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思 第二期 一九八九年
摘要 文中指出基督徒团体的要素和特色,并引用圣依纳爵建树团体的过程作例子。 ********** (1)前言 没有一个人不感到与人结伴的需要。天主认为人单独不好,(创2:18)耶稣也以两人一组派遣门徒出外传道(谷6:&)。天主预许救恩和订立盟约的对象都不是个别的人,而是整个以色列民族。基督的门徒是在这背景下,集合起来而结为团体的。今日,教会再次强调:团体生活是正统的基督徒生活。 从不同的观点作神学反省,可以显示团体的不同特色;从不同的角度阅读圣经,也能够突出盟约的不同面貌。这里,我以天主教的立场反省团体的意义。此外,本文还引用灵修大师依纳爵的遗产;不过我引用它主要是作为举例;这些例子,在举行神操时,或在接受灵修指导时是经常提到的。那些随从其它灵修传统(例如:道明,方济各,泰泽)的读者,只需稍加变通,都可得到益处。因此,本文虽具有天主教和依纳爵的浓厚色彩,相信它仍有益于一般基督徒读者,因为文中所涉及的许多论点,原是所有基督徒团体的要素和特色。 (2)合一、共融、团体 合一是体的的起点也是终点。最简单的合一是“集合在一起”,这是团体生活起码的条件:如果什么接触都没有,团体生活就无从谈起。从这个意义说,合一是团体的起点,是建树和发展团体的第一步。这初步的合一本身还不能算为团体,而只是持有相同意见、理想、希望和志趣者所集合的人群:他们的关系往往很肤浅,也没有什么条理。要发展成为一个真正的团体,还需要更进一步的合一,这种更深的合一,只有共同的经验才能产生。因此,在建树团体的的过程中,初步的合一应该迈向更深的合一,就是共融。真正的共融是由爱产生的;因此,共融的特色也是爱的特色,就是互相授受(神操:231)。依照基督的理想,这共融应该在世间所有的团体内生根。我说所有的团体,是包括地方性的团体、教区性的团体、全国性的团体、洲际性的团体和团际性的团体。 因此,在建树和发展团体的过程中,制度和组织并不是首要的问题,首要的目标是达致以心灵合一为基础的共融。然而这样的共融团体原是圣神的恩赐,绝不是用压力和立法,或靠组织的技巧,甚或以诱导和说服所能够建立的。 但是我们必须记得,圣神赐给我们一件恩宠时,也赋给我们一项任务:除非我们落力执行这项任务,圣神已恩宠就不能在我们身上产生效果。因此,在建树团体的过程中有有两个层面,就是天主的层面和人的层面。从天主的层面来说,团体是圣神的恩赐;从人的层面来说,团体是人自身努力的结果。从整体来说,建树团体的过程是人运用自己的才能和技术,使圣神的恩赐在人类的历史和具体的生活中扎根并产生果实。 根据盟约和福音的描写,团体从不闭关自守,以自我为中心:它常是天主的使者,喜讯的宣告者和任务的执行者。传统的福音团体常负有神圣的使命。因此,为使合一、共敌、团体的恩赐和使命成为具体的事实,有形的制度和组织不仅有益,也不可缺少的;否则,团体生活的理想只是空空洞洞,似是而非,不切实际的空中楼阁罢了。 (3)今日基督徒团体的特色 智慧建造了房舍, 雕琢了七根石柱。(箴9:1) 天主的圣言是基督徒生活的规范。我们就根据天主的圣言,借用七根石性的比喻,观察今日世界中与教会抱同一理想的团体。我们认为下面所列出的七个特色,是基督徒团体的七根石柱。我们用七这个数目,只是为了配合箴言的说法。其它的神学反省,圣经注释,或生活经验,都可以揭示别的石柱:它们都有助于团体的建树。 基督徒团体的七根石柱,或七个特色是: 1.合一:它合而为一,如同圣三结为一体。 2.自由:它行动自由,好似圣神来去自如。 3.分享:它分享一切,效法耶稣两袖清风。 4.喜乐:它欢欣踊跃,偕同圣母歌颂上主。 5.感恩:它饮水思源,共领耶稣圣体圣血。 6.苦辱:它任劳任怨,步武上主仆人后尘。 7.恩许:它代主发言,喜讯广及普世万民。 智慧在房舍的石往上曾下了一番雕臻的工夫,同样,我们也必须在团体的石柱上用爱和忍耐来加工,因为它们并非天主所赐的成品。然而我们应该与天主一起施工:因为“若不是上主兴工建屋,建筑的人是徒然劳苦”(咏127:l)。此外,房舍并不只是一间装璜美丽的空屋,它更是一个有人生活的住家。基督徒过建树的团体也是一个住家,它的中心是天主,因为它是天主的殿宇。 我们本来可以分别讨论每一根石柱,也可以根据这七根石柱设计一套建树团体的方案。但是,本文的目的只限于提供观察团体的方法和途径,因此无意有系统地依次描写每一根石柱的特色,而只想选取其中若干石柱,从不同的角度,作较为深入的反省。读者可以借用这反省的模式,去发掘其它石柱的特色。 (4)培育、结合、皈依、使命、服务, 首先,我们必须谈谈涉及培育的一些问题。为建树团体,培育是不可少的。我们可以从两方面来指出培育的需要:第一是从团体内部的结合方面;第二是从团体对外的取向方面。 从团体内部的结合方面来说:教会中另立教会,是不能有的事。但是教会中的个别团体能够各占特殊的位置,各有不同的使命,因此,这些不同团体的内部结合力各有不同的特色。这里,我们就可以见到培育在建树团体中所任的角色了。 此外,团体和一般机构不同。机构的产生都经过事前的策划,而团体的形成却更具自发的特色。但这发自人性的自然倾向需要获得外来力量的支持和维护:这里,若干程度的培育是适时而必须的,为使初步的向往,和因此而产生的精神活力,不致散失。我们又一次见到了培育的需要。 从团体对外的取向方面来说:团体多次是在某种使命和服务的感召下兴起的。天主圣神感动一些人响应福音的邀请,并召唤他们的皈依。这些人感到自己必须完成某些任务,满足某些需要,响应某些呼吁,于是发现了一个使命。因此,使命的意识是由于感受到福音的号召,再通过皈依的经验而产生的。这使命的意识又根据实际的需要,用具体的行动表达出,就是服务,也是团体对外的取向。皈依本是圣神的恩赐,但是适当的培育,尤其是那些祈祷和灵修指导等神工,屡次给人们准备了良好的心境,领受圣神赐给的皈依恩宠。 在教会内,培育团体的课程应符合教会的至公特征,就是必须展开人们的视野,扩宽他们的胸襟,使他们怀抱“满布人类的广大区域和整个世界……以及服饰态度各不相同,形形色色的各个种族(神操:102,106)。正统的教会团体必须活跃着至一至公的意识,就是它必然是一个共融合一的团体,而它的幅员同时又超越堂区、教区、国界,一直伸展到整个世界。 因此,凡是教会的团体,不论团员如何稀少,都有传播福音的使命,并且应该从事更有利于普通公益的服务。在各项服务中,值得考虑的是建立堂区或教区的基督徒团体。因为这类团体,在广传福音上,越来越见得重要。 正统的天主教培育准备人心接受圣神所赐的皈依之恩,并协助人们在皈依之后持守不渝。团员们忠于皈依的生活,不但有助团体积极参与教会的使命,同时也促进团体的团结,在心灵的合一中,实践福音的精神。 (5)信仰的团体 正统的天主教团体首先是一个信仰的团体:团员虽是罪人,但已获得救恩,并做了耶稣的门徒。这是一个由永生之父的子女所组成的团体,真理之神与它同在,黑暗之神绝不能胜过它。 在这个信仰的团体中,每一个成员都是造物主的恩赐,天主的宠儿,新约的子民。说是造物主的恩赐,因为圣父是生命之泉,万有的真原。说是天主的宠儿,因为天主是爱,天主圣爱之神已倾注在他们心中了(罗5:5)。说是新约的子民,因为耶稣就是天主预许的新约,祂已临在人类的历史中了。 在第二届梵蒂冈大公会议中,教会再次体验到圣神的临在和运作。教会呼吁我们以新的觉醒领会天主圣三是基督徒个人生活和团体生活的典型和泉源。三位各以不同的方式显示自己:圣父借着爱的造化工程,圣子借着降孕和逾越奥迹,圣神借着启导和圣化行动。三位显示的方式虽各异,救世的工程却共同进行:圣三原是一个团体。这端真理应该激发我们追求团体生活,并鼓励我们在当今的世代中,依照圣三团体的典型,勉度天主教的团体生活。 (6)做纳爵式的建树团体过程 天主教团体有实践福音的号召。但福音的内容无限丰富,要全面地实践福音,没有一个人能够做到。因此,人们往往随从某一位灵修大师所开辟的道路,去实践基督的福音,例如:保禄、若望、方济各、道明、依纳爵等的灵修道路,都经教会认定是正统而妥善的。 建树一个团体是一个成长的过程;这个过程又分成几个阶段。谁选定了某一个传统的成长过程,就要忠实地经历这过程的各个阶段。例如某个团体有意取用依纳爵的灵修道路,就要忠实地随从他的成长过程。依纳爵传统的成长过程脱胎于神操,并接受神操的引导。 整个过程可分:整顿、塑造、巩固、升华四个阶段。在整顿的阶段中,把杂乱无章的生活,依照人受造的宗向,恢复原有的秩序。在塑造的阶段中,把耶稣放在目前作为模范,努力追随祂,效法祂。在巩固的阶段中,把在追随效法耶稣时所建立的新生活,加以稳定巩固。在升华的阶段中、心灵日渐超脱自由,迈向天人合一的境界。 如果团体的每一个成员忠实地投入这成长的历程,他们必然会达致心灵的合一。这心灵的合一具有很强劲的结合力,使他们结成一个真正的团体。如果有人真的愿意成为天主教团体的活跃团员,在携手并肩共奔人生的殊途中,将会日益渴慕这种促进团结的心灵合一。 这心灵合一所产生的结合力,将影响个人和团体的生活和做事方式,例如:组织和制度、集会和祈祷、分享生活、聆听圣言、行政和事业等等。所有团体,如愿名符其实,并使圣神的运作在团体内通行无阻,不论在那个阶段中,必需具备该阶段的全部因素,同时也应具备其它各阶段的若干因素。 当一个团体在致力度福音和教会生活时,成长过程中的各种因素,在不同的环境里,表现的方式也会不同。我们认为深入探讨一些因素,不是没有用处的。 (7)成长阶段的起点 掌握成长阶段的内容很重要,但是辨认成长阶段的起点也不可忽略。一个阶段的起点与该阶段的内容有关。一般而论,它常与某个奥迹,某端真理,和一些位际关系牵连在一起。下面就是若干例子: 1.天主是不可测量的奥迹,是真理的本身,是有位格的天主。 2.每一个人是依照这奥迹、真理、位格的肖像而受造的。 3.圣神在我们每个人内,不断地给我们显示这个事实。 4.我们每个人都蒙召为作基督第二。我们越肖似基督,也就越深入天主的奥迹,越分享倾注于教会的真理之神。 5.借着祈祷、反省和分辨,作为圣父完满肖像的耶稣基督将逐渐成为我们生活的典范和泉源,而圣神则把我们导入真理,为能获得天主子女的自由(若8:32),我们也因此被称为“雅威的贫穷人”。 由此,我们可见,个人的成长(也就是团体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常和天主的召唤和人的皈依连在一起。我们受造是为了赞美、崇敬和事奉天主(神操:23),这是我们的基本圣召;我们以痛改前非和重整生活来响应天主的号召,这就是皈依。这基本的皈依构成了成长过程中第一阶段的起点,也是跟随和效法耶稣基督,即第二阶段的基础。 (8)忠诚和祈祷与位际的关系 如果个人和团体能够怀着祈祷的精神,忠心地听从天主的号召,切实地步上皈依的路程,人的潜能和天主的大能将被释放出来。彻底的皈依开关新的交流通道,而心灵的门户将给天主敞开,让永生的活泉源源流入;团员间的交流因此也更加活跃而深入,逐渐走向完满的互相授受。随从天主的号召越爽快,越忠实,所领受的皈依之恩也越丰富,自我中心的态度将被肃清,取而代之的将是基督徒应有的相亲相爱。 以启示的真理、自由和爱作基础的位际关系将使天主教的团体日益实现所向慕的合一理想。不过这个目标只有借着同心合意的集体祈祷才能够达到。 祈祷和忠诚可使我们发现建树团体与权力斗争有天壤之别。在崇拜权力的现代世界中,天主教团体所采用的位际关系模式,绝不以权力作为基础,而以创造、培养和圣化生命作为基本的目标。革新团体绝不是转移权力,而应是彻底改革心灵。皈依是归向复活的基督,是与祂合作,让祂在圣神内,导诱我们真的成为天主的神圣子民。 (9)合一的生活 团体的第一根石柱是合一。这一点虽然非常明显,但是还是值得我们探讨我们所向慕的是那一种合一,更值得我们祈求天主赐给我们所渴望的合一。合一可分内在的合一和外在的合一。天主教团体的合一包括内在和外在的双重合一。内在的合一就是心灵的结合,而外在的合一则是有形的统一。 这双重合一的基础和典型是天主的奥迹。天主是三位一体的天主;有三位的区分,但在丰盈洋溢的互爱中,结为一体。天主教团体也在互爱中结合为一。作为一个基督信徒,就是与三位一体的天主共融,并与有同一信仰的每一个人共融;同时致力把这两种共融推向完满的境界。由此,我们可以清楚见到,建树天主教团体,主要是在促进合一。而这种合一并不只是制度和行政的统一,也不只是为了达到督导和治理的目的;它更是心灵的团结和共融的生活:因为真理、生命和爱的天主,在三位中结为一体,永远分享不可言喻的共融生活。 (10)合一生活的使徒幅度 合一的生活必然包括传教的使命。因为团体以天主的奥迹为基础,团体的生活受到福音的引导,不能不致力于圣化社会文化、经济政治等价值,以造就一个更美好的世界。这种努力不但为了团体自身,也为了“近人j。在俗教友更是社会的一份子,他们的团体活动应该与社会生活整合起来。 如果我们要成为世界的酵母(玛13:33),我们必须认识我们自己,认识我们生活在其中的世界,认识我们所属的教会;这样,我们才能容易投入当前的生活环境,不致和现实脱节。今日,世界已成了一个“村落”,人人息息相关。我们虽然属于某一个地区的天主教团体,但是我们的视线应该超越堂区、教区,甚至超越国界。要是有人问:“近人的界限在那里?”正确的答案是:“没有近人的界限。” 交流可以促成共融,认识能够导向友谊,纯正的静观必然点燃爱火。一个人一旦真的认识了自己,就受到催促,走出自我,接触他人。如果我们开始接触,即使最轻微的接触,就有希望越过了性格、身份、文化的差异而接触到人性的深处。这种接触不但能够使我们成长,也可以透露一部份天主的奥秘。这是一个可贵的经验,它能够塑造我们,不但塑造我们的心灵,也塑造我们的使命。 这里,我们可以指出,天主教团体与社会行动团体或社会政治压力团体有着很深的区别。如果知识、经验、分享激励我们去帮助他人,我们不可忘记,我们的帮助必需是爱的行动,就是帮助个人或团体,依照福音的精神,妥善地发展成长:其它形式的帮助其实只是变相的统治而已。 天主教团体的成员应该负起缔造和平的使命。这使命包括把那些相反仁爱和敌对福音的制度和结构,从社会生活中扫除出去。为达成这使命,我们自己必须把团结合一的意识活跃起来,尤其要和不同种族、不同地区、不同年龄性别,不同社会身份的人度团结合一的生活。我们通过这合一的生活,使我们所居住的世界恢复真正的和谐。 依纳爵要求举行神操的人,在一开始要有慷慨的心胸(神操:5)。在团体成长的过程中,慷慨是一个重要的因素。给的时候要慷慨,受的时候也要慷慨。所谓受,也包括接纳他人,例如:殷勤款待宾客,尊重他人的想法和做法,绝不勉强他人接受自己的生活方式。这样的慷慨原是基督奥体的特色(罗l2;格前l2)。 (11)自由的圣地 天主教团体是自由的圣地。自由是圣神的恩赐,而圣神如同风,不知从那里来,又往那里吹(若3:8)。这由福音所许给我们的自由,以及在耶稣身上所显示的自由,深入团体的内部生活,影响团体的对外活动,在团体发展和成长的过程中,是一个基本的因素。如果我们心灵的自由不能发展成熟,或不能助长他人的心灵自由,建树团体的工作是注定要失败的。 天主教会所有促进他人自由的活动均发自本身内在的自由精神。在依纳爵传统的团体中,这心灵的自由同时是个人受自天主的恩赐,和通过神操经验,心灵生活成长的果实。其它的灵修传统各有自己的方法,培养心灵的自由,但是都需要通过认真的祈祷和自我反省。 很不容易给自由下一个定义,因为每一个人对自由的体验不完全相同。但是为天主教的团体来说,所有自由的定义,都必须以基督为基础,因为世界是由基督所解救的。基督徒最基本的经验是天主爱这个世界:天主这样爱了世界,甚至赐下了自己的独生子(若3:l6)。爱是耶稣救世使命的原动力,也是救世工程的第一个特征。 我感到天主爱我:天主爱我为了我的利益;天主所爱的我,就是祂眼中所见到的我:一个被宽恕的罪人,一个受宠爱的罪人;天主爱我,实事求是:我的过犯和短缺,祂并不置若罔闻,但祂怀抱了我,宽恕了我,又召选了我。我们可以说,这个经验的核心就是自由。 福音所标榜的自由还有一个面貌,就是耐心。高文伯神父(Fr.Ko1venbach)在一次论及圣母的谈话中,淋漓尽致地发挥了这一点,并指出圣母是杰出的模范(见神思第一期第40页)。培养个人的心灵自由和获致团体的行动自由是一个崎呕而辛苦的过程,因此,成长中的自由常带着耐心的面貌。但是,耐心绝不是一种望洋兴叹的消极态度。我们都不是这个世界的救星,然而我们却拥有一位救主。我们有责任使别人也认识祂,拥有祂。我们并没有解决难题的现成办法,可是我们能够伸出援手。在若干程度的自由中,我们邀请大家也献出自我,作为复活的基督解救和再造世界的工具。 在良好的培育下,不论个人或团体,以信任和坦诚的态度,乐与他人接触,这是自由的另一个面貌。在这方面,表现自由的具体方式包括:平心静气地接纳他人,安然泰然地受人接纳;慷慨坦诚地给人分享我们的所有。例如:启示的真理,圣神的恩宠,受自基督的使命;消除戒备和成见,加强沟通,促进修和,迈向心心相印的境界。 这种自由的意识应越过团体自身的界限,伸展到团体以外的人士。我们在体尝了自由的美味之后,自应在军神的引导下,致力于帮助他人也发现享有福音自由的喜乐。我们现享有实现自我的自由,自然应该给他人自由,让他们自动自发地实现自我。 最后,依照依纳爵以及其它灵修大师的共同经验,基督徒的自由从来不是纯人性、纯社会性的自由,而是偕同贫穷的基督,甘为贫穷人的自由(神操:167);它的特色包括:彻底地割除贪欲,完全地奉献自己,慷慨地服务而不计较酬报。 (12)同贫穷的耶稣度贫穷的生活 贫穷一般指没有财富,在福音里更指没有牵挂,是心灵自由的一种境界。人的所有,除财富之外,尚有许多别的东西。实践福音贫穷的人,不但甘愿放弃财富,更割除所有足以损害心灵自由的牵挂。就团体生活来说,贫穷的人能够超越所有团结合一的障碍。主要的障碍有:各种成见,例如;性别的成见,身份的成见,种族的成见,文化的成见等;个人主义,例如:自满自足,陶醉在自我的乐园里;防卫主义,例如:虚伪的面具,自卫的态度,不择手段的竞争,夸张的炫耀;集团主义,例如:东西阵容,南北集团,还有所谓的第一世界,第二世界,第三世界。真正贫穷的人是自由的人:他能够突破所有的藩篱,与所有的人度心灵合一的团体生活。 贫穷具有解放的力量,能够把人从焦急忧虑中释放出来。因此,贫穷的人心胸开朗,和易近人,必然是个出色的传教士。贫穷人的心智锐利,能直透事物的要点,尤其容易掌握天主奥迹的精髓,例如:他感到自己获得天主的宽恕,握蒙天主的恩宠,受到天主的垂爱;他又感到天主使一切协助那些蒙召的人获得益处;因此,他了解每一件事,每一个人,都是天主赐给他的一件礼物。由此可见,我们每一个人是息息相关的。这个事实应该督促我们要和平共处,就是我们为人做事不可一意孤行,而应互相关怀,彼此接纳。但是,为做到这一点,至少需有若干程度的贫穷精神。 结论:团体与逾越奥迹 每次天主有话传给先知,都是为了整个以色列民族。我们会强调天主教的团体有传教的使命;这使命也包括先知的任务。团体的功用不单是为了抚慰和支持它的团员,也是为了向所有的人代天主发言。耶稣告诉我们,如果我们之间彼此相亲相爱,世人就可以认出我们是祂的门徒(若l3:35)。如果一个团体不走向他人,邀请他人,影响他人,尽先知的任务,为福音服务,它就必须反省自己,看看是否只是一群乌合之众。 天主教团体不只聆听圣言以与他人分享,它要领受耶稣的圣体,为了使自己真的成为基督的奥体。它领受了生命之粮,为使那些因缺乏信、望、爱而频于死亡的人起死回生。 为宣报福音的喜讯,第一个不可少的条件是知恩感激的情怀。这情怀是弥撒圣祭的重要因素。因此,为执行传教的使命和善尽先知的任务,天主教团体必须是一个以圣体为中心的感恩团体。圣体许下了永生,天主教团体就把它分施给世人。于是可以说,天主教团体是天主的恩许,它以无私的博爱和心灵的合一,弥补由罪恶引起的分裂,恢复和谐的生活。而天主教团体成长的进度,恰与达成这任务的程度成正比。 感恩祭由忏悔礼仪开始:我们承认自己的无能,呼求天主的救援。在感恩祭中,我们也宣告主的死亡直到祂的再次来临。感恩和先知的团体必然具有受苦的特色,就是它乐意走上十字架的道路,为能分享复活的光荣。在天主教团体里,忍苦爱辱绝不是消极的行为,更不是衰退萎缩的现象:它常是一逾越的过程。 根据路加福音的记述,圣母唱出赞美天主的圣曲,不是在接受天使报喜的时候,而是在她从斗室中出来,前来服侍表姐依撒伯尔,并给她分享喜乐的时候。我们可以说,圣母是在了解天主的奥迹到了一定深度的时候,才唱出赞主圣曲的。这里,我们找到了喜乐的泉源。 圣母的经验也是一般基督徒的经验。向他人开放是辨别正统灵修的一个标记。基督徒迈向成全的途径是开放的胸襟和慷慨的服务。基督徒也是福音宣报昋,天主的代言人;他在贫穷中逍遥自得,受苦辱时满希望;总之一句:他是基督第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