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正反合
唯物:他也承认人有精神存在,唯物是指人是经济动物,只讲人类经济发展的过程,看到正反合的程序、模式。由部族社会出现,发展后出现矛盾、对立,进展到封建,阶级对立,存有正反冲突,才有动力前进,故在共产主义社会,要制造加速资本主义与无产阶级的对立性至发展共产。
为马克斯以经济发展作为人类发展的核心:
经济:人之为人与其它动物有什么不同?最重要是人是会制造工具的动物。
劳动:人性的实现。
马克斯认为人要认识发展自己,要把自己变成客体。例如:耕地是我人性内容实践的客体,劳动就是实现自己。人借着劳动发展思考,主体思考的得着、客观化呈现出来,有生产成果,成果变成他自己。
人要实现自己需要劳动:劳动成果═他自己、实现他自己,人借着劳动改造世界。人懂得劳动,会反省,制造工具,与人合作。
社会发展过程:人会反省,制造工具,发展人类。
人要劳动才可实现自己,在其发明的劳动生产工具,可看到人的发展。
人的历史都是人在历史发展,透过生产工具的发展:劳动结果是人性发展的呈现,工具愈进步,愈看到人性化的程度愈高。
马克斯基本历史观跟黑格尔,但社会理念来自柏拉图及鲁索,即人类社会基本开始是物质性的,与其同伴一同劳动。人本来一个人生活的,但大自然多变化,被迫与大自然搏斗、与人合作,一同征服自然,这个过程就是劳动的过程,就是人类发展的过程,这是人性发展的必然性,为使他更好地生活,才必须与人一起,人发觉人要好好地生活,必须克服自然求生、被迫、不在选择的,而历史发展必然的使人与之发生关系;换言之,在社会中,我与其它人的关系,是社会发展必然导致结果,人的生产力与生产工具所使然,不同时代,生产工具不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便改变,这种关系的总和,便是构成社会的经济组织。
上层建筑是建基于下层建筑的基础之上。 精神的也是建基于下层,因有下层需要,人才有反省。不是意识、欲望先行,不是思想行先,而是社会组织。社会经济生活组织决定人的意识,不由人选择的;生产力、生产方式决定人的社会关系。 | 上层建筑: 法律、政治、艺术、文化
下层建筑: 社会经济组织 (劳动þ人际关系基于生产力、生产工具) × 改变大自然、人要合力 |
以织布为例:
1. 开始在家中、自用的;雇主与雇员、消费者与生产者同是自己。雇主与雇员享受同一成果。
成本 + 劳动(生产价值)
2. 慢慢社会分工指向更高的,开始织布提供给其它人,达到以物换物的贸易阶段。相对来说为对方同时是雇主雇员和雇客、消费者与生产者。相方享受对方的工作成果。
成本 + 劳动(生产价值)
3. 当机器发明出现后,可雇工人工作:雇主享受成果(不劳动),劳动工人没有享受成果,但享有薪金购置所需不是直接成果。
成本 + 工资 + 利润 (工资与劳动价值不相等)
以此例子阐明人与人的关系,即生产工具发展所产生的必然关系,有权掌握生产工具,则可控制工人;到工业革命出现异化Alienation ,即人劳动不能享受成果,人劳动结果不再是自己的。工业革命后有机器后,资本家愈掌握生产工具愈异化,即贫富悬殊,工人劳动变成劳化自己的过程,从前劳动技巧有所要求,人愈实现自己,但工业革命后:非技术化,工作愈单调,人劳动不再是实现人格,只为得工资马克斯认为作为一个好的资本家必定要剥削工人,提高自己的利润。本来劳动是人性的客体化,现在成为资本家的资产,使他们更有能力控制自己,工人愈劳动愈穷,恶性循环,愈努力愈劳动愈不再是自己,愈不是人,即自我异化和非人化,只是纯粹生产力,劳动变成只有工具价值,不是所有劳动的人可分享劳动的成果。人变成不想做劳动、逃避劳动。
因为社会发展带来的内部矛盾,必然阶级斗争,当时最大问题是无私产,成本愈高,工资愈低,利润愈高。
生产力改进: 封建þ 资本主义þ 社会主义þ 共产主义(社会生产力是最高的)
å劳动 人类社会发展
å 辩证唯物历史观þ 带动社会不断发展
伦理学þ道德规范þ
马克斯的人性满全是什么?
马克斯接受现况,有经济活动;透过与大自然竞争,回复自然的秩序,享受劳动成果。大自然挑战人,人要成为大自然的主人,不断斗争。
黑格尔:人最终脱离动物界成为真正的人,体力与智力得到全面发展。
他这个目标如何帮人决定行为规范?他与HOBBES 一样,MORALITY不是个人的,而是有社会的道德,他讲共产═天国,人人平等,社会道德就是对社会发展促进,使趋向大同世界,道德的本质是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按其辩证唯物历史观,人在社会,就是个人与团体间,看到冲突,道德就是面对这些矛盾的态度,如何处理阶级矛盾的态度和行为以及对这些态度行为的看法和评价,而产生道德关系,道德观念、道德感情。
为他有没有普遍的道德律?
道德变成手段,达到促进真人发展的手段,变成不同阶级,不同部族有不同的道德观念。
例如:他解释基督宗教在不同阶段制造不同行为准则
初期教会þ 强调甘心忍受苦难,将来享受天国
中古时代þ 强调服从
他说不同阶段有不同的道德律,偷盗只在有私产的社会有意义,在历史过程中,道德是多余的,只有阶级的道德观,直至共产出现才有一种全民的道德观。
道德感:当人发现历史的阶级性、阶段性发展的必然定律,(社会组织利/不利党员的道德感)发现现况不符合历史理想发展,便产生道德感,即理想与现实不符,想改变现实趋向理想。例如:平等,不同社会阶段不同的平等;古代þ自由人与奴隶各自平等,直至共产才人人平等。
作为共产党员,怎样才是善?
能促进改进社会现实达到理想,即达到真人,有不同阶段、不同阶级性。
代表无产阶级利益═善,促进资本主义利益═恶;相对的,为一个阶级好,为另一个则不好,但从中能推动历史发展至理想的仍是善的。
例如:资本家因其贪欲愈压迫工人,推动工人更大反抗,这也是促进历史发展,故也是善的。资本家的贪欲在人类历史中是倒退,但为推进历史是好的,为马克斯没有永远的敌或友。
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
å辩证唯物历史发展定律
人发现 而按照历史发展而行就是自由
伦理自由:认识历史必然发展定律并按之而行(也是马克斯的自然律)
其普遍性建基于这个必然为全人类发展
只有形式意义,无内容的普遍道德律(否定私产,抹煞个体)
马克斯的人文伦理:
- 强调整体(HOBBES 自由主义强调个体,照顾公益下仍照顾个人利益)
- 在同一社会有不同的组别、冲击。在实然上推动,道德教育要注意。
- 无私的人变成社会的受害人,人人都是自私的。
作为系统上如何平衡道德的必然性与具体性,在具体生活上?
伦理规范:帮助人处理每一伦理行动的伦理处境。
批判理论:1. 理论内在逻辑。2. 现实状况。
目的论TELEOLOGY 行为本身有价值的,行为本身后果意义(亚里士多德)
后果论CONSEQUENTIALISM行为的工具意义(边沁)
义务论DEONTOLOGY行为本身意义(康德)
康德:1724 - 1804处理理性主义(必然)与经验主义(相对)的平衡
(知识的来源:先验及经验的)
道德如何可能?人为什么要道德(是人就要这样做、要了解道德规范的约束力)
特色:义务论、责任DEONTOLOGY
做这行为纯出于义务,不为任何目的(幸福)或后果
做人道德本身就是一个责任
康德认为令他满怀敬畏之情的是:
1. 仰望天上星空 | 2. 俯视人的道德 |
天上繁星众多,但颗颗井井有条 ↓ 因果律 | 人在宇宙中受制于宇宙定律 在道德律中发现人是自主、自由的人 |
人之为人:因为人是自由的、自主的,人有道德。
他有很重的学术使命:建立道德的必然性,答人为什么要道德?人要成为人便要有道德?
康德:<道德底形上学的基础>
分析道德判断的基础→知识的真确性═客观性 + 普遍性 + 必然性
例子:“撒谎是不道德的”这命题的基础及作为道德命题是否正确
对? 错? 透过矛盾律不可以找到撒谎与不道德的必然性
建基于经验是无必然性的
建立道德判断要有客观性、普遍性、必然性
康德在理性上分析两种命题:
1. 白天鹅是白色的→在概念中analytic分析Subject已肯定命题
2. 下雨后地下会湿的→综合命题经验的,这一句在实际经验中证实
验证命题可用概念与经验两方面分析。
道德如何可能? ↓ 经验事实→ 反省 ↓ 行为之称为道德的形上学≠ 规范 | 在学问中有些研究大自然、经验,但我不只研究这些知识,且要研究这些知识的来源、根据、条件,故我要研究道德背后的根据、条件,即道德形上学→回答道德如何可能?道德如何可能的条件→纯粹哲学→认识人类伦理行为、撒谎经验的相对性,抽象的。 |
Kant , Groundwork of the Metaphysic of Morals 基础
Critique of Practical Reason 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Metaphysic of Morals 继续深入
Lectures on Ethics
道德如何可能?人为什么要道德?道德责任?
方法论:
- 以道德行为、意识作为实在的出发点,研究对象、旨趣,在经验事实中找其基础。
- 在人未反省道德之前已有道德的经验与事实,例如:什么是公平、正义等。
- 作为探讨道德可能的条件、根据。
- 一开始他讲good?unconditional , unlimited?无条件无限制的善(价值)。在日常生活中看到的价值:知识、友谊、金钱,为康德这些都有工具意义,有条件的,为他并不是得到这些就得到绝对的善。
- 理智机敏、判断力、精神气质,可称为善,但将运用这些迪禀赋意志也可能不是善,即只是工具意义、条件。
- 问有什么本身就是善,且是无条件的,善志自身,趋向善的本身,才是unconditional good 。
- 确立善恶的标准 object , end
will→ → good →→ happiness →(conditional + unconditional)
good will – in – itself 有可能是有/没有条件的
道德之可成为善意,取决于good will ,这不在于内容意义及其本身
- 构成善意good will 的条件:善志 →趋向善
→为责任而行的意志
å律则而行的意志
生活中个人欲望与责任相对冲突时:
- 以行为满足欲望,不是出于责任就不是善。
- 个人欲望与责任一致,但出发点不是为责任而是为满足欲望也不是善。
- 个人欲望与责任一致,但欲望不是经过个人思考结果而是自然本能也不是善。
- 无论个人符合责任或有冲突时,做一切的行为动机基于责任,才是善的。
满足个人欲望 3 | 6 出于责任 |
| 6善 |
满足个人欲望 ≡ | 责任 | 出发点6为责任 | 6善 |
个人欲望 ≡ | 责任 | 欲望6个人思考而3自然本能 | 6善 |
个人欲望 ≡/Ö | 责任 | 做一切的动机基于责任 | 3善 |
- 个人欲望涉及个人气质,没有普遍性,不能成为判断伦理行为的标准。
- 康德找伦理的基础:普遍性、客观性、必然性,他认为每个人都有能力作善的道德选择。(人人要平等有能力才可给人尊严)
- 善志就是为责任而行的意志:即为尊敬律则而行的意志,不为个人爱好或主观而行事;亦不等同遵从社会规则。其所尊敬的律则不是有内容的律则、无特殊内容,而是所有律则成为律则的律则(即律则的本质),最重要是这律则是普遍的≠特殊、个别的。
- 为尊敬这普遍性的律则,为责任而行的善志,就是善的意志,这意志本身就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善。
- Duty is the necessity to act out of reverence for the law .责任是尊敬律则而行事
- Will意志:人自觉地依照某些原则来行事为人的机能,即意志与理性结合行动
- Will═Reason:他想讲应然ontological level的Will,应听从理智的指导
To know ═ to will ═ to act 知行合一的(如苏格拉底)
- Practical Reason:普通是选择方法、目的,由will 执行,但为康德Practical Reason不是方法,而是目的及执行,才不致受到欲望情绪影响,理性认识人生的目的,而向人发指令,这才有客观原则,理性有指令之意,带出的原则是imperative迫使人去跟从。
- 康德认为经验世界是相对的,不断变化(实现)的,但他探讨human as such 应然的原则:命令。
- 在应然命令的原则 :
1. Hypothetical Imperative假然律令:为达到某一目的而出发、应该这样做。
a) Problematic Imperative :或然性(假如 目的 你应 手段 )
普遍性+客观性+必然性
b) Assertoric Imperative实然性:(未必是应然的)
2. 3Categorical Imperative定然律令:道德唯一的基础,无假如,除去主观,经验内容,绝对的理性指令,不为任何目的。
定然律令的内容是什么?
1. “你应当只依那种格准(个别行动处境原则),即你能同时意愿它成为普遍律则,这样的格准行事”
“Act only on that maxim through which you can at the same time will that it should become a universal law.”
他认为“不可杀人(会有例外的)、不可偷盗”都是归纳经验而成的,经验也会变的,不能成为普遍律则。要使个别行动原则成为普遍律则要有consistence。
例如:“欺骗”不可成为普遍律则,因为我说谎,别人便不信任我,“以后人不信我”不能成为普遍律则。“各家自扫门前雪”,把它变成普遍律则,不可能,因为人人都有需要别人的帮助之时刻。
1a. “你应该如此做,好像你的行为格准该当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
“Act as if the maxim of your action were to become through your will a universal law or nature.”
定然律令的强制性,意志遵守定然律令的义务,定然律令指向的目的是自身,是目的。只有来自道德行为的理性才可有普遍性、客观性、必然性;Categorical Imperative的内容就是理性,理性存有自身就是Categorical Imperative的目的。(人自身作为存有即有其自身的目的)人的存与其它存有不同,人有自觉及赋予其它事物价值,即自觉地肯定自身的价值═自由是一个目的及能自主。其它对象存在有工具价值,人的存在(理性存有)本身就是价值═目的═good ,故是一切价值后面的主体,一切目的后面的目的。理性存有是行动(exist = act)理性行动指向存有,人存在本身指向人,当人遵守categorical imperative 正表现人之为人的特性,指向目的使理性存在成为目的,也是手段。
理性存有自身 ═ good ═ end ═value →理性发出命令
向自己发出命令 ACT →自己接受遵守命令
自己遵守命令
2. “你应当这样行动,即在每一情况中,将人之为人的本性(理性),不管是你自己人格中或是其它人格中的本性,当作一目的,而不当作一工具来看待。”
“So act as to use humanity, both in your own person and in the person of every other, always at the same time as an end, never simply as a means.”
3. “你做每一件事时,你的意志必须可以通过其格准以自己为颁布普遍律则者。”
“So act that your will can regard itself at the same time as making universal law through its maxim.”
Reason → will → act (接受指令行动)
End –in-itself
自律道德:人与其它动物不同,不受制于自然律,能超越自然律,自主autonomy of will受命于理性自身才有道德,成为自身的目的,成为人之为人。当人自主,人才有尊严,人才是最自由。
3a. “你应当这样做,好像你时常通过你的格准,你成为普遍目的王国里的立法成员。”
So act as if you were always through your maxims a law-making member in a universal kingdom of ends.”
→ 立法者
自身 → 执法者
→ 守法者
康德:- 强调道德义务、责任、本身是自由
- 道德是人之成为人之必然行动
- 理性存有自身→ 发出命令+执行命令+遵守命令;人人平等,有能力遵守。
- 道德与人性尊严等同。
- 理性存有本身 ═ 目的 ═ 价值 ═ good ═ 手段
- 自律道德:自主 ═ 立法者 + 执法者 + 守法者
- 他认为Supreme principle morality ═ Categorical Imperative道德是基础,使人之成为人,有强制性、必然性.
- Categorical Imperative:之成为可能,因人有自由。
- Transcendental freedom:无办法认识,但知道有。
- Freedom:当遇到行动选择时,会意识到自己有自由。
- 应然:纯意志 wille /good will人能按其所发出的律令而去做。
-实然:夹杂个人欲望的意志willkur,康德认为人必须挣扎、选择,有选择的自由,真正有自由是自律的行动。
- 独特处categorical imperative 在世界存在的现实行动
批评:康德只论及消极的自由,未论及什么是good ,只讲good will 本身就是good 。有人批评普遍律则变成内容,无说明什么是有价值,除了生命自身,可说是Deontology 或 formal ethics ,但无good 的内容,道德规律在于其能建立普遍律则,而无实际内容。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 384 – 322 B.C.
- 伦理学一书是由其弟子辑录笔记而成的,诠释其伦理思想时注意其思想的原本性。
- 一切由经验出发,影响其伦理学。
- 透过观察个别而看到共相。
- 从社会的信念(具体经验),至抽象而到普遍法则。
- 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正指向政治学。(故可当作上下册来看)
- 有关伦理的书有三本:
1. Magna Maralia 有争论谓可能不是出于他的著作
2. Eudemian Ethics有三章完全与Nicomachean Ethics一样
3. Nicomachean Ethics 多数人认为这本书较全面些
Nicomachean Ethics这书名有二说:一说此书献于其父Nicomachean,另一说此书献于其子Nicomachean。
亚里士多德的遗嘱:
由他的遗嘱可知他对家人的关系,如何细心,对母亲、妻子、儿女、亲戚、奴婢和神,以他一个重视intellect virtue 的人来说,别有人情味,作为希腊城市的有德行的人看到他有修养及高贵,但在其早期作品,大约三十岁时Fragment : Exhortation to philosophy 有一主要思想,人的生活应是怎样,这也是伦理学探讨的最好生活是怎样的,如不探讨,便如动物,人的生活应活出人(的存有)We might be living men but we are not living as men. 我们要活出人的生活,但我们在相称于人的生活,人的生活应相称于人的理性生活。
Man deprived of perception and mind is seduced to the condition of a plant, deprived of mind alone he is turned into brute; deprived of irrationality but retaining mind he becomes like God. 人若削去感受和思想,只会沦为植物;人若只削去思想,只可作动物;若削除非理性部分,只剩下思想,他便会变成神。
他歌颂理性,探讨真理,人死后,在天堂点观宇宙及奥林匹克运动会,悠闲地已是 good-in-itself,凝望星空已满足。
最高的生活:A life of pleasure, a life of understanding, a life of moral virtue.(desire →intellect → will)。
十七岁入柏拉图的学院,跟随柏拉图二十年,重视理性,在其will看到他重视人性生活、实际经验,The best way of life is contemplation of the truth . (self sufficient = 默观真理);Philosophy is good-in-itself.
Book 1 探讨什么是幸福
Book 2 Virtue
Book 3 Preconditions of Virtue: voluntary, involuntary…
Book 4 Individual of Virtue 智、义、勇、节等
Book 5 Justice
Book 6 Intellectual Virtues
Book 7 人为什么会软弱、犯错、恶人如何出现
Book 8 –9 Friendship
Book 10 Pleasure → happiness → 最高的happiness
伦理学的脉络是:happiness →目的,Virtue →手段;重视人际关系→社团正义;个人→友谊。似乎前后不一致,Book–9 Friendship 为最高,但在Book 10则是默观happiness。
Book 1 描述行动的特性:
任何工艺、手作、行动、决定都是指向善,什么是good,没有说明good /happiness的内容,只说现象:行动,只说出物性:凡行为必指向目的即善。(为康德good will则指善意趋向善)
The good has been well described as that at which everything they aims.
Act →end →the best good 分析目标有不同:有时end = act
Good → happiness 有时end = 产物
即在Good与the best good之间可以有很多的,但最终必有一Supreme good ,一定有一最后目标,自己自足的,This end is the good, the best good. 因为善有知识,直接影响我们的生活行为。
存在本身就是活动ACTIVITY = PERSON,怎样活动才可找到GOOD LIFE→伦理学,但这并不是指向知识,故Book 10 说知而不行是无用的,应实践。
人是有POLITICAL SCIENCE,应于在城邦的环境,例如士兵应精于掘战壕、马应有其装备等等,但需要一最高统帅统领,在人则是最高的学问应于在城邦怎样生活的学问。亚里士多德自己无用此语,是后人把POLITICAL SCIENCE变成最高学问,应使政治架构帮人过GOOD LIFE。
亚里士多德:Happiness is activity. 幸福是活动,因人有 potency 只有神才有pure act。
åself sufficiency and complete自足与整全的幸福只有一个。
幸福不是在我们外在的东西,是人(道德主体)指向目标(最高善)。
我有什么活动可指向善?为亚里士多德Virtue 层面很广,什么是good?
当一样东西能发展人的德性便是good,例如吹笛手能吹奏得好便是能发挥他的能力,就是good,直至深入笛手的本质essence,吹到最好。又如刀要锋利才可说是实现其本质,便有virtue (arete = function)总的说来,人之为人的特质,若能实现发挥到最好good ,则得幸福;这specific function是什么?
分析人之为人有rational(理性能力→思考、指导) 与irrational (服从理性思考)两部分。 Soul = 理智 + 意志
Happiness = Activity?
人每一刻都有活动,生命本身就是Activity,幸福也是Activity。”The human function is the soul’s activity that expresses reason (as itself having reason)or requires reason(as obeying reason).”人的活动就是灵魂的活动,用以表达理性或需要理性。
Virtue is superior achievement .发挥自己的能力至最好。就是德性。为人则是当理性与意志能发挥到最好时。
凡行为指向目标善,而good不能无限止的指向,一定有一个自足而完整的good。而→ good → human function →virtue 当人的理知与意志的功能发挥到最好时,便有德行,但德行不是目的,而是助人得到幸福的能力条件,幸福是一种状态。The human good turns out to be the soul’s activity that expresses virtue.
德性:道德主体的存有状态 德行:有德之士按照向善的倾向作出的行为,由德行表出其德性。
Feeling? 不是感觉
Capacity? 也不在于我的能力
State of being?在于我有这种能力成为这种状汜,才是有德之士(时常趋向善disposition of being)。有道德的教育,知识并不重要,最主要是按此知识而实践,以意志持之以恒,培养习惯成为character。
亚里士多德说Virtue:”…but have these feelings at the right time, about the right things, towards the right people, for the right end, and in the right way, is the intermediate and best condition, and this is proper to virtue.” NE 1106b 20
Virtue then is(a)a state that decides,
(b)consisting in a mean,中庸之道
(c)the mean relative to us,非客观性、非量化的,要相对于主体
(d)which is defined by reference to reason透过理性
(e)i.e. to the reason by reference to which the intelligent person would define it.如何知道善,end的行为好…
mean:他诉诸于经验;表达不在我们的行为上已有order,找到正确的表达。自然律就是相信有普遍定律,亚里士多德认为有的,不是观念的,是通过理性指导成为动力,非来自感觉,而中庸之道如何可获致?例如恐惧,人皆有之,若被恐惧控制便是懦弱,若全无便是鲁莽,则勇敢便是在中间。吝啬与挥霍的中间是节制,但中庸之道不可能量化地找出的,且涉及感觉引发出来的问题。
Virtue + Prudence 才可在具体境况中作出适当的抉择,将普遍律则应用于具体情况中,要靠经验practical prudence、使养成习惯。
will(倾向善)þgood
使养成习惯:intellect þreason þdeliberation þchoice of means
不断思考,做正确选择,要透过经验培养此习惯,在实况处境中,应用原则,运用自己的明智,作出正确抉择,择善固执。
他指出有中庸,正确的地步,趋向善的决定,由理性主导,意志听从,故要教育。
Act → End → good → highest good (happines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