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说过:一个人不能两次把脚踏进同一条河里。希腊哲学大师的话道出了一个真相:我们自己和生活的世界每时每刻都处在千变万化中。不管是人自己,还是我们所生活的世界,一直都处在一个动态的过程里。也就是说不仅我们自己因生活经历不同而被世界影响,而世界也在我们的行动中被再次定义和塑造,这都表明双方的互相影响和互留痕迹。“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时光荏苒,岁月变迁,穿越在时间之流中的生命之舟,以着不可更改的速度向着另外一个尽头疾驰而去。这期间,我们感悟生命的美好,也滴下了“无法再如从前”的热泪,祭奠穿越过程中我们随风飘散的生命扉页。
有时候我们存留心底的对于人和世界的纯真及信任,也会被岁月的风沙带走,磨平。于是有诗人感叹说“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似乎是说人们之间最美好的就是初次见面,那个时候没有什么利益冲突和偏见,也无所奢求,更无所期许,面对面的瞬间,惊鸿一掠,一切仿佛都是那么艳丽震颤;等到进一步了解后,友谊似乎就很难再返回到从前,而一旦发现对方的缺点并生厌恶心后,马上就露出了人情纸薄,世态炎凉的势力及功利,如此的人际关系,好似被丢弃一边的画扇,如秋风一样凄凉的爱和情感,成大江东去水,永不可再回归。
其实圣经从头到尾也在透视人际关系的一种堕落和修复。也在谈我们所生存环境的变迁和我们自己对这种变迁的主观接受及修复能力。在伊甸园中,天与人、人与人及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和谐的,圆融的,不分彼此的,是“只如初见一般“。后来亚当和厄娃因为违背了神的话语,犯下了自私、自大的错误而被驱逐出伊甸园后,展现在男女双方之间的关系随之也受到污染和牵连,他们之间开始互相埋怨,互相不再信任;而这时人与神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也趋向于欺瞒和破裂。
随着延伸在圣经作者笔下的诸多人物形象的逐一出现,他们身上也都带着这种欺瞒和破裂,比如亚伯郎(对埃及法老说其妻是其妹)、雅各伯(与其母联合欺骗了其父的祝福)、梅瑟(抱怨天主)、三松(贪恋培肋舍特女子)、撒乌耳(对天主不忠)、达味(为了美貌的巴特舍巴而将其夫杀害)、撒罗满(跟随外邦公主背弃以色列的天主)等,不仅旧约人物是这样,新约人物性格也体现了这种欺瞒和破裂,比如展现在伯多禄、多默和犹大等门徒身上的品质。
唯独耶稣的身上没有这种欺瞒和破裂。他不仅没有,还极力用自己的爱去除门徒们彼此之间的欺瞒和破裂,而耶稣的教导也恰恰是要人们努力重建彼此信任的关系,重新回到人与人之间满怀敬重和欣赏的美好天堂,换句话来说,耶稣所倡导的人与人之间的理想友谊应该是“人生可以只如初见”,或者达成“人生永远只如初见”。
当门徒因为争论谁最大时,耶稣告诉他们最大的要变成最小的,服侍他人才能使人尊贵,也就是要去除我们对待他人的分别心,去除等级观念,家长里短,品头论足,而将自己放在最低的位置,对待世界和他人,奉献出质朴和协助的爱之精神。
当门徒们不信任的时候,耶稣没有责怪,而是耐心地等待他们每个人跨越自己设置的自私、恐惧门槛,重建成熟的内心世界。
耶稣告诉人们要变成像小孩子一样,方能进入天国。
耶稣再次接纳了曾经三次背叛自己的门徒伯多禄,使他成为建立教会的有力磐石、工具和宗徒。
耶稣的这些行为旨在修复人与人之间的碎裂关系,修复人与自身之间的矛盾和仇恨。
人生可以只如初见,如果我们可以从内到外地依照基督的生命而再生和重生,我们不仅可以建筑整合的自己,同时我们看世界和他人的眼睛也不再惹是生非,恩仇相加,而是满怀情意、谢恩和真纯。
其实我们的古人也很懂得人与人之间信任及美好的知己关系是多么令人羡慕:“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很多这样的古词,在豪爽和豪迈的情感抒发里,我们感受了人与人之间的浩然正气及可以震动天地的君子情谊。
人生可以只如初见,如果我们在穿越生活的过程中,不断回归纯真的自己,并跟随基督的道路和生命,重建已经疏离的人际关系和天人关系,去为天地间增加一块心灵的净土。那么不论岁月如何变迁,我们如何疲倦老去,我们看自己、看世界的方式及内容永远会是那么新鲜生动,不染尘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