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 引言: 我要再提醒读者,经文解释上的差异往往破坏了基督徒在灵里的合一,这是一个经常存在的危险。这些差异尖锐的时候,往往感情因素就会高涨。我们一定要站立在三位一体、耶稣基督和救恩的伟大真理上,在爱心的范围内,解决释经学上的差异,努力保持在真道上的合一。若在解经学理论上的胜利,是以牺牲基督徒的和谐为代价,那是不值得的。 10。2 什么是比喻?(Parable) “比喻”一词的定义是“并排”,目的是在作比较。陶德(Dodd)给比喻所下的定义是:“用最简单的方法说,比喻是从自然界或普通生活中,以活泼或奇异的方式,举出明喻或暗喻,吸引听者的注意力,并留给听者心中一个问题,到底说者所要表达的教训是什么,以引起听者主动的思想。”更简单的说,比喻是用属世的、可见的东西解释天上属灵的、抽象的东西。所以比喻时常用“天国好比。。”作开始。 比喻不同于寓言(Fable),因为比喻既不注重细节,也不想入非非;比喻不同于神话(Myth),因为比喻并不是杜撰容易被接受的民间故事;比喻也不同于寓意故事,因为比喻并不是每一个细节都含有特别意义;比喻也不同于明喻、暗喻或借喻之类的象征性语法,只需用一个字或一句片语来表达比较或类推,而是以故事的形式来表达的长篇类推。 10。3 圣经有多少个比喻? 新约里的比喻大部分都是出自耶稣。大部分学者通常认为耶稣说了三十多个比喻,不过实在的数目很难确定。根据证主圣经手册(The Lion Handbook to the Bible),福音书里共有39 个比喻: 马太福音有21 个比喻,其中10 个是独有的;路加有28 个比喻,其中有11 个与马太相同,另外的17 个是独有的;马可载有8 个,其中只有1 个是独有的。 旧约里也有比喻,譬如,先知拿单说的小母羊羔故事(撒下十二:1 - 13),虽然没有指明是比喻,但它具有比喻的特征。有的人也把以赛亚书五:1 - 7 节有关耶和华的葡萄园当作是比喻,也有人认为它是寓意。 10。4 比喻的内容和含有的因素? 比喻的内容都是有关天国或神国的事。它提供我们福音在世界扩展过程的资料、传扬福音的结果、末世的情形、上帝对犹太人和外邦人的方法、神国性质等等。 比喻含有四种因素: 第一,比喻取材于属地的事件、习惯、或可能发生的事,强调点是在“属地的”。比喻论到农人种田、婚姻、国王、筵席、亲族关系、生意的安排、或百姓的生活习惯。由于它取材自具体的、活泼的生活事实,所以比喻可以成为教导的有效工具。 第二,超越属地的因素之上,乃是比喻所要教导人的属灵的教训,或神学的真理。 第三,属地的因素和属灵的因素,中间有类比的关系。就是因为具有这种类比的关系,比喻才能作为说明和争论之用。 第四,因为比喻具有两个层次的意义,所以每一个比喻都必须加以解释。角色、因素、举动都须加以辨认。解经者如果试图在比喻中的每一个细节,寻找其象征意义,这就超越了该比喻所要表达的教训,重蹈以寓意解经法解释比喻的覆辙。 10。5 为什么耶稣用比喻来教导? 耶稣自己曾在太十三:11 - 17,可四:10 - 12 和路八:8 - 10 加以说明。 第一,比喻是要向跟从他的人启示真理,教导有回应的门徒之一种方法。这是一种很有效的沟通方式,因为比喻的故事都是生活化的事物,听众立时可以投入故事的情节。当他们急于知道故事将会如何发展和结束时,便挑起他们的好奇心。比喻能引发人去思考。透过类推,耶稣希望听众能借着判断那些非常熟悉的事物,同样地判断那些前所未知的真理。 第二,比喻是要把真理对不回应的人隐藏起来,使那些继续悖逆上帝的人心里坚硬。咋听起来,这是难以想像的。但这正是以赛亚书第六章的教导,也就是耶稣在太十三:14 - 15 所引用的经文。换句话说,这些人就算听了比喻,知道箱里有宝藏,他们也不屑一顾。既然如此,就不要给他们那把开启宝箱的钥匙,以免他们糟蹋了宝藏。所以,借着比喻教导出来的真理,像被幔子遮住,因此可以试验一个人的灵性的回应,或是试验一个人是否在属灵上愿意遵循比喻的教训,并且愿意学习比喻的意义。 10。6 怎样解释比喻? 这里有几个原则可供大家参考: 10。6。1 比喻所陈述的只有一个中心真理。 这是解释比喻的最高原则,差不多所有研究比喻的学者都强调这一点。有位学者说:“标准的比喻只提出一个比较,其余细节都没有其独立的意义。”另一位说:“不要让比喻随处漫游。”这就是比喻不同于寓意故事的地方。在寓意故事里,每个细节都有其意义,但在比喻里,作为一般性的指导原则,它只有一个中心主题。譬如:约十五:1 - 8 节有关葡萄树与枝子的比喻 - 整个比喻的重心在讲明怎样可以结果子更多,就是常常住在主里面。所谓常住在主里面的意思,就是常常和主联合,常按上帝的旨意而行,这样就可以结果子更多了。若把第二节说的“凡属我不结果子的枝子,他就剪去。”解释为,不结果子的信徒要灭亡,是误解了整个比喻的重点,是把比喻的细节取代了比喻的中心地位。又譬如,太二十五:1 - 13 节有关十个童女的比喻 - 耶稣自己已经把比喻的重点说明,在第十三节,“所以,你们要警醒;因为那日子,那时辰,你们不知道。”细节如灯呀、油呀、童女等不是代表什么特别的东西。比喻是把真理盛装于器皿中,因此不可避免的,会提到一些枝节的事,以装饰比喻的背景。但这些装饰没有特别的意义。解释比喻教训的危险是,把装饰用的枝节解释成带有特别的含义。 每当我们解释一个比喻时,首先我们要找出它的Points of Reference,也就是它的主要角色。譬如,路七:40 - 50 节有关债主和两个欠债的比喻。这个比喻的角色有三个:债主,和两个欠债的人。他们所代表的人物很清楚:上帝就像债主,法利赛人西门和那个有罪的女人就像那两个欠债的。记住,Points of Reference 不是比喻的中心主题,他们只是角色的扮演。这个比喻的中心主题是:耶稣责备西门不懂得怎样回应上帝的爱;上帝却接纳那个知罪悔改的女人。 我再举一个例子。路十:25 - 37 是家喻户晓的好撒玛利亚人的比喻。这里的主要角色其实只有两个:落在强盗手中的那个人和撒玛利亚人,其他如强盗、祭司、利未人、店主、牲口只是陪衬,以加强比喻的演出效果。律法师不是不知道谁是“邻舍”,耶稣也没有直接回答他的问题,他只是用这个比喻来暴露律法师的偏见和心里的憎恨。祭司和利未人都是属于“祭士”的宗教阶级,跟法利赛人、文士和拉比这些律法专家原本就是对头。当祭士和利未人经过那个落在强盗手中的人而不予以理会的时候,他心里一定说,“当然咯!还有谁会帮助他,除了我们法利赛人和律法师。”他怎么也料想不到,下来那个伸出援手的人竟然是他恨恶到极点的撒迦利亚人。这是耶稣给他的一大巴掌。律法上“爱人如己”的“爱”是不能私下加以限定范围的,这就是比喻的中心真理。 10。6。2 注意比喻的上下文,是否有线索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比喻的意义,也要注意耶稣怎样解释自己的比喻。 以前我已经说过,不论是什么文体解经,第一要紧的就是看它的上下文,解释比喻也不例外。譬如,路五:36 - 39 节和可二:21 - 28 节有关新布及新皮袋的比喻 - 这个比喻的上文是耶稣在治瘫痪病人之前,竟然说他有赦罪的权柄;耶稣呼召利未后,又和罪人税吏同坐以及耶稣的门徒没有按律法禁食。比喻的下文是耶稣在安息日治病,不按律法行事。法利赛人和文士站在传统的立场看待耶稣,指责他的不是。耶稣才用这新旧难合的比喻说明他带来的新生命不是建立在旧有的犹太教的基础上,也不是在旧有的传统文化上改头换面。他来是要人得新生命,这生命是建立在新的约上。 又如路加十五章记载了三重的比喻,即:失羊的比喻、失银的比喻、浪子的比喻。这比喻的上文是路十五:1 - 2 节,“众税吏和罪人都挨近耶稣要听他讲道。法利赛人和文士私下议论说,这个人接待罪人,又同他们吃饭。”这比喻的下文是说到耶稣和罪人、税吏一同吃喝是合理的。因此牧者、女人、父亲都代表爱、赦免、和在基督里的救赎。失去的羊、失去的银子都代表围绕在我们主四围的税吏和罪人。 耶稣说的撒种的比喻(太十三:3 - 9,18 - 23)、稗子的比喻(太十三:24 - 30, 36 - 43)等,他自己都加以解释。在撒种的比喻里,四个主角(Points of Reference)就是四种人对领受了福音后的反应,耶稣提醒他的听众,大部分是可能成为门徒的,要成为“结实的好土地”。当耶稣自己解释了比喻后,我们就不要加盐加醋,再解释他的“解释”了。 10。6。3 几乎所有的比喻都是离不开天国的。 很多比喻都以天国好像。。作开头的。基督来是要传扬天国的福音,并宣布天国已经近了。有些比喻直接说到天国,有些虽然没有明说,但也离不开天国的教导。因此若要充分解释比喻,必须了解这个比喻与天国、耶稣基督、和他的福音的关系。犹太人当时的天国观跟基督耶稣要传讲的天国是完全不同的。这里我要解释一下: “天国”和“上帝的国”是同义的,因为犹太教的拉比是很敬虔,他们不敢直呼上帝的名字,便以“天”或“荣耀”来代替他。这是为什么只有马太福音是用天国这个字眼,理由是马太写作的对象是犹太人。天国一词从来没有在旧约出现过,但它的思想却是深深植根于犹太人的宗教和政治层面。从出埃及开始,以色列就是上帝的国,是上帝所统治的,有别于周围的外邦人。对他们来说,上帝的国是包括了管制者、管制权,被管制的人民和地土。耶和华上帝为王的观念遍布于诗篇和先知书上。国破家亡之后,他们就开始把上帝的国和耶和华为王的观念推展至末世,盼望有一位救世主弥赛亚来救赎他们,在地上建立弥赛亚国度。同时,为了解释他们遭受的苦难以及社会上种种罪恶,他们把这一切都看作是撒但的工作;昔日那在上帝宝座前控告约伯的撒但,现在下到凡间肆虐。撒但在地上有自己的国度和管制权,这原不是旧约的观念。耶稣一来,他传讲上帝的国近了。犹太人,甚至门徒们都以为这就是他们朝思暮想的弥赛亚国度,特别是他们看到耶稣行的神迹奇事,就更以为耶稣要来推翻罗马的统治,建立地上的弥赛亚国度了。耶稣要做的就是用比喻和其他教导纠正他们错误的天国观。耶稣传讲的天国有什么特征呢? A。有权能生命:耶稣的天国不是犹太人梦寐所求的赤裸权力,不是政权版图,乃是权能生命。天国像一粒芥菜种,虽然很小,却长起来成了大树,充满生命。地上的政权会连根被拔起来,上帝的国永不衰亡。 B。天国不属于生来自命不凡的犹太人,也不属于皇亲国戚,更不属于大财主或自以为有学问、傲慢自大的人。天国是属于小孩子和像小孩子的人(太十九:14),虚心的人,饥渴慕义的人。。。对犹太人来说,这简直是闻所未闻,惊天动地的宣告。 C。进天国与作门徒是分不开的。天国里没有分平信徒,门徒,传道。。不错,在天国里也有领袖,但他们不是管辖别人,为首的必先要服侍众人,这是天国的原则。(可十:43 - 44)耶稣说:“从施洗约翰的时候到如今,天国是努力进入的,努力的人就得着了。”(太十一:12),意思就是说,得天国便必须作门徒,没有较舒服的捷径。作门徒是要付出代价的,耶稣说:“不背着他的十字架跟从我的,也不配作我的门徒。”(太十:37)这是天国的要求,没有讨价还价的地步。 D。“人若不是从水和圣灵生的,就不能进上帝的国。”(约三:5)这是上帝的恩典,不是人可以积功德换来的。这是恩约,是用基督耶稣的血所立的,天国里的人是耶稣用重价买赎过来的。 E。天国也有预言的性质。在这世代的末日要有一个大的收割。基督耶稣第二次降临,审判活人死人,把真与假加以分开。 所以,那里有上帝旨意行,那里就是上帝的国,这是主祷文里的教导,也是耶稣说的“上帝的国就在你们心里”的意思。我们是天国的子民,行事为人就当与蒙召的恩相称。在比喻里,在登山宝训里,在书信里,甚至在整本新约就是教导我们怎样做个天国的子民。 大家明白了这点之后,我们在解释比喻时,必须谨记于心,天国已经降临;天国继续存在;天国还要来临。我们要分辨该比喻所论到的是属于那一种性质的天国,或是所有的性质都包括在内。耶稣也时常用比喻催促人要赶紧进入天国,因为时间已经不多。譬如,路十六:1 - 8 不义的管家,耶稣不是赞赏他不义的作为,乃是催促人快点行动,天国已经近了。太十三:44 - 46 天国好像宝贝藏在地里和天国好像买卖人寻找好珠子的比喻,都是提到找到天国的难以言喻的喜乐,是值得用一切去换取的。 10。6。4 解释比喻时,不要忘记它有地方色彩。 我们的主生活于古代巴勒斯坦犹太人之中,他所讲的比喻都是取材于这个文化背景的。所以,解释每一个比喻,都必须尽量了解该比喻的地方色彩。譬如,太二十:1 - 16 葡萄园的比喻:当时劳工市场的情形正如耶稣所说的,供过于求的状况非常严重。有的工人一早就在等,直等了十二个小时,等到白日将尽,即将收工前一小时的时分还在闲站。那些一大早就被雇佣的实在没有吃亏,因为他们怎么知道自己一定被选上;他们之被选上,得以工作,完全是恩典。这是整个葡萄园比喻的关键,忘记了这一点,尽在斤斤计较上盘算,运用现代人的劳资关系或者同工同酬的原则来解释,我们就根本不能明白这比喻的要领。 10。6。5 如果要把教义建立在比喻上,请三思而后行。 很多千禧年派的教义,不管是前千禧年派、无千禧年派、后千禧年派,还是时代论者,都是建立在几个比喻上,这是非常危险的。譬如有人说马太福音十三章里的七个比喻是一个奥秘,它们代表教会的七个时期等。除非在圣经里有别的经文可以支持那个教义,我还是提醒读者加倍地小心。比喻就像是一种类推法(analogy),从类推或比拟的东西建立教义是极度危险的事! 在结束这章之前,让我再次提醒读者,比喻不是圣经里的密码,只有那些属灵人才能解码。耶稣用比喻的目的是要帮助门徒明白天国的奥秘,不是要封闭天国,让门徒看不见。我们大可放心,仔细地查考每个比喻,洞窥天国的全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