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区青年牧民中心于9月29日举办了「听!大自然在说话……」经验分享会,当晚在望厦圣方济各堂区中心,已见热闹的人群齐集于中心的客厅,台面放满了食物及水果等,是今晚分享会前提供各人进食的简餐。品尝简餐后,便在一楼礼堂进行分享会。首先由青年牧民中心赵珠青总干事(Tammy)介绍举办经验分享会的目的:经历8‧23风灾,唤醒我们对大自然的关注,因此我们要对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重新定位。为此,中心筹划是次分享会。出席分享会的有四组青年朋友,第一组是圣罗撒英文中学的「生态环保小组」同学,他们於八月去了内蒙古,进行了亲亲大自然的生活体验;第二组是澳门教区代表团出席第七届亚青节在印度尼西亚日惹活动的青年代表;第三组是由公教中心重建计划灵修培育小组,他们於八月到印度尼西亚爪哇,亲身体验大自然与信仰生活的关系。第四组是8‧23风灾后参与义工服务的青年代表,为大家带来环保信息。
在两小时的分享会中,四组青年朋友忆述他们的生活体验,让我们也感受大自然的信息。他们远赴印度尼西亚的泗水、日惹和三宝壅教区,以及内蒙古等地,在这些地方亲身接触大自然,欣赏它们的美妙:晴空、草原、星夜、农夫、野果、走兽等。让我们也感到「高天陈述天主的光荣,穹苍宣扬他手的化工。」(《圣咏》十九2)。对爱好大自然的朋友而言,今次的分享会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再次提醒我们推进环保意识,增强对这「地球村」的归属感,并实践教宗方济各《愿你受赞颂》通谕,说明「爱大自然的责任与义务,是信仰中不可或缺的一部份。天主创造的一切,都是他所爱的,包括人与大地。天主、人、大地彼此互相紧扣,当中存着最基本的元素──爱」。为此我很欣赏这群参与「亲亲大自然的生活体验活动」的青年朋友们,因他们无私地将所感受到的大自然生活的心得与众人分享。
分享会上先由圣罗撒英文中学的「生态环保小组」的三位师生代表,分享了他们在中国内蒙古五天的「草原之旅」:参观风力发电机厂、黄花沟风景区,感受大自然之美;恩格贝生态示范区参与沙漠地区的植树工作,主要减轻地球沙漠化,为地球绿化出一分力,可达到「前人种树,后人乘凉」的环境。接着澳门亚青代表的四位青年朋友讲述参与印度尼西亚泗水教区,并获安排入住的接待家庭,体验为期三天的当地生活;了解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与信仰的表达。他们在泗水传统社区里留意到当地人民的环保工作,在传统社区内建立绿色村庄进行绿化环保工作,每户都有简单的厨馀收集桶及滤水器等,可达到普及环保的目标。而每人都自备水壶出行饮用,避免饮用胶樽水而产生废料。这些环保工程在印度尼西亚广泛推行,为什么作为先进城市的澳门倒没有推进环保的工作呢?实在值得我们好好反思呀!
第三组青年朋友是公教中心重建计划灵修培育小组,代表们分享了印度尼西亚中部的爪哇之异地体验,认为是开启了生命的另一双眼睛。他们寄住印度尼西亚不同的农舍家庭,体验大自然生活,反思大自然要向人类传达甚么信息。最后是在「天鸽」风灾后上街当义工的青年代表,他们注意到澳门种植的树受风灾吹袭而倒塌,破坏之余还影响绿化环境之效果,所以我们要珍惜自然环境及社会文化环境。让我们想起教宗方济各的通谕「生态皈依」信息:人心若不能改变,大自然的声音永不会被聆听。最后环节是互动时间,提出两大问题:到底大自然有什么说话要跟我们说?我们如何响应大自然对我们的留言呢?在各组讨论后便派代表发言讲述不同的见解。
总结时刻,先由教区青年牧民中心的社工代表及两位曾当义工青年发言,说出他们举办此次活动的心得,最后由钟志坚神父以简短而又精警的感言作结。他引述九月十五日《号角报》刊登的一篇题为《写于「天鸽」后六名本澳教友集合灾后意见》,其中有句:「笔者与几位教友虽然不是专家,但生于斯长于斯,本着对小城的爱,以五饼二鱼方式,分别作了一些意见,寄交到相关部门,为小城出一分力」。他赞赏写文的教友有圣经的底蕴,引用五饼二鱼,他们说出信仰在那里?同时说出对澳门城市的心怀,在风灾发生时我们要对社会的事情而发声,不应龟缩。在今晚分享会上,众人都见证本澳近日发生风灾大事,它带给我们的信息,是我们应从做细小的事情开始,耶稣曾说:「我们是小小羊群」,所以我们要谦卑,但我们要发声,这些是我们的使命,这是我们信仰的团体,尤其在家庭、堂区内可以一齐推广,我们有些方式是可以彼此提醒的,如在Facebook上谈论,坚持下去,持之以恒去做,可改变社会的某些习惯。今晚我们有机会聚在一起,去聆听大自然告诉我们的信息;因大自然正面临人类的破坏,造成生态危机。因此我们要推动环保工作,同学们可以先从三个或四个人开始推动,无须等待扩大群体才去做,我们社会要有学识的人才去推广一些事情,如渠务、卫生、建筑、道路、医疗等的人才,为政府的未来建设出谋制策。活动的尾声是以播放一首圣咏作祈祷而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