恕仇 韩大辉
天恩:
主内平安!上次提到你和同学比利发生了矛盾,一肚子不舒服。我相信这不是第一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那么每次发生这些不愉快的矛盾,便要学习活得深一些。
今主日的福音给我们的教导是恕仇,那不容易实行的。
“你们当爱你们的仇人,当为迫害你们的人祈祷,好使你们成为你们在天之父的子女,因为他使太阳上升,光照恶人,也光照善人。”(玛五44—45)
人被创造,就是领受天主的召叫,成为天主的子女,原来成为天主的子女,便要爱自己的仇人,因为天主是爱,祂爱所有的人,也愿意祂的子女去爱所有的人,包括仇人。
在十字架上,耶稣在饱受种种凌辱、伤害之后,仍能说:“父啊,宽赦他们吧!因为他们不知道他们做的是什么。”(路廿三34)祂给了我们一个极高贵的榜样。
讨厌伤害自己的人,欢喜善待自己的人,那是人之常情,连那些税吏和不懂天主启示的人都会这样做,可是那些在梅瑟带领之下接受天主之道的选民,应有更豁达的胸怀。
恕仇,爱之大也,为天父子女之道也!
成为天父的子女,自然就该勉力肖似天父了,成圣成义,如父一般,为此耶稣说:“你们应当是成全的,如同你们的天父是成全的一样。”(玛五48)
天恩,有时我们觉得,耶稣的教导超出人之常情,如何能实现?
恕仇之难,耶稣非常了解,但祂不是要我们只凭己力去完成,却教我们通过祈祷之门,真正地恕仇。祈祷有着非常奇妙的力量,谁有这种力量,便能人之所不能。
在我晋牧的礼仪中,教宗罕有地讲了一篇颇长的道理,而且出自他肺腑之言,令我印象深刻。
从当日的读经开始,鼓励我们积极回应主的召叫,加入工人的行列,和祂合作,为祂的庄稼工作(路十)。随后他开始解释宗徒大事录二章四十二节,“他们专心听取宗徒的训诲,时常团聚,擘饼,祈祷。”,从而引申在履行主教的职务时应有的素质。
天恩,教宗对“专心”和“祈祷”的一些解释使我记忆犹新。
专心是奉职的态度,不可像随风飘荡的芦苇,却要像溪畔树,如圣咏第一篇所言的,深厚地植根于上主的诫命,茁壮地在爱中成长。
当然,今日为数不少的人,受到俗世之风所影响,忘记或离开天主,但作为庄稼的工人,我们要不断努力,勇敢地逆流而上,以豁达的胸襟,造就人类的合一和共融。
天恩,合一和共融不正是恕仇的目标吗?恕仇便要通过祈祷之门。
教宗还提到祈祷是有深度地和天主联系,他铿锵有力地说:
祈祷是
我和祂的奋斗,
我对祂的寻找,
我向祂的感谢,
我在祂内的欣悦。
天恩,愿以此共勉!
送上祈祷和祝福,主内挚爱……
成全如同天父 杨鸣章
二战倏忽七十年。六年战争期间,牺牲了六千万人。中国人民所受的极大痛苦固然令人悲愤,但发起祸端的轴心国的柏林、汉堡、广岛和长崎等城市的妇孺,都是该死的吗?
今日恐怖主义活动此起彼落,各国都有岌岌自危的感觉,职是之故,反击、防范、组织战役、先下手为强等不一而足;南、北韩兄弟阋墙,美、日、韩联手军演,中东的争执无日无之。一旦真的擦枪走火,情何以堪?众人都在寻求通往和平之路,却忘记了和平就是唯一的通道。
初期教会,基督信徒都是被欺压的一群。直到四世纪中期,君士坦丁大帝皈依了基督信仰之后,教会开始急速扩展,南征北讨,有所谓正义之战。圣奥思定主教曾这样说过:“任何人能允许甚或推动这种残害他人的活动,而不感到痛心疾首的,都是可悲的,因为他们失落了人性感觉。(《天主之城》第七章)”或许我们该抚心自问,是否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在以不同的形式,推动着某些伤害他人的活动,睚眦必报,尚且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事。
今天玛窦福音中所记载的耶稣山中圣训里,可说是六对对偶式的声明中最严厉和最难达致的两对。严厉是因为主叫我们连最后的保障也不要寻求;最难达致是因为祂说我们该成全如同天父。主不是“天真”得以为所有人都爱我们,我们一个敌人也没有。他要求我们与人的关系、各种恩怨情仇,别像自助饮品或零食售卖机器一样:投入多少个硬币,就得回等价的物件,否则就用尽一切手段,把自己所投放的取回。“若有人掌击你的右颊,你把另一面也转给他”,当大司祭的差役掌击耶稣时,祂并没有把另一面颊也转过来(参阅若十八22—23),却把自己整个生命都交付了。
法律为订定罚则而设限的原意是为了保障公义。我们不能赞同因为偷了一个面包而要把孩子的手斩去,或因为看了一场“不道德”的戏而要把少女的五官废掉。为免重蹈拉默客残暴的覆辙——杀加音的罪罚是七倍,杀拉默客的罪罚是七十七倍(创四24),所设上限是指引而非指令。因此,睚眦不须一定报,被人打落门牙可以和血吞而非一定要把对方的门牙同样打落为止。相对而言,慈悲、宽仁就不应设限。伯多禄问:“若我的弟兄得罪了我,我该宽恕他多少次?直到七次吗?”(玛十八21)主的答覆是七十个七次。
正如天主使太阳上升,光照恶人,也光照善人,降雨给义人,也给不义的人,慈悲、宽仁也像阳光与雨水,远远超越了公义的规范。我们在认同并尊重他人的合法权利的同时,还须以奉献、宽恕及包容,来补充公义的不足。这大概就是当今教宗本笃在他的通谕《在真理中实践爱德》(CIV)里所说的:“‘人的社会’不是单靠权利和义务的关系而成立,更重要及优先的条件是无条件的施予、恻隐和共融(CIV第6段)”的真义。
人的危机是人与人、国与国之间存有太多门限和歧见,死抱着既得利益不放,然后把各式各样的规条与障碍放到彼此间的通道上,因此有“我属保禄、你属阿颇罗、他属刻法”之争,其实所有一切,包括生命与死亡、现在或将来,最终都归于主。“人不能在孤身独处中提升自己,却要置身于与人和与天主的关系中,才能实现自己(CIV第53段)”。人越真实地活出主的宽仁、慈悲,人也就更趋成熟。我们要成全如同天父,舍此别无他途。
内功深厚 袁伟明
细读耶稣“待人之道”的言论,感到祂那种“四两拨千斤”神功的威猛和魅力;不慌不忙,气定神闲,风虽动心却定的静和稳,使人景仰。凡人如我极容易因别人的一句话,造成自己闷气烦心,怒火中烧。何时才可修炼到一如耶稣所说的境界呢:“不要抵抗恶人;掌击你的右颊,你把另一面也转给他。那愿与你争讼拿你内衣的,你连外衣也让给他。若有人迫你走一千步,你就同他走两千步。求你的,就给他;愿向你借贷的,你不要拒绝。”(玛五38﹣42)说实话对耶稣所嘱咐的,我承认自己的表现的确强差人意,有愧于主。是能力不足?或是意志不够?有时连自己也弄不清楚。是耶稣定的标准太高?抑或只是天方夜谭?不过有史实佐证,圣人无数,多不胜数。
耶稣的人际交往之道,流露一种“以退为进”、“以柔制刚”的本色,凸出祂深厚的仁爱和忍耐。耶稣以爱化人,给迷失者新生的动力和希望,祂更以慈祥的态度化解戾气。中国人说:“君子不吃眼前亏”;这样的思维用在世俗事务上是诡诈还是精明?则由看官评价好了。但放在耶稣身上我倒认为显示祂的宽宏大方、容忍谦让。耶稣教导门徒凡事不计较,不执着,以宽容的襟怀容纳一切。不怕眼前的苦楚,不惧工作的艰巨,不厌别人的纠缠,不怕工作的繁复,鞠躬尽瘁,至死方休。记起一首禅诗:“莫道西方远,西方在眼前,水流入大海,月落不离天”,是失是得?患得患失!有舍有得。
“你们若只爱那爱你们的人,你们还有什么赏报呢?”(玛五46),所谓虎毒不吃儿,恶人都懂爱。做喜欢的事,何功之有,能力之所及,何奇之是。爱仇乃大德之举,负荷乃大志之勇。由博爱升华到无条件的爱,正是耶稣教导的重点,真爱是谋求别人的利益,当人人都实行“基督仁爱”时,则世界大同。小学时代曾读过一篇国文课,内容提及“一个瞎子冒死由火场背着跛子逃生”的经过,瞎子没有轻看自己先天不足,而裹足不前,反而勇敢地以舍己为人的行为,见证“无条件爱人”的大道理。耶稣在十字架上承受仇家的恶言疯语,忍辱负重,捐躯舍身,挽救苍生。当吃力不讨好的时候,仍坚持以圣善的意向和态度行事,这才真的了不起,世外高人,内功深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