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年期第三十二主日
列上 17:10-16
咏 146:7,8,9,10
希 9:24-28
谷 12:38-44
厄里亚先知正在逃避恶王阿哈布和皇后依则贝耳的迫害,天主安排他得到一位寡妇供养他。福音里耶稣一面指出经师们的伪善,一面表扬这位寡妇的慷慨捐献。圣经还是喜欢用这些保守的方式,把善恶对立起来--黑白分明。
孤儿寡妇是人类中最脆弱无助的。圣咏说∶“天主给饥饿的人食物,扶助孤儿寡妇”(答唱咏)。
但孤儿寡妇不只被动地接受照顾,他们也能为天国作出伟大的贡献∶匝尔法特一个拖着儿子的寡妇供养了厄里先知,福音里的穷寡妇捐入奉献箱的“比所有人捐的更多”。
天主的看法和人的看法多么不同!这也是圣母在赞主曲中所说的∶“他垂顾了他婢女的卑微……全能者在我身上行了大事……。”在纪念殉道者弥撒的颂谢辞中,教会这样赞颂天主∶“主……殉道者……显示了你的大能,……在脆弱的人身上发挥力量,使弱小者成为意志坚强的证人”。
寡妇的伟大在于她全面的奉献。最后的一些面粉、一点油,先要用来为先知制饼;自己生活所需要的两个小钱全部捐出来。不是多少的问题,是彻底与否的问题。 “全面”也就是“毫无保留”。
天主就是这样毫无保留地把自己赐给了我们。耶稣不像旧约的大司祭“带着不是自己的血,进入圣殿……他祭献了自己……奉献了自己”(读经二)。
奉献的基础是信,是信赖。匝尔法特的寡妇本可拒绝先知厄里亚。她的面粉和油并不多,为先知做了饼,那么她和孩子的饼当然相对地小了!这是她最后的一餐,还要和先知分享?但她信了先知的话“上主以色列的天主这样说∶直到上主降雨的那一天,缸里的面粉决不会用完,罐里的油也决不会缺少”。
福音里的穷寡妇本可以说∶我穷得很,只有两个小钱,不知怎样糊口,我当然不必捐献给圣殿了。那些有钱的倒不如捐些给我;但她认为也应该向天主表示敬意,就把全部生活费用都捐出了。以后怎样过日子?她把这问题交给了天主,信赖他一定有办法照顾她,不会让她饿死。
有个印度童话很有意义:一个乞丐在傍晚拖着疲倦的脚步回家,肩上背着一个布袋,扁扁的,看来里面的东西不多。忽然,有人群的声音愈来愈近,原来是王子和他的随从路经那里,乞丐以为他的运气到了,跪在王子面前,求他施舍。
王子下车,亲切地扶他起身,向他说∶“你好!我两手空空什么都没有带,你倒有些东西。这袋里的是什么?”。乞丐说∶“是我今天整天乞到的几把米,现在我回家煲粥充饥。”王子说:“我什么都没有,你有几把米,不如分些给我啦!”乞丐心里很不服气∶“王子这么富有,还贪我穷人的东西,真是离谱!”他不敢反抗,勉强地伸手入袋拿出了一小把米,王子恭敬地接了过去,就告别了。
乞丐在回家晚上还不断埋怨。到了家里把袋里的东西倒在桌上……在微弱的油灯光下见到有些闪闪发光的东西……喔,原来在米粒中有些是金的!拨开来放在一堆,正好是一小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