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投稿 | RSS
  训导文集 圣教法典 信理神学 多语圣经 释经原则 圣经发凡 教义函授 慕道指南 弥撒总论 再 慕 道 同 根 生 剖析闪电
  天主教理 教理纲要 神学辞典 思高圣经 圣经注释 圣经十讲 神学词典 天主教史 礼仪问答 告解指南 辩护真理 圣月汇集
  梵二文献 神学论集 神学导论 牧灵圣经 圣经辞典 认识圣经 要理问答 祈祷手册 弥撒礼仪 大赦汇集 新答客问 宗教方志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章 > 圣经园地 > 研究

读主言,入主心

时间:2008-10-26  来源:  作者:高夏芳 点击:

 

神学年刊 第十五期 一九九四年 1-19页
 
**********
摘要
作者说到〈读主言,入主心〉。做基督徒是心性的功夫,这要求我们“有基督的心意”。本文题目已道出读圣经可助我们达成此心愿。作者强调两点。第一,是读圣经的神学原则,藉此帮助我们了解,圣言“成人”、“成文”,无非为使我们从圣经再接触那生活的基督。事实上教会内的圣经诵读一直和圣事是相通互补。第二,作者又从圣经和教父著作中,征引很多生动的意象来证实阅读圣经不但振奋人心,且能敞开我们的心扉,让主进占其内,甚至心心相印。
**********
 
这篇短文的题目取自圣大额我略的一句名言:“读圣经的最终目的是学习如何透过主的说话,去认识祂的心。”1这个意念,在教会十数世纪的传统中,一直根深蒂固。圣多玛斯也套用了耶稣所爱的门徒在最后晚餐中投首于师傅怀中的温馨图像,说出读经者也应一样,“透过基督的心去了解那显示基督之心的圣经。”2
语言及文字都不是绝对的,书本始终是一个沟通媒介,用以达意,用以表心,用以传神,用以启发思想情怀。圣经也不例外,它以有限的人言传达无限的主言;它的每一字,每一句,都可说是超载的,含有无穷内蕴,潜藏着一股奥妙莫测的动力及一个天人相遇的机缘。梵二《启示宪章》清楚地说:
在天之父借着圣经慈爱地与自己的子女们相会,并同他们交谈。天主的话具有那么大的力量及德能,以致成为教会的支柱与力量,以及教会子女信德的活力,灵魂的食粮,精神生活清澈不竭的泉源。3
近日圣经学者愈来愈强调这点:圣经研究不可止于对经文作学术性的“解”与“释”,更应设法达到“融”与“通”,与发言的天主相感应;起共鸣(sympatheia);务使读经者能“有基督的心思”(格前2:16),“怀有基督耶稣所怀有的心情”(斐2:5),及体验到那种“心有灵犀一点通”的默契及那种“互为内在”的高深境界,正如耶稣所说:“你们在我内,我在你们内。”(若14:20)
本文试从两个不同层面去反省这主题。第一层面是原则性的,欲指出“读主言,入主心”的神学基础。第二层面则是描绘性的,旨在从圣经本身,或在教会传统及教父作品中,列举一些对这主题有启发性的思想及意像。
1. 神学原则
1.1 圣言的“成人”与“成文”
圣经的写成与圣言的成人均出自同一的“降生”奥迹,在圣经内圣言取的不是血肉之躯,而是文字之躯,但这两个躯体同样受时、空、环境所限制,同样有局限、软弱、不完满。两种“降生”都是天主“空虚自己”(kenosis)的标记,依循他“屈尊就卑”的逻辑。
教宗必约十二在《圣神默感》通谕中清楚指出:“正如与父同性的圣言降生成人,与人完全一样,只是没有罪过(希4:15);同样,天主之言藉人的言语表达出来,与人言完全一样,只是没有错误。”4这个意含再被梵二重新强调、发挥。5
“圣言成了血肉,寄居在我们人间……从来没有人见过天主,只有那在父怀里的独生者,身为天主的他,给我们详述了。”(若1:14, 18)若望福音序言中有关圣言成人所说,也可贴切地用在圣言成文的奥迹上。两者都表露出圣言之居于人间,并以人的方式把天主显示给人。这两个奥迹的平行性联系在教会的信经中也清晰可见。那位“曾藉先知们发言”的圣神,使圣言“由童贞玛利亚取了肉躯,而成为人。”同一的圣神推动着圣言的“成人”及“成文”,他在写经者及读经者身上孕育基督。
圣言的“成文”预备、陪伴及跟随他的“成人”。旧约指向基督,预备他的来临,新约为基督作证,传扬他的救恩。耶稣自己也说:“你们查考经典,因为你们认为其中有永生,正是这经典为我作证。”(若5:39)耶稣的死亡、复活,是“按照圣经所载”而实现的,他复活后,他的门徒们把他们“听见过、亲眼看见过、瞻仰过及亲手摸过生命之言”(若一1:1) 传给后世,并笔之于书,使读者能藉书而信,并藉信而得永生。(若20:30-31)
1.2 圣言与圣事
梵二刻意强调圣言与圣事的密切关系。
教会常常尊敬圣经,如同尊敬主的圣体一样,因为特别在礼仪中,教会不停地从天主圣言的筵席,及从基督圣体的筵席,取用生命之粮,而供给信友们。6
这信念并非始自梵二。教会自始就圣言与圣事,尤其与圣体圣事相比。“生命之言”及“生命之粮”都能使人与主融合,使天人之间起生命交流的作用。教父们惯常讲及耶稣不同形式的躯体:他的血肉之躯,藏于饼酒内的圣事性躯体,成言、成文、成书的文字躯体,由教会组成的奥体。跟随基督在世的门徒们可以“看见、听闻、触摸他”(若一1:1),后来的基督徒,那些“不见而相信的”(若20:29),可藉其它的“躯体”,“与耶稣基督相通”(若一1:3)。梵二《礼仪宪章》也谈及基督在礼仪中以不同方式临在,他常与教会同在,临在于圣事中,在他自己的言语内,及在祈祷的会众中。7
奥利振在一篇讲道词中曾这样发人深省地质问他的听众:
你们惯常来参与圣祭,也懂得小心地接领圣体,把祝圣了的面饼视如宝物,不让一小碎片跌下或失掉……但为什么对圣言却粗心大意?难道浪费圣言,不比对圣体的不小心值得受惩罚吗?8
一位中世纪的神学家卢柏(Rupert of Deutz)也作了一个美妙的比较:在纳匝肋会堂中耶稣打开书卷,接受天主的话语并使之在自己身上实现;在最后晚餐中,他拿起饼,感谢了,按照圣经,将自己献上,当作感恩的祭献。9
圣体及圣言是两种耶稣选择的方式,为能超越他的血肉之躯的局限,而长存于他的奥妙身体 ── 教会中。圣体是耶稣在离世前表达的明确意愿,藉圣事的方式留存于世:“你们要这样做,来纪念我。”(路22:19)圣言的广传,也是他临别时刻意嘱咐的:“你们去使万民成为门徒……教训他们遵守我所吩咐你们的一切。”(玛28:19-20)
所以,圣言有其独特的圣事性,能藉有形的标记,施予无形的救恩。不论文字工具多么不相称,多么不达意,多么局限、卑陋,都能发挥救恩的德能。圣言是生活的、有效的,比各种双刃的剑还锐利(希4:12);它能建设人,并赐与永生的产业(宗10:32);它有如雨及雪,不能空空地回归天主处,必要实现主的旨意,完成主所委派它的使命(依55:11)。不过,正如圣事并非自动地,或魔术性地发挥效能,而是藉人的与主相遇,真诚接纳,特别在一个共表信仰的礼仪团体中。同样,施予救恩的圣言并非指圣经书卷本身。一本包装精美,但从没有人阅读的书,就如一块墓碑,指示一些再无生命的思想的葬身之处。读书就有如使书本复活、重生。圣经也不例外,它的效能不在于其被供奉,被带着游行或接受献香,而在于其被聆听、被阅读。“读主言,入主心”也等于使圣经重生,使死寂的文字充满生命力,使历史性的“经上记载”变成现时性的“应验”,正如耶稣在读经后说:“你们刚才听过的这段圣经,今天应验了。”(路4:21)
1.3 圣经之道,一以贯之
圣经是一本书,也是一个图书馆。七十二本书写成的时间相隔约千年,有不同的作者及成书过程,不同的体裁,不同背景,不同表达方式及文学水平,却形成一本书。Biblia这个字本身已微妙地同是单数及复数,意会着圣经书本的多元合一。它的一贯性基于它有着同一的启示者天主,显示同一的救恩计划,受同一的圣神默感,被同一的教会鉴别为正典。最重要的是,它有一个统一及唯一的中心 ── 基督。
耶稣自己也明认梅瑟所写的一切,都是指着祂而写的(若5:46)。诸凡法律,先知及圣咏指着祂所记载的话,都要应验(路24:44)。祂也是圣经的解释者,祂开启门徒们的明悟,把全部圣经论及祂的话都给他们解释(路24:27),只有祂才能开启那用七个印密封的书卷(默5:1-10)。
耶稣既是宇宙的中心,“天上地下的万有,总归于祂”(弗1:10),从创世纪到默示录,从救恩史的元始至它的满全,整本圣经都应以基督为中心。自教会初期至今,这都是一个牢不可破的信念。圣安博说:“其实,天主只说了一句话,即借着自己的子发言。”10圣热罗尼莫也有这句常被引录的名言:“对圣经的无知就是对基督的无知。”11中世纪的神学家们喜欢称基督为“浓缩的天主之言”(Verbum abbreviatum),因为天主要给世人显露的一切,都综合在基督身上。
基督贯通整本圣经,不但在圣经内容方面如是,在释经原则上也如是。因着祂,旧约才有更圆满的意义;因着祂,新约才有内容、基础;也因着祂,整本圣经才有它的完整性。所以,研读圣经不等于积聚松散的历史数据,或从零碎的经文片段中建立合理的思想系统,而是怀着以有限捕捉无穷,窥一角而睹全貌的心态,去领悟救恩的奥妙及“基督那不可测量的丰富”(弗3:8)。换句话说,读经就是与基督深深相遇,从救恩历史的个别因素去发掘基督,又在基督内观宇宙,观历史,认识天主,认识人。
2. 启发性的象征
2.1 吃圣言,饮圣言
梵二启示宪章称圣经为“灵魂的食粮,精神生活清澈不竭的泉源”12,以“吃”及“喝”来象征吸纳圣言,让它滋养、渗透、被它同化,这类例子在圣经中屡见不鲜。申命纪8:3记载:
他磨难了你,使你感到饥饿,却以你的祖先所不认识的玛纳养育了你,叫你知道人生活不但靠食物,而且也靠上主口中所发的一切言语生活。
这句说话亦曾被耶稣引用(玛4:4)。亚毛斯谈及天主要使饥饿降临大地,“不是对食物的饥饿,也不是对水的饥渴,而是对听上主的话的饥渴”(亚8:11)。智慧文学盛赞上主之言的甘甜美味,滋养人生,赋与智慧(咏119:103;智16:26;德24:26-28;箴9:1-6)。由此,教父们发展了一条意义深长的寓意路线,视圣言为饮食。
旧约的“玛纳”是上主在旷野中赐给他子民的食物。“玛纳”这名称有“这是什么?”的意思。它的形状、性质、味道都很难形容。以色列人收敛它时,有的收得多有的收得少;多的没有剩余,少的也没有缺乏。有人贪心,不依照梅瑟的话,把一些留至翌日,但留下的都被虫子咬坏而腐烂(出16:12-21)。因为它是上主的平白恩赐,满足各人的需求,但却不让人任意处理。教父们爱以此套用在圣言上。奥利振说:
让我们去领受这天上来的玛纳,它在每人口中都有每人所期望的味道,就如耶稣说:‘就照你所信的,给你成就吧’(玛8:13)。为你也一样,若你在教会内以信仰及虔敬接受圣言,圣言便会成为你所愿意的一切。13
圣言不但适应各人所需,也改造人,变化人,使人符合天主所愿。就如圣体变化领受者一样,圣言能同化“吃”它的人。这个意念在先知们的被召片段中清晰可见。天主命厄则克尔:“人子,你吞下这书卷……要吞到肚子里,要把我给你的这卷书充满你的五内”(则3:1-3)。耶肋米亚回忆与主初遇的甘饴,说:“你的话一来到,我就吞下去;你的话便成了我的喜悦,我心中的欢乐”(耶15:16)。为使圣言被吸纳后长久地发挥作用,渗透读者的生命、思想、行动,中世纪的神修导师劝谕读者要如牛反刍,使“吃下”的圣言能重浮现于思想、心灵,慢慢达到与圣言合而为一的境界。
“饮圣言”这图像也有其圣经根据。依撒尔亚先知呼吁说:“凡口渴的,请到水泉来!……你们若侧耳,走近我前来听,你们必将获得永生”(依55:1-3)。在新约中是耶稣赐这活水(若4:13; 7:37-38)。圣安博毫不犹疑地把这活水比作圣经:“接受基督的水吧!这水赞颂天主。……谁多读圣经并明了其中深意,使自己的灵魂润泽并能灌溉别人。”14
叙利亚教父圣艾弗伦的作品中有这美妙的一篇:
我们就如口渴者在水泉畅饮。主的圣言多姿多采。可从不同角度研读……天主在他的圣言中隐藏了一切宝库,每人都能发掘他懂得观赏的,谁有幸能满载而归,就不要以为圣言的宝藏就止于此,在他能发掘以外的就什么都没有。其实只是他能力有限而不是宝藏被他掘清。被圣言充满以后,也不可以为圣言会因施予了给他而变得较贫乏;相反,应因自己的不能享尽圣言的宝库而赞扬它的伟大。你应因圣言解除你的干渴而喜乐,但不应因为不能饮尽圣言而忧伤,因为口渴者只顾畅饮,不会因为不能饮干水泉而不快。让水泉满足你的干渴比你的干渴耗尽水泉更好。读圣言时应为你能懂得的而感谢天主,却不应因你不能全懂而埋怨。你能吸取到的是属于你的,余下的还是你的嗣业。你现在因你的软弱而无能吸纳的,将来会因你的恒心而赐给你。不要愚蠢地强求把本应一点一滴饮下的水一口喝清,也不要因无恒心而远离这个你每次只可作一瓢饮的水泉。15
正如水泉对它的享用者一视同仁,无分别地尽情施与,圣经也是一本开放给天下读者的书,也如清泉常流而永不干涸;圣经的富饫无穷无尽,饮用它的人不冀求占有它、耗尽它,而只愿被它渗透。
2.2 一本会走动、会成长的书
圣言能赐与生命,它本身也活力充沛。在厄则克尔先知书中,有关四个动物及四个轮子的异像给教父们提供了很贴切的借寓,来表达圣言的动力。
靠近那些活物的四面,在地上各有一个轮子。……活物行走时,轮子也在它们旁边转动;活物由地面升起时,轮子也升起。神力催迫活物往那里去,它们就往神力催迫的方向去;轮子也同时与它们一起升起,因为活物的神力在轮子内。(则1:15-21)
圣大额我略直接将轮子和圣言相比。
除了圣经外,这些轮子还可指什么呢?轮子四面转动,圣经也能自如地适应聆听它的人。轮子平滑无角,转动时不受阻碍,圣经也不受错误的障碍而迟滞不前。轮子向各方面旋转,不怕困难,无论顺境或逆境,它都能平稳前进。圣言的教诲如轮子般时而上升,时而下降。属神者或完满者能洞识的,弱小者也能以字面的方式去理解。16
轮子显露圣言的无往而不利,在圣神的堆动下冲劲十足。保禄在他的书信中也很巧妙地表达这股圣言的动力。福音为他是“天主的德能”(罗1:16),它要“顺利奔驰,且得到光荣”(得后3:1)。就算它的传报者身带锁链,“但是天主的道却决束缚不住”(弟后2:9)。是圣神推动圣言的“奔驰”,因为圣神在圣经内发动这股力量。其实圣经不单是被动式地受圣神默感,也是主动式地发散圣神的德能,圣神的气息。在五旬节当天,圣神使所有聆听圣言者都能以自己的方言来了解,现在圣言在世界奔驰,被译成不同文字,适应不同文化背景,仍是圣神推动一切,超越障碍,适应不同类型的对象,“为一切人成为一切”(格前9:22),并使一切能总归于基督。
奔驰、走动与成长分不开。路加在宗徒大事录中常用“天主的言渐渐成长”(宗6:7;12:24;13:49;19:20)来表达初期教会的发展。随着门徒们的增多,随着传教的地域增广,圣言默默地成长,在圣言中显露出的救恩计划也默默地一步步实现。可以说,圣言无声无息地在自己之内成长。
当然,在教会界定正典后,圣经在其实际内容及经文的量方面不会再成长。七十二本圣经只可有新的译本、新版本、新编装,而不会有文字的增多。不过它却在整个教会历史中从未停息地增长。借着见证它,活出它的人,圣言在其可信性及真实性不断增加;借着圣经学者及神学家的研读,它能在深度方面长进;借着礼仪及牧民,它增广其活力。奥利振把圣言比作种子:“在圣经内的每一句话都有如种子,被撒在适当的土地下定会萌芽、成长、扩展。”
圣大额我略有此妙句:“圣经随着它的被阅读而增长”。 这是一种彼此互长:圣经在读经者内成长,读经者也在圣经内成长。圣额我略又说:
圣言与你一起成长,除非你能在圣言内进步,你不能从圣言得益。若读经者心中充满了对超性事物的爱,他就能更容易地发掘在圣言中潜藏着的奇妙力量。人的心灵指向何处,圣言也指向何处:你若以热爱去寻找超越事物,圣言就会与你一起成长,一起登峰造极。人攀登得愈高,圣言对他所说的也愈高超,因为每人都在经文中找到他的理想。你从事活跃的使徒工作?圣言与你共步。你已达到内心的隐定及平衡?圣言与你一起定下来。你赖主恩赐,追求默观生活?圣言与你一同飞翔。19
这番说话对耶稣在路8:18所表达的,作了很好的诠释:
所以,你们应当留心要怎样听;因为凡有的,还要给他;凡没有的,连他自以为有的,也要从他夺去。
圣言不但与个别读经者共同成长,更特别地与团体共长。圣额我略还说:“很多次我在独自读经时不能了解的东西,在我与兄弟们一起时却自然地明了清楚。”20 教会团体,尤其是在礼仪中的教会团体,是圣言的生长之地,也是它的成长之地,它发挥效能的地方。
2.3 一本内外都写着字的书卷
在厄则克尔先知书2:9及在默示录5:1都有一个有阅书卷的异像出现:一本内外都写有字的书。在初期教会的释经中,把这本书和圣经相提并论,实属理所当然。为教父们,这本内外有字的书更成为支持圣经多种阐释方法及经文多种意义的有力证据。奥利振清楚地说:
这本书指的是圣经的整体,写在外面的是按照经文的直接意义,即文字意义,写在里面的则是它的更深层的属神意义。21
圣额我略也说:
内部写的是藉寓意,外面写的是藉历史写成的;内部写的是超性事物的许诺,外面写的旨在维持可见事物的正确规序。22
无论教父们如何鉴定圣经的不同意义,有一点是无可否定的:圣经的“言有尽,意无穷。”
教宗若望保禄二世在一篇以诠释圣经为题的演说中指出:
天主‘物各属其类’地创造了天地。正如创世纪屡次强调的,他不会将一切分别消除,反而利用它们(格前12:18, 24, 28)。虽然他以人言表达自己,但他不愿使他自己的每一句说话只有唯一的含义,唯一的解释;相反,他很有伸缩性地使文字的丰富意义发挥作用,同时也接受它们的局限。23
所以“没有一个单一的科学化研究决定以透彻了解圣经经文所蕴含丰富多姿的深意。”24 释经的工作,理论上是永无止境的。
正因如此,圣经不单是天人相遇之处,也缔造了各种不同的人在主内聆听主言,共融共识的空间及机缘。在圣言内圣者与罪人,博学者与无知识者,富有者及贫贱者;不同种族、性别、年代、文化、身份、社会阶层的人以基督为中心缔造世界大同,受同一的圣神启迪,接受同一的天主发出的同一言词。圣额我略有一个清纯可爱的比喻:“圣经就像一条河,低浅到小羊也可从那里渡过,却又深到连大象也可在其中游泳。”25这比喻让人联想起依撒意亚先知有关默西亚时代宇宙和谐的描写:“牛犊和幼狮一同饲养……狮子将与牛一样吃草”(依11:6-8)。圣经事实上是一个在基督内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有形标记。读经者会感受到自己被卷入救恩历史的大洪流,由亚当直至今日;也会觉得自己置身在亚巴郎、梅瑟、达味、耶稣的宗徒等圣者群中,与自己的信仰始祖为伍,正如希伯来书所说:
我们既有如此众多如云的证人,围绕着我们,就该卸下各种累赘和纠缠人的罪过,以坚忍的心,跑那摆在我们面前的赛程,双目常注视着信仰的创始者和完成者耶稣。(希12:1-2)
2.4 一本如火的书
圣言是“生活的,有效的”(希4:12),它如剑般切割,也如火般燃烧,能灼热人心,尤其是当耶稣亲自解释。厄玛乌两位门徒就有过这种体验,他们觉得自己的心灼热如火(路24:32)。
火能燃点、焚烧、扩散,将它触及的一切卷入,转化成和自己一样。圣言也有这特征,能让聆听者陶化于主,进入主的心,履行他的旨意,更肖似他。这股陶化的力量强得难以抗拒。耶肋米亚先知觉得要在圣言前投降,但又降服得心悦诚服:
上主,你引诱了我,我让我自己受了你的引诱;你确实比我强;你战胜了。……在我心中就像有火在焚烧,蕴藏在我的骨髓内,我竭力抑制,亦不可能。(耶20:7-9)
奥利振这样诠释这片段:
这火先从心中燃烧,然后直入骨髓,再蔓延至整个人,使人无法抵抗,这火是耶稣来世时开始燃点的,他说:‘我来是为把火投在地上,我是多么切望它已经燃烧起来’(路12:49) ;后来,他继续藉他的言语把火投入人心。西满及克罗帕作证说:‘当他和我们说话,给我们讲解圣经时,我们的心不是火热的吗?’(路24:32)。26
借用着耶肋米亚先知书中一句主的说话:“我的话岂不是像火?岂不是像击碎岩石的铁锤?”(耶23:29),圣额我略把圣经比作火石,平时是冰冷的,与其它石头无异,但被磨刷后便能击出火花。27圣安博还将这圣言的火与梅瑟在荆棘丛中见到的火相比,火在焚烧,但荆棘却不被烧成灰烬。就如圣言的提升而不毁灭被它触及的人。这火也好像圣神降临时降在宗徒们头上的火舌,是圣神德能的标记。28
无论如何解释,火的象征所隐藏的信念十分清晰:圣经貌似平凡,与人言无异,与其它书本不分,但却力大无穷,能感化人,改变人,使人进入天主的心。中国古籍礼记有云:“礼之教化也微,使人弃恶徙善而不自知”。圣言也有这种潜移默化的力量,在教会初期,当门徒们在圣神降临后首次出来宣讲时,群众一听,就心中刺痛,遂问伯多禄和其它宗徒:“我们该作什么?”(宗2:38)
奥斯定曾有过被圣言震憾的经验。那个奇妙的声音:“拿,念!”催使他展开圣经诵读,这深切的与圣言相遇是他的皈依过程中的转泪点。29后来他激动地说:“主,我绝不犹豫地觉得我爱你,你的话刺透了我的心。”30皈依后他回忆起以前自己对圣经的看法,才觉得他那时实在离圣言很远,虽有研读,但没有被它的火焰燃起,没有被圣言刺透了心胸而藉此进入天主的心。
我觉得,圣经不是骄傲人所能了解的,也不是小孩子所能领会,粗看是平凡的,可是,越读越觉得高超,到处垂着神秘之幕。我不能内进,又不肯俯首而前。……我的观察未能深刻,我的傲气使我轻视它的简陋。当知念这本书的人愈是谦小,念起来愈透彻。可惜,我不甘谦小,把虚荣认为真正的伟大。31
对圣经研究有永垂不朽的贡献的奥利振,虽然他没有像奥斯定一样曲折的皈依路程,也和奥斯定有同样的想法:藉圣言进入主心并非知识或学问所能及,他说:“我们在读圣言时,若觉得艰涩难明,或其中某些地方隐晦灰暗,就表明我们对天主的皈依还不足够。”32
3. 结语
在众多对圣经的描绘中,我们可以合理地加上这一个:圣经是天主在基督内向人类敞开心扉的地方。天主开心见诚地与人交谈,并在这本书中给一总人留下一个万古常新的与他相遇的契机。他的说话刺透人心,人亦以心体心,藉这些说话,赖圣神的引导,进入他的心。起初畏怯地、小心翼翼地唯恐出错;继而续步被吸引、被卷入、惊讶其中的深奥、美妙;最后尽情尽意地与主冥合、开怀地接纳、欣赏,并达到“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境界,在主心内“领悟他的爱是何等广、宽、高、深”(弗2:18)。
这种对圣经的看法同时指出圣经的文字并非绝对的,它只是天人沟通的媒介,进入主心的门户。所以咬文嚼字的分析或基要式的释经(fundamentalist interpretation)都很难发掘圣经的深奥内蕴。最重要的是透过圣经的文字进入并寓居于主心中,也让天主寓居于我们心中,如耶稣所说:“谁爱我,必遵守我的话,我父也必爱他,我们要到他那里去,并在他那里作我们的住所。”(若14:23) 对此保禄也作回应:你们“要让基督的话充分地居住在你们内”(哥3:16)。
其实,透过圣经与主契合,这种模式也只是暂时性的,圣经的文字,书本也不是永存的,只局限于我们现世的历史性存在,将有一天,进入主心不再用透过文字。默示录的作者描写他的异像时说:“我转过身来,要看看那同我说话的声音。”(默1:12)将有一天,我们也会转过身来“看”他。那时再不需要文或书。
奥斯定谈及这一天时曾写下一段美妙的说话,我们将之引录作为此文的结束:
主再来时,将是光明的一天,不需要点灯。我们再不用阅读先知,再不用打开宗徒的书信,也再不用找寻若望的见证,就连福音,我们也不再需要。圣经会全部被搁置,这些在此世的漫漫长夜照亮、引领我们的灯将全熄灭……熄了这些灯后我们能看到什么?靠什么来滋养我们的思想?什么能为我们的生命加添优美?那份人眼所未见、耳所未闻、人心所未体验的喜乐又会从那里来?……你将会达到水源,从这水源你在此世只曾沾过一点一滴。你将面对真光,直到现在这光只藉侧射或反射,一丝丝地投入过你那还充满灰暗的心。你始终会见到这光,能正视它,能接受它耀目的灿烂光芒。33
 
注释
1. Gregory the Great, Registrum Epistularum V, 46.
2. "Per cor Christi intellegitur Sacra Scriptura quae manifestat cor Christi", Thomas Aquinas, in Ps. XXI, 11.
3. 《启示宪章》21。
4. Pius XXII, "Divino Afflante Spiritu", 1943 in Enchiridion Biblicum, n.559.
5. 《启示宪章》13。
6. 《启示宪章》21。这比较在梵二文宪中出现了不止一次。参阅《礼仪宪章》48,51,56;《司铎职务与生活法令》18;《教会传教工作法令》6, 15等。
7. 《礼仪宪章》7。
8. Origen, In Exodum homiliae, 13,3.
9. Rupert of Deutz, In Johannem, VI.
10. Ambrose, Explanatio psalmorum, 61, 63.
11. Jerome, Commentarius in Isaiam Prophetam, Prologus.
12. 《启示宪章》21。
13. Origen, In Exodum homiliae, 7, 8.
14. Ambrose, Explanatio psalmorum, 1, 33.
15. Ephraim, Commentarius in Diatessaron I, 18019.
16. Gregory the Great, Homiliae in Hiezechihelem I, 5, 2.
17. Origen, In Exodum homiliae I, 1.
18. "Scriptura cum legente crescit", Gregory the Great, Moralia 20, 1.
19. Gregory the Great, Homiliae in Hiezechihelem I, 7, 9.
20. Gregory the Great, Homiliae in Hiezechihelem II, 2, 1.
21. Origen, Commentarius in Evangelium secundum Johannem V, 5-6.
22. Gregory the Great, Homiliae in Hiezechihelem I, 9, 30.
23. 若望保禄二世,一九九三年四月廿三日纪念两封有关圣经的宗座通谕,在纪念仪式中致词,两封通谕是:良十三,《上智天主》通谕,1883;必约十二,《圣神默感》通谕,1943。
24. 宗座圣经委员会文宪,《教会内圣经的诠释》,1993见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Bible in the Church (Vatican: Libreria editrice vaticana 1993) 41.
25. Gregory the Great, Moralia in Iob, Praefatio, 4.
26. Origen, In Jeremiam prophetam homiliae 20, 8.
27. Gregory the Great, Homiliae in Hiezechihelem 11, 10, 1
28. Ambrose, Explanatio psalmorum, 38, 15.
29. Augustine, Confessiones VIII, 12.
30. Augustine, Confessiones X, 6.
31. Ibid., III, 5.
32. Origen, In Exodum homiliae 12, 1.
33. Augustine, In Johannis Evangelium tractatus 35, 9.

上一篇:香港天主教圣经学院圣经普及课程下一篇:在“罪”(sin)与“悔”(repentance)之际呈示爱之丰沛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发布人身攻击、辱骂性评论者,将被褫夺评论的权利!
评论(共有 0 条评论,点击查看更多)
推荐资讯
百岁圣言会士郭福德神父回忆录:一生的追随
百岁圣言会士郭福德神
圣座颁布《弥撒讲道规则》,帮助司铎准备弥撒讲道
圣座颁布《弥撒讲道规
有关成义/称义教义的联合声明
有关成义/称义教义的
请不要以讹传讹,澄清法蒂玛圣母第三个秘密!
请不要以讹传讹,澄清法
圣座新闻室向各界介绍记者向教宗做的访谈纪录“世上的光,教宗,教会,时代的征兆”
圣座新闻室向各界介绍
天津西开总堂开拓福传新途径
天津西开总堂开拓福传
据报道:前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承认自己是基督徒
据报道:前苏联总统戈尔
忆我可敬的老师——高可贤主教
忆我可敬的老师——高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