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年期第十六主日(乙年读经)
读经一:耶廿三1﹣6∣答唱:咏23∣读经二:弗二13﹣18∣福音:谷六30﹣34
沿着淡水河漫步,意识,随汩汩的河水律动⋯⋯
夏日的阳光,在河面反映成一道金桥,意识的脚步,踏上桥面,走向金光闪烁的国度。
饥肠辘辘,猛然从回忆的国度回归现实。子时已近,晚饭仍未快递。毕竟,沿河漫步已是两年前的浪漫。学期刚结束,书桌上学生的论文,高耸如喜马拉雅山。电子课务系统的自动门,从不等待。
本主日福音,记载主耶稣和门徒,为宣扬天国分身不暇,连吃饭的工夫都没有。主和宗徒的辛劳,于我心有戚戚然!能够分享救主的饥渴,是作主徒的福气。无暇进食,或许是准备五饼二鱼的恩典时刻?
教会,是无限广阔的草原。羊群漫山遍野,芳草涵碧连天。然而,牧人何处寻?
昔日,主耶稣目睹草原上的羊群,没有牧人照顾。豺狼虎视眈眈,时刻准备择肥而噬!
梵二后的教会,最核心的问题,是为何缺乏圣召?正如香港人最关注的问题,是何以入不敷出?香港人赚钱的拚搏,赚人热泪。单靠努力赚钱,明显不是答案,否则香港早已人人致富。
教会推广圣召,不遗余力,如果单凭努力便有丰厚收获,所谓圣召危机,早已迎刃而解?
教会拥有二千年的优良传统,极其丰富的神学遗产,动人心弦的灵修经验,一流的教会法,训练良好的牧者,何以对大部份教友来说,信仰就只余一台主日弥撒?香港教区,每年总有三至六千新领洗教友,但五年后,进堂的有几多?十年后又如何?弥撒不是天人合一的神圣聚会,信仰生活的高峰吗?神学院的确如此教导。为何大部份教友都不想登峰?
缺乏圣召,并非牧民困难的原因,而是后果。羊毛出自羊身,圣召来自信友。没有信仰成熟的教友,何来牧者?领洗,只是信仰旅程的起点,正如婚礼,不过是婚姻生活的起跑线。基督徒要一生不断努力成圣,信仰才会成熟。先有信仰成熟的基督徒,才会有牧者圣召。其理显明。
弥撒当然是天人合一的神圣时刻,信仰生活的高峰。问题是在山脚的不想登山,在峰峦的不懂下山。山上、山下,不相往还。牧人何在?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年青时曾徒步登黄山。上山的路只此一径,别无他途。记忆所及,太阳犹在梦中,业已出发。到达山顶,已漫天红霞。登山途中,少有休息。如果当日独自登峰,恐怕早已半途而返。可幸当年结伴同行,彼此互相打气,极倦时有人扶持,沿途有说有笑。千辛万苦,在笑声中抵达峰顶。团队精神,实是当日成功登山的主要动力。
曾经参加一个神恩信仰小团体,每逢星期五晚聚会。当年,从星期一开始,便引颈企盼星期五晚的聚会。无论几忙,少有缺席。聚会时敬拜赞美,聆听教导、彼此分享。主内合一,心灵交汇,亲密无间。感恩祭的精神,借团体的深刻共融,实现于日常生活中。两年后选择修道生活,是团体生活的果实。几十人的团体,竟出了数位神父,几位修女,数十位信仰成熟的教友。可见团体生活,是圣召的摇篮。
独行难登山,结伴相扶持。登信仰的高峰,何尝不是?缺乏了团体的陪伴,信友很难在日常生活中,活出感恩祭天人合一的精神。主内结伴,无惧风雨。天国路上,携手同行。信仰团体,是圣召的葡萄园。葡萄树上的枝条,必然硕果累累!
•主日讲道由慈幼会张心锐、道明会左旭华、香港教区黄君右和耶稣会黄锦文四位神父轮流执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