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 言
过去的二十世纪可说是一个不平凡的世纪,世界格局的转变,经济文化的发展和变化,也带动天主教会自身的不断反省和革新。一九六二-----一九六五年梵蒂冈第二次大公会议的召开,犹如为教会打开一扇天窗,使天主圣神伴随新鲜的空气一同进入教会之内。此次大公会议的精神之一-----建设地方教会的提出,促使普世教会走上新的发展方向,从而全球教会呈现出一派蓬勃发展的景象。中国教会藉圣神的德能,并在圣神的指引下也朝着一个充满生机活力的地方教会发展。 今就一名修生之身份,对中国地方天主教会的建设做一反省,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教会的缩影----地方教会 中国教会------由传教区转向地方教会 如何建设中国地方教会 教会的缩影----地方教会
我们信仰的教会是至一、 至圣、 至公、 从宗徒传下来的,由耶稣基督亲自建立的圣教会。今天,圣教会的存在,就体现在以伯多禄为首并领导下彼此共融的地方教会中。也就是说,地方教会是普世教会的一个缩影。我们既追随梵二精神---建设地方教会为己任,正如《亚洲主教会议宣言》(1974年)所说:“我们目前传扬福音的基本焦点,在于建设起真正的地方教会。”那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是地方教会?
何谓地方教会? “地方教会”一词(Local Church), 即指普世教会在某个地方的可见部分。由宏观讲,可指一个地区(如东方教会地区),或国家、文化的领域(如中国教会),或次文化区域(如山东教会);由中观讲,可指个别教区(如北京教区、济南教区);由微观讲,可指地方团体(常指堂区)。为此天主教法典给出一清晰的定义(他没有用地方教会之名称):“个别教会”(Particular),系由之并在其内存的统一而唯一的天主教会,其中首要者为教区,与此类似者有自治监督区,自治会院区,宗座代牧区及宗座监牧区,以及固定建立的宗座署理区。”(CIC368)
圣经中的地方教会 地方教会并非梵二大公会议的发明,而是教会自创建初期便已存在。翻开圣经我们便可找到三个具有代表性的地方教会: 第一个是在巴列斯坦地区的耶路撒冷教会,他可说是教会的发源地,外邦人经过洗礼加入教会并完全属于基督,在组织上,耶路撒冷教会以十二宗徒为中心,所有天主子民围绕其间,教友们经常聚会,举行分饼礼,并大胆地向当地的犹太人和外邦人宣讲天国的来临。 第二个是叙利亚的安提约基雅教会,因圣神的临在,教友们热诚地宣讲基督的福音,引领外邦人士接受洗礼。此团体最先被称谓“基督徒”的团体,在组织上他们的领导人是先知和导师,又设有监督之职以管理和发展传教事业,是一个真正面向外邦人传教的团体。他们的聚会表达出外邦人同犹太人同为一个教会、同为基督的奥体、同为天主的儿女。 还有一个就是格林多教会,她由圣保禄宗徒亲自建立。天主圣神充满整个格林多教会,并赏给信友不同的神恩,在圣事礼仪中勉励表达教会团体在行动中的团结,她们的一切行动都是在天主圣神的引导下进行的。 此外,还有圣若望宗徒在《末世录》所提及的七个教会都是教会初期的地方教会。可以看出基督教会建立的一体性和多元性,各地方教会都是以基督为头,各为其肢体的基督奥体。
梵二文献中的地方教会 在梵二大公会议制订的十六个文献中,有二十四次之多用到“个别教会”一词,其中十二次是指各教区而言。另外八次用“地方教会”一词。《传教工作法令》对地方教会的描述是:“已经深入社会生活的,而与当地文化相当和谐的,分享相当稳固基础的”而如此能在本地文化中承行教会使命的信友团体。对地方教会形成过程这样说道:“天主上智的安排,使宗徒们及其继承者,在各地建立了不同的教会。这些教会许多世纪以来,各自有系统地联结在若干集团中。他们除了保持信仰的统一及整个教会天定的唯一制度之外,享有其特有的纪律、特有的礼仪习惯、特有的神学与神修遗产……… 各地方教会共趋统一地这种差别性,清楚地显示出永不分离的教会大公性。”(LG23)
地方教会与普世教会的关系 地方教会是教会本身具体地、地方性地降生及实现。 她的职能就是要在本地教会所处的环境中,将基督的福音以最恰当的方式活出来。可见没有活力充沛的地方教会,就没有活生生的普世教会;没有普世教会的服务帮助,也没有富于活力的地方教会;普世教会与地方教会是基督教会相辅相成的两面。 地方教会与普世教会二者的关系如此的密切,那么作为普世教会的成员,基督奥体的肢体-----中国教会又是如何建设和发展的呢?
中国----由传教区到地方教会 回顾历史,天主教曾四次较大规模地传入中国。自唐代迄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但直到十六----十七世纪明清之际,天主教再次掀起对中国传播的高潮时,天主教才算在东方这片具有二千多年文明古国的大地上扎根生长。这一切的成功应归功于耶稣会士利玛窦和他的传教方式。他深感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影响,以及文化差异对理解天主教教义所造产的巨大障碍,从开始便刻苦研习中国经籍,利用儒家经典中关于“天”、“上帝”、“神”等概念,来论证天主教会至上神的存在,并顺应中国传统文化和祀礼、祭祖等传统礼仪和社会习俗来传教。虽然后来因此发生“礼仪之争”,但天主教会总还是在中国扎根了。纵观利玛窦所做努力及所采取的方法,无疑正是建设中国地方教会。地方教会的建设使中国固有的文化道德同天主的真理熔贯为一,正如于斌主教所说:“中国基督化,基督中国化。”
(一)“中国教会本地化”之误解 教会随时间的车轮一同驶进新世纪的大门,提倡本地教会的声浪也一天高过一天,讨论建设地方教会的文章也一天多似一天。中国教会自开放建设地方教会已有十几年的时间,可直到今天有人还在问:“为什么要教会本地化?”“礼仪为什么要改为中文的模式?”等等。 其实这个问题至今存在的原因正是对建设地方教会的错误认识所致。圣经及教会的教导都已说明:教会自初本都是地方教会,一切教会本来都是在本地文化中成长,吸取本地的文化思想而发展壮大。无论是远自圣徒时代的“耶路撒冷教会”、“安提约基雅教会”、“格林多教会”甚或今天的法国教会、香港教会,都不无一不是“地方教会”。 对中国教会本地化建设的误解大致有两种: 1.有人说建设“中国本地教会”加上“中国”这个名词似乎是提倡国家主义。他们认为教会既然具有大公性、普世性、且是由国外传来,如今搞中国地方教会的建设必会影响中国教会与普世教会的共融。 2.对“地方教会的建设”有人认为把本地的文化思想、民族思想、风土人情也溶为教会的礼仪中,这是把天主教的道理和原有的圣事礼仪改了,失去了原有教会的本质。 对以上两种错误的免除,不妨引用若十二:23来解释一下:“一粒麦子必须死了才能结出许多子粒来”耶稣基督建立的教会就好比是一粒麦种,随意播种在任何地方都能发芽成长。不过有两种情况应当注意:第一,种子必须落在地里,能够吸收土地里的肥料和水分;第二,必须种子腐烂,才能长出幼苗,结出果实。因此,我们从此比喻可以知道,教会提倡本地化建设是教会自身发展的需要,并非是在提倡什么国家主义,搞教会的分裂。在建设本地教会的同时,因着所处的地域、民族的别,不能不产生具有当地文化色彩的教会。从初期教会的发展来看,基督的教会本身就是有一种无地不生的精神。信仰的种子无论落在何地、何民族、何文化之中,都能汲取这快地域、民族文化、思想、道德及风土人情的养料,而成为这一地域、这一民族的“土特产”。 可惜无处不宜的天主教会,在到达中国的百年历史中,至今还未真正地与中国的文化思想相结合,还是用西洋的---风俗—文化—思想来浇灌和培壅。所以,梵二大公会议精神还未落实在中国教会之时,我们的教会被人称谓“洋教”、“外国教”。试想:谁听到过有人骂佛教为“洋教”呢?原因何在?这些足以证明中国教会的确需要向本地化的地方教会方向发展。
(二)建设中国地方教会的意义 地方教会就应具有地方色彩,中国教会需要向何方向发展才是真正的中国的本色教会?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中国教会本地化的意义,并不是让一个洋教会穿上中国的服装,或复古到中国的古书、古董、古画和古音乐之中。中国地方教会的建设是要改造充满西洋化的教会成为适合中华民族性的中国教会,我们所要建设的中国地方教会仍是基督的教会,从宗徒传下来的教会,是在困难迫害中为信仰作证、为主基督勇于殉道的教会;决不是分裂的教会,决不是争权好战的教会,决不是自满自足处处自以为是的教会。 总之一句话,建设中国地方教会就是要把基督讯息的核心及受苦死亡并复活的奥迹,作为建设中国地方教会的本质,及永不凋竭的活泉和能源。这样建设的教会决不会动摇我们所宣信的基督教会的真理,而是使中国的固有文化与基督教会的真理融合为一,使基督的教会更合乎中华民族的文化、思想、道德、经济及民情风俗,使中国进入基督之内,基督溶于中国教会之中。
(三)神学反省 地方教会的建设也正是本地化神学之完善,其动力就是耶稣基督的降生奥迹,为此我们在此做一神学反省: 1.“本地化”其字源上In—Carnation的意义就是:进入肉身成为肉身。天主圣子降生为人,取得肉身,成为可触及的具体的“福音”,因而,圣子的降生可以为今日的地方教会之建设提供最完美的模式。就如在历史中,降生成人的天主圣子在纳匝肋成长,学习本地的文化、语言,适应犹太当时的社会风俗、经济、政治环境。同样,地方教会也该如同耶稣基督一样整个地、密切地降生到当地文化中;也像基督一样,把救赎的福音以属当地文化的方式带给属于这个文化中的人。 2.另一方面,每个孩子对自己本地文化的学习,必是通过家庭及社会的 协助而慢慢学习地。可见,生活成长的环境也是主动的,就如当日玛利亚为她的新生儿---耶稣基督“裹上襁褓”,今天各地区文化如同一位母亲一样用“襁褓”把“降生的福音”用本地化裹起来,让婴儿在这新文化中舒适地、自由地成长。所以本色教会的建设是各地方教会全体天主子民的责任,别的一切只能是援助。 3.因为每个地方教会都是唯一的基督教会临在和行动的所在,因此也是整个基督奥体在具体情况下的实现。由此看来每个地方教会的建设不仅是为自己的益处,也是为别的教会的益处。可以说,整个普世教会都会由一个地方教会的完善得到滋养。更由于本地化教会的建设,教会越显扬出她是一个教会,一个在单一中充满着多元化,而多元化又无埙于单一的团体。 总结以上,本地教会建设是使教会更成为教会的因素,是普世教会赖以生长、硕壮地泉源,那么如何建设中国的地方教会呢?
如何建设中国地方教会
建设中国地方教会是中国教会的使命,同时更是每个生活在中华大地上的五百多万信友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近年来全国各教区都已掀起建设地方教会的高潮,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其也存在很多的问题。那么如何才能把中国教会建设成理想中的符合梵二精神的地方教会呢? 首先我们要明确构成地方教会的三个条件,然后再从整体的、具体的、逐步的取用适当的方法和步骤逐渐的完善中国地方教会。
构成地方教会的三个条件 根据梵二大公会议《教会传教工作法令》第19号,地方教会是:“深入社会生活和当地文化相和谐,并享有相当地稳固基础。”可见教会必须具有一种大公精神,且此种精神要深入社会生活之中,包括政治、经济、教育、文化、道德等等的区域。由此我们得知教会,尤其是地方教会,决不是站立在社会边缘之上,而是要深入当地社会中;深入当地人民的生活中,使本地居民的生活达至基督化的境界。这就是构成地方教会的首要条件,既是使教会真正地进入人类生活,并影响生活,改变本地的生活模式。 构成地方教会的第二个条件就是要使教会与当地文化密切结合,做到教会的组织、礼仪、教义讲授等方面都做到运用当地的文化来表达出。此“文化”并非指狭义的哲学、艺术、文学等领域,而是整个的民族思想的境界,使基督的精神熔入本地文化中并使之合为一体。如:耶路撒冷教会、格林多教会等。 教会是基督的奥体,也是由人组成的社会团体,所以构成地方教会的第三个条件应由本地信友出发,在这些信友中培育产生具有领导才能的人来协助司铎对本地教会的物质、经济、福传等方面进行管理,因为吸收本地信友的支持,才是建设地方教会的坚实的基础。 具备以上三个条件,就如建筑楼房,先要打好坚固基础,然后在此基础上添砖加瓦,运用不同的技巧、方式建造一座美丽宏伟的大厦。下面让我们再来探讨建设中国地方教会的几种具体方法。
建设中国地方教会的方法 每个地方教会都处在一个特定的外部环境之中,要建设本地教会就要由本地文化出发。处于中国特定文化、国情之中的中国地方教会应从何着手建设呢?在此总结一下实践方法: 1.“立地以上承天,承天道以隆人”这是中国文化对宗教的基本态度,深受中国文化思想影响的国人认为当人达到至诚的境界时,也就可达到天人合一,以赞天地之化育的最高境界。所以第一种方法就是要按中国的本土文化,去提升“人”在宗教中的角色和地位,重新肯定宗教为人的得救、为人的生活、为人的升华而存在的角色。这样的方式决非让人去崇拜“自我”,而失去对天主的信仰,相反正是让人在信仰的基础上,努力投入生活,投入社会之中,去以基督的精神、福音的教导充实社会,建设自己的本地教会。 2.中国的传统和文化必须受到尊敬,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所处的具体环境必须获得关注,中国的教友也必须以自己原本认同的方式去履行一个教友的责任,也就是在所处的文化环境中去实施自领洗中所获得司祭、君王、先知三重职务。另外要让教友以自己熟悉的语言、思想、文化和象征去表达自己的宗教感情,藉此向自己的同胞及父老乡亲用他们同样熟悉的传统和文化宣传福音的喜讯。这喜讯其实早已潜藏在“那些在福音尚未传给我们人民之前,天主亲手种植在我们古老文化中的种子”之中。(一九七八年亚洲主教协会第二届全体代表大会声明,11号) 中国的文化尤其要应用到教会的礼仪生活之中。按梵二“礼仪宪章”的教导,地方教会有责任在无损礼仪完整的前提下,要尽量使礼仪富于本地文化的色彩和情感。这一点中国教会改革最快最大的就是弥撒圣祭,语言用中文,连祭衣也出现富有中国特色的式样,同时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弥撒圣祭中插入当地的文化风俗。例如:奉献礼品时用自己民族的方式来奉献。这些都让每个教友在受到圣言、圣体滋养之余,也能感受到自己固有文化形态。 3.第三点我认为应是加强修院教育,因为在建设地方教会中起主导作用的是神职人员,而修院正是陶成司铎的地方。所以在修院中应加强修生对中国文化和地方教会的认识和理解,不只是接触中国文化的表皮,认为会用中文行圣事、做弥撒就是本地化教会了。要培养修生认识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将来能运用中国文化的精髓、特点去弥补基督文化中的不足之处。 4.另外要编订一套适应中国人的慕道课程,教友的增加才是教会的壮大。利用在各地教会举办培训班、慕道班的经验,总结出能运用本地文化所能表达出基督的讯息以是试用于本地人熟悉的思想方式的慕道课程。同时也要发动教友的传教能力,让他们的使命和责任充分地发挥和运用,使地方教会逐渐地壮大稳固。 5.最后一点就是教会当局(地方教会主管)要对本地教会发展中的各种建议和创新的精神,要给予接纳和鼓励;对成功的部分要大胆的推广及应用,这样才能更加推动地方教会的建设和发展。 建设中国地方教会的方法很多很多,每个地方教会都有自己的方法和模式,但一切都要基于福音的精神和教会的教导,并以发展和建设至一、至圣、至公、从宗徒传下来的天主教会为前提。
总 结
以上是我们将中国天主教在过去二十年间,对于地方教会建设所从事的努力作了简单反省,又对中国地方教会建设提出一些方法,行文中挂一漏万在所难免。我们可以发现,对于本地化教会的概念,每位信友认识的内含都不同。对本地文化的认识与认同也相差甚远,在理论与实践之间尚有一段不小的鸿沟。 中国教会的“本位化”建设复杂的因素很多,虽然中国教会近几年来致力于本地化教会的建设,但是西方文化的色彩仍在。我们的进步虽然有目共睹,但若有人说我们的教会还有“洋”味,我们也难以矢口否认。 今天中国的文化在不停的变化中,从农村到都市;农业到工业;小企业到大企业等等,在此文化的变迁中到处呈现不稳定:一方面,力求恢复传统,保持古人优良传统思想;另一方面,世界经济的发展造成人类生活意识的转变,从而形成新的团体生活方式,这就造成一个新的中国文化。因此,中国地方教会建设的工作是双重的。它既要使自身的西方色彩同化于中国,同时它又要合乎时代的变迁,就是“本位化”对于现代的中国发展的问题。如何进行此项工作?我们正在摸索中,尽管如此,广大教友仍需奋力而为,希望有朝一日,中国教会建成完善的地方教会:他的礼仪、教义、管理都能适应现代中国的文化思想形态,同时,将来“本位化”的中国教会又能广传福音,使现代中国思想形态改变为基督文化。那时,教会内的人不再受双重人格之苦,因为他或是在社会中,或是在教会内,一样是地地道道的中国人。同时,基督的福音深深影响现代中国思想形态,使中国文化提升为基督文化,真正做到“中国,基督化;基督,中国化。” 跨入新世纪的大门,放眼中国教会的未来发展,前途一片生机与希望。在中国地方教会建设的车轮刚刚刚启动的时刻,让我中华信友齐心协力在天主圣神的引导与光照下,去积极建设中华民族的地方教会,把基督的福音传遍中华大地! 2001.5.18. 中国天主教神哲院
参考资料: 1.《神学辞典》………辅仁神学著作编译会 上海 光启社出版/发行 1999年6月第一版 2.《神学论集》第33、50、71、84、111集……辅 仁大学附设神学院编 光启出版社发行 3.《汉语神学选编》………内部资料 4.《本色之探》………张西平 卓新平编 中国广 播电视出版社 1999年4月 第一版 5.梵二文献之《教会传教工作法令》 6.《天主教法典》………中文版 7.《圣经》………思高圣经学会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