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主对我们所怀的计划
主内的兄弟姐妹:
上主这样说:“诚然,我知道我对你们所怀的计划,是和平而不是灾祸的计划,令你们有前途,有希望”(耶廿九11)。上主很清楚知道祂对我们怀有怎样的计划;祂的确愿意我们享受和平,令我们有前途、有希望。但是,我们相信上主对我们所怀的计划吗?我们曾仔细想过上主对我们的计划吗?今天,上主把祂的计划明明地告诉了我们;“为此,圣神有话说:‘今天你们如果听从祂的声音,不要再心硬了!’”(希三7-8a)。
在这主日的福音中,耶稣又再给我们讲了一个比喻。有一个父亲要求他的两个儿子今天到葡萄园工作,第一个当面拒绝了父亲,后来后悔了,就去了;第二个立刻爽快地答应了,后来却没去。哪一个儿子履行了父亲的意愿呢?我们自然会认为是第一个儿子。这点没错,那么这个比喻是在教导我们,实际行动要比口头承诺更有意义吗?的确如此,但这比喻还有一层更特殊的意义,值得我们去反省深思,好使我们对自己的生命更有意识、更警觉。
这层特殊的意义就表现在第一个儿子“后悔”的心境。第一个儿子原先拒绝了父亲的要求,后来后悔了。“后悔”在此的重点并非因为做了错事,或者做了不够好的决定,而心里感到内疚,自责自己的不是。虽然这种后悔是人之常情,确实也有它的价值,但是这比喻所要强调的是另一种心态:一种内心的勇气,勇于反省自己的意向,勇于谦卑悔改,与其固执己见,不如服从天父的旨意。
若我们再以第二个儿子的回应相对照,这种“后悔”的真正意义就会更加显明。第二个儿子原本就没有去葡萄园工作的意思,他口头上答应父亲只是为了叫父亲别再来烦他。他原本就只想继续做他正在做的事情,根本没有兴趣知道父亲的意愿是什么。他也从不反省自己的意念,不检讨自己的行为,一点都不考虑为什么父亲今天要他去葡萄园工作。他只在乎自己,以自己为中心,肤浅地过活。
虽然第一个儿子当面告诉父亲说他不去了,那是他坦率的回答,他当时真的不想去;但说了之后,他立刻开始反省,设法了解父亲的意愿。父亲为什么会叫他今天去葡萄园工作呢?是因为缺少工人吗?可是,有多少人一天到晚就站立在街市上等待被雇用(玛廿1-7),怎么会缺少工人呢?从比喻的叙述中,我们不知道父亲的理由,但无论如何,第一个儿子明白了父亲的理由,所以就遵从父亲的意愿去葡萄园工作了。
因此,“后悔”在此更好的理解是反省、反思、检讨自己。它的意义相等于曾子的“吾日三省吾身”,也相等于每日灵修功课上的“良心省察”,好能提高自觉自察、自省自悟,更认识自己,使自己更自由、更敏捷地回应天主的召唤,而不顽固地把自己封闭在死思想内。
第一个儿子明白了父亲要求他今天到葡萄园工作的理由。若我们也设法去明白父亲的理由,对我们的成长必定会有很大的益处。父亲说:“孩子,你今天到葡萄园里去工作罢!”(玛廿一28)。这不是一项强硬的命令,而是一个温和的提议,似乎更像一个亲切的问好。提议的内容本身其实不太重要,因为的确有很多人急切地等着被雇用;父亲并不缺工人。父亲给孩子们作出提议是为了让他们也能参与他的事业,分享他的成就,更何况父亲是邀请孩子们“今天”去葡萄园工作。“今天”马上让我们忆起耶稣教导我们的祈祷:“我们的天父,求祢今天赏给我们日用的食粮”(玛六11)。从父亲的提议中,我们可以看出父亲是多么渴望孩子们能充实地为今天而活,与他一同工作,一同喜乐。父亲的提议实在是一项亲切的邀请,不是一项严厉的命令。这项邀请可以被拒绝,被漠视,甚至被否定;但它始终有效,发出后就不再收回。第一个儿子起初拒绝了,当他“后悔”了之后,依然可以完整地接受。
透过这个比喻,耶稣再次教我们认识天父的慈爱宽仁,也给我们启示天父的意愿;祂愿意我们常与祂同在,同工合作,一同喜乐。天主向我们所有人发出邀请,虽然我们常会当面拒绝祂,但祂还是一直在盼望我们“后悔”,不停地在祂的葡萄园里等待迎接我们。在上个主日,我们以自私和贪婪的心态质问天主的仁爱,抱怨天主(玛廿1-16)。今天,作为天主的孩子,我们原本就知道天主对我们所怀的是和平的计划,令我们有前途、有希望,但我们很多时候仍不觉悟天主对我们的仁爱有何可贵,敷衍天主,不把天主当一回事。
因此,耶稣最后说:“我实在告诉你们:税吏和娼妓要在你们以先进入天国”(玛廿一31)。这些公认的罪人得以进入天国,凭的就是他们的“良心省察”和悔悟,并且相信天主的仁爱。即使我们不是公认的罪人,但我们确实都是罪人,毫无例外。让我们今天就听从耶稣的教导,回应天父的召唤,勇敢地悔改,不要再心硬了!让我们回心转意,坚持相信天主对我们所怀的计划是和平的计划,令我们有前途、有希望! 阿们。
~ 张德福神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