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络上经常看到这样一种现象:有些佛教徒会批评基督教,有些基督徒也会批评佛教。然而,双方的批评经常是由于误解而造成的。比如一些基督徒引圣经批评佛教拜偶像,其实佛教并没有拜偶像,《金刚经》有云:“若以色见我,若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所以这完全是误解。再如一些佛教徒批评基督教“因信称义”的教义,但其实基督教也很注重与“信”相称的“行为”。所以,双方的批评经常是由于误解而引起的。这一类的对话,事实上意义不大。 因此,我建议双方的宗教徒,或者专注于自己的信仰和修为,或者仔细地阅读和思考对方的经典后,再进行更理性更宽容的对话。如此,对于双方才是有益的。 两个宗教,都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因为众生根机的不同,这两个宗教内部又分为若干个不同的分支,如佛教里有禅宗净土宗天台宗等等,基督教里也有东正教天主教基督新教。即使在同一个分支里,宗教徒对于教义的理解也不可能完全一样的。同样,每一个宗教徒的行为也不可能完全一样的。而作为外部的观察者,我们对于另一个宗教的认识,往往是来自于对方教徒的言行。然而,这并不总是正确的。我以为,如果想比较好地了解对方的教义,可能的办法一是自己深入对方的经典,二是聆听那些信行并重的教徒的诠释。
两个宗教,各有其发展的环境。两个宗教,也各有其批评的外道。然而我们知道,在圣经里并没有直接谈及佛教的内容,在佛经里也没有直接谈及基督教的内容。因此,双方的批评,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些教徒个人的认识和行为,不一定意味着佛教与基督教就会冲突。有些基督徒误以为佛教是拜偶像的,而圣经里是批评拜偶像,由此而得出圣经批评佛教,然而事实上佛教并不是拜偶像的,所以圣经里还是找不到批评佛教的依据。另外,一些基督徒对于佛教的批评,也可能出自于对圣经的错误解释。西班牙神学家潘尼卡(Raimon Panikkar)说过:“真理是多面的,即便你假定上帝讲一种独无仅有的语言,一切都还依赖于你对它的理解,所以你可能永远无法确知你的解释是不是唯一正确的解释。”反过来,有些佛教徒会认为上帝对应佛经里谈及的大梵天王,然而这也不是确论。在佛教体系里,或许只有当一个人修证到相当高的境界,才能知道确切的答案。在《大涅盘经》里,迦叶菩萨听佛陀开示后说:“世尊。我从今日始得正见。世尊。自是之前。我等悉名邪见之人。”迦叶菩萨尚且如此,我们博地凡夫又怎敢确信自己的见解就是完全的正见呢?而在未有十足把握之前,还是不要随便批评他人为好。退一步来讲,即使上帝就是大梵天王,难道就该不尊重他吗?事实上,大梵天王与禅宗还有点因缘呢。“拈花微笑”典故里的花,不正是大梵天王供养给佛陀的吗?!(见《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另外,观自在菩萨观众生根机,“应于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万一观自在菩萨现大梵天王相来度众生,我们不是要造下不必要的口业吗?! 末学以为,双方的教义更是相容的,而不是必然相互排斥的。所有的宗教大概都是劝人向善,解脱烦恼,追求自在的。在圣经体系中,亚当和夏娃不听上帝的话,偷吃了能够分别善恶的果子,被上帝赶出伊甸园。在此以后,人类有时候邪恶过头,上帝就降下惩罚,并与摩西立下律法。后来,基督出现了,道成肉身为人类赎罪,又与人类立下新约,号召人类要信仰基督并按照基督的教诲去行。而在佛教的体系中,佛陀在菩提树下证道后的第一句话是:“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皆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从此以后,佛陀又讲法四十余年,是为佛教的开始。流转至今,三藏十二部典籍,主要是为了劝人向善,解脱烦恼,消除我法二执,追求自在。所以,从宗教的缘起来看,双方想解决的问题具有某些一致性,特别是相对于双方共同反对的纵欲主义和极端科学主义。 虽然有一些相同的追求,但双方的教法显然是很不一样的。双方都会认为自己的宗教是最好的,但维护自宗并不一定意味着要批评他宗。两个宗教都已经存在了两千多年了,也已经帮助了千千万万的人向善、解脱烦恼、灵性增长,自然有其自身的价值。如果他们的教义很容易就会被驳倒,那么他们早就已经被驳倒了。所以,双方的一些相互批评往往也是无济于事,佛教徒不会被基督徒说服,基督徒也不会被佛教徒说服。既然如此,何不把这些时间省下来,专心于自己的信行并帮助他人?! 综上,我以为,双方应该在实践自宗信仰的同时,也互相尊重彼此的宗教信仰。儒家讲“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国际思想界也在倡导文明间的对话。同样,在面对科学主义和纵欲主义如此高涨的今天,双方宗教在有差异的同时,更有着共同的目标:为世界带来平静和安宁。当佛教徒遇上基督徒的时候,我真心希望双方都能够尊重彼此的信仰,共同来应对更重要的问题:如何帮助自己和他人从烦恼中解脱出来找回心灵真正的安乐? 2005年10月27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