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投稿 | RSS
  训导文集 圣教法典 信理神学 多语圣经 释经原则 圣经发凡 教义函授 慕道指南 弥撒总论 再 慕 道 同 根 生 剖析闪电
  天主教理 教理纲要 神学辞典 思高圣经 圣经注释 圣经十讲 神学词典 天主教史 礼仪问答 告解指南 辩护真理 圣月汇集
  梵二文献 神学论集 神学导论 牧灵圣经 圣经辞典 认识圣经 要理问答 祈祷手册 弥撒礼仪 大赦汇集 新答客问 宗教方志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章 > 神学哲学 > 灵修

直到基督在你们内形成──反省今日基督徒的陶成

时间:2007-12-20  来源:神学论集  作者:郭年士 点击:
在天堂上陶成继续下去?
II. 第二佰五旬节或“大跃进”?
III. 向变迁开放?
IV. 向世界开放?
V. 在世界上谁是基督徒?
VI. 结论:为真理和正义作见证
 
 
I 在天堂上陶成继续下去?
我在罗马作学生进修时,偶然参加一些课外活动。有一次,卡尔.拉内神父(Fr. Karl Rahner, S.J.)访问额我略大学,并作公开演讲。我听了这次演讲,它给我留下了不能磨灭的印像。拉内神父有意纠正一些传统要理课本中的一个错误。这些课本给予奥迹的定义是:“一端我们不能了解的启示真理”。他举出降孕奥迹作为例子。他说这错误是在于把人的理性作为奥迹的度量;所有真理若超越人理性的了解能力,都被称为奥迹。但是,他继续说,我们相信人的受造,是为了认识天主,所以天主才是我们理性的度量,而不是人的理性是天主的度量。人是为认识奥迹而受造的,天堂便是一个不断深入、始终活跃,永不停止的认识天主的过程。
这番话在我心中产生的第一个效果,就是改变了我对天主的观念。到那时为止,对我来说,天堂是一个较为静止的境界,好似一个人永远沐浴在阳光之中。
第二个效果是使我得到一个结论:我们的陶成并不在今世结束;在来世我们对基督的认识仍要继续增加。我越是反省,越是相信毕业离校就等于陶成结束的观念是错误的。自我听了这次演讲之后,虽然那时差不多还在第二届梵蒂冈大公会议的揭幕三年之前;我已经颇能接受陶成是一个终身的持续不断的过程,而且在来世还要继续下去。如果真是如此的话,那幺另一个结论是,我必须准备着改变我的生活。
之后,我回到香港,继续在修院中任教。不久,第二届梵蒂冈大公会议揭幕了,主教们开始了漫长的讨论,讨论的结果,在教会中产生了许多重大的变化,其中有些变化为我们对奥迹的了解是有决定性的。但是直到今日,还有许多教友不能接受这些变化,而这些变化对我们教友的陶成,不论是初级的,或是高等的,都有极大的影响。他们为什幺不能接受呢?我认为这是因为他们从来没有听到适当的讲解。他们中有的还不接受继续陶成的需要,因而拒绝继续陶成所要求的改变,而这些改变与教会的真正革新有着密切的关系。
差不多在同一时期,我的态度经历了另一次转变;我认为这是在梵二大会之前,我在罗马进修时,上天赐给我的第二个祝福。我进修的科目是伦理神学。我把大部份时间花在研究古典伦理神学课本的起源和历史上。这时,我得到了两部在不多年前才出版的著作,它们对我伦理态度的影响,虽然是间接的,却是有决定性的。第一都是《爱德在伦理神学中的首要地位》,作者是吉莱芒神父(Fr. M. Gilleman,S.J.)他是一位在印度任教的比利时籍教授;另一部是赫宁神父(Fr. B. Haring,CSSR)所著的、今日名满天下的《基督之律》。
那些我曾作为研究对像的古典课本,现在都被淘汰了;在修院的图书馆里,很难找到。这类古典课本所讨论的,大部份是十诫标题下的伦理守则;它们在讨论伦理问题时,很少涉及圣经和爱德;它们所强调的只是理性所要求的职责。至于盟约本身──天主颁布十诚的背景──反而不加重视,甚至不清楚提及。
当我返回修院继续执教的时候,我的期望是通过研究新约时代的伦理,把爱德放回原来的位置。教友生活的动力,绝大部份是爱德,不是责任感。利奥纳神父(Fr. S. Lyonnet,S.J.)在他的一篇曾重印多次的文章“摆脱法律的自由”中,也强调了同一的观点。今日还有许多教友,他们的陶育基础是旧约十诚的神学,实际上仍是法律的奴隶,背着忠于职守的担子。
今日教会的革新向我们有什幺要求?第一步显然是熟悉和消化大公会议的文献。在梵二大会结束之后,曾有一段时期,不论在学校中或是在修院里兴起了一股热潮,热烈帮助我们明暸大会的文献,并使我们赶上时代。但这是第一步,正如法籍神学家蒂拉尔神父(Fr. G. Tulard,O.P.)所指出的。在他的一篇文章中,有些论点对我确是一大挑战。他说,把我们个人的神学知识,赶上梵二的要求,本身并不能使教会革新,还必须把自已的信念给他人分享。
这种分享在香港教区内,还只在相当狭小的范围内进行。我们的修会团体大部分仍没有作好分享的准备。不过,信仰的分享的确在某些团体中进行着,例如:在神恩同祷的团体内,在像基督生活团的那些团体中;又例如:在举行共祭的时候;此外,我可以说,另有一种分享形式,在最近十年来相当普遍,就是以个人指导的方式,举行依纳爵的神操。耶稣曾说过:“那里有两个或三个人因我的名字聚在一起,我就在他们中间”(玛18:20)。即使只是两个人举行神操的人和指导神操的人也能够代表基督的教会。
II 第二个五旬节或“大跃进”?
第二届梵蒂冈大公会议,对参加会议的主教来说,是继续陶成的典型。梵二也是一个新时代的开始,又称为第二个五旬节的来临。但是,大约十年之后,有些保守者却有意把梵二此作毛主席使中国受到浩劫的大跃进。梵二确实使教会的历史,在圣神的椎动之下,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但是它是否可以与第一个五旬节相比,要由事实来证明。
一定的,两者确有若干相似之处:宗徒团体在刹那之间,被圣神感化成为一辈新人;宗徒的继任者,主教们,自大公会议回来,前后判若两人。这二千三百多位主教,在四年之内,经历了一次态度上的基本转变;这要归功于会议中的辩论。而大部份主教相信大会的辩论是在圣神的光照之下进行的。这是一个不能忘怀的再教育的经验,也是一个真实的属灵分辨。
但是有一个重大的挑战等待这些主教们;当他们返回教区之后,怎样才能把他们的经验和信念传授给他们的羊群?不少主教确曾忧虑,1965年后,在教会内将有重大的事情发生。有的主教几乎相信第二届梵蒂冈大公会议与四百五十年前的佛罗伦萨大公会议将有同样的下场。那时候,人们对结束东方的东正教会与西方的罗马教会之间的冲突,寄予很大的希墓。事实上在佛罗伦萨会议中,双方已达成了协议,而参与会议的主教都签署了和好的条款。可惜这和好始终没有实现:当东正教的主教返回自己的羊群之后,他们的司铎和教友拒绝他们在佛罗伦萨会议中所达成的协议。结果,佛罗伦萨大公会议并没有促成东正教与天主教渴望已久的合一。
教会历史中的这个例子,在这里是值得提出来的:因为自第二届梵蒂冈大公会议结束之后,参与会议的主教们在今日面对着同样的,或许更严重的问题。我说更严重的问题,因为梵二所涉及的范团是全面性的,不像佛罗伦萨会议所讨论的,只有关圣三奥迹和宗座首席权的问题;此外,主教回到自己的教区之后,即使只是把四个大宪章里所包含的道理教授给教友,已经是一项很艰巨的任务;而有的主教又说,这项任务还只是刚刚开始呢!
为描写主教们的任务,“教授”算是个蹩脚的名词,因为他们不仅要教授知识,还要传达他们自身所经验的新精神、新态度和心的皈依。因此,教友的陶成,在二十世纪后半期所强调的重点和采用的方法,与二十世纪前半期相比,应该是很不同的。这为初步陶成中的教友和准备领洗的慕道者是相当清楚的;但为老一代的教友,对继续陶成的需要,并不十分了解。所谓老一代的教友,是指那些教友们,他们接受了梵二之前的教育,却没有参与梵二的主教们所经历过的大会熏陶。
如果说,在梵二四个阶段的会议中,整个教会真实地经历了来自圣神的神慰,这种说法并不错误。在神慰之后,又紧接一个时期的狂喜;这原是自然的,但也是危险的。圣依纳爵警告举行神操的人必须把神慰与狂喜这两个时期小心加以区分(神操:336)。人在经历神慰的时候,沐浴在圣神的光明中,是不会陷于错谬的;但是,随之而来的狂喜,不容易与神慰本身分清,就在这里,魔鬼屡次扮光明的天使,诱人走入歧途(神操:332)不少人相信,在梵二结束后的几年里,就出现了这种情形:神慰之后,继狂喜;而魔鬼则掌握了机会。有的人对梵二的训导没有真正了解,也有的人加以曲解,更有的人做得实在过火,因而给不少教友引起了很大的困扰;这种困扰使本来比较保守的人士更增强了拒绝接受梵二训导的态度,结果导致整个教会放缓了消化梵二训导的步伐。在第二届梵蒂冈大公会议二十年后的今日,我们究竟身处何境?
教宗若望保禄二世在1985年召开了特别主教会议,为了解教会当前的处境。耶稣会的现任总会长高文伯神父(Fr. P-H. Kolvenbach,S.J.)对这次主教会议所获得的结论,说了下面的话:这次会议肯定了大公会议后的进展,尤其使人们日益注意梵二文献中有关“共融”的章节,并承认“共融”是教会奥迹的基本要素和中心思想。主教会议看到现代的人渴望一个真正合乎人性的社会,而“共融”正是天主给他们的答复。因为只有通过人际的交往,价值和目标的分享、以及彼此的赠予和传授,所有的男女始能成长成为完整的人。这里所说的“共融”,是指人类大家庭中兄弟姊妹的共融,它的实现是由与基督的共融促成的。
III 向变迁开放
容我先谈谈教会的革新。大公会议认为这是一个迫切的需要。真正的革新要求一些改变,而教会确实经历了很大的改变;三十岁以上的人都看得到,但年轻的一代恐怕不容易觉察这改变是那幺多、那幺大。这里,让我指出一些我认为重要的改变,相信这为他们有好处。说是重要的改变,尤其是因为这些改变足以影响他们对教友陶成的看法。
在梵二后的二十年来,人们多少吸收了有关教会性质的观念,这些观念正是大公会议传授给主教的。它们的要点是:我们是天主的新的子民,由共同的信仰而集合在一起的;我们相信基督光荣地复活了,又相信祂临在我们中间;祂的临在产生爱,这爱把我们紧紧团结起来,合成一体。这个教会的新观念,不像过去那样着重它是个法定的机构,而更强调它是个生活的团体。在这团体中,我们的领袖是主教;而天下所有的主教,他们自身也形成一个团体,承继十二位宗徒的原始团体。伯多禄是宗徒团体的元首,教宗既然是伯多禄的继任者,自然是今日主教团体的元首了。
这对教会奥迹的新解,早已含蓄在礼仪宪章里。事实上,礼仪的革新是大公会议最明显的成果:今日举行弥撒的礼仪,施行圣事,尤其是教友入门圣事(圣洗圣事)的仪式,与老一代教友所熟悉的,大大不同。教会祈祷的仪式就是以行动表达她内心的信仰,有句古语这样说:“祈祷的法律就是信仰的法律。”梵二的礼仪宪章反映了教会宪章中有关教会奥迹的新观念。如果我们明白了这一走向信仰的新态度,我们就可以了解为什幺今日要这样强调建立基督徒团体,例如:新型的慕道班、基基团、小型堂区、以及推行各类新运动的团体。
另一种我认为重要的改变,是关系合一运动的。依照我以前所受的教育,誓反教徒陷在错误中,因此,在有关宗教的事情上,我应该避免和他们接触。但是,梵二的《大公主义法令》、《东方公教会法令〉、甚至《教会对非基督宗教态度宣言》却采取了更积极的态度。对于那些“分离的弟兄”所持的态度,是我们首先要尝试找出双方共同信仰的真理。这第一步称为“软性大公主义”,它是开启我们的心目,可以看到在共信仰中隐藏着的大体,尤其是有关圣三和耶稣基督的真理。在其它的事情上,也是如此。大公会议鼓励我们互相尊重,彼此相爱;一旦遇到良好的机会,譬如在基督徒合一祈祷周内,双方更可以聚在一起,共同祈祷。
最后,我要谈谈梵二之后另一个改变,就是教会对神学陶成的新态度。如果我们忠于梵二的精神,这一新态度将使教友的陶成在教会中产生久远的影响。我们的神学院现在大多数都招收在俗的男女教友;在梵二之前,它们专收准备领受铎品的男性学生。讲解时,现在用地方语;以前则用拉丁语。在教授方法上,现在要采取归纳法,要注重历史;以前则多用演绎法,大部份不涉及历史。现在人们受到很大的鼓励,去观察时代的讯号,并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作神学的反省。总之一句,在神学的研究上,还是一个十分不同的态度,它对教会中的领袖份子,在基督徒的陶成方面,是极其重要的。
IV 向世界开放?
在大公会议中,主教们用了很多的时间,对教会的本质,作了艰苦的探讨。教会原是一个万古常新的奥迹,主教们在圣神的协助之下,终于在这奥迹中发现了新的层面。在会议中,圣神椎动一些主教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们既已作了对内的探讨,岂不也应该作对外的观察吗?于是,在同一圣神的启发之下,《论教会在现代世界牧职宪章》就在大会中开始孕育,并得以顺利产生。这个论题是唯一没有列入大会议程中的议案。这宪章旨在描写教会与人类的密切关系。宪章开头的几句话是经常被引用的,我把它们抄录在下面:“我们这时代的人们,尤其是贫困者和遭受折磨者,所有的喜乐与期望愁苦与焦虑,亦是基督信徒的喜乐与期望,愁苦与焦虑。一定的,凡属于人类的种种,在基督信徒的心灵内,莫不有所反映。因为教会是由团结在基督内的人们所组成的。”
是的,天主子民的每一个成员,确是而且仍是这个世界的公民。我们应该尽我们的一切力量去建设这个世界,使它达到天主所期望的自境界。
在梵二之前,教会给予人的印象,好似一个被困的堡垒,是教友害怕失掉信德的恩赐而躲在其中避难的。或者,取用另一个比喻,教会好似一个实行隔离政策的团体。教父曾说过一句话:Extra Eccle Siamnullasalus,中文可以译为“教会之外,没有救援。”人们把这句话作了狭义的解释,因而在近年来流行一则笑话。话说有一个人刚刚升了天堂,圣伯多禄就领他到处参观。他们来到一个广大的区域,四周立着高高的围墙,里面传出响亮的歌舞之声。这位天堂新客就问道:“这里面是些什幺人?”圣伯多禄回答说:“噢!他们是罗马天主教徒,他们以为只有他们在天堂里。”
大公会议再三训嘱教会应该献身为世人服务;又应该虚怀若谷,不可再一味谴责无神论者缺乏信心,却要叩心自问,承认对他们的无信自己也应负起多少责任。我们教友在宗教、伦理和社会生活方面的缺失,与无神主义的兴起,难道真的没有关系吗?今日人类的生活环境这幺恶劣,我们教友对福音的不忠,实在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身为世人的仆人,教会所追求的目标,就是她的元首、主耶稣基督的目标。基督来到这个世界是为给真理作证;是为拯救,不是为审判;是为服侍人,不是为受人服侍。我们要继续基督的使命而工作,而我们工作的动机是圣神赐给我们的爱,博爱众人的爱。
我们并不独霸全部真理。这一句话的意思包括:教会固然有对世界说话的责任,但也有向世界学习的需要。这里教会一词,我是指每一个天主的子民,包括你和我在内。我们必须与我们同时代的人进行交谈。身为仆人,要学习许多事情,要作出许多贡献。教友受到基督的邀请去给他人分享他所领受的一切,这尤其是在俗教友的使命,因为他们生活在世界中,并与不信者有更多的接触。基督曾说过,祂的门徒生活在这世界内,但不属于这世界的。在过去,我们受到警告,属于这世界,是一件危险的事,这不是没有理由的。(这里所指的世界,不是天主所创造的美好事物,而是罪恶所操纵的社会结构。)但是我们不能过于强调“不属于这世界的”,以致阻了“生活在世界内”。生活在世界内要求对话和交谈、施予和领受、学习和分享。在过去二十年来,教会在这方面的确有了长足的进步,.例如:神学院已经成功地在世俗大学里取得了合法的地位,它们的学位也获得国家的承认。教育界为促进学科的交流而发起的师生交换运动,这对造就出类拔萃的教友领袖,是个相当大的帮助。另一个例子是社会科学的发达,也帮助了教友的陶成;例如:近代的心理学帮助人了解自已,因而促进了人格的成熟。
圣宠以本性为基础,前者并不摧毁后者,也不取代后者。因此,人格的成熟和心灵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我们不能幻想心灵的成长取代人格的成长。两者必须整合起来;然而,信德的成长具有超越的特色,而人的成长毕竟是有限的。整合就是今日基督徒成全的关键。
V 在世上谁是基督徒?
做个真实的和整合的基督徒究竟是什幺意思?我认为这个问题的答案可以显示基督徒陶成的真正的目标。在参考了一些著作和加以深切的思考之后,容我提出一个简单的答复。做一个基督徒就是热烈地接受耶稣基督肉身复活的事实,和这事实所产生的结果。最重要的结果是相信基督,以祂的人性而言,不单身在天堂,同时也亲临人间,与我们一同工作:这就是基督徒应邀相信的,并与人分享的好消息或福音。信仰福音第一个效果就是喜乐;这喜乐也是基督徒应给他人分享的恩赐。
有不少人说自已信仰耶稣基督,但是从他们的言行看来,好似耶稣基督在复活之后,已不再生活在人类的历史中;他们不能算是真正的基督徒。另有一些人,对基督的高贵人格十分钦佩,他们如圣雄甘地那样,把基督的山中圣训作为他们生活的基础和修身的典型;他们虽然人格高尚、生活圣善,但也不是真正的基督徒。
真正的基督徒蒙受召选是为了传擂基督复活的好消息;固然他们也传插“坏消息”,就是复活之前的那些事迹:耶稣的被钉和导致被钉的一切,但是这些“坏消息”是放在复活喜讯的背景下宣讲的。正如圣保禄说:“我宣讲基督,被钉的基督。”(格前1:23)。保禄这句话的次序很重要,意思是说:“我给大家宣告基督已经复活了,祂今日仍旧活在我们中间;但是请看看过去人们怎样对待了祂。”
告诉人们应该接受福音的要求,必须背着十字架跟随耶稣(路9:23一26),这固然是真的,但如果只有这些,并不算是喜讯。或者,针对执政者指责目前的社会制度不合人道、违反正义、危害公益,并要求澈底改革,根本上也不能算是传报喜讯。如果我宣告现在我们已经掌握了改善人类社会的资源,就是慈善的天主通过临在世界中的基督所给予我们的恩赐,这才算是一个喜讯。因此,真正的喜讯基本上是:降生为人的基督今天仍生活在我们中间,而且事实上,为使这个有病的社会恢复健康,祂是一位全能的和唯一的“人才”。
初期的教友都意识到生活的基督和祂的圣神临在他们的生活之中。当他们聚集在一起的时候,这种意识最为活跃。事实上,是这一临在的经验把他们结成了团体。基督的圣神──圣爱之神──是他们恒久喜乐之泉,也是新的力量和挚爱之源。
正是这爱、这喜乐使那些真正的基督徒能够超越身体和心灵的痛苦,一如在殉道者身上所表现的。默默无言地传授和喜乐,可能就是宣讲福音最完美的方式。我们都熟悉圣方济各亚西西的故事:他在亚西西的街道上走一趟,就是一次福音的宣讲。同一的爱、同一的喜乐,一旦彼此分享,就产生真实的基督徒团体。
耶稣亲自说了:“如果你们之间彼此相亲相爱,世人因此可认出你们是我的门徒。”(若13:35)基督临在于今日的世界,一如祂临在于往日的世界,首先经验到这临在的,便是真正的基督徒团体,即是祂的身体,也就是教会。因为经验基督临在的过程,并非由个人而及于团体,好似基督先分别临在于个别的人,这些个别的人再聚集在一起,互相分享经验,而后发现同一的基督。不是这样的。我们是在团体中先发现生活的基督。祂的圣神,在基督复活的信仰中,把我们联合在一起,一如祂把宗徒们联合在一起一样;圣神又使我们在其它基督徒身上看到他们是基督的兄弟姊妹。
这里我们可以进一步描写基督徒陶成的目标。它是建立基督徒团体;在这团体中,我们彼此都是基督内的兄弟姊妹。一位神学家在论述团体生活的新形态时,指出:“所面对的挑战──不是生活的方式,而是团体的建立。”团体一词在这里主要是指归属某一集团的感受,和在其中参与生活的经验;至于生活的环境,例如生活在一起或散居在四方,并不是重要的因素。今日有许多越南家庭,虽然他们的成员分散在天涯海角,但仍是真正的家庭。在香港华人移民家庭中,也有类似的情形。
因此,基督徒团体在这里的定义是:“在基督内心神的团结。这团结包括心理、精神和社会三方面,而基督则是基督徒超性生命的基础。”基督祈求圣父赏赐信祂的人合而为一,便是祈求这种团结;祂又加上一个理由说:“为叫世界相信是你派遣了我。”(若17:21)身为基督徒,我们蒙召是为给他人分享爱、喜乐和圣神的恩赐:这一切都是经由复活的基督临在于我们的生活中而通传给我们的。爱的表现,按照依纳爵的说法,就是分享(神操:23l)。
VI 结论:为真理和正义作见证
所有基督徒的陶成应该围着复活基督的临在,在祈祷的气氛中进行。这陶成的目标之一是,使基督日益广泛地和强烈地临在我们的生活中,以及临在整个人类的生活中。基督徒的陶成,尤其在依纳爵的传统中,常和传教的使命不能分离。
基督徒团体经验基督的临在,一般是在祈祷的气氛中注视基督奥迹的时候;但是尤其是当围着爱的伟大奥绩──弥撒圣祭──举行隆重重的祈祷时,经验基督的临在,最为亲切。然而,不论是基督的临在,或者是人们的注视,并不局限于基督徒团体之内。基督是所有人的道路、真理和生命。真正基督徒的使命在古今都是为自己的信仰作见证;这使命也包括为真理──本性的和启示的真理作见证。为真理作见证也是促进正义的一种方式。那里有真理和正义,那里也有基督。身为基督徒,我们受到邀请与那些也为真理作见证,并为促进正义而奋门的非基督徒携手合作。今日基督徒陶成的另一个目标是:引领他人认识真理的化身耶稣基督。从这一步,又导致产生新的基督徒团体:就是环绕着复活基督临在的团体,它们燃烧着使徒的爱德,充满着传教的热忱,关怀所有那些还没有认识基督的人,或者那些虽然认识了,但还没有完全依照他们所认识的基督而生活的人。这一切都是为了福音:“直到基督在你们内形成为止”(迦4:l9)。
上一篇:依纳爵神操所标榜的圣母使命的特色下一篇:展望修会生活与教会及圣体的关系(注)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发布人身攻击、辱骂性评论者,将被褫夺评论的权利!
评论(共有 0 条评论,点击查看更多)
推荐资讯
百岁圣言会士郭福德神父回忆录:一生的追随
百岁圣言会士郭福德神
圣座颁布《弥撒讲道规则》,帮助司铎准备弥撒讲道
圣座颁布《弥撒讲道规
有关成义/称义教义的联合声明
有关成义/称义教义的
请不要以讹传讹,澄清法蒂玛圣母第三个秘密!
请不要以讹传讹,澄清法
圣座新闻室向各界介绍记者向教宗做的访谈纪录“世上的光,教宗,教会,时代的征兆”
圣座新闻室向各界介绍
天津西开总堂开拓福传新途径
天津西开总堂开拓福传
据报道:前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承认自己是基督徒
据报道:前苏联总统戈尔
忆我可敬的老师——高可贤主教
忆我可敬的老师——高
相关文章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