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投稿 | RSS
  训导文集 圣教法典 信理神学 多语圣经 释经原则 圣经发凡 教义函授 慕道指南 弥撒总论 再 慕 道 同 根 生 剖析闪电
  天主教理 教理纲要 神学辞典 思高圣经 圣经注释 圣经十讲 神学词典 天主教史 礼仪问答 告解指南 辩护真理 圣月汇集
  梵二文献 神学论集 神学导论 牧灵圣经 圣经辞典 认识圣经 要理问答 祈祷手册 弥撒礼仪 大赦汇集 新答客问 宗教方志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章 > 其它分类 > 教友生活 > 生活

鲍思高神父对青年爱的教育

时间:2010-02-02  来源:  作者: 点击:

鲍思高神父传记一书的作者─雷蒙恩神父常提及鲍思高神父对待青年的态度。有一次他这样写道:

仁慈的态度,对鲍思高神父来说是习以为常的,这是他教育法的基础。他坚信若要教育青年,就必须设法得到他们的心。……鲍思高神父常是仁慈的,声音温和的,具有父爱地尽力善诱孩子们修德行善。……孩子们也倾心于他那崇高而又温雅的态度,及他愉快的精神,和他令人欣慰的言词。这解释了孩子们为何自然地被他吸引着。鲍思高神父的态度是这样吸引,令人愉悦,充满爱心,……致使……孩子们赞叹地:“……他真像我们的主耶稣啊!”(鲍思高传记III,77)

鲍思高神父的教育法是建立于人性和基督精神的融合。他尽力达成这项目标,并在他所选用的“理智,宗教和仁爱”三个词里表演出来。因而形成了巩固教育的元素,如友善熟落、自发、信任和喜乐;又技巧地运用了教育的工具,如工作和读书,热心神功,道德修养,以及各种有益的活动,诸如游戏、运动、戏剧、音乐和庆祝会等。

以下将简介一些以上的观念。我们对这些观念虽然觉得很熟悉,甚或太理想,但是我们仍然可以从鲍思高神父对待青年的方法中找到作为教育工作者的启发。

鲍思高神父是一个实际的教育者

鲍思高神父所做的一切都以教育为目标。他藉着祈祷院、宿舍以及学校的工作,进入了教育的领域。那个时代,人们已意识到教育的重要和需求。透过立法的程序,人们在教育理论上也下了不少功夫。鲍思高神父也成了教育运动中的一股力量,不是由于理论,而是由于回应对教育的重大需求。他是一个实际的教育者,全心投入这项宗徒工作,用尽他人性的智能与天赋,他所有的基督精神与爱,以及他作为司铎的一切热诚。他亲身投入教育青年的工作。在教育的前线,忘我地工作了二十五年,至死也没有脱离。

 

基于经验的著作

然而,我们不要以为鲍思高神父只有实践的一面。从他的经验及著作中所产生对教育的真知灼见,是众多而又创新的。

鲍思高神父所有的著作,都蕴涵着对教育的灼识及提议。他所写的传记(如:高木禄传、沙维豪传、马高鼐传) 都引伸了他对实施教育的意见。其中有四本著作是特别得注意的:

(一)“教育青年的预防教育法”。这是他在一八七七年写的,是他把一篇在法国尼斯圣伯铎孤儿院开幕时的谈话所改编而成的。这篇文章确立了他实施教育的基本观念,以及一些实际的教育原则。其中包含了一些(非全部)他致力教育工作三十年的心得。

(二)“圣方济沙雷氏会院(学校)院规”。这一册亦是他一八七七年的作品,但却早在五十年代开始酝酿。它描述了教育应有的环境,及按照鲍思高神父的意思,如何推展教育。

(三)“从罗马寄青年中心的信”,这封信写于一八八四年五月十日,以描写梦境的形式写成,其中重新引述他认为有效及合乎教育青年的基本原则。

(四)“有关惩罚的信”,写于一八八三年。内容皆出于鲍思高神父,但由旁人编辑而成。信中讲述纪律的问题,以及在教育青年时,对惩罚应有的观念。

 

鲍思高神父的教育观念

鲍思高神父认为教育是全人的发展,把人的潜能引发至最好的效果,就是一个完全发挥功能的成熟基督徒─正如他所说的,一个好公民和一个好教友。所以鲍思高神父界定一个教育者的职责,有如界定一个好的基督徒,父母教育他们子女的职责。因此,虽然寄宿学校是他教育经验中特别钟爱的地点,而他大部分著作亦反映一个寄宿的环境。但是他所倡导的教育原则,却有着更广阔及多方面的应用。鲍思高神父认为每一次与青年的相遇,都是一个教育的情况。

 

鲍思高神父教育方法的基础─教育者与青年爱的关系

鲍思高神父把他的教育方法建基于一个教育者与青年感性的爱的关系之上。这句话可以简括说明鲍思高神父对待青年之道,无论他们在甚么境况之下,都拿出自己的爱心来善待他们。实际上,这方法的要诀是友善熟络,感性的爱,以及信任。让我把这几个要诀逐一评述。

 

熟络

为鲍思高神父来说,熟络表示一种家庭式的关系,以及像家一样的一起生活和工作,其结果是“家庭精神”。它的相反是上司与下属的关系,以及公事式、机构式的一起生活和工作。鲍思高神父极其重视这种“家庭精神”的做法,因为他相信以此方式,教育者可与青年建立起一种个人的关系。没有相熟的关系,便没有感性的爱;没有感性的爱,就没有彼此信任;就没有个人接触,所以也就没有教育。

一八八三年,巴黎Le Pelerin报纸的一个记者报导,他在华道角祈祷院所见的熟络与融洽之情:“我们看见了这方式的进行。学生们形成一个大团体,不分等级,如处身家庭中由一处走到另一处。每一班学生都围绕着他们的老师,聚散都自然而不乱。”

 

熟络的意义,家庭精神

那位记者所观察到的,只是家庭精神外表的一小部份反映而已。对于熟络─家庭精神,鲍思高神父认为在一间慈幼会的会院里(不论是大小的祈祷院、宿舍、学校),都应像一个家庭,而所有在这教育团体内的人员,都应该如在一个大家庭中生活。这个“家庭”的观念应作为一个模范,大家做到越接近越好。家庭是一个人接受爱与关怀的地方,而家庭内各成员亦以爱来作联系。这是鲍思高神父对家庭的观念。他童年的经历,无论是好是坏,都使他认定家庭是拥有不可或缺的价值。在鲍思高神父的心目中,教育团体(如学校)若要真的做到有教育性,就要其所能建立感性的联系和关系,一如在自然生物中的家庭关系一样。

以下是一些引证,说明鲍思高神父如可在祈祷院的团体中建立起一种“家庭”的环境:

他带领我们所过的共同生活,不像是一间宿舍或学校,而是一个家庭。这家庭在一位极慈爱的父亲指引下,他只是一心挂念着我们精神及物质的利益(贾利哀劳,鲍思高传记IV,203)。

在祈祷院内,我们好像活在家里一样。我们对鲍思高神父的爱,我们想取悦于他的愿望,以及他对我们影响,都驱使我们在修德的道路上竞争(巴里斯奥,鲍思高传记V,486)。

祈祷院是一个家庭,所有成员都很平等,当然我们对年长的和长上都特别尊敬。大家合住在一个宿舍,分享同一喜乐的精神以及那与日俱增的熟络(亚玛代尔,鲍思高神父和他的宗徒工作(1929)708,350)

鲍思高神父视在教育团体中生活,如生活在一种感性的爱的分享中,即如在家庭内。他说:“我想要大家一心一德。我希望我能说出我们那时一起生活的乐趣,因为当时我是其中的一员,即鲍思高时代的祈祷院,……我们都感受到自己是家庭中的一份子。鲍思高常称祈祷院为家。”(贾利哀劳,鲍思高神父的教育法(1955)18)。

事实上,鲍思高神父从不称祈祷院为“书院”(学校或寄宿学校)。在正规的文件上,他称之为“养育院”。除此以外,就算在院规里,他都称之为“院舍”或“祈祷院舍”。这种言词更接近他要把祈祷院作为一个家庭的意思,而这个家庭就以他为父亲。

时至今日,以家庭来形容教育团体彼此之间的关系,已算是传统的说法了。平常它只强调父子的关系,而非其他家庭成员的关系。教育者对青年,犹如“父亲”对“儿子”。这种关系,诚然表达了彼此间感性的爱,但亦道出了一方面的某种严厉和超然态度,以及另一方面的敬畏之情。为补充这一个形像,鲍思高神父加入其他家庭成员的形像。教育者必须具有一种特别的感性的爱,可称之为仁慈的爱,并以温柔关爱的方式表达出来。在家庭之中,这是由母亲─孩子的关系表达出来的。他又希望教育者能够接近青年,陪伴青年,以平等及朋辈的方式来交住。在家庭中,这是兄弟之情。所以在鲍思高神父的心目中,教育者对青年应是父亲、母亲和兄长。这个描写教育团体的“家庭模型”,不单是因传统而为鲍思高神父所采用,而是他认为这是最好的。在心目中,正如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教育团体,又是自然界的为孩子的教育而设计的。因此,任何教育团体,亦应理想地成为家庭的“复制”和“延展”。

除了上述以外,鲍思高神父还有他私人的理由,作出这项选择。雷蒙恩写道:“在家庭中所体会到的精神之爱,是他的心所热切渴望的。”(鲍思高传记IX,324)伯拉道亦说,鲍思高性格的特点,是热切追求家庭内的亲密关系 (预防教育(1964)159)。史提拉认为他性格的这种特点,是由于他自小丧失父亲而成为孤儿的结果(鲍思高神父I,295)。

 

熟络乃教育的着手方法

熟络、家庭精神怎样影响教育的着手方法呢?

1.首先,应该放弃架构的想法,上司 ─ 下属的关系,硬性规定的风格。大家都知道早期鲍思高神父是没有办公室或书房的,他在房间以外的地方工作。他的房间是时常开放的。在那里,多少青年获了心灵的治疗、安慰、鼓励和指导。鲍思高神父就是在他的房间里接待了多明我沙维豪。雷蒙恩论及鲍思高神父接待青年是相当有趣的:(布鲁奥回忆录A.S.C.123)

他接待他们,一如接待一位尊贵的访客,请他们坐在梳发上,而自己则坐在桌房,留心地聆听着,似乎他们在告诉他最重要的事情。……当接见完毕时,他会领他们到门口,为他们开门,然后告别说:“我们常是朋友,对吗?”

2.第二,应该放弃权威主义,其实就是权力的滥用。滥用权力,只会摧毁感性的爱的关系,使教育的努力落空,因为这样会引发激烈的反应。这在学校以外也应用得着。例如,父母滥用权力,会造成毁坏性的后果。滥用权力者通常说这是为了对方的好处,但事实上却是为了自己的私益。被屈辱了的青年承受了严重的,甚至不可挽救的创伤 ─ 其中包括失去自尊和自决的能力,以及种下了深刻的憎恨。

鲍思高神父在他简短的论文“预防教育法”中写道:引用权威压力是解决问题最容易的方法,但却从未使人变得更好;相反,它会引致痛苦和憎恨。按照鲍思高神父的意思,慈幼会学校里的教育者不是“波士”,他们不应以自己是负责人就将自己的意愿强加在青年身上。因此他才这样注重“理智”的元素。他所倡议的预防教育法是基于理智、宗教和仁慈的爱。

 

熟络与理智的角色

鲍思高神父说的理智有甚么意思?它代表着几项意义:

1.首先,理智可被解释为公道。该推行的不是教育者霎时的冲动,而是规则。权利及义务应常被尊重和遵守。

2.第二,理智亦可解作合理,或合比例。凡要求青年的事该合理,就是说要配合他们的能力和是他们办得到的,尤其是有关功课、纪律和宗教神功。

3.第三,理智可解作理性、理由。一切教育上的决定和要求,必须是清楚说明的,以及其中的好处应为青年所明白和欣赏。

4.第四,从一个更广泛的层面来说,理智可作为青年向善或向学的“动机”。教育过程的重要性,课程的效用,必须向青年解释清楚,从而赚取他们的参与和合作。

 

家庭式的着手方法:结论

结束有关家庭精神的评论 ─ 鲍思高神父每次对他的慈幼会会士谈及教育的时候,都推荐家庭式的着手方法。“我们要有一颗父亲的心,而非一个长上的脑袋。”(鲍思高传记XVIII,866)教育者“应如父亲在子女之中。”(圣方济沙雷氏祈祷院为院外人士的院规(1877)6)在书信中,他写道:作为一个“长上”就表示做一个“教育者”,那即是要做青年的“父亲、长兄和朋友。”(Ep-CeIV,265)“每个来到我们院舍的青年,应视他的同伴如兄弟,而他的长上则是他父母的代权人。”(圣方济沙雷氏院规 (1877) 61)

 


感性的爱 ─ 爱、仁慈、温柔的关爱

鲍思高神父常劝告说:“设法使自己受人爱戴而非被人怕惧。”(1863)在“从罗马寄青年中心的信”中,鲍思高神父用了“爱”这个字共二十七次。在许多情形下,鲍思高解释了在他心目中“爱”的意思。这是一种成熟的、精神上的、慷慨的、无私的、自我牺牲的爱。这是耶稣所教导的爱。简单来说,鲍思高神父想要教育者爱青年,犹如好的基督徒父母爱自己的子女一样。

 

“仁爱”

在这情况下,我们说的不只是爱 (无论这爱有多深与多真),而是一种经事实证明和表达出来的爱。鲍思高神父说:“青年不但要被人爱,而且要知道自己被人爱。”(罗马的信)教育是要透过爱才能发挥出来的,亦只有透过爱来表达。教育者“在受人爱戴之前,首先要去爱别人,以及表达出他对人的爱。”(罗马的信)但这还不够。表达的应该是某一种的爱,像耶稣一样,或像充满爱心的父母一样 ─ 关心友善的态度,温柔的关爱。鲍思高指以上述方式表达出来的爱为“仁爱”(即预防教育法的主要元素)。只有这样,教育者才能与青年建立起个人的关系。

 

教育者对青年恒久的临在,例如在游戏时

既然教育是基于一种感性的爱的关系,我们很清楚地明白单与青年在课室中,或其他正规场合中接触是不足够的。教育者必须与青年建立一种恒久的临在。他应设法在上课日的各种情况下,甚至上课日以外的情况下,与青年保持接触,尤其是在游戏的时候。小息、玩耍、游戏都是教育者接触青年的好机会,不只是以教师的身份,而是以兄弟及朋友的身份。在“从罗马的信”中,鲍思高神父写道:“青年人在所爱的事物中觉得自己被爱,看到教师参与自己年轻人喜好的兴趣时,就会被引导去爱那些本来不甚吸引的事物,如纪律、读书和克制自己。”当鲍思高神父问及怎样能打破教育者与青年之间的隔膜时,在“从罗马的信”中,那位梦中向导这样回答说:

“你要与青年建立友谊,特别是在休憩的时间。没有熟络的关系,你不能有感性的爱,而在感性的爱不明显时,就不能滋生信任。如果你想被爱,你应清楚表示你先爱对方。耶稣使自己成为弱小的,好能与弱小的人在一起,而且肩负我们的软弱。祂是我们的导师,教我们如何友善地去接近他人。只在课室中出现的教师,就只是一位教师而已,但若他能加入学生的游戏,那么他己变成他们的兄弟,......这种信任使长上(教育者)与青年中好像通过电流一样。心灵打开了,需要和软弱都能够表达出来。这种爱能使长上(教育者)忍受青年所带来的疲倦、烦厌、忘恩和困难……,当这种爱凋萎时,一切都不再顺利了……。如果没有友谊,这是必然会发生的。”

其实,教育者很多时是在青年的园地与他们相遇,他才会成为青年的兄弟和朋友,而且更开始了信任之门。为了这个缘故,鲍思高神父极其重视在休憩时间与青年的相遇。

 

鲍思高神父对于游戏和操场的意念与实践

我想多说一句关于临在于青年游戏时,和鲍思高神父对游戏的重视,以及游戏在教育青年里的角色。鲍思高神父相信教育者的临在最有效的时间之一,就是游戏的时候。我们可以公平地说,鲍思高神父认为游戏是一种教育工具的这一观念,是创新和在他那时代是领先的。他不但承认游戏的“有用性”,也看到游戏对青年人全面发展的“必要性”。为鲍思高神父来说,教育是帮助青年达致成熟的阶段。游戏是一项必须的活动,帮助青年人进展至成熟阶段。它能帮助青年提升某些欲望,在与别人竞争时达到自我认识,以及领悟及控制自己的能力等。

祈祷院的操场是鲍思高的一项创举。当时,每一间学校,尤其是寄宿学校都有一个操场,但那些操场通常都是细小的,别人叫作休息的小花园。青年行行站站,三五成群在闲谈,或者做一些并不剧烈的运动,而同时有一名教师在场监察。

鲍思高神父要一个大操场,足以使一大群青年可以参与运动。此外,他对小息的观念,在那时候是与众不同的。

1.首先,他要十分活动的小息,要那种有体能运动和奔跑的,他也不介意,就算有几项不同的活动彼此穿插其中,只要不造成任何精神或肉体上的危险。

2.第二,所有慈幼会会士(教育者)要积极地参与,但同时不要疏忽管理的责任。鲍思高神父认为这并不会影响教育者的尊严;反而是赚取青年信任的最好方法。

3.第三,鲍思高神父自己常会在小息时出现,并积极加入游戏之中。直至一八六零年,他仍是这样做。当他没有能力这样做时,他仍会在场推动及鼓励。在适当的时候,他会与青年谈话,给他们一些“片语”,就是鼓励、忠告、邀请……等等。

从教育的观点来说,这样的游戏有几种益处。

1.首先,它使青年身体强健。

2.它使青年精神上得益,因为全情投入游戏之中,能消解忧愁、挂虑、坏思想,以及一些由于空闲或无所事事所引起的麻烦。

3.第三,游戏能建立一个愉快、有趣和欢乐的气氛,鲍思高认为这是教育的先决条件。

4.第四,游戏中表现的非正规的和不自禁的表情,令教育者有机会更清楚认识青年及他们的性格。

5. 第五,教育者的临在于游戏中,有如一位“大哥哥”,或差不多是一个平辈,能够提高青年的士气,营造家庭精神及加强彼此间的信任。

今时今日,有组织的运动已担当了教育上重要的角色,但鲍思高神父是首先把它化成为教育的一部份。但有组织的运动或游戏不只是玩耍,它是青年人基本和渗透性的活动。教育者必须了解它的功用,同时把它作为与青年相遇的好机会。

 

信任

“没有熟络就没有表达的爱,没有表达的爱就没有信任。”(罗马的信)

信任的观念和角色

鲍思高神父之所以重视信任,认为它对教育是必要的,是因为他的教育方法是基于一种感性的爱的关系,而这种关系主要的成果就是信任(即对另一人在个人层面上开放和信托)。一八八三年,鲍思高神父给慈幼会会士的一封信中这样写道:“记得教育是一件内心的事。”(鲍思高传记 XVI, 447) 伯拉道这样评论说:“如果教育者不能赚取青年的心,他是白费功夫了。若果一个青年不向教育者开放他的心灵,那教育是失败的。”(预防教育法 (1955) 205)。再者,信任是双向的,有发出也有接受,这是既重要而须力争的。

 

信任:困难及鲍思高神父的做法

鲍思高神父深刻地明白教育在这一阶段的内在困难。信任不能被收买、强迫或命令。要与青少年建立一个彼此信任,有共同回应的关系,为所有教育者(连父母在内)来说,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 (尤其是那些成长中的青少年)。鲍思高神父并非每一次都能到达青年的内心,但通常他能做到。我们怎样解释他的成功呢?

1.首先,鲍思高神父是一位这样献身于教育的人,以致他作为教育者的诚恳与真实,从未有过任何疑问。他不断的临在及随时乐意助人的精神,他单纯而又绝对诚恳的谈话与行动,他那适时与温和的做法,他平静而带微笑的面庞,加上他那全无压迫感及令人无须设防的态度,通常成功为他开启了信任之道。

2.第二,鲍思高神父是一位极具天赋的教育者。他拥有自然及神性的恩赐,使他具有动人的气质以及自觉的能力。就算在孩童时,他已能带领其他孩子的思想意向到超性的事物 (Mo-Ce 27)。他对青年谈话的形态与方式,不仅使他们明白他说的是甚么,而且令人能够明白“他”本人,一种精神的关系立刻建立起来了。他的言词从不是高深或难解的,常是像朋友般闲谈。他说得慢、清楚、简洁、直率而兼有说服力,最主要的还是极端诚恳。他像说:我已把我的心开放给你,并坦诚告诉了你我心中所想,你别怕也同样做吧!(鲍思高传记 VII, 305)

鲍思高神父与杜齐枢机在平民广场上遇上顽童的故事,显出鲍思高神父知道如何“接近”青年,及与他们“在一起”。在这事之前,是一轮对如何接触青年及赚取他们信任的讨论。以下是传记作者描述当时的交谈内容:

“可尊敬的枢机大人,若果青年对他们的长上没有信任,就不可能去教育他们。”“但应怎样去赚取他们的信任呢?”枢机这样问道。“要吸引他们,并除去一切隔离的阻碍。”“我们怎样吸引他们呢?”“我们首先要主动接近他们,因应他们的兴趣,做到与他们一样。”(鲍思高传记 V, 600)

后来发生的事我们都知道了 ─ 他们怎样乘坐枢机的马车去了平民广场,和鲍思高神父怎样在广场上参加了一群青年的游戏。

怎样着手还不足够,我们怎样对待青年才是最重要的,因为是要他们接受我们。传记作者又为我们收集了一些鲍思高神父的话。有一处他这样节录:

让我们对待青年如同对待耶稣,当祂是我们学校里的一个学生。若我们以爱心对侍我们的青年,他们也会以爱还爱;若我们礼待他们,他们也会尊重我们。他们必会承认我们是教育者及负责人 (长上)。(鲍思高传记 XIV, 846)

 

信任的总结:弥额尔.马高鼐

鲍思高神父怎样在第一次见面时就赚取了弥额尔.马高鼐的信任,就是一个他达致青年的经典样本。鲍思高神父在一座小镇上赶塔最后的一班火车,那时正是黄昏薄雾。他听到一群青年在车站外面的广场上玩同一的游戏。当他过去想接近他们时,他们却四散走开,除了那小领袖 ─ 马高鼐。在开始几句话的交锋后,鲍思高神父问这孩子几个温和而又发人深省的问题。他即时了解到这孩子的父亲已经过世,他的母亲要超时工作来维持家计。这孩子没有上学,也没有学手艺,独自一人熘涟街头。在这些开场白以后,鲍思高神父和蔼而又极认真地问:“如果你有机会脱离这种生活,可以去学手艺或继续读书,你愿不愿意?”“愿意。”马高鼐答道,“但谁会给我机会?”“我会。”鲍思高答应道:“让我们认真谈谈。”不久,火车已到了,鲍思高对他说:“立刻去见你的堂区神父,告诉他鲍思高神父想联络他。”馀下的故事我们都知道了。这是一件不平凡的记录,使我们看到鲍思高神父怎样接触青人及赚取他们的信任。他开始了教育的程序,令青年作下愿意受教的承诺。大多数的情况下,他都成功地建立了个人的关系,并营造了信任的情景。

 

结论

加维里亚是一位慈幼学的学者,同时也是祈祷院家庭生活的亲眼见证人,我们就引用他的证言作为本文的结论:

(鲍思高神父) 是一位灵魂的征服者,但他的武器是良善。我所说的良善是家庭式的、谦虚的、有心的、可爱的,而同时又是父性的、母性的,以及兄弟的;不是那种要叫人屈服的,而是那种吸引人接近,以及甘愿与那人共同生活和为那人生活的;是那种为对方创造空间的……。他虽然有沉重的工作负担,但他却时常保留自己的一部分,他的思念及他的心的一部分,为那最后的来者,不论任何时刻,或在做甚么工作。一言以蔽之,他爱我们,而我们也感受到他那爱的力量。那对青年的爱,表达出来的慈爱 (仁爱) 正是他教育法三大基础之一。(鲍思高档桉 (1934) 91)

 

上一篇:我信下一篇:夫妻应彼此相爱,互为祈祷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发布人身攻击、辱骂性评论者,将被褫夺评论的权利!
评论(共有 0 条评论,点击查看更多)
推荐资讯
百岁圣言会士郭福德神父回忆录:一生的追随
百岁圣言会士郭福德神
圣座颁布《弥撒讲道规则》,帮助司铎准备弥撒讲道
圣座颁布《弥撒讲道规
有关成义/称义教义的联合声明
有关成义/称义教义的
请不要以讹传讹,澄清法蒂玛圣母第三个秘密!
请不要以讹传讹,澄清法
圣座新闻室向各界介绍记者向教宗做的访谈纪录“世上的光,教宗,教会,时代的征兆”
圣座新闻室向各界介绍
天津西开总堂开拓福传新途径
天津西开总堂开拓福传
据报道:前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承认自己是基督徒
据报道:前苏联总统戈尔
忆我可敬的老师——高可贤主教
忆我可敬的老师——高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