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显祖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极重要的剧作家, 生于公元1550年(明嘉靖29年),逝世于1616年(明万历44年),刚巧与西方的剧作界钜子莎士比亚同年逝世,2016年适逢为两人逝世400周年; 汤显祖虽然毕生未曾离开中国,但其诗作及剧作中,却不乏对西方生活文化及天主教教义的关注,值得向读者介绍。
汤显祖,字义仍,号海若,(又作“海若士”或“若士”,)江西临川人。一生的剧作及诗作甚丰,中国戏曲界通常将他的《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紫钗记》,合称为《临川四梦》。
《牡丹亭》中的十六世纪澳门风情
汤显祖在1598年写成的《牡丹亭》,共长55幕,目前笔者所知最早指出其剧中提及澳门的欧洲事物者,中西方学者各有一位。南京大学已故徐朔方教授在1979年12月写成“汤显祖和利玛窦”一文(收录于其着《论汤显祖及其他》(1983));长居澳门的已故耶稣会士潘日明神父(Benjamin Videira, SJ),1987年以葡文写成的Os Extremos Conciliam-se一书(中译为《殊途同归》),其中第13章详大篇幅谈及汤显祖对澳门的描写。
汤显祖于1583年中进士,出任南京太常寺博士和礼部主事。1591年3月间,上奏著名的《论辅臣科臣疏》,名义上是呈给万历皇帝,实际上是写给全体官员看,因为万历帝实际上以“不上朝”闻名于天下。
这篇奏疏,得罪了当时的权贵,出于报复, 以申时行为首的权贵以“假借国事攻击元辅”的罪名,将汤显祖远谪广东西端雷州半岛的徐闻, 降职为典狱的小吏。
汤显祖于1591年9月启程从临川前往徐闻,11 月初经广州直抵香山县澳门。当时澳门已自1557 年成为葡萄牙人居留地。
学术界目前公认汤显祖论及澳门的诗作有四首,原诗收录在汤显祖《玉茗堂诗第六卷》,以下是“听香山译者(二首)”:
(一) 占城十日过交栏,十二帆飞看熘还;
握粟定留三佛国,采香长傍九洲山。
(二) 花面蛮姬十五强,蔷薇露水拂朝妆;
尽头西海新生月,口出东林倒挂香。
“香山澳”是澳门其中一个古名,汤显祖的剧作及诗中分别称为香澳、香山、香山奥、香山岙等等,都同样是指澳门。“香山译者”,指澳门葡萄牙商人的翻译,在汤显祖的剧作中用了“通事”这个名称。汤显祖透过自身的观察以及翻译者的讲解,颇能掌握澳门当时的概况。
据前辈黄鸿钊先生分析,第一首诗记述翻译介绍香料贸易实况。当时澳门在海外进行贸易的区域,包括越南的占城、马来半岛西岸的九洲山、印尼的格兰岛(交栏)和苏门答腊岛的三佛齐、花面国,印度洋上的熘还岛,直至西海一带。
然而,“花面蛮姬”一句,黄鸿钊引伸到汤显祖透过翻译而了解“花面国”女子的情况,似乎不易成立。以该诗的第二、三、四句来看,其他学者认为是描写澳门的葡裔少女,可能性大得多;为此,邹自振先生亦在其《汤显祖综论》书中称这诗为“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无疑是描写西津少女诸诗中最早的一首。”(页319)
澳门商人有没有涉及鸦片买卖?
汤显祖另一首关于采香的诗,是“香山验香所采香口号”,全诗如下:
不绝如丝戏海龙,大鱼春涨吐芙蓉;
千金一片浑闲事,愿得为云护九重。
但对于这首诗,目前存在较大争议。徐朔方教授认为:“此诗反映明朝皇帝在澳门采购鸦片(琪按:当时人通称的阿芙蓉即opium, 葡文作ȯpio)的事实。当时航路受季风限制,由印度和马六甲东来的船舶都在春夏两季到达,所以说‘春涨’。《口号》的结束二句显然是诗人对皇帝的极为委婉的讽喻。”而黄鸿钊则认为,“该诗主要是写明朝政府采购龙涎香的事,似与鸦片输入并无关系。”
在两说当中,笔者比较认同徐朔方前辈的分析,万历皇帝是“一个沉迷于酒色,25年不曾上朝的鸦片烟瘾君子。”(参阅拙作《谁主沉浮》,页17)一直为历史家所慨叹;汤显祖讽刺他的诗句,已算是十分客气了。
汤显祖另一诗写澳门葡萄牙及欧籍商人的生活,即以下这一首“香岙逢贾胡”:
不住田园不树桑,珴珂衣锦下云樯;
明珠海上传星气,白玉河边看月光。
诗中写出澳门这个中西交通商埠的欧籍人士的生活,他们不必务农,透过海洋贸易的收入, 而享受优悠的生活;他们亦向往中国人所从不热衷的“夜生活”。
《牡丹亭》第21幕的传教士及教堂
《牡丹亭》第6幕《怅眺》、第21幕《谒遇》、第22幕《旅寄》,均提到澳门(剧中称“香山奥”或“香山岙”)。尤其是《谒遇》一幕,更是以澳门作为背景演绎故事情节。第6幕《怅眺》以主角柳梦梅与另一位穷书生韩子才的对话作伏线:
(韩子才)老兄可知?有个钦差识宝中郎苗老先生,到是个知趣人。今秋任满,例于香山屿多宝寺中赛宝。那时一往何如?(柳梦梅)领教。
就这样,柳梦梅专程于三年一次的“赛宝”活动中去“巧遇”钦差苗舜宾,剧情发展自然少不了各种奇珍异宝的介绍。汤显祖在此处理复杂的大型场面,安排了一系列神职人员、中国官员、翻译人员(剧中称为“通事”)、葡萄牙及海外的商人一一出镜,是难得一见的中外交流盛会。
潘日明神父提到,“在第21幕里,他(汤显祖)以传教士建造的教堂为舞台,”所称的应是指剧本中一位老僧人上场唱:一领破袈裟,香山岙里巴,……小僧广州府香山多宝寺一个主持。这寺原是番鬼们建造。
中国不少学者都指出“岙里巴”及“多宝寺”都是指大三巴圣堂。剧中“番鬼”是指以葡萄牙人为主的所有欧洲人。汤显祖笔下的“老僧人”,实在是一位“老神父”。
潘日明神父又提到, “通过男主角柳梦梅周游澳门生动描写了当地风土人情。汤显祖借柳梦梅之口告诉我们,翻译取用外国人名字,在剧中名为“伽剌喇”,潘日明神父考证出这是来自葡文“Galileu”,即中文常见的“加里略”。汤显祖在剧中透过以下对话,说是宝物的来源国:
(柳梦梅)禀问老大人(钦差苗舜宾),这宝来路多远?(苗舜宾)有远三万里的,至少也有一万多程。
潘日明神父细心换算指出,“他(汤显祖) 提到商人们远航15000公里又5000公里(笔者按: 一公里等于二华里)之后才到达澳门,这恰好是澳门同里斯本和果阿之间的距离。”
动人的大三巴圣堂礼仪场景
最后,笔者想提出一项较受前辈学者忽略的细节:汤显祖在剧中写了曲牌为〔亭前柳〕的这首诗:
三宝唱三多,七宝妙无过。庄严成世界,光彩遍娑婆。
邵海清前辈将此诗解释为出自佛教《大般若经》,但笔者绝不能认同。正确的理解应是,汤显祖用了佛教的一些既有名词,来表述他对这刚刚认识的天主教礼仪。对此,邹自振前辈亦有相近的理解,“汤显祖通过剧中华丽的唱词,描绘香山岙和多宝寺的多姿多彩。”(页320)
目前不少中国大陆的学者都认同“三宝”是指“大三巴”,即圣保禄大教堂。(琪按:葡文作Säo Paulo)笔者认为,第21幕既以“大三巴”为背景之下,而且在本诗唱出之前,汤显祖写“内鸣钟(圣堂传出钟声),净(指苗舜宾) 礼拜介(作祈祷姿势),”这就是指弥撒开始, 因此,“三多”应是指拉丁文弥撒的“Sanctus, Sanctus, Sanctus”,即中文的“圣、圣、圣”。
再进一步,“七宝妙无过”应是指当地神职人员向汤显祖介绍的天主教七件圣事,汤显祖感到意义深奥;“庄严成世界,光彩遍娑婆”,前一句指大三巴教堂的礼仪中的宁静气氛,后一句赞美教堂彩色玻璃的美丽光影。
这也许是在中国传统文学作品中最早提及天主教礼仪的罕有而珍贵的例子。
参考书目:
- 黄鸿钊,2012,《汤显祖笔下的澳门历史》,《澳门杂志》网页,2012年3月19日。
- 邹自振,2001,《汤显祖综论》,成都,巴蜀书社。
- 邵海清校注,2000,《牡丹享 汤显祖着》,香港, 海啸出版事业有限公司。
- 林瑞琪,1999,《谁主沉浮》,香港,圣神研究中心。
- 潘日明神父着,苏勤译,1992,《殊途同归》,澳门,澳门文化司署。
- 徐朔方,1983,《论汤显祖及其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