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1-22日,上海师范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中心主办的“宗教视阈中的翻译文学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上海举办。有学者强调,“宗教因素”深刻影响翻译文学变迁。
学者认为,宗教文化是构成中外语言文学各自特色的重要方面。东西方文化深受宗教影响,其中包含复杂的宗教因素。而文学翻译是在特定语言文化环境中对原着的改写与重构,近年来在翻译文学研究领域,宗教因素开始受到翻译学者越来越多的关注。
在研讨会上有学者指出,翻译文学发端于宗教典籍的译介,早期重要的笔译活动几乎都是对宗教典籍的翻译。上海师范大学教授陆建非表示,魏晋南北朝以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无一不受到汉译佛典的影响。而在欧洲,哲罗姆用拉丁文翻译的《圣经》曾在很长时间内被奉为典范。
美国圣十字学院教授郝稷以英译本《西游记》为研究对象,比较了余国藩和阿瑟·韦利两人对该小说的不同处理。韦利的《猴子》并未呈现小说的原貌,而是进行了大量的删节和改写,凡是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内容几乎都被删节、改写;而余国藩的《猴子与和尚》则保留了小说原貌。郝稷教授认为这显示出后者对佛教知识和历史背景的敏感。
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黎子鹏介绍,传教士李提摩太试图从中国文化传统中提炼出基督信仰的内容。黎教授认为,李提摩太将《西游记》译述成由一位基督徒转述古代道教徒创作的佛教朝圣的故事,通过改写和重新诠释,为《西游记》赋予了浓厚的基督教色彩。
台湾学者李奭学则指出,在中国第一次出现的欧洲传奇小说,第一本有关欧洲修辞学的专着,第一首译成中文的英诗,第一部译介到中国的欧洲灵修小品文集,全都出自传教士之手。他提到,利玛窦的《二十五言》是第一部译介到中国的欧洲宗教经典,其言体和语体几乎同为晚明盛行的文学体裁。这也使得翻译文学在近代中国文学的转型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