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年耶稣受洗节读经评注
耶稣在约旦河的受洗让我想到老子对水的赞赏。他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道德经》第八章)意思是说,最高贵的品德,就像水一样,虽然滋养和造福万物,却不与万物争高下,并且能够留在别人讨厌的卑下之地,所以几近于道。
我觉得,老子所赞赏的水的品质,特别能够贴合在耶稣身上,也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耶稣受洗的意义和今天的读经。不过,除了“利万物而不争”和“处众人之所恶”外,我还想套用杜甫在《春夜喜雨》里形容春雨的一句诗来补充水的另外一个高贵品质:润物细无声。这个品质同样适合耶稣。
首先看耶稣“利万物而不争”的圣德。水是生命的重要资源,无论是西方古代的四元素说,还是中国古代的五行说,都包含着水;可以说,没有水,就没有生命。在圣经里,水也象征着生命。不过,除此之外,它还有摧毁罪恶的象征(如洪水灭世)。
耶稣以接受水的洗礼来开始其公开生活有着特别的意义:他要像水那样“利万物”,要通过摧毁罪恶和带给人新的生命来恩泽万民,就像依撒意亚先知在有关默西亚之预言的“上主仆人”的诗歌里所说的,他要“向万民传报真道”,要做“万民的光明,要开启盲人的眼目,从狱中领出被囚的人,从牢里领出住在黑暗中的人”。伯多禄在对科尔乃略一家讲道时,说的也是“天主怎样以圣神和德能傅了纳匝肋的耶稣,使他巡行各处,施恩行善,治好一切受魔鬼压制的人,因为天主同他在一起。”
我们还可在耶稣对若翰说的话里读出他如此救世济人的使命。当若翰想阻止他受洗时,耶稣回答说应该这样以“完成全义”。这里的“义”是指天主的义,而天主的义在圣经里是使人成义的义。因此,耶稣受洗,就是为了使人成义,让人得救。而他是通过“处众人之所恶”来完成这个使命的。
我们先说下耶稣“不争”的德性。尽管耶稣知道自己是默西亚,并要开始其默西亚的使命,但他却不与他的前驱若翰争高下:本来是若翰要受他的洗,而他却自甘谦卑地接受若翰的洗礼。当然,这还是由于他愿屈尊就卑,与罪人同处的原故。而这也正好体现出他“处众人之所恶”的圣德。
水避高趋下,可以流淌到任何地方,哪怕是被人遗忘的地方,甚或暗沟和污淖,即能够“处众人之所恶”。耶稣也是这样,用圣保禄的话说,“他虽具有天主的形体,却没有以自己与天主同等,为应当把持不舍的,反而使自己空虚,取了奴仆的形体与人相似,形状也一见如人;他贬抑自己,听命至死,且死在十字架上。”(斐2:6-8)
降生为人的基督,不正像从上流下来的水吗?他虽然有高贵的神性,却不嫌弃卑贱的人性,而与之结合为一;他虽然无罪,却甘愿与罪人同列,像他们那样接受若翰的洗礼。而在公开生活后,他也常常接近被隔离的麻风病人和被唾弃的罪人,以致遭到法利赛人的指责:“一个贪吃嗜酒的人,税吏和罪人的朋友”(路7:34)。他最后甚至死在两个强盗中间。可是他并没有因为接近罪人而受到污染,反而是为洗净罪人,正如水洗净脏物一样。
变水为酒的奇迹更能说明耶稣“处众人之所恶”,为使“众人之所恶”的变成天主之所爱的事实。贤士来朝、耶稣受洗和加纳婚宴本来都属于主显节庆祝的内涵,因为在若望福音里,耶稣是在加纳婚宴上首次显示给世界的。依据圣良一世的理解,耶稣变水为酒象征着他对人性的提升:“基督取了我们的人性,为使我们分享他的天主性”。换言之,他来到罪污的世界,是为净化世人,使之分享天主圣洁的神性。
至于耶稣像水那样“润物细无声”的德性,依撒依亚先知形容得非常好:“他不呼喊,不喧嚷,在街市上也听不到他的声音。”在另一处先知又说:“他受虐待,仍然谦逊忍受,总不开口,如同被牵去待宰的羔羊;又像母羊在剪毛的人前不出声,他也同样不开口。”(依53:7)这一节经文是对耶稣受难的预言,我们可以在四部福音的受难史里看到它的实现。
事实上,耶稣不单在受难时默不做声,在公开传教的过程中,也从不大张声势,而是尽量避免表现自己。比如在治愈病人后,他往往会告诫他们“不要告诉任何人”。可是,这并非但没能阻止真道的传扬,反而恰恰是真道所彰显出来的一种形式——“润物细无声”。
虽无声,却有形;他在公开生活中对人的怜悯、关爱和拯救是能够让人体会的到,看的到的。是的,耶稣不单单是用言语来宣讲的“圣言”,还是“成了血肉”的活生生的“圣言”:他是言行一致的默西亚,而在约旦河受洗就是他救世济人之工程的开始,并且标志着他将以怎样的方式来完成此工程。
在玛窦和玛尔谷的记载中,耶稣在受洗时所预示出的他救世的方式,是圣神所推动及圣父所喜悦的。这意味着耶稣的救世工程是圣三所合意与合力要完成的事,它体现出圣三之善——祂们的无限大爱——那质朴、清纯、淡静、谦柔和高雅的若水之美。我们就是因如此的圣三之名受洗的。
如同耶稣一样,当我们领受洗礼时,也意味着我们要让自己的生命沉浸在上善之水里:在这水中,我们不仅要洗净自己的罪污,而且要溶入其中,就是像耶稣那样化作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润物细无声的水。如果说洗礼让我们参与基督的生命,那么确切地说,它真正让我们参与的,就是基督若水之善的生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