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年常年期第十三主日
在古时候的近东地区,大方热情的待客之道(hospitality)并非只是出于礼貌。在一个危险处处的世界中,这可是人存活下来必不可少的条件。当时并没有士多、自选商场(遑论七仔、OK等24/7[=一天廿四、一星期七日都营业的]便利店),旅途上的人不时要依靠他人的善愿才不致挨饥抵饿、露宿荒野。只要他们不威胁到主人家安全的话,热情待客的习俗确保离乡别井的人不会客死异乡。有些人甚至相信天使会在大地上游荡,寻找世间大方之人的模范:「不可忘了款待旅客,曾有人因此于不知不觉中款待了天使」(希13:2)。
今天的读经中也包括了古时热情待客之道的榜样,并提到随着实践此道而来的赏报。叔能地区那位一直没有所出的富家妇人热切地招待了先知厄里叟,结果先知向她许诺将得一男。这子嗣的许诺并不纯粹只是回报。文中告诉我们,妇人的丈夫已「上了年纪」,言则她将来可得这儿子的照顾。换言之,妇人照顾过厄里叟了;而厄里叟,则为妇人安排了照顾。
我们也可在今天的福音选读中找到同一个主题。在《玛》第十章的〈派遣训言〉的脉络中,耶稣指示他的追随者,他们需要别人的接待,但这份接待是有其独特角度的。在读经一中的那位贵妇,为一位先知──「天主的人、圣者」──打开家门;而耶稣所讲的,就是延伸到作为福音的传讯者──宗徒们──的坦诚欢迎和接待。身为耶稣的代表,他提及他们说道:「谁若只给这些小子中的一个,一杯凉水喝,因他是门徒,我实在告诉你们,他决失不了他的赏报」。这里所讲的接待之道,远远超过古时习俗为了让过客在危险处处的世界中存活下来而作出的要求。
此外,耶稣所提到的「小子」,并不是指孩童或青少年。耶稣所处的世界(甚至今天的某些社会),一个人的价值,往往是以他的社会地位来定夺。耶稣并不希望他的门徒们被追求社会地位一事而有所牵绊。他的追随者必须是谦逊的、不爱出风头,有如微不足道的人物一般。耶稣的说话──「谁接纳你们,就是接纳我;谁接纳我,也就是接纳派遣我来的那位」──中所指的就是他们。
不过,这不代表宗徒们此行便可无忧虑。事实上,人们对耶稣及他的喜讯的敌意已经开始。自第九章中有关他赦罪的能力的争论起,一些群众已开始反对他。现在,他更派遣他的门徒们,在整个犹大和加里肋亚地区传播他的信息。不难想像,有些十二宗徒的亲人好友会劝阻;甚至他们自己也可能有所犹豫。但耶稣的响应十分清楚:「爱父母超过爱我的人,配不起我,爱儿女超过爱我的人,不配跟随我。凡不背起自己的十字架来跟随我的人,不配做我的门徒」。
换言之,耶稣并没有要求他的追随者放弃亲情,只是不应因为亲人(出于无知的)劝阻而放弃追随耶稣。不过,成为基督门徒的挑战并不止于此。除了亲朋好友的误解甚至随之而来的背离和敌意之外,在玛窦着史的时代(甚至今天的某些地区),追随耶稣是可能招致杀身之祸的。不过,耶稣向他的追随者保证:「维护自己生命的人,反要丧失生命;为了我而舍弃自己生命的人,反能保存生命」。
虽然今天在一些地区传教士以至信徒被迫害以至殉道的信息仍时有传出,但至少在我们社会中基督信仰一般不会招致杀身之祸。对我们来说,在今天福音的两大主题中,如何在一个高度世俗化的社会中实践带有基督精神的款待之道也许更为迫切。
在国际知名酒店营运集团林立的澳门,款待(hospitality)是出得起钱的人方能享受到的「服务」。但真正的待客之道,是把路过的陌生人当成朋友,让之宾至如归。在人生路途上,把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上所遇到的人──尤其是被主流社会所轻慢的人──视为朋友,就像耶稣愿与罪人同台食饭一样。面对着所有带着真诚而相遇的人,我们不因其社会地位而厚此薄彼,都敞开心扉,彼此关心。这样,我们就可像那富有妇人一样,得到上主的眷顾。毕竟,我们对人大方,天主也对我们大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