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拉枢机最近的书本《静默的力量:对抗噪音的独裁》,探讨一系列有关神学与灵修上的主题,全部均围绕着噪音在我们的文化中、特别在教会中,所扮演和发挥的不快角色。担任教廷礼仪部部长的萨拉枢机,对礼仪中的观察最为尖锐和有力,这应该不足为奇。当我阅读这本书、谈及有关在弥撒中静默的重要性,我发现我不时会坚决地点头认同。
我在梵蒂冈第二次大公会议(梵二)后刚好成年,而梵二十分强调群众需要「充分、有意识和积极的参与」弥撒。这著名句子源自二十世纪初期到中期礼仪运动的神学家,是对所有平信徒的一个呼吁,去知道他们在礼仪中的身份,不只是旁观者,而是主动的参与者。但在实际的应用中,却变得要鼓励信友经常地作出身体上的行动:游行、站立、歌咏、答唱、拍掌等等。就像要让指导和领导礼仪的人感到他们必须时刻抓紧团体的肩膊,并把他们摇晃至清醒地参与。
相应地,静默被视为敌人,因为静默会使人陷入分心和纳闷的状态。很难让大公会议后的人,会欣赏静默可以是一种有高度的标记,甚至很难让他们欣赏静默能让人着迷,意识到静默是进入弥撒奥秘中深入默观的标记。而这几十年来,特别在年轻人当中,礼仪所发展的竟是让人觉得弥撒是一种以宗教为主题的狂欢聚会,而且期间需要有很多的声音渗入其中,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必须坦诚,当了神父多年,现在更是一名主教,我不曾思考:我们「过度活跃」的团体是否真正知道他们所参与的是甚么。他们知道自己是活跃的,但活跃参与的是甚么?
弥撒是天主圣子,在与他身体的合一,转向朝拜天主圣父的一个行为。透过我们完全的、清醒的,和主动的参与这正确的赞颂,我们变得更加有秩序,更完全地与基督配合,并更完全地和透彻地指向天主圣父。在弥撒期间,我们确实经历了彼此间更高层次的一个团体,但这是因为我们发现到,并不是着重我们共同的感觉,而是我们对这超越性圣三的一份共同之爱。
在这方面,看懂弥撒的召叫与响应是最具启发性的规则之一:透过司祭以基督身份的行动,基督的头召叫着奥体的每一位成员,而他们的响应,有如《雅歌》中情人的情怀。在礼仪开始时,司祭(再次,不是以自己的身份,而是以基督的身份:persona Christi)说:「愿主与你同在。」而信友则响应:「也与你的心灵同在。」透过圣秩圣事,在这里的「心灵」就是基督的大能藏于司铎当中。这神圣的交换于整台弥撒中继续出现,基督的头(司铎)与奥体(信友)一直持续地互相交流,并巩固他们的合一。透过旧约和书信的读经,耶稣[向信友]说话;而他奥体的成员[信友]亦在答唱咏中响应;耶稣又在福音中宣布自己和教导,而信友亦回应答道「基督,我们赞美祢。」另外,又透过司铎的讲道,耶稣开始响应圣言,而信友则透过诵念信经来表明信德。
司祭准备礼品(现由信友呈献上祭台前),然后说:「各位兄弟姊妹,请你们祈祷,望全能的天主圣父,收纳我和你们共同奉献的圣祭。」这一句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它标志着基督和其奥体的成员一同转往天主圣父,共同作出感恩与牺牲。接着便是颂谢词,是多么美妙地表达这动态,基督向他的子叫说:「请举心向上。」而他们则响应:「我们全心归向上主。」而耶稣透过司祭说:「请大家感谢主、我们的天主。」然后便是隆重的感恩经部分,由教会的头与奥体一同向天主圣父祈求,后者[信友]将大大小小的牺牲归入前者[司祭]十字架上基督的牺牲。到了礼仪的最后部分,基督将自己——已变成真正的体血——带回到现实世界,让奥体予以实现。
如模仿前教宗本笃十六世拉辛格枢机,萨拉枢机坚持在整个[弥撒]过程中静默,团体的静默、省思的静默、聆听的静默、祈祷的静默、奉献的静默等等。在弥撒中有很多的声音,但除非在这些声音中培养沉默,否则我们很容易忽视我们在祈祷中所作的事情。
来源:Word On Fire
* Bishop Robert Barron是美国网站Word On Fire的创办人,他近年利用新媒体推行福传,亲自透过网络媒体解释教理、教会传统,甚至一些信仰的常见问题。2015年9月,他获教宗方济各任命为美国洛杉矶辅理主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