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稣向她说:‘请给我点水喝!’”(若4:7)
耶稣离开犹大前往加里肋亚,途经撒玛黎雅。烈日当空,耶稣因长途跋涉而疲惫不堪,就坐在圣祖雅各伯建于1700年前的水井旁边。这口井今天仍屹立着,深35米。他感到口渴,却没有器皿汲水。
门 徒们到了城里买食物,留下耶稣独自一人。这时来了一个拿着水桶的妇人,耶稣很自然请妇人给他一点水喝。然而,这样的要求一反常态及当时的规矩。首先,一位 男士不会直接与一位陌生的女士讲话。此外,犹太人和撒玛黎雅人之间存在分裂和宗教上的歧见。耶稣是犹太人,妇人是撒玛黎雅人。在历史或政治背景上,这两个 民族不仅意见分歧,甚至彼此仇视,已经是根深蒂固了。再者,耶稣与她男女有别,同时,这位撒玛黎雅妇人曾有过五位丈夫,生活并不检点。也许基于这个原因, 她没有跟其他妇女一样,于早上或黄昏来汲水,却选择了不平常的时分,即中午,避免他人的闲言闲语。
耶稣却没有被任何的条件阻挠,竟与陌生女人展开对谈,愿意进入她的心灵,向她要求说:
“请给我点水喝!”(若4:7)
耶 稣为妇人保存了一份恩赐,活水的恩赐。福音的另一处又记载,耶稣站在耶路撒冷圣殿,大声喊说:“谁若渴,到我这里来喝罢!”(若7:37)水是每一种生物 的必需品,尤其在干涸的地方,如巴勒斯坦,水更是珍贵。耶稣希望给予的是‘活’水,象征着天主的启示——慈爱的圣父,而耶稣的来临又带来神圣的生命,即天 主圣神。耶稣给予的一切都是活生生的恩赐,为生命而给予的。例如:他自己本人就是‘生命之粮’(参阅若6:51);那赋予生命的话(参阅若5:25);一 言蔽之,他就是‘生命’(参阅若11:25-26)。圣若望又见证了耶稣,在十字架上断气后,一位兵士用枪刺透了他的肋旁,“立时流出了血和水。”(若 19:34)这是一份终极的和全然的自我施予。
然而,耶稣不会强人所难。他没有责备妇人不检点的行为。事实上,耶稣可以给予一切,却向妇人提出以下的请求,因为他实在有这样的需要:
“请给我点水喝!”
耶稣的请求是由于他感到疲累和口渴。身为生命之源的上主,却乞求一点水,他毫不隐藏自己人性的一面。耶稣这样的请求是因为他知道,若对方给予,对方就可以更容易开放自己,准备好去接受自己。
从 这个请求展开了一场对话,内容包括各种的话题、误解,深入的探讨,以致最后,耶稣可以揭示他自己的真正身份。这种对谈打破了自我防卫的围墙,更引领对方发 掘真理,正是他带来的活水。妇人从那一刻起,就撇下自己最珍贵的汲水器,因为她已找到更丰盈的财宝,并往城里去与她的邻人开始她自己的对谈。同样,妇人也 不强人所难,只述说了事情的发生,分享了自己的经历,诉说与相遇者的对话,那人请求她说:
“请给我点水喝!”
这段福音的章节令我明白到基督徒合一的对话,尤其是每年一月份,都提醒我们这个急切需要。“基督徒合一祈祷周”令我们更意识到,教派之间长期的分裂所做成的恶表,且激励我们加快消除每个障碍,臻至深厚的共融,正如耶稣一样,打破了犹太和撒玛黎雅的隔阂。
基 督徒之间的分歧其实是各类环境中许许多多令人悲痛的分裂之一,如误会、家庭或邻舍的争执、工作的紧张气氛、对新移民的抱怨等。我们不懂得接受各种社会、政 治、宗教,或只是文化风俗上的分歧,因而造成分隔的障碍。以上种种因素导致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的纷争,甚至我们居住的地方也出现敌视。我们不可以如同 耶稣一样,对他人开放,克服差异与歧见吗?为什么不跨越那些条文的规范 ,去聆听对方,表达对谅解、帮助、一点关心的需求呢?即使是敌对的一方,或属于其他文化、宗教、社会等,他们身上隐藏了耶稣对我们的请求:
“请给我点水喝!”
我 很自然想起,耶稣说过另一句类似的话,同样来自若望福音的见证,耶稣在十字架上说:“我渴!”(若19:28)这是最基本的需要,也表达了其他各种的需 要。在每个有需要的、失业的、孤独的、作客的、别的信念或宗教信仰的人、甚至敌人身上,我们可否认出耶稣向我们说:“我渴!”他请求我们:“请给我点水 喝!”福音指出,只给一杯凉水,就决失不了赏报(参阅玛10:42),就能展开重建手足之情的对话。
同样有一天,可能轮到我们要表达自己的 需要,切勿羞愧地说:“我渴了!”轮到我们说:“请给我点水喝!”于是,又展开一次坦诚的对话及具体的共融行动。不用害怕差异;不用担心分享我们想法所带 来的风险,以及他人的接纳程度。尤其是要发掘在我们面前那个人的潜能,甚至正隐藏在他身上的价值。正如耶稣所做的,懂得认出只有妇人有能力做的事,而他不 能,就是汲水。
法比奥.查尔迪(Fabio Ciardi)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