒的。

价值:那些使人希求和选择的事物特性(涉及判断)

为什么我要成为这个object (好人),因为有价值 = 善,实现自己的本性,认识自己的本性,实践自己的本性good ,即改变自己、超越自己,目的(善),使主体能实现自己,不断吸引主体超越自己(现况)。目的会使你现在不满自己的现况,才有动力,使人不断自我超越,整个过程选择的,是有价值的,具体的行动能帮助我达到终极目标,即使当作工具意义也有其价值,吸引主体成为完满的。

Good as an end = final cause 作为目标吸引主体趋向它。吸引主体成为完满的final cause

Good as an value = formal cause , good in itself  本身赋予意义的因素,客观性。

价值有其客观性及主观性,相对于主体而言之善有选择的。

特性:1. 超越性:相对行动而言,使人不断超越的。

      2. 实在的意义:价值指向实践、吸引趋向、实现在现实中、吸引人实现,在过程中邀请人超越自己。

价值:善(有不同的层级)

1.    次人性价值:较高价值的基础(未到道德主体)

          感性价值:快乐

          生理价值:健康

2.    次伦理价值(指伦理human essence 有理智及有实践 

          经济:(productive)表达物质层次

          精神:(speculative)知识、艺术→外在价值;有知识≠有道德的人

3.    道德价值:认知(理性)、选择(自由)、实践道理德价值(追寻排列不同价值层级)actualize

4.    宗教价值:灵性上,指示终极层次与终极层次建立关系。

 

Thomas Hobbes: Extrinsic Morality, Egoism 个人主义      Nietzsche     

Epicurus : Hedonism 享乐主义                        Kant 义务论

Jeremy Bentham : Utilitarianism                        Aristolte 目的论

J. S. Mill 功利主义                                 Natural Law Theory 自然律                            

 

目的论 享乐主义

Epicurus :BC 341-270 自我为中心的快乐主义者

本是柏拉图学生的学生,后随原子论派,继而设校收生,也有女人、奴隶,为当时具体带出更平等的观念。

对哲学的了解:哲学≠思想知识系统

                  ═生命的方向,生命之道;

                                   伦理学基本之立场→快乐为人生唯一目标 Ultimate good

                                   最大:持久的快乐

即跟苏格拉底的方向,不单思想,且是实践,是伦理学,快乐为人生唯一目标,成为人生生活的目标的评断(好坏的)标准是快乐,快乐成为他的Ultimate good 。快乐成为人的天性,人人都追寻快乐应是好的,但为什么会有恶?原来人的行为是有冲突的,即在选择中有价值的冲突。如果我们能分别评定快乐,追求最大的快乐,最重要是舍轻而取大的行为,但有时的选择在大快乐中有痛苦,Epicurus 认为应追求大快乐少痛苦。

标准:最大的快乐,不是一刹那的快乐,不在于一刹那怎样强,最大的快乐是持久的快乐。因为Epicurus 是原子论者,万事万物都是以原子以这样的方式组合的存在,离散便消失,这组合一定有其规律的,快乐就是有规律的运作,若这些不规律地运作便有痛苦,原子按照规律便好即人按规律秩序生活便快乐,但若不按规律,虽有短暂快乐,但没有持久的快乐。

他从负面看:要快乐,就是减少痛苦,重要的是减少痛苦。其实人的需要愈简单愈好,满足基本需要便有快乐,不是追求更丰富的物质生活。

 

人的欲望

1.    自然而必要:如基本的饮食白饭,最易获得,若不获满足则带出极大痛苦,价值不大。

2.    自然而非必要:美味的食物四川菜,不难获得,无必要满足,要追逐有痛苦,代价不少。

3.    非自然非必要:渴望名誉、权利、地位,不必要,不应该满足,要追逐要付出极大的代价,付出代价也未必获得满足。

努力追求第一种,不该追求第二、第三种,生活追求简朴。

追寻快乐═过简朴生活,反而追寻非自然非必要的欲望有痛苦。

              不单让我满足基本欲望→身体健康

                  且让我得到心灵的宁静平安→心灵宁静

求诸在我,还可发展其它德性:公义、节制等。

最大的快乐简朴生活

                        身体健康

                        心灵宁静

 

心灵的快乐比身体健康的价值更高

怎样使自己心平气和?心灵平静?消除心灵平静的障碍?

1.    无欲无求:将欲望减至最低。

2.    消除恐惧:人生有两个不能消除的恐惧:死亡及神(罚)。

- 人为什么恐惧:因为无知识,自己吓自己、因他是原子论,原子组合使有生命,原子拆散便生命消失,生命可谓无意义,无目的,是生与灭,无涉及意义罪恶,毋须问为什么,生命的出现是无意思的,而是生命出现后追求最大的快乐,减低最少的痛苦。

- 人为什么怕死:以为自己接触死亡,现在要死,为他生、死都不可能接触,无感觉的,只着重有生命这一段追求最大快乐的过程,若如此,何必怕。

- 神:也是原子产物,但神的原子较劲、较精致、较高级,祂是追求到心境平静的,不会赐福降祸,有如天空较大的星体,祂较高级,值得尊崇,不用怕。

-         发展其它德性:诚实、公正、节制、友谊(互相支持、安慰、减少恐惧、保持心灵平安,也只是手段,故朋友死,毋须难过,为朋友身亡而痛苦)

           手段

由是观之:着重自己的快乐,不是公正、诚实、友谊本身的好,只是手段。

批评: 1. 生命是否是快乐的基本条件?

       2. 如果人的生死一如原子离离合合,人生为什么要执着追寻快乐,减少痛苦?原子论似乎不能解答,不是接触死亡而痛苦,死亡使人不能得到极大的快乐,是否矛盾? 

他的基础:我不理人的生死,只要追求人按此规律追求快乐而生活,以快乐为目的,但有纪律的,不是为求目的不择手段。

 

 

后果论  功利主义 Utilitarianism:利他的快乐主义,以大多数人得最大的幸福

Jeremy Bantham 边沁 1748 – 1832 (本身没用功利主义,由J. S. Mill 发展)初读法律,后转读伦理,希望发展一套伦理学简明如数学,其基础是功利的原则。An Introduction to the Principles of Morals and Legislation .1789 <道德与立法原则概论>一书阐述他的主要哲学伦理思想。

第一章:功利原则

          自然把人类置于两个至上的主人(因果连环)与(是非思想)的统治之下,只有这两者,设法摆脱二者的努力,每一行为逃不开追寻快乐,逃避痛苦,承认人受苦乐的统治为基础。

          人倾向行善的动机得到快乐(行为结果),可是可能有相反效果,单从动机讲善恶无效,从后果看人应否做一件事,从后果带出行为标准的幸福。

单从后果:后果论 consequential theory 

          假设动机个个都是善的。动机不能判断善恶。

他所讲的不是行为的实际后果,有其果必有其因。

从经验得来的归纳目的,这行为才可归于自主、负责。

 

快乐原则:渴望快乐结果,如何计算

功利原则:指的就是当我们对任何一种行为(包括个人、社会的行为)予以赞成或不赞成的时候,我们是看该行为是增多还是减少当事人的幸福;换句话说,就是看该行为增进或违反当事人的幸福为准.

答:这是我最后的原则与标准,你不可能有其它的标准。

          增多减少行为的快乐,要考虑、计算快乐的:价值本身带来的效果趋向

1.    强度Intensity )比较两件事对同一个人的吸引力。

2.    持久性Duration )对人的影响是否深远。

3.    确定性Certainty)是否真的让我受益?

4.    时间上的迫近性或遥远性(Propinquity / Remoteness

5.    继生性Fecundity)(继续产生同类感受)乐后之乐

6.    纯度Purity)在快乐后不产生相反后果

7.    范围Extent)受苦乐影响的人有多少?

举例:如果对任何行为的总的计算,逐一逐一计算

检讨:相同的结果,难以解决。

           大多数人赞成也难以解决

           快乐是否可以量化?

     是否行为只有量的比较而无的比较?(文天祥选择质的快乐,于弃量的快乐)

           快乐也有

矛盾:行为的原动力,按快乐来推动,而功利原则又涉及他人,看不到他们的关系。

J. S. Mill 看到这关系,不单讲量的快乐,也讲质的快乐。

反省:如果快乐是行为的目的、过程、手段,本身有否意义?快乐是否是人生唯一的目的?

手段

追寻快乐

           快乐的层次分感官的和心灵的。

动机

目的

后果

行为

对象

 

 

 

 

 

 


John Stuart Mill 穆勒 1806 – 1873 

          无入学、由父亲自教育他,每日与父作哲学性的对话,有脑无心,无感情,直至认识自己的太太,才认识感情这回事,虽多谢父亲,但童年没有多大的乐趣,他的伦理、政治哲学很有影响。1861他发表功利主义Utilitarianism ,是伦理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第二章  方法:先破后立

破:指责功利主义的极下流的快乐,攻击很多人不明白功利:痛苦的消除及超越轻浮的嬉戏

    快乐:不是声色的

    功利快乐本身,他有时用happiness

立:功利原则是最大幸福的原则

比较: 

Jeremy Bentham

John Stuart Mill

快乐

快乐 + 幸福

+

个人幸福

个人幸福 + 整体人幸福

目的

目的 + 手段 = 幸福

后果论

后果论

加了对幸福及快乐的了解:

          行为之正当以其增进幸福的倾向成比例,行为之不正当以其产生不幸福的倾向成比例,幸福是指快乐和痛苦的免除,不幸福是指痛苦和快乐的丧失。

 

───

不正当

痛苦的免除

─────

快乐的丧失

 

───

不快乐

 

───

不幸福

       

行为之

 

 

 

 


发展Bentham 理论的准则:

行为本身也有意义本身具有快乐

          快乐和痛苦的免除是唯一可欲求的,一切可欲求,其所以成为可欲求,其本身已是增进快乐的欲求。

同时考虑:

          例如:快乐无目的,只为追求快乐,只不过是猪的理论,满足的猪与不满足的人是有差别的,快乐的质是有差异的,人与猪的快乐是有分别的,快乐不只感官的快乐,还有道德、情操、理智、想象也可带来心灵的快乐,且高过感官的快乐,因为心灵的快乐更持久,更稳妥,更便宜,较高级些。故不单是量的问题,质、量应同时考虑。

          对于两件快乐都具有经验的人可作出指示,如果两个经验都有而宁择取其一,则他所欲求的选择与对象是更为可欲求的快乐,他不是从应然(如柏拉图)而是从实然的经验。

反省:有没有人能同样深刻经验各种快乐?其选择一定可取?他未答复有恶的原则。

          情感对抉择亦有很大的影响,除了身心的情感及判断外,还有什么可令我值得付出的?

          如何超越Bentham 利己又利他?

整体幸福

          人是合群性的人性→人趋向社会,人追求个人幸福,同时追求整体人的幸福。例如:个人痛苦可以为整体幸福是值得的,利他的(如为国捐躯)。当人舍生为整体幸福好、利人有快乐,但为己精神快乐多于感官快乐,但快乐已不是人追求最后的目的。

          功利主义:不是只顾自己利益,包括追寻自己、全体的快乐,人人可追寻到的。现在有什么会阻止我们的追寻教育社会结构制度。即改善教育及社会制度便可(但没有提到人内在质素)。大半源于人的慎重(知识)、节制欲望(情感),二者都触及教育,他认为克服教育及制度则可解决一切问题。

反省:当补充快乐质素,漏下空间,人生不只追求快乐,还有意义的。

          快乐以外还有另外的标准?(人性)

          他提出快乐是唯一可欲求,但他提出的理论→快乐有别的意义:“不快乐的苏格拉底高级过快乐的猪”。

          除非深入人性的质素,才可定快乐的原则,快乐也不会是行为最后的原则。

 

后果论

          不只个人的利益,也会利他为大多数人得最大的幸福,也强调道德、操守、不自私。为他人付出的高尚人格,为国家社团而牺牲,是最大的幸福、最高的人格。无论政治理论、伦理理论都强调教育;心灵的修养。有人不问自己的幸福,为人牺牲。(能使人免除这种牺牲,其它的最大幸福),能自觉不要幸福,可能得最大的幸福(这两个幸福有不同的含意)。

 

答复别人对功利主义的批评:

          强调功利,也为人牺牲。

          功利主义承认牺牲可为全体好处,增加全体的快乐的量与质是有价值的,但没有增加则不值得,以后果决定行为的道德标准(后果论)。理论本身强调后果,事件本身无意义,且为达到快乐。

漏洞:快乐是唯一的,人性的本源。

 

 

Thomas Hobbes 霍布士 1588 – 1679

          近似原子论(对宇宙存在的基础)。国家是人制造的产物,人的基础,分子运动:对人行为的分析、不随意的 involuntary 、有意向的、voluntary有目的的,甚至人不同阶段也有不同喜好。

          Motion  :  1) involuntary  2) voluntary

          motion  endeavour appetite / desire  good  人趋向的═

                            aversion / hate  evil   人躲避的═

          人人有不同的爱恶,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喜好,变成道德无永恒,快乐只不过是人趋向目标所持的当前心理状态,重要的是motion ,渴求/厌恶才是道德行为的根源,即渴求/厌恶才是道德的根源动力,快乐只是附带的条件,人生现况,人是无休止地追逐/运动。

伦理学特色

          行为的动力是激情PASSION, 不是REASON(想过有价值),意志是人在考虑行为的各种后果的过程中,最后出现的爱欲或嫌恶。(不是自由,也不是人最初的趋向动力,只不过是最后的决定)

          自然状态 STATE OF NATURE ORIGINAL STATE 人最初的状态)人与人的相处有如豺狼,为求达到目的己益,不择手段。

          反省:人的行为靠喜好、激情,个人还可以,但人是群体的。

 

纷争的原因

1. 竞争:物质匮乏的环境、资源有限。

(对应自然律第一条)

2. 不信任:你怎会对我好,一定有企图。

(对应自然律第二条)

3. 虚荣:控制别人。

(对应自然律第三条)

 

  预设:人在自然状态下,人人平等,大地资源人人有份,人人可用。

自由:是无任何约束,从心所欲,权利是人人平等,人人有能力消灭对方。

最基本的权利:平等,有自由并有权用任何方式维持自己的生命。

          自然状态就是战争的状态气氛 STATE OF WAR ,在这种环境中,人═贫穷、孤独、担心、无文化、无知识的流传,但人有基本渴望、怕死。

 

 

自然法  NATURE  LAW

          人的自然本性,怕死,要保存自己的生命,运用理性想出一些法则帮助人生活发展,其根榞是DESIRE,理性只是辅助一具。

          NATURE LAW ≠形上法则≠物理法则≠理性定的法则

          理性═自然法    工具、手段

          根源:PASSION怕死

          目的:和平共处

NATURE LAW : 和平

  条:和平,如果不可能获致和平,人就可以设法从战争中获取一切可能利益。

  条:当其它人愿意时,每人都应为和平放弃自己所欲为的愿意,目的为和平。

  条:人必须遵守所订立的契约,否则契约只是空话,没有意义,若人的为所欲为仍然保留,人仍停在战争状态中。

  在自然状态无道德可言、无标准,为他MORALITY 是在群体中的法则。

特色:一切以个人为中心,并非利他的。

          人原始(应该有)的状态是一个人的自由、平等,保存最初状态,非群体的,群体生活为他非自的,若不能带来和平便无效,道德、政治、自然法,一切都是工具、手段,故自然法则可修改的,人放弃自己为所欲为的权利,法律前人人平等,但法律可共同修订。

          . 接受人性的有限、阴暗面。

          . 人人可在任何情况下可自由平等。

          . 道德无内涵,不是诚实是好,而是达到目的手段,让DESIRE 得到满足。

问:如果我做坏事无人知,则无事:1. 想永远无人知,2. 希望人人永守约

答:但你会恐惧人会发现的。

          有绝对把握做坏事无人知,我可否做坏事?

不足:从实然推到应然,模糊,不能找到应然的理由,不知怎样是正常,扭曲的。

 

 

马克斯 1818 – 1883(他受黑格尔的历史辩证、唯心论及自我完整过程影响)

黑格尔 Hegel :人要认识自己,要将自己变成客体。

In-itself 是空洞的,要生活客观化,就要for itself ,历史就是不断正、反、合来完整自己,最后与开始等同是Absolute Idea ,但始终点已不同。

 

Absolute Idea    In-itself (正)

              

 

         For itself (反) 

 

            In-for-itself (合)

共产主义

人类的天国

马克斯采用了黑格尔的辩证历史观而除去idea ,作为唯物史观成为直线形,主要是人类团体的发展(宇宙的历史)用辩证唯物史观

X

X

X

部族

X

封建

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

X

 

 

 

 

 


辩证:正反合

唯物:他也承认人有精神存在,唯物是指人是经济动物,只讲人类经济发展的过程,看到正反合的程序、模式。由部族社会出现,发展后出现矛盾、对立,进展到封建,阶级对立,存有正反冲突,才有动力前进,故在共产主义社会,要制造加速资本主义与无产阶级的对立性至发展共产。

为马克斯以经济发展作为人类发展的核心

经济:人之为人与其它动物有什么不同?最重要是人是会制造工具的动物

劳动:人性的实现。

马克斯认为人要认识发展自己,要把自己变成客体。例如:耕地是我人性内容实践的客体,劳动就是实现自己。人借着劳动发展思考,主体思考的得着、客观化呈现出来,有生产成果,成果变成他自己。

人要实现自己需要劳动:劳动成果他自己、实现他自己,人借着劳动改造世界。人懂得劳动,会反省,制造工具,与人合作。

社会发展过程:人会反省,制造工具,发展人类。

人要劳动才可实现自己,在其发明的劳动生产工具,可看到人的发展

人的历史都是人在历史发展,透过生产工具的发展:劳动结果是人性发展的呈现,工具愈进步,愈看到人性化的程度愈高。

马克斯基本历史观跟黑格尔,但社会理念来自柏拉图及鲁索,即人类社会基本开始是物质性的,与其同伴一同劳动。人本来一个人生活的,但大自然多变化,被迫与大自然搏斗、与人合作,一同征服自然,这个过程就是劳动的过程,就是人类发展的过程,这是人性发展的必然性,为使他更好地生活,才必须与人一起,人发觉人要好好地生活,必须克服自然求生、被迫、不在选择的,而历史发展必然的使人与之发生关系;换言之,在社会中,我与其它人的关系,是社会发展必然导致结果,人的生产力与生产工具所使然,不同时代,生产工具不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便改变,这种关系的总和,便是构成社会的经济组织。

 

上层建筑是建基于下层建筑的基础之上。

精神的也是建基于下层,因有下层需要,人才有反省。不是意识、欲望先行,不是思想行先,而是社会组织。社会经济生活组织决定人的意识,不由人选择的;生产力、生产方式决定人的社会关系。

上层建筑  法律、政治、艺术、文化

 

下层建筑      社会经济组织

 

劳动þ人际关系基于生产力、生产工具)

    ×

改变大自然、人要合力

以织布为例:

1.    开始在家中、自用的;雇主与雇员、消费者与生产者同是自己。雇主与雇员享受同一成果。

          成本 + 劳动(生产价值)

2.    慢慢社会分工指向更高的,开始织布提供给其它人,达到以物换物的贸易阶段。相对来说为对方同时是雇主雇员和雇客、消费者与生产者。相方享受对方的工作成果。

          成本 + 劳动(生产价值)

3.    机器发明出现后,可雇工人工作:雇主享受成果(不劳动),劳动工人没有享受成果,但享有薪金购置所需不是直接成果。

          成本 + 工资 + 利润    (工资与劳动价值不相等)

          以此例子阐明人与人的关系,即生产工具发展所产生的必然关系,有权掌握生产工具,则可控制工人;到工业革命出现异化Alienation ,即人劳动不能享受成果,人劳动结果不再是自己的。工业革命后有机器后,资本家愈掌握生产工具愈异化,即贫富悬殊,工人劳动变成劳化自己的过程,从前劳动技巧有所要求,人愈实现自己,但工业革命后:非技术化,工作愈单调,人劳动不再是实现人格,只为得工资马克斯认为作为一个好的资本家必定要剥削工人,提高自己的利润。本来劳动是人性的客体化,现在成为资本家的资产,使他们更有能力控制自己,工人愈劳动愈穷,恶性循环,愈努力愈劳动愈不再是自己,愈不是人,即自我异化和非人化,只是纯粹生产力,劳动变成只有工具价值,不是所有劳动的人可分享劳动的成果。人变成不想做劳动、逃避劳动。

          因为社会发展带来的内部矛盾,必然阶级斗争,当时最大问题是无私产,成本愈高,工资愈低,利润愈高。

生产力改进:    封建þ 资本主义þ 社会主义þ 共产主义(社会生产力是最高的)   

å劳动                       人类社会发展  

                              å 辩证唯物历史观þ 带动社会不断发展

伦理学þ道德规范þ

马克斯的人性满全是什么?

          马克斯接受现况,有经济活动;透过与大自然竞争,回复自然的秩序,享受劳动成果。大自然挑战人,人要成为大自然的主人,不断斗争。

 

黑格尔:人最终脱离动物界成为真正的人,体力与智力得到全面发展。

          他这个目标如何帮人决定行为规范?他与HOBBES 一样,MORALITY不是个人的,而是有社会的道德,他讲共产天国,人人平等,社会道德就是对社会发展促进,使趋向大同世界,道德的本质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按其辩证唯物历史观,人在社会,就是个人与团体间,看到冲突,道德就是面对这些矛盾的态度,如何处理阶级矛盾的态度和行为以及对这些态度行为的看法和评价而产生道德关系,道德观念、道德感情

 

为他有没有普遍的道德律?

          道德变成手段达到促进真人发展的手段,变成不同阶级,不同部族有不同的道德观念。

例如:他解释基督宗教在不同阶段制造不同行为准则

              初期教会þ 强调甘心忍受苦难,将来享受天国

              中古时代þ 强调服从

          他说不同阶段有不同的道德律,偷盗只在有私产的社会有意义,在历史过程中,道德是多余的,只有阶级的道德观,直至共产出现才有一种全民的道德观

 

道德感:当人发现历史的阶级性、阶段性发展的必然定律,(社会组织利/不利党员的道德感)发现现况不符合历史理想发展,便产生道德感,即理想与现实不符,想改变现实趋向理想。例如:平等,不同社会阶段不同的平等;古代þ自由人与奴隶各自平等,直至共产才人人平等。

 

作为共产党员,怎样才是善

          能促进改进社会现实达到理想,即达到真人,有不同阶段、不同阶级性。

          代表无产阶级利益═善,促进资本主义利益═恶;相对的,为一个阶级好,为另一个则不好,但从中能推动历史发展至理想的仍是善的。

          例如:资本家因其贪欲愈压迫工人,推动工人更大反抗,这也是促进历史发展,故也是善的。资本家的贪欲在人类历史中是倒退,但为推进历史是好的,为马克斯没有永远的敌或友。

 

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

         å辩证唯物历史发展定律 

 


人发现          按照历史发展而行就是自由

 

伦理自由:认识历史必然发展定律并按之而行(也是马克斯的自然律)

          普遍性建基于这个必然为全人类发

            只有形式意义,无内容的普遍道德律(否定私产,抹煞个体)

马克斯的人文伦理

-         强调整体HOBBES 自由主义强调个体,照顾公益下仍照顾个人利益)

-         在同一社会有不同的组别、冲击。在实然上推动,道德教育要注意。

-         无私的人变成社会的受害人,人人都是自私的。

 

作为系统上如何平衡道德的必然性与具体性,在具体生活上?

伦理规范:帮助人处理每一伦理行动的伦理处境。

批判理论:1. 理论内在逻辑。2. 现实状况。

目的论TELEOLOGY 行为本身有价值的,行为本身后果意义(亚里士多德)

后果论CONSEQUENTIALISM行为的工具意义(边沁)

义务论DEONTOLOGY行为本身意义(康德)

 

康德1724 - 1804处理理性主义(必然)与经验主义(相对)的平衡

          (知识的来源:先验及经验的)

          道德如何可能?人为什么要道德(是人就要这样做、要了解道德规范的约束力)

特色:义务论、责任DEONTOLOGY

           做这行为纯出于义务,不为任何目的(幸福)或后果

           做人道德本身就是一个责任

康德认为令他满怀敬畏之情的是:

1. 仰望天上星空

2. 俯视人的道德

天上繁星众多,但颗颗井井有条

                     

                    因果律

人在宇宙中受制于宇宙定律

在道德律中发现人是自主、自由的人

人之为人:因为人是自由的、自主的,人有道德。

他有很重的学术使命:建立道德的必然性,答人为什么要道德?人要成为人便要有道德?

康德:<道德底形上学的基础>

        分析道德判断的基础知识的真确性客观性 + 普遍性 + 必然性

例子:“撒谎是不道德的”这命题的基础及作为道德命题是否正确

        对?  错?     透过矛盾律不可以找到撒谎与不道德的必然性

                                      建基于经验是无必然性的

          建立道德判断要有客观性、普遍性、必然性

 

康德在理性上分析两种命题

1.    白天鹅是白色的→在概念中analytic分析Subject已肯定命题

2.    下雨后地下会湿的→综合命题经验的,这一句在实际经验中证实

 

验证命题可用概念经验两方面分析。

道德如何可能?

经验事实→  反省

             

行为之称为道德的形上学≠

                     规范

在学问中有些研究大自然、经验,但我不只研究这些知识,且要研究这些知识的来源、根据、条件,故我要研究道德背后的根据、条件,即道德形上学→回答道德如何可能?道德如何可能的条件→纯粹哲学→认识人类伦理行为、撒谎经验的相对性,抽象的。

 

Kant , Groundwork of the Metaphysic of Morals  基础

           Critique of Practical Reason  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Metaphysic of Morals  继续深入   

          Lectures on Ethics

道德如何可能?人为什么要道德?道德责任?

方法论:

-         以道德行为、意识作为实在的出发点,研究对象、旨趣,在经验事实中找其基础。

-         在人未反省道德之前已有道德的经验与事实,例如:什么是公平、正义等。

-         作为探讨道德可能的条件、根据。

-         一开始他讲goodunconditional , unlimited?无条件无限制的善(价值)。在日常生活中看到的价值:知识、友谊、金钱,为康德这些都有工具意义,有条件的,为他并不是得到这些就得到绝对的善。

-         理智机敏、判断力、精神气质,可称为善,但将运用这些迪禀赋意志也可能不是善,即只是工具意义、条件。

-         问有什么本身就是善,且是无条件的,善志自身,趋向善的本身,才是unconditional good

-         确立善恶的标准        object , end

                 will  good →→ happiness →(conditional + unconditional

                      

             good will in itself      有可能是有/没有条件的

   道德之可成为善意,取决于good will ,这不在于内容意义及其本身

 

- 构成善意good will 的条件:善志 →趋向善

                →为责任而行的意志

                  å律则而行的意志

 生活中个人欲望与责任相对冲突时:

-         以行为满足欲望,不是出于责任就不是善。

-         个人欲望与责任一致,但出发点不是为责任而是为满足欲望也不是善。

-         个人欲望与责任一致,但欲望不是经过个人思考结果而是自然本能也不是善。

-         无论个人符合责任或有冲突时,做一切的行为动机基于责任,才是善的。

 

满足个人欲望    3

 6 出于责任

 

6

满足个人欲望   

责任 

出发点6为责任

6

个人欲望       

责任

欲望6个人思考而3自然本能

6

个人欲望   /Ö

责任

做一切的动机基于责任

     3

 

-         个人欲望涉及个人气质,没有普遍性,不能成为判断伦理行为的标准。

-         康德找伦理的基础:普遍性、客观性、必然性,他认为每个人都有能力作善的道德选择。(人人要平等有能力才可给人尊严)

-         善志就是为责任而行的意志:即为尊敬律则而行的意志,不为个人爱好或主观而行事;亦不等同遵从社会规则。其所尊敬的律则不是有内容的律则、无特殊内容,而是所有律则成为律则的律则(即律则的本质),最重要是这律则是普遍的≠特殊、个别的。

-         为尊敬这普遍性的律则,为责任而行的善志,就是善的意志,这意志本身就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善。

-         Duty is the necessity to act out of reverence for the law .责任是尊敬律则而行事

-         Will意志:人自觉地依照某些原则行事为人的机能,即意志与理性结合行动

-         WillReason他想讲应然ontological levelWill,应听从理智的指导

                      To know to will to act 知行合一的(如苏格拉底)

-         Practical Reason:普通是选择方法、目的,由will 执行,但为康德Practical Reason不是方法,而是目的及执行,才不致受到欲望情绪影响,理性认识人生的目的,而向人发指令,这才有客观原则,理性有指令之意,带出的原则是imperative迫使人去跟从。

-         康德认为经验世界是相对的,不断变化(实现)的,但他探讨human as such 应然的原则:命令。

-         在应然命令的原则 

1.  Hypothetical Imperative假然律令:为达到某一目的而出发、应该这样做。

a)  Problematic Imperative 或然性假如  目的        你应        手段 

                                        普遍性+客观性+必然性

b)  Assertoric Imperative实然性:(未必是应然的)

          2. 3Categorical Imperative定然律令:道德唯一的基础,无假如,除去主观,经验内容,绝对的理性指令,不为任何目的。

 

定然律令的内容是什么?

1.      “你应当只依那种格准(个别行动处境原则),即你能同时意愿它成为普遍律则,这样的格准行事”

          Act only on that maxim through which you can at the same time will that it should become a universal law.

          他认为“不可杀人(会有例外的)、不可偷盗”都是归纳经验而成的,经验也会变的,不能成为普遍律则。要使个别行动原则成为普遍律则要有consistence

          例如:“欺骗”不可成为普遍律则,因为我说谎,别人便不信任我,“以后人不信我”不能成为普遍律则。“各家自扫门前雪”,把它变成普遍律则,不可能,因为人人都有需要别人的帮助之时刻。

1a. “你应该如此做,好像你的行为格准该当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

          Act as if the maxim of your action were to become through your will a universal law or nature.

          定然律令的强制性,意志遵守定然律令的义务,定然律令指向的目的是自身,是目的。只有来自道德行为的理性才可有普遍性、客观性、必然性;Categorical Imperative的内容就是理性,理性存有自身就是Categorical Imperative目的。(人自身作为存有即有其自身的目的)人的存与其它存有不同,人有自觉及赋予其它事物价值,即自觉地肯定自身的价值═自由是一个目的及能自主。其它对象存在有工具价值,人的存在(理性存有)本身就是价值═目的═good ,故是一切价值后面的主体,一切目的后面的目的。理性存有是行动(exist = act)理性行动指向存有,人存在本身指向人,当人遵守categorical imperative 正表现人之为人的特性,指向目的使理性存在成为目的,也是手段。

          理性存有自身  good end value                →理性发出命令

                    向自己发出命令                   ACT  →自己接受遵守命令

                       自己遵守命令

2.      “你应当这样行动,即在每一情况中,将人之为人的本性(理性),不管是你自己人格中或是其它人格中的本性,当作一目的,而不当作一工具来看待。”

          So act as to use humanity, both in your own person and in the person of every other, always at the same time as an end, never simply as a means.

3.      “你做每一件事时,你的意志必须可以通过其格准以自己为颁布普遍律则者。”

          So act that your will can regard itself at the same time as making universal law through its maxim.

 

                     Reason will act  (接受指令行动)

   

                  End in-itself

 

          自律道德:人与其它动物不同,不受制于自然律,能超越自然律,自主autonomy of will受命于理性自身才有道德,成为自身的目的,成为人之为人。当人自主,人才有尊严,人才是最自由。

3a. “你应当这样做,好像你时常通过你的格准,你成为普遍目的王国里的立法成员。”

          So act as if you were always through your maxims a law-making member in a universal kingdom of ends.

                                 立法者

                     自身   执法者

                            守法者 

康德:- 强调道德义务、责任、本身是自由

           - 道德是人之成为人之必然行动

           - 理性存有自身→ 发出命令+执行命令+遵守命令;人人平等,有能力遵守。

           - 道德与人性尊严等同。

           - 理性存有本身  目的  价值  good  手段

           - 自律道德:自主  立法者 + 执法者 + 守法者

           - 他认为Supreme principle morality Categorical Imperative道德是基础,使人之成为人,有强制性、必然性.

          - Categorical Imperative:之成为可能,因人有自由。

           - Transcendental freedom:无办法认识,但知道有。

           - Freedom:当遇到行动选择时,会意识到自己有自由。

           - 应然:纯意志 wille /good will人能按其所发出的律令而去做。

           -实然:夹杂个人欲望的意志willkur,康德认为人必须挣扎、选择,有选择的自由,真正有自由是自律的行动。

           - 独特处categorical imperative 在世界存在的现实行动

批评:康德只论及消极的自由,未论及什么是good ,只讲good will 本身就是good 。有人批评普遍律则变成内容,无说明什么是有价值,除了生命自身,可说是Deontology formal ethics ,但无good 的内容,道德规律在于其能建立普遍律则,而无实际内容。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 384 322 B.C.

-         伦理学一书是由其弟子辑录笔记而成的,诠释其伦理思想时注意其思想的原本性。

-         一切由经验出发,影响其伦理学。

-         透过观察个别而看到共相。

-         从社会的信念(具体经验),至抽象而到普遍法则。

-         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正指向政治学。(故可当作上下册来看)

-         有关伦理的书有三本:

1.  Magna Maralia 有争论谓可能不是出于他的著作

2.  Eudemian Ethics有三章完全与Nicomachean Ethics一样

3.  Nicomachean Ethics 多数人认为这本书较全面些

Nicomachean Ethics这书名有二说:一说此书献于其父Nicomachean,另一说此书献于其子Nicomachean

 

亚里士多德的遗嘱

          由他的遗嘱可知他对家人的关系,如何细心,对母亲、妻子、儿女、亲戚、奴婢和神,以他一个重视intellect virtue 的人来说,别有人情味,作为希腊城市的有德行的人看到他有修养及高贵,但在其早期作品,大约三十岁时Fragment : Exhortation to philosophy 有一主要思想,人的生活应是怎样,这也是伦理学探讨的最好生活是怎样的,如不探讨,便如动物,人的生活应活出人(的存有)We might be living men but  we are not living as men. 我们要活出人的生活,但我们在相称于人的生活,人的生活应相称于人的理性生活。

          Man deprived of perception and mind is seduced to the condition of a plant, deprived of mind alone he is turned into brute; deprived of irrationality but retaining mind he becomes like God.       人若削去感受和思想,只会沦为植物;人若只削去思想,只可作动物;若削除非理性部分,只剩下思想,他便会变成神。

          他歌颂理性,探讨真理,人死后,在天堂点观宇宙及奥林匹克运动会,悠闲地已是 good-in-itself,凝望星空已满足。

          最高的生活:A life of pleasure, a life of understanding, a life of moral virtue.desire intellect will)。

          十七岁入柏拉图的学院,跟随柏拉图二十年,重视理性,在其will看到他重视人性生活、实际经验,The best way of life is contemplation of the truth . self sufficient = 默观真理);Philosophy is good-in-itself.

 

Book 1 探讨什么是幸福

Book 2 Virtue

Book 3 Preconditions of Virtue: voluntary, involuntary

Book 4 Individual of Virtue 智、义、勇、节等

Book 5 Justice

Book 6 Intellectual Virtues

Book 7  人为什么会软弱、犯错、恶人如何出现

Book 8 9 Friendship

Book 10 Pleasure happiness  最高的happiness

 

伦理学的脉络是:happiness →目的,Virtue →手段;重视人际关系→社团正义;个人→友谊。似乎前后不一致,Book9 Friendship 为最高,但在Book 10则是默观happiness

 

Book 1 描述行动的特性:

          任何工艺、手作、行动、决定都是指向善,什么是good,没有说明good /happiness的内容,只说现象:行动,只说出物性:凡行为指向目的即善。(为康德good will则指善意趋向善)

          The good has been well described as that at which everything they aims. 

      Act end the best good     分析目标有不同:有时end = act

           Good    happiness                    有时end = 产物

          即在Goodthe best good之间可以有很多的,但最终必有一Supreme good ,一定有一最后目标,自己自足的,This end is the good, the best good. 因为善有知识,直接影响我们的生活行为。

 

          存在本身就是活动ACTIVITY = PERSON,怎样活动才可找到GOOD LIFE→伦理学,但这并不是指向知识,故Book 10 说知而不行是无用的,应实践。

          人是有POLITICAL SCIENCE,应于在城邦的环境,例如士兵应精于掘战壕、马应有其装备等等,但需要一最高统帅统领,在人则是最高的学问应于在城邦怎样生活的学问。亚里士多德自己无用此语,是后人把POLITICAL SCIENCE变成最高学问,应使政治架构帮人过GOOD LIFE

亚里士多德:Happiness is activity. 幸福是活动,因人有 potency 只有神才有pure act

                      åself sufficiency and complete自足与整全的幸福只有一个。

          幸福不是在我们外在的东西,是人(道德主体)指向目标(最高善)。

 

我有什么活动可指向善?为亚里士多德Virtue 层面很广,什么是good

          当一样东西能发展人的德性便是good,例如吹笛手能吹奏得好便是能发挥他的能力,就是good,直至深入笛手的本质essence,吹到最好。又如刀要锋利才可说是实现其本质,便有virtue arete = function)总的说来,人之为人的特质,若能实现发挥到最好good ,则得幸福;这specific function是什么?

          分析人之为人有rational(理性能力→思考、指导) irrational (服从理性思考)两部分。 Soul = 理智                            + 意志

 

Happiness = Activity?

          人每一刻都有活动,生命本身就是Activity,幸福也是ActivityThe human function is the souls activity that expresses reason as itself having reasonor requires reasonas obeying reason.人的活动就是灵魂的活动,用以表达理性或需要理性。

          Virtue is superior achievement .发挥自己的能力至最好。就是德性。为人则是当理性与意志能发挥到最好时。

凡行为指向目标善,而good不能无限止的指向,一定有一个自足而完整的good。而→ good human function virtue 当人的理知与意志的功能发挥到最好时,便有德行,但德行不是目的,而是助人得到幸福的能力条件,幸福是一种状态。The human good turns out to be the souls activity that expresses virtue.

       

Virtue:

   德性:道德主体的存有状态

           德行:有德之士按照向善的倾向作出的行为,由德行表出其德性。

 

Feeling? 不是感觉

Capacity? 也不在于我的能力

State of being?在于我有这种能力成为这种状汜,才是有德之士(时常趋向善disposition of being)。有道德的教育,知识并不重要,最主要是按此知识而实践,以意志持之以恒,培养习惯成为character

 

亚里士多德说Virtue:”…but have these feelings at the right time, about the right things, towards the right people, for the right end, and in the right way, is the intermediate and best condition, and this is proper to virtue. NE 1106b 20

 

Virtue then isaa state that decides,

                 bconsisting in a mean,中庸之道

           cthe mean relative to us,非客观性、非量化的,要相对于主体

           dwhich is defined by reference to reason透过理性

åPrudence

           ei.e. to the reason by reference to which the intelligent person would define it.

如何知道善,end的行为好

mean:他诉诸于经验;表达不在我们的行为上已有order,找到正确的表达。自然律就是相信有普遍定律,亚里士多德认为有的,不是观念的,是通过理性指导成为动力,非来自感觉,而中庸之道如何可获致?例如恐惧,人皆有之,若被恐惧控制便是懦弱,若全无便是鲁莽,则勇敢便是在中间。吝啬与挥霍的中间是节制,但中庸之道不可能量化地找出的,且涉及感觉引发出来的问题。

 

Virtue + Prudence 才可在具体境况中作出适当的抉择,将普遍律则应用于具体情况中,要靠经验practical prudence、使养成习惯

will(倾向善)þgood

使养成习惯:intellect þreason þdeliberation þchoice of means

不断思考,做正确选择,要透过经验培养此习惯,在实况处境中,应用原则,运用自己的明智,作出正确抉择,择善固执。

他指出有中庸,正确的地步,趋向善的决定,由理性主导,意志听从,故要教育。

 

Act End good highest good happiness

亚氏从人的行动了解形上的:凡行动必指向目的。

  complete    完整

                                             Self-sufficient 自足的

i) instrument   凡目的都会指向另一目的good,如此类推,但总会指到最后一个highest goodhappiness 完整而自足的

ii) in-itself

 

Virtue = supreme expression / exercise of functionNature essence= REASON

Virtue = i) intellectual divine  soul = Reason     +   will    助人选择方法  

                            

       ii) moral    human          intellectual  +   moral  助人决定目标

 

 德性:不只感觉、能力,而是一种状况,培养成习惯的。

 德行:有德之士,行事有正确的秩序:right time, right things right people

                                     right end, right way

Definition of virtue 如何定义?

中庸之道:勇敢如何定出?行为本身是有价值的?     勇敢     

                       

                                懦弱                             鲁莽大胆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最高的活动是选择真理,并与真理观照。

                        对人性的理解→理性发展至最高

思辩活动是人最高的活动

                        是理性最高的活动,使人成为神

self sufficient 人不是独自生活,群居是人的天性。

按他对人的理解:幸福是值得我们选取的,是自足的,人是政治的动物、理性动物→透过讨论、接触发展理性→友谊→认识,人要达到幸福要实践virtue,将其本质发挥得最好,为亚里士多德人是理性动物,故最高的活动是灵魂的意志。

 

总结

其么令一个行为道德?看人的观点与角度。

快乐主义Epicurus:人追求最大快乐(肉体的)。

功利主义J. S. Mill,:认为还有质的快乐。

个人主义Hobbes:认为在团体中能助个人发展。

共产主义Marx:唯物辩证历史进程中:人类发展、生产工具、劳动,实现人性,每个时刻有不同阶段的进程;不变法则是相对的,在于历史辩证的发展。

义务论Kant:以行为的普遍性衡量行为准则:

1.    这德行为准则,可否成为普遍行为准则?

2.    在过程中,自身和其它人都有价值,带出:人格与目的王国;每人都是目的、价值。

幸福德行伦理Aristotle:人生追求幸福发展,人性最高理性发展,人以其明智在生活中选择。

什么是道德规范(Moral Norm)?指找到行为准则,指导行为,促使人更成为人。

在这个社会中有很多不同的原则。伦理学是生活与反省,在生活中,此时此刻面对每刻的抉择,使自己成为有道德的人。

反省:认识这些主义有帮助吗?

      会变成折衷主义吗?

      现在我应该如何做?

      如何帮助人在实际实践内容?普遍律则?

      人性倾向永恒、知真理、求善、不满足于相对的真理…

      教会自然道德律可否答复以上的问题?以作选择?

 

 

自然律Natural Law Natural Moral / Physical Law

律则Law: Law is nothing else than an ordinance of reason for the common good, promulgated by him who has care of the community.

          Ordinance: 命令,指令。有约束力的。

          Reason:理性所发出的指令,有能力的,合理的,可以遵守的。

          Common good:为大家的,有团体性。

          Promulgated:颁布的,隆重宣布的。

          Him:有权威性authority

自然律模拟性地也应有Law的特性。

Nature1. 亚里士多德:事物之为事物的本性,(古典)有4 causes

         2. 十六世纪后,Nature 相对于人的就是大自然,人的人性与大自然对立,Nature 成为人控制、征服的对象。

Nature 有丰富的意义,有六种解释:-Metaphysic BV ch.. 4 1014b17 1015a19 Nature

1)  the genesis of growing things  由潜能到实现的起始

2)  that immanent part of a growing thing  内在于潜藏主体

3) source 

4)  primary material, matter material cause)物件的物料

5)  the essence of natural objects, form, the end of the process of becoming  自然物体的本质

6)  every essence in general has come to be called a nature

这定义也是四个因。

最后定义:Nature is the source of the movement of nature objects.

Nature:行为动力:决定成长目标与内容,非外在于我的,是内在于我的,是本质,有内容意义。

自然律:人用其理性认识其人性内容(有规则order

-         万物的Nature就是秩序,有其法则,顺应则发展得好。

-         在道德律:若能找到这本质 = 秩序 →指向实现本质

-         在人性内有天赋的道德,在启示外,不用神的启示,人用理性已可认识、观察、反省、认识这道德秩序,为公益发出指令,使人性得以完满的秩序,而以自由遵守,理性有此约束力。

-         Natural Law的基础,权威何在?天主?自然律?

-         Naturalself evident 的,由理性去认识之。

 

-         古希腊时代常争论:人的道德行为是约定俗成Nomos convention/ Physics nature还是Natural。(约定俗成:古希腊认为是各地自订的。)

 

-         苏格拉底:在论正义中指出有普遍道德秩序,认为是找出事物的本质,引伸有普遍不变的道德秩序 

 

-         320BC 200AD  Stoics影响最大,相信宇宙有秩序,观察到如此,主要看到星体有其秩序,引伸人也有道德秩序 。人作为宇宙一部分,若顺此秩序,便可得到幸福,人的理性就是认识此道德秩序,随之而生活,发出此法令,予人遵守,实现本质,即宇宙法则管理,人也有法则,理性认识此法则以管理其行为。

 

-         中世纪时多玛斯发展最完满,分三个层次:

1.Eternal Law永恒律则:天主创造时已有永恒不变的律则          (建基于启示)

2.Natural Law  自然律:人的道德律                        (建基于永恒律则)

3.Positive Law    民法:人要满全发展,要有此民法治理        (建基于理性)

 

-         十六世纪时对Natural Law  自然律有很大的改变Nature已不是人性的而是与人对立,John Loche认为神颁布法律,只是形式,无其它意义,强调理性,俗化,人人平等、自由、快乐。开始俗化主义的自然律。

 

-         十九世纪则成为Positive Law

 

人性是什么?怎样可认识人性?

参阅:Law and Reason of Right and Reason

 

观察→人性的倾向→目标

                              Good = Nature

 

Natural Law Theory (定义→Law

亚里士多德看到万物的变化有一秩序

- 如“种子变成一棵树”,由潜能变成实现,有一定程序与目标,反省此物之成为此物的来源,就是它的Nature,综合有四种因。(causes: efficient , final

- 方面也有这种本质,推动变化,由潜能到实现,Nature是内在的动力,由内在变化,在这变化中有一规则,且看到由其本性决定

 

圣多玛斯的分类:

- Law of Nature physical / material being 宇宙之一部分

- Natural MoralLaw : Human Beings 伦理学所采用的Õ Human Nature

     

首先有没有Natural MoralLaw?普通性的自然道德律?即有没有约束每一个人的行为,每个人都要遵守的道德律?

首先看现实生活的社会中,我们有:

-         Civic Law  citizen relative为团体好处而订立的。

-         Cannon Law Christians

-         Natural MoralLaw : Human Beings 伦理学所采用的

-    Civic Law citizen relative为团体好处而订立的。

                            从经验出发,保障各人的生活;要看其效果、目标,若不能达到目的便要修改。Just / unjust  能否符合目的end = common good 亚里士多德认为各地虽有不同的看法,但总有general justice, general nature, general right

                            Right or Wrong有以下三种含义

a)  Objective right:与现实相符→符合事实。人在团体生活,体验到的Right,是否正确; Right = Order,而依此写成条文,便成为法律,而规范就是在一定的范围内行事,履行权利与义务。

b)  Law:依秩序,守法。

c)  Right and Duty: 权利与义务,定了的权利,亦有其限制。到了十八世纪已不再与客观环境的事实相关,而团体行为的准则是大家协议的:文化传统、Positive Law等,不再涉及Objective

Right and Duty如何订定

  + Right by contract:文化、习惯…

  + Right by nature:判断正确与否是按照本性的。

有模拟关系

                Law of Nature

                Natural Moral Law

    + Natural Right符合human nature

参阅:Division of Natural Law Summa Theologica i ii 94.2

 

圣多玛斯定理性思考的Principle

存在的三种层次:

1.      1st  Division : universal property of being. 存在                      Nature

                     Tendency to keep existing.  最基本的原则:求存

2.      2nd Division : Inclination that man has in common with animals.    Animal Nature

                     如传宗接代、生育、两性结合、养育下一代等。

3.      3rd Division : Inclination proper to rational being                        Rational Nature

                     如认识真理、友谊、社会等。

          宇宙的存在按其本质而存在,而人的存在有按以上三个层次的本质的倾向,第三个最能表达人作为理性存有的倾向。

          Natural Law Right by nature有普遍性,以形上说出其普遍性,作为一个人按照其本质而生活。

 

但人如何去认识这个Law Order

亚里士多德:Nature推动至达到目标

                                     å倾向、推向Õ目标

                                               ö 观察、反省这个目标、倾向Õ认识自然律

  即透过不同的倾向,指向不同的目标Õ助人实现自己Õ 观察、反省这种行动存在。

On the knowledge of Natural Law从反省倾向而认识

Two ways of determination of judgment  :

1.  the way of cognition透过概念,纯粹理性思考:从演绎法及归纳法得出结论。如苏格拉底会死、白马是白色的等;S is P之命题,如S P无关系,透过另一关系以推论等之三段论法。

2.  the way of inclination:不是透过理由,是直觉的;天然本能的趋向,不能传递描述的(Simon),但John Finnis讲用insight,即内在有desire,当外在环境或行为配合这倾向,便有满足感,这也是判断,但不是理性而是自然倾向或insight。例如:在一危急关头,我可否取用一些不属于我自己的食物给我及我的孩子吃?很难判断如何做!但如果取用后良心平安则可,但无以解释是怎样和应怎样做。(优先性Õ在经验中确认)

 

西方人认为作为Law应可传达、认知的,但要认识又要靠这种inclinationinsight,作为人应可传递这种生命的参透。经验Õ反省Õ以理性作为概念,再写成条文

   - 先有经验Õ inclination;优先性,在经验中确认,直觉上的

-    反省Õ尝试将主观经验客观

-    再用概念解释Õ用条文表达

在认识Natural Law的程序下先有经验Õ理性Õ条文

               åformal:人反省自然倾向 Õ End Õ fulfillment,即可认识本性Order,如何得知?经验反省的认知,不是纯粹理性认知。

          预设了:1. 理性认知能力,但在分辨时,不是理论理性,而是实践理性的功能

                        2 . 认知有普遍性

甲.  人的理性认识的原则(圣多玛斯)

1st Principle : Good is to be persuaded. Evil is to be avoided . Transcendental level

                人存在最基本的倾向(趋善避恶)但未有内容。如:生命可贵↓

2nd Principle : 演绎的,如十诫之后七诫Õ人与人的关系。    如:不可杀人↓

3rd Principle :推理Õ实际规范、律则、                       再继续推理↙

三个步骤后仍不知如何做,要在实际生活中去找秩序↓

乙.S. Louis Monden : “自然律是一个动态存在事实,是人透过他实际(认知对象)生活环境,他对主对人的位际交谈,达到他自我完满及自我实现(目的Õ人之为人)的秩序(规范)。”                                   

 

          Order of Nature 强调1st    2nd Division     :按人生理周期本性进行家庭计划。例如在人工避孕可见,如John Finnis , Germain Greser

          Order of Reason强调3rd Division,按理性思考作决定。如相称主义Proportionalism: Charles Carran , Richard Maclormic

参阅:Finnis John, Natural Law and Natural Rights, Clarendon Press, Oxford., 1992. 85-127.

         

John Finnis

Basic Good 基本善:善之在其自身,真正的善,让人性能够得到满全,使人实现人性,不能一次便拥有,而是在人生旅程上,不断参与的过程,有七种基本形态的善,不能再化约的,其它的善都是由此引伸出来的。Basic Good是我们每次道德选择的物质内容。(不是只趋善避恶)

1.  Life生命:自我保存及生育

2. Knowledge知识:人可思考

3.  Play, performances娱乐游玩:这是基本善,但很多人忽略此点,人类文化过程有重要、不可化约的元素=娱乐,当人参与游戏,游戏本身已是目的。Enjoy for its own sake. 可以是个人的或团体的,可以是简单的或是困难的。

4.  Aesthetic experience 美的经验:文化艺术、大自然,都使人经验到美。

5.  Practical Reasonableness自我和谐

- internal aspect = integrity:能面对内心的倾向、情绪与挣扎,接纳自己。

- external aspect = authenticity:表里一致,诚信。

6.  Friendship友谊:与他人的关系和谐。

7.  Religion宗教:与的关系和谐。

 

由此引伸出:

Modes of Responsibility 以作每日的道德抉择

1.  Rational Plan of Life:理性的生命计划→生命取向,通过理性考虑,决定自己要作一个怎样的人;每人都要用自己的理性,反省、检视自己的生命。

2.  No Unreasonable Preferences among Values:对以上七种基本善有所偏好。

3.  No Unreasonable Preferences among People:不自私,引伸我希望人怎样助我实践这些善,也这做→义务。

4.  An Attitude of Detachment:开放,不执着。

5.  An Attitude of Fidelity:对生命认真,不可随便改变目标,寻找实际方法去实践目标→实务的。

6.  Reasonable Efficiency:要realistic,想办法的。

7.  No Evil Means:当追求基本善不能有恶的方法或行为,因为方法本身及行为本身也是改变我们自己的。

8.  Seeking The Common Good:要为公益。

9.  Following Conscience:按良心为此时此地是最合理的选择。

        其实以上都是态度:尊重人,不可伤害人等的原则。自然律不可能教我们现在如何做,普遍的趋善避恶,不可能指定人在某些情况下,不可教人怎样做。Finnis的态度,是要由主体自己,按自己的情况、自己的理性分析其后果、动机及方法。

          教会中也有两种不同的讲法,强调NatureFinnis的,另一是强调Reason的。在“真理的光辉”的劝谕中,重申教会的立场,主要取向是John FinnisThomas的看法。

          第一章:富少年求永生,基督要他走的不只是十诫(规矩)而是找寻善。

          第一章:分析Human Act 就是跟John FinnisThomas,阐释时指出Proportionality的错误。

参阅:

1.  Louis Janssens, Teleology and Proportionality,Thoughts about the Encyclical Veitatis Splenda . pp.99-113 (伦理行为→目的给予means 与行为的关系)

2.  John Finnis, Object and Intention in Moral Judgements according to St. Thomas Aquinas.

 

          论及成为道德行为→Human Act12元素,Intention Objective的关系:有趣的是两者都引多玛斯之言,但方向十分不同,要了解其争论点:

                                          大多数人得    理智可认知

Natural Law 使人之为人    个人行动内      

                                          使人实现本性  Good

 

什么使一个行为→道德行为

人生行为趋善避恶,满足本性                  EndHuman Nature 得以实现

       Subject                                  End, Good

                                                Human fulfillment

Structure of Human Act 人的行为结构:                          

          行为的Structure,抉择过程、意志与行为之间的功能与合作:

Intelligence

Will

1. Simple understanding

2. Simple volition     concerning

3. Judgement : end is attainable

4. Intention           the end

5. Deliberation

6.7 Consent      concerning

7.6 Judgement on means

8. Choice             the means

9. Direction

10. Application        concerning

11 Application of intelligence in executing choice

12. Enjoyment         the choice

因为是英译本,Finnis认为:

                3.11 多玛斯并无直接清楚说明;

          6.7.应互调:6. →同意这些方法可达到目的,倾向其中一个;

               7.判断这些的方法→多过一个的。

          2.4.的分别:2. willing意志的行动,指向 universal good ultimate end

                                    4.若无2. 的趋向,便不会有 intention倾向去选择。

                                    4.intention→近的目标proximate end means-to-an-end

            →即其指向相对于 willing means,即既是means又是 end ,即找方法,这目标同时是一方法。

问题:在那一个步骤决定性的决定这个行为是Moral 的?Object?  Intention?

Finnis 集中于proximate end(当然指向更高的end),再分析proximate end 本身行动内意义,指向最后目的,也是手段方法也是目的

          Proximate end / means-to-an-end 意志本身要达到目的MEANS = END

- intended end = genere moris, formal objectSubstantial Form = per se)→使行为之成为行为,可以是关系或条件。多玛斯认为每一行动出现即有formal + material

- physical act = genere naturae, material ObjectAccident)作为人的行动这physical act不能单独存在,必连合intended end

                                            æ它之为它,已有道德性

        Intentionend)→ Proximate end Intrinsic Evil / Good内在邪恶 / 内在善

Finnis 认为在这个Proximate end本身已是Intrinsic Evil / Good内在邪恶 / 内在善,即有其道德性;他用亚里士多德的、传统士林学派的说法,用抽离静态的方式。

 

Proportionalism 相称主义:在破碎的世界,每一个行动达成很多效果,带来很多不同的果。Physical act行为本身并未构成道德性intended end,要看与其它endchoice的关系。

          Louis Janssens认为只是物理价值

          在现实世界有很多冲突,因为我们本身有限的Finite being

1.  Temporality:在同时间不可兼有选择,如事业与爱情,一有选择,即有得失。

2.  Spatiality:身体、自然世界受空间限制,在世界中表现自己的limitation有限性。如何透过空间,利用科技控制身体与大自然,如环境问题等。

3.  Togetherness 人成长需要他人,作为存有分享知识灵性价值;透过语言互相交流,在理性上没有冲突;本身无缺失,但人有身体,即和物走在一起,必然地有不平等与分配不均的问题。

4.  Sinful Condition:作为有限存有,本身会拒绝神,在此境况,故有战争;受黑格尔的影响,人被抛掷在世界上,受很多的限制,一个行动一定产生几个不同的后果,也是有很多限制。

 

每次选择不只选择行为的内在意义(实行它自己),要衡量此行动带出的不同目的,例如安死:是否要用尽一切方法去救人?生命是宝贵的。

- 这些方法是ordinary means / extraordinary meansLouis Janssens解释extraordinary means 不清楚,在此人是proportional / disproportional means,他认为要考虑多方意愿:病人,家人,医生…衡量一切价值,仍未见价值,只是premoral价值,说是premoral价值,因与moral有关,不是直接的,其效果是physical act带来的效果、价值、好处,要整体考虑作决定,才是moral decision,要考虑病人,家人,医生…此一决定不是给国家社会带来很大好处,故仍是在physical act,应考虑整体效果。

- 方法means = matter : value , advantage disvalue, disadvantage

           目的 end = form

          参阅:What are they saying about moral norm?

 

   Finnis :行为本身有其意义,内在本质道德性,Janssens :相称于end的意义。

两家不完全否定双果定律,但这行为有其意义。

Janssens的争拗点:Proximate end是否成为道德性,或这行为并未有道德,指相称于目的而言。

例如:谋杀的行为是不道德的,谋杀这一行为不合道德,要看整体是否符合end

-    自卫Õ每人有权保存自己的生命                       

-    死刑Õ保存大多数人的、团体公益   physical actÕ死(非直接杀害无辜)

-    正义战争Õ伸张正义

 

Janssensphysical act不构成本身意义,这mean是否相称于目标proportionally to end,衡量整体的价值:正、负面思考、整体性;不是考虑这行为本身的意义,是否带出价值、非价值、好处、坏处。(从牧民角度判断,最大的问题是如何定proportionality,冲量相称是否与行为动机、处境,才可定其伦理性。)

Finnis :动机、行为、目的意义,而在Object本身已可构成道德。批评JanssensGood是不可比较,故批评Janssens是比较的效果主义。(从行为本质,有其内在意义,是否促进更大的目标。)

 

例如人工受精:夫妇透过正常性行为才能生育,但人工受精需要靠手淫取出丈夫的精子放入妻子的子宫,这行为本身已违反本质。

    争论:方法的问题,涉及性的问题两者分歧更大。

1.    男女进行性行为而使精子和卵子结合

2.    推动人行动最基本的是爱 Õ ultimate end Õ God

       在具体行为中不易看到其本质,Charity是内在的推动自己去爱神及爱人,相称于Demand good real good,否则是找到只是Apparent good

          好处:多一些空间,order of reason not static.  

          缺点:不清楚,如何知道proportionality,含糊,易走宽松、处境伦理。

  不应单单只问行为对错,要问这行为是否能助人到达善。 

          争论:行为内在意义可否构成道德性。

 

Proportionalism :

1.  Proportionate reason : 衡量values / disvalues ,力求最大的善。

2.  两害权其轻:力求最小的恶

3.  没有相称的理由,便不能制造恶果:如没有米Õ会死Õ相称理由才容许暴乱。

4.  无必要便不能制造恶果。

5.  Proportionate reason会否违背最终的目的Õremote end, proximate end, physical act,  consequences.

Proportionalism argues that physical acts are premoral evil. It holds that it is clear principle that we should never achieve good ends with evil means.

 

温习:

Ethics 用自然理性研究人类行为规范的实践科学

 

生活

                   我要做什么?

                   我应做什么?

 

行为

行为

行为

                   行为:思考、理智、意志

                   正确的行为准则:怎样使自己成为人Õ人性的满全

                                               怎样使行为成为道德行为Õ不同的哲学理论

 

人性

道德性善

                   行为规范Õ标准:理性判断←→实践理性

                   理性的功能:认识、分析善

                   实践理性:从人生经验揭示道德秩序。

                   实践理性:May make mistake, but St. Thomas emphasizes right reason

i)    Ontological level : no mistake at this level.

ii)General moral level : no mistake at this level. 客观价值

iii)         Particular moral level : may make mistake. 主观价值秩序

                                                        å动机end

                 主观道德秩序:      å方法objectformal object

                                                                               material object

                                                      å 处境circumstances:时间、地点、人物 

                                                

人性

道德性善

行为规范

               þ  þ  参阅:The Rational Order p.121

 

              基础            标准         

动机end方法object处境circumstances三者都要是好的才合符道德,缺一不可。

          good act , bad / imperfect end Õ imperfect ,but not immoral

          bad act , good end (如:劫富济贫)Õimmoral

 

处境伦理Situational Ethics  focuses on only ends

Joseph Fletcher

-         a reaction to traditional christian ethics , 绝对化、牺牲个人(梵二后教会也注意个人)

-         Joseph Fletcher是唯一道德原则,爱心是唯一标准,所以透过目的确立方法的道德性

-         每一个ethical judgment is unique , no universal.

-         道德价值是相对的Relative,建基于主体;Influenced by Nominalism no universal being , only particularÕ道德性非内在于行为,但是外在的,由circumstances , situations 决定,引用Bible:法律是为人,非人为法律。

良心Conscience

brain storming :判断Õ声音Õ感觉

-         psychological conscience

-         superego父母、师长教导、社会规范

-         but then conscience would be relative yet , 良心Õ行为最后标准

1.  particular moral conscience 个别

-        道德上的准许,理性的判断,反省的道德结论,对一连串思考结论。

-        will has shown intention,实践理性作最后道德判断。

-        不单对当下的决定,对过去的决定也可作出判断。

2.  general moral conscience

-        非对此时此刻的意识,非指向个别层次,乃普遍道德良知。

-        作为出发点。

3.  transcendental conscience超验的良心(这是基础)

-        揭示真正自我,authentic self

-        一种意识,让人意识到现在自我和真正自我的距离。

-        召叫Calling Heiddegernot to do , but to be.

 

良心的种类

主观比较的了解

1.   正确correct conscience:道德判断符合客观真理,透过教育、培养。

2.   错误erroneous conscience:道德判断不符合客观真理。- 可克服vincible

                                                                                  - 不可克服invincible

主观实践

3.   确定certain conscience:个人主观坚决判断正确的。(按其对客观真理的认识,主观想达到正确,但可能具体抉择会有出错。)

4.   疑虑doubtful conscience:知道两种或以上的后果,但不能肯定、仍不大清楚。

 

过程:(对个人自我建立与人格成熟有关,对客观价值的认识,自己理智与意志的配合。)

        宽松lax conscience

          严谨strict conscience

          困惑perplexed conscience

          过虑scrupulous conscience:要求百分百的清晰

-         我们希望有正确良心,但在每次道德抉择时,个别情况只可要求确实良心。

-         遇到良心有疑虑时,不宜做决定,postpone or refer to others .

-         When we must make the decision , St. Thomas : 道德上较安全的方法:

1.    道德上准许的。

2.    不做非责任上之事情。

3.    衡量后果:自己损失 / 别人损失。

- If we arent sure whether its own responsibility, then义务无约束力,先要澄清是否责任。

参阅: Catholic Sexual Ethics Conscience should go with the Church 

          Church with help of revelation, can understand objective truth

          Our Sunday Visitor chapter 5                       

          Inc., 1985                                 Free and Faithful in Christ , Vol. 1

          Rev. Donald Lawler , OFM Cap.                St. Paul Publication 1978 Ch.6       

          Joseph Boyle, Fr. & William E. May             Bernard Häring      

 

如何培养良心:(培养确定的良心,将客观价值内在化、主体化,以建立自己人生目标、价值体系作判断。)

1.    让主体激发对真善美的渴求的意识,不只是知识、个别的行为;做一个有良心、有理想和有德性的人。

2.    回归自我做一个理智自主,按其所信(conviction)的而生活的人,帮他按其所信的建立自己,这种坚信就是自己的良心。

3.    帮他在社会传媒等的影响下的意识生活规范作反省,免除外界不良影响。

4.    批判固有家庭、学校、社会的行为规范。(建立自我价值体系)

5.    (过程中)开放态度:愿意与他人的判断比较,愿意改变立场或坚持所信。一个细致敏锐成熟良心是一个内在开放、自由、追寻真善美的表现。

 

         

基本抉择Fundamental Option

参阅:. Felis M. Podimattam, ofm. Cap. Fundamental Option and Mortal Sin , Asian Trading Corporation ,1986.

每日的生活由无数抉择决定,有些决定影响一生、人生目标,或只决定此刻应做什么;对基本抉择,不同哲学家、神学家有不同的见解:传统的和相称主义。

 

J. Maritain的看法:分两个层次的自由,两者都是有可认知的,分开行为目的

          Horizontal LibertyChoice of the means to the end. 选择方法的自由(工具理性),对于选择那一样方法以达到其目的,即决定那一行为

          Vertical LibertyChoice of the end.人生目的的选择、重要抉择;有意识自由地按其所信所作的道德抉择,涉及人生终极目的或目标的抉择。

 

            H       H       H      H              Vertical Liberty

            X       X       X      X                X

 

 

成为

Joseph:人存在有两个层次               主体统合行为。

 

理性:分辨事理

意志:自由

 

≠我

═我

                                     

           我的行为               指人成熟程度

 

          选择目标:成为怎样的人是person(超过认知的范围)不是act

行为man-as-agent  do-er →(categorical freedom to know 每日生活的自由抉择

                   ↓↑有关但有分别

主体man-as-person be-er  transcendental freedomconscience终极目的的抉择

                                          å成为怎样的人                         åultimate goal

                                          å不在认知内容或反省范畴                          å接纳或拒绝                           å必然存在,是categorical freedom的基础        å真实自我                        å意识:趋向善、整体的                             å是整体的

                                                                                                            å非个别行为

附:多玛斯说人如何知道自己的soulself)?对于灵魂状态的知识:

1.  by means of conjection : consciousness

-        对于自己与神之间的关系有平安与喜乐

-        辨别神类:存在意识,喜乐、平安

-        厌恶罪恶

2.  the final cause…看你如何爱你的近人。

比较MaritainJoseph

 

Maritain

Joseph

两者都可认知的

层次

两个层次的自由:

行为          

目的

man-as-agent do-er         可认知的

            只能客观地认识每日的抉择

man-as-person be-er  不在认识的内容

                      不能作主体认知

强调

客观道德价值:Human Nature的内容

故在理性可认知的:如诚实不只是方法,也是人性的good,理性可认识的。也是指向客观真理。

1.成为怎样的人

2.存有>本质self

 

行为与

目标

1.个别行为本身有意义,可以实现最后的目的。

2.故行为本身就有道德价值。

1.个别行为在这个世界上展现自己,但不等于我自己。

2.透过ultimate goal及个别行为塑造自己。

基本抉择

1.清晰自由自主去选择,就是基本抉择。

2.不只是要成为一个怎样的人。

3.Natural Law都是说客观道德。

1.      不是具体行为,而是选择要做一个怎样的人。

2.      不能客观地描绘出来。

与神关系

1.如诚实是人性的good ,理性可认识的、可构想的、可认识神和人,亦可与神交往。

2.故在重大事情上,明知故意去选择,有意识地杀人,背教等,虽是个别行为,但拒绝神,即拒绝成为这样的人,也就是令自己不能达到终极目的。

3.Maritain强调行为本身就具道德价值。

1.人对于终极自我的趋向,即与神有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故不在行为上了解。

2.故罪,道德性不在这一层面。

3.个别行为可能违反道德价值,但不离开神。

4.个别行为可以有错误、有罪,影响趋向或削弱向趋神,但在整体的方向并不拒绝神。

5.Mortal Sin就是决绝离开神,为此派没有决定性的

6Sin = Subjective,与神的关系;主体多过客体行为。

缺点

1.强调行为本身就具道德价值,是否会造成行为与终极目标等同,而不分轻重。

2.有使良心狭窄的可能。

1.想避免趋向行为主义、法律主义,强调person,但如何知道自己是怎样的人,很含混。不可认知整体的目标person

2. 不清楚,如何知道proportionality,含糊,易走宽松、处境伦理。

3. 在具体行为中不易看到其本质,相称于Demand good real good,否则是找到只是Apparent good

 

好处

1.行为本身有其内在意义。

2.使人对个别行为也很小心谨慎。

3.重视关系和整体。

4.多一些空间,较有弹性。

 

上一篇:不断的皈依下一篇:普通伦理学[讲义]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发布人身攻击、辱骂性评论者,将被褫夺评论的权利!
评论(共有 0 条评论,点击查看更多)
推荐资讯
百岁圣言会士郭福德神父回忆录:一生的追随
百岁圣言会士郭福德神
圣座颁布《弥撒讲道规则》,帮助司铎准备弥撒讲道
圣座颁布《弥撒讲道规
有关成义/称义教义的联合声明
有关成义/称义教义的
请不要以讹传讹,澄清法蒂玛圣母第三个秘密!
请不要以讹传讹,澄清法
圣座新闻室向各界介绍记者向教宗做的访谈纪录“世上的光,教宗,教会,时代的征兆”
圣座新闻室向各界介绍
天津西开总堂开拓福传新途径
天津西开总堂开拓福传
据报道:前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承认自己是基督徒
据报道:前苏联总统戈尔
忆我可敬的老师——高可贤主教
忆我可敬的老师——高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