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和20世纪之交,中国出了大名。一时间,成为各国媒体每日关注的头版头条。可惜,国人的出名,不是因为好事,而是由于滥杀教民和传教士以及围攻各国的使馆。19到20世纪,中国人给西方最大的刺激,就数“拳乱”。
从文化的角度,义和团运动应该算是一个古老民族,在面对西方侵略和文化冲击之后的一种基于传统力量的反弹。但是,这种反弹,其实也有可能采取另外一种截然相反的形式。
毕竟,教难冲突的这些年,也是中国一点点现代化的过程。洋务搞了几十年,义和团发生的当口,中国不仅有了轮船,还有了火车和洋机器的工厂,军队也装备上了洋枪。义和团运动,在某种意义上说,是戊戌维新失败后的一种“反动”。我们这个民族,顺理成章的自救与反抗,应该是维新变法。
甲午战争,中国这个学习西方的中等生败给了优等生日本,亡国灭种的危机最大限度地激发了这个古老民族的觉悟。在变法的问题上,其实无论西太后还是光绪帝,都是一致的。但是,现实存在的帝后二元权力结构,却阴差阳错地在变法过程中,使得帝后成为势不两立的“政敌”。
不甘退出权力舞台的西太后在保守派的拥戴下,发动政变,尽废新法。但是,此举不仅伤及清朝与西方列强的关系,而且形成了一个政治上无解的尴尬——变法是为了应付亡国危机,不变法,但危机却仍在,政治上向后转的清政府,将如何应付呢?似乎唯一的选择是,向后转,从传统中寻求抵御西方的武器。
大传统武器库里已经没有了,只好面向小传统,眼睛向下,从民间文化,民间信仰里寻求出路。这个时候,愈演愈烈的民教冲突,使得跟西太后有同样焦虑的地方官们,有了一种新的发现——民气可用。不仅民气可用,而昂扬的民气中,民众还有一个法宝,那就是刀枪不入的法术。
这个法术,在西太后派出可靠的大臣现场查看之后,居然确定是真的。这个信息,给了这个一向谨慎的女强人一种从未有过的底气。特别是当保守派刻意激化西太后跟列强矛盾,制造假照会让西太后交权之后,西太后终于不肯再忍,破釜沉舟,支持义和团,跟列强决裂,发布了清朝历史上唯一的一份宣战诏书,对西方十一国宣战。
被视为朝廷救星的义和团,其实是一大群分布甚广的乌合之众。所有义和团的领袖,无论是朱红灯、本明和尚还是赵三多,甚至于后来的曹福田,都算不上是义和团领袖,他们顶多是一个部分团民的头儿。刀枪不入的法术,是义和团的标记,但这个标记,却是由一群具有相差无几的气功本领的老师,走街串村传授的。这些法术经过无所不在的民间教门改造,流传民间,就变成了救世的法宝。
他们的法术,对于应付枪炮没有任何用处,但有时却可以蒙人,动员很多人加入。需要澄清的是,当时并没有所谓红灯照这种妇女组织。所谓的红灯照,只存在于某些富于幻觉的人们的传说中,一些人甚至幻想她们可以飞到外国,用红灯把俄国和日本的首都给烧了。厉行禁欲主义的义和团里,的确存在若干女人,男人簇拥的女人,比如黄连圣母。
为了让人们相信自己的法术和神通,义和团把自己可怜的知识储备中的所有都倾囊倒出,有八卦的名号,有符咒的使用,还有来自戏剧小说里的神仙和英雄,从关羽张飞到悟空八戒,应有尽有。
当然,这样的义和团和他们的法术,对于抵御八国联军基本没有什么用处。几万团民,甚至几个月都打不下由30个洋兵把守的西什库教堂。众多义和团研究列举的义和团战绩,绝大多数都是清朝正规军的。建立在虚幻的法术上的勇敢,是靠不住的。
尽管他们的确进行了抵抗,也牺牲了很多人,但却没有对八国联军造成太大的威胁。他们实际上是被清政府利用了,确切地说是被保守派利用,当了替罪羊。而且当逃亡到西安的西太后决心讨好列强之后,义和团被无情抛弃,遭到了清军和八国联军携手的镇压。这种镇压,消灭了义和团,但也从此最大限度地消减了清政府的合法性。
义和团运动过后,从晚清到民国,义和团都是一个国人最不愿意提起的话题。“拳乱”已经成了野蛮的象征,而知识界一直在追求文明。但是,义和团的阴影却从来没有真正褪去。即使在刻意讲究文明的“五四运动”中,依然有洋人下毒这种义和团式的谣传。现代革命在中国兴起之后,义和团逐渐获得“平反”,知识界的非基督教甚至反基督教倾向,再次浮现。
再后来,在一轮又一轮的革命浪潮中,所有当年教难的流行说法,就都变成了课堂上的历史讲述。也许由于这种革命传统的历史观,在涉及西方的事项上,即使在改革开放后的今天,一有风吹草动,义和团的情结马上就会冒头。多年教科书的教化,以及教科书精心选择的几张义和团的照片,已经形成了一个刻板印象,刻板的道德化印象。
更糟的是,这种刻板印象使得某些人相信,只要爱国,义和团就是榜样,至少是榜样的一种。凡是否定义和团,就有汉奸的嫌疑。多少年来,义和团作为戊戌维新反动的一面,长期被刻意遮蔽,教科书甚至会把这两个原本对立的运动,说成差不多一回事。其实,在义和团运动中,不仅康梁和光绪是绝对的反面角色,连那些洋务派的官僚,也都是敌对势力,只要有可能,都会被杀掉。
这样一个连人们持有一支外国铅笔都可能因此而掉脑袋的运动,在今天满大街追求洋名牌的社会里,居然还有市场。一些浑身洋名牌,满口英文的大学生,在民族主义热血沸腾的时候,脑子里居然义和团的阴魂不散,即使留学到了美国,义和团阴魂还是不散。
其实,这一点都不奇怪。我们这个民族,从来就没有认真清理过义和团的“遗产”,1949年之前羞于谈,1949年之后兴奋谈,改革开放之后,含糊谈,或者回避谈。这样的话,人们心里的那个义和团阴魂,无论如何都去不掉。因为,这个阴魂,跟我们的传统,跟我们民族古老文化心理,息息相关,跟我们后来的革命传统,也息息相关。
一百多年过去,义和团的阴影仍在,话题也时不时冒出来,无论是否定还是肯定,赞扬还是咒骂,其实,真正了解这个运动的人,并不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