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对外政策由闭关锁国到被迫开放。十九世纪中叶,罗马教区将海南教区交给巴黎外方传教会,传教士重新来到海南岛。对传教士,有学者对其在中国的评价不高,甚至将外国传教士、外国商品和鸦片视为其宗主国侵略的别动队。对此,笔者认为,固然有部分传教士充当了宗主国侵琼的工具,但也有许多传教士在海南的活动不容忽视——有救死扶伤、行医治病、海南基督教传播第一人冶基善,也有探访黎区,留下了宝贵的《海南纪行》[1]的香便文,还有设立医院、兴办学校留下《棕榈之岛——清末民国美国传教士看海南》[2]的美国基督教长老会团。总之,传教士在海南的活动及影响不可忽视。
海南与外国传教士的渊源可追溯至公元15世纪。明崇帧三年(1630年),天主教传入海南岛,距今已有380多年的历史。当时的葡萄牙耶稣会传教士派神父马多禄来海南,此后葡萄牙耶稣会又陆续派出大为加和马极神父等等。此后陆续有法国、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等7名传教士来琼传教。公元1831年,葡萄牙籍神父因病死亡,鸣九教区不再派神父来海南。从1831年至1851,海南天主教停止传教活动。直到1852年,法国巴黎远东传教会从广州派3名神父来海南传教,清末民国传教士来琼大幕揭开。
一、清末民国来琼传教士概述
清末民国来琼传教士主要来自两派:其一是巴黎外方传教会,其二是美国基督教长老会。
巴黎外方传教会是最早从事海外传教的天主教组织,它在1852年就派三名传教士来到海南岛。但是它在海南发展的并不顺利:“第一个(指马逸飞神父)到达海南的神父遭受到不堪忍受的打击,很快就死去了。在一段时间里,这项工作由澳门主教指导下的葡萄牙神父来进行。如今,海南岛天主教会的活动由法国人控制,但看起来似乎并不特别红火。”[3]。法国天主教的教众集中在今的海口府城一带,信教人数相对较少。
美国基督教长老团到达海南的时间要晚于巴黎外方传教会(最早到达海南的当属1881年到达海南的丹麦人冶基善),但是美国基督教长老会在海南的势力、影响力等却比巴黎天主教大得多。1882年,香便文和冶基善探访黎区之行为美国长老会在海南的传播奠定了基础。美国长老会团注重医疗和教育,在创办医院和学校的时候向海南人民宣扬基督教。到20世纪初,美国长老会在海南形成府城、那大、加积三个传教中心。这三个传教中心都设有医院和学校,为它在海南的发展和传播争取了大量民众。
本文讨论的冶基善、香便文、和美国北长老会团均属美国基督教长老会。
清末民国传教士
二、传教士在海南的活动
1.黎区传教的冶基善和香便文
(1)救死扶伤的传教第一人冶基善
美国长老教会海南传教团之所以能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冶基善功不可没。冶基善,丹麦人,1869年来华,1881年从广州到海南。当时这里的医疗卫生状况亟须改善。当时的许多流行疾病,如疟疾和钩虫病,本来是可以预防的,但由于医疗条件落后夺去了很多人的生命。冶基善初到海南的时候,就学习海南话,他创办诊所的免费救治病人。对于传教士而言,开展医疗工作也是他们传经布道的机会。冶基善一边救人一边向病人宣扬传播基督教知识,到1882年他每天大约要救100人。1882年,冶基善已经在海口建立基督教传教活动的总部并完成环岛旅行。冶基善在环岛旅行的途中乘坐小船从海口出发,到沿途各个城镇救助患病的人并分发传教小册子。1882年冶基善和香便文探访黎区的时候,因为冶基善的医术,“他们所到之处获得当地居民的极大好感,既有说海南话的汉人,包括土族部落。冶基善先生诊治了无数的病人。”[5]冶基善还通过手术治疗过被狗咬伤的小女孩,使其脱离险境;冶基善配制的风湿膏药受到了当地黎族的青睐。由于冶基善是来海南传教的先驱者,加上冶基善对于府城、嘉积、那大传教点建立的贡献,称其为传教第一人不为过。
(2)另辟蹊径、探访黎区的香便文
香便文在广州教区的时候就和冶基善交好,在1882年10月-11月,他和冶基善开启了一次壮举——探访黎区,这在当时是一次非比寻常的活动。遗憾的是香便文一行没能深入黎区,但是其目标——为基督教传播考察场地的目的已然达到。
除此之外,香便文在海南的活动主要有两个,其一是考察黎族的风土人情,香便文用文字和图片记录了黎族人的语言、生活习惯、社会风貌等。黎族妇女的衣着,纹身以及黎族人良好的身体素质都给香便文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香便文认为黎族人善良、朴实,即使东西放在外边晾晒也不怕丢失。除此之外,黎族人的殷勤好客、对陌生人好客有礼也被香便文所记录。
其二是记录了海南的动植物。香便文是植物学家,他离开海南的时候带走了200种植物供香港的汉斯博士研究。除此之外,香便文还在海南发现了野生茶树,这更加证实了茶树原产于中国。海南的水果如椰子、菠萝蜜等以及动物如海南兔、史温候鲸等也被出现在香便文的笔下。
香便文的所有文字和图片印象都保留在《海南纪行》[5]中,他的书对于被称为西方人进入海南影响很大,被称为“路书”,对后世学者研究海南有很大的帮助。
2.创办医院、设立学校的美国长老会团
(1)医疗方面:创办医院的美国长老会团
在海南,传教士最初通过个人对病人免费救治,但当这样的救治遇到流行疾病爆发往往显得无能为力。美国长老教会海南传教团最开始仅是在海口租借的民房中开办小诊所,实施外科手术是很难以想象的事情。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北长老会分别在海南岛上成立三所医院——琼州-海口(1885年),那大(儋州,1886年)嘉积(琼海,1900年)三个传教中心。每个传教中心都有医院和教堂,这些医院分别是1881年建立的那大福音医院,1885年冶基善和康利文建立的海口福音医院和1900年建立的嘉积基督医院。医疗卫生工作才得以扩大和发展,同时也为社会各阶层就医提供了便利。到1920年,海口福音医院每天可以救治100到150名病人,那大和嘉积的医院救治病人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时至今日,在这三所医院的基础上分别形成了今天的儋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海口医院龙华门诊部和琼海市人民医院。这样的变化可能是当时的传教士始料未及的。
表1来源:王翔译:棕榈之岛——清末民初美国传教士看海南 [M].南海出版公司,2001年版第134页。
从表1可知,慕道者人数的增加和海口、那大等地福音医院的建立有很大的关系,传教士此举为其增加了慕道者人数,无论传教士建立医院的主观目的是什么,对于传教士治病救人的行为应给予充分的肯定。
(2)创办学校、兴办教育的美国长老会团:
清末,统治者废除科举,新式学堂纷纷成立。海南的新式学堂分为初级小学,学制四年;高级小学,学制三年;第三个阶段是中学,学制三年。除此,海南的新式学堂有以下特点:发展速度快;学生数量所占人口比重小;学堂的规模小、设备简陋,经费不足,惨淡经营。
在这种情况下,美国长老会团出于自身传教的考虑,在海南建立了一批教会学校。这些教会学校从初级小学到中学,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教育体系。传教士建立的学校不仅招收男生,也接收女孩子,这在当时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在传授教育方面,教会学校认为学生不仅学习天文、历法、语文、外语等课堂知识,也学习手工活等。他们希望年轻人能够通过劳动使自己获得受教育的机会。男孩子从事木匠、挑水、清扫、割草等体力活,女孩子则从事做饭、织布、缝纫和编织花篮等。在传教士的眼里,女孩子可以通过教育成为淑女,为福音传教和教会学校服务。
美国传教士的教会学校促进了海南新式教育的发展,为海南乃至中国培养出了一些优秀人才,如为我国文化教育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杰出科学家颜任光,海南医学院的创始人朱润深等。
三、结语
尽管当时来琼的传教士也承认,其建立医院和学堂是为了吸引更多人入教,在当时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外国传教士的入侵也是其侵略的手段之一。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来海南外国传教士积极的一面,例如外国传教士积极救助海南人民,使更多的海南人民摆脱疾病的痛苦,享受到免费的医疗和教育。同时,外国传教士也为近代海南培育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他们能够学有所用,为海南的教育做出了贡献。还有,外国传教士敢为人先,勇于发现,积极探索黎区,为后世研究黎族提供了大量有利的材料。在探访黎族的过程中还发现了大量的动植物供研究。最后,我们也要学习外国传教士那种为了信仰能够认真研究进取的精神。总之,来琼外国传教士固然是时代的产物,但是他们也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地方。
注解
①香便文作,辛世彪译注.海南纪行 [M].漓江出版社,2012年4月
②萨维纳作,辛世彪译注.海南岛志 [M].漓江出版社,2012年4月
③美国基督教长老会作,王翔译著.棕榈之岛——清末民初美国传教士看海南 [M].南海出版公司,2001年版,第62页
参考文献:
[1]香便文作,辛世彪译注.海南纪行 [M].漓江出版社,2012年4月出版
[2]萨维纳作,辛世彪译注.海南岛志 [M].漓江出版社,2012年4月出版
[3]美国基督教长老会作,王翔译著.棕榈之岛——清末民初美国传教士看海南 [M].南海出版公司,2001年出版出版
[4]韦经照.基督教在海南岛的传播[J].海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5)
[5]王禹. 传教士在海南岛 [J].清史研究,1997(5)
[6]辛世彪.法国人萨维纳和他的《海南岛志》[J].新东方,2008年12月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