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体 二十世纪可说是世俗人本主义以及技术发展的高峰,在万年的人生历史发展中,人类有权利控制他的环境,制造经济的富裕,成立全球的科技通讯。这世纪也见到两次的世界大战,甚至看到人类在核能战争尔毁灭的可能性,尤其是美国和苏联之间的对立,或者是环境严重的污染。在这世纪末,许多学者已经把它列为“后现代”时期,就是说,对于世俗人本主义的失望,如同西方文化在十七世纪对基督宗教的失望状况相似。 在1962-65年的天主教会,召开了第二届梵谛冈大公会议。这历史性的会议被称为“所有信基督信徒的聚会”、“所有宗教之间的对话”、“对于科学和技术”,民主性的政治结构比较有好感。因此教会为了符合这些理念和原则,应要改正她的机关和工作放向。道明会,如同其他修会和教会机关也在这次的大公会议中积极地参与神学,如同弗罗伦斯、脱勒腾和第一届梵谛冈大公会议。 梵二结束之后,所有的修会和献身团体都要做极大的调整。历代的理想:“回去原始的规律生活现”在变成“回归会祖的精神”去面对"教会在某一个时代和某一个地方的种种挑战。梵二的新教会和福传观念也产生了所谓的“节放神学”,可以减但的解释为天国应在世上实现如同在天上。这种改变给于所有修会很严重的刺激,因此在各地不少司铎和修道的圣召成群地还俗或出会,惊人的数子壤我们想起法国大革命之前的现象。道明男修会人数在这世纪从10.000人减少到7.000人,修女会的状况是更加严重。同时道明会的自我认同野兽到极大的损失,因为以前被列为教会官方思想体系的多玛斯主义已经被毁了,现代的教会也接纳神学思想的多元化。虽然有那么多不吉利的号召,这时代也出现一种修会复兴的活力。 在这世纪的开端,虽然法国所面对的种种政治危机,直到修会正式被政府制止,在这时期,在法国几个会省可说是最有创造性的。1904年的总会议选上一位法籍会士真福雅钦玛利亚.柯弥而(Hyacinth Marie Cormier),那时他是修会总部的总办侍者,之前曾经当任土鲁斯省会长三次。据他所属的会省地耐的传统,柯弥而管制的重点在于修会的灵修生活。因此他的著作,无论是书籍、传记、书信、讲稿以及他的辅导方式不只是深深地影响了省会中的团体和年轻会士,同时也获得许修女团体的敬爱。他曾经写过一封有关修道生活的书信给美国籍的会士,和一些书信有关自由、研读圣经(面对摩登主义所带来的危机),圣召、初学生和读书修生,1907年他准许修会新编研读总则(Ratio Studiorum Generalis)。他最著名的书信应是他写有关 团体生活。在这书信中,他曾说过:“有一些会士住在团体之外,有一些只是稍微主在团体内,一些在住在团体之外,但是另我们安慰喜悦的是海有一些是为团体生活的”。" 在他任内曾经巡查义大利和中欧各会院,同时他也派一些巡查官到期他地区的会省,尤其是在拉丁美洲的几个会省,因为当地会士不好好的度团体生活。 1910年墨西哥道明会被政府制止,如同法国道明会在1903年被制止。波西米亚-奥地利-匈亚利和西西里都复会。开始在葡萄亚恢复修会组织, 1911年在加拿大成立会省(加拿大圣道明会省)。柯弥而同时在罗马创立了著名的天使书院(Collegio Angelicum),在圣撒比那会院重整修会总部。 1904年的总会议规定团体性的默祷以及严守团体生活。1907年的维特堡(Viterbo)总会议,再次加强多玛斯主义 同时规定每周诵念亡者日课(这习俗早在1551年已经开始了)。1910年罗马总会议规定在每一个会省应要设一座清规会院;修会内的礼仪改革,会衣和发型,同时也谴责ed 摩登主义。1913年的(荷兰)温洛(Venlo)总会议要求会士们细心预备宣讲工作,推动团体守斋和团体性的散心活动。这总会议为了实施新的研读计划,也要求出版新课本。1916年柯弥而辞职,同年去世。柯弥而对于修会的规律和研读生活,列下的詹德尔性的传统清规和有规律的研究圣多玛斯深深地影响这世纪的前半部,而获得极大的成果。 第一次世界大战,在1916年一位荷兰会士,路易.戴斯林(Louis Theissling)被选为总会长。他曾在福渥斯总会长任命时,曾经巡查过斯拉夫地区的会省。他是一位有活力的长上,特别关心修回的传教事业和学术生活。他定每逢四年招开总会议,多次巡查各地会省,也使全会的研读内容一律化。1923年他改革修会的礼仪,准许道明第三会新编典规实行,尽力将把道明之家的各支派:如住院第三会和在俗第三会更加接近男修会。从1917年到1918年,戴斯林曾经巡查过美国、古巴、加拿大、日本、台湾、中国、越南、菲律宾,中南美洲(在瓜地马拉巡查时与到大地震)和西班牙(总共十八个月远离罗马总部)。1925年去世。 1926年一位法律和法典博士和玫瑰省会长,文德.嘉西亚.巴略德斯 (Bonaventura Garcia de Paredes)被选上为总会长。由于身体的状况,三年后在1929年向教廷申请辞职1936年西班牙内战中殉道。在他短短的任期内,他创立修会历史协会。 一位法国人继承巴略德斯神父,玛尔定.达议 吉略特(Martin Stanislaus Gillet),他是一位著名的伦理和神修作家。在他任期内,第二届世界大战使修会无法发展。约有百位道明会士在战争中失命,有一些是反抗纳粹主义或是共产主义者。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在匈亚利和波西米亚的共产政府制止。吉略特曾巡查过默西哥、加拿大、美国、菲律宾、越南、日本和欧洲的一些部份。1951年修会在中国被共产党赶出国门,暂时停止修会在中国大陆精华的传教史。在罗马,吉略特将把天使书院迁移到目前的所在地(圣道明圣西斯笃引修女院)把罗马的圣撒比纳会院立为修会总部,而后将把其他修会组织(如“良氏小组”,“会史委员会”、“礼仪委员会”)之办事处迁移到此地。由于战争的因素,他的任期被教廷延长。他虽然思想保守,但他细心地写他的书信,而提到一些重要主题如:多玛斯主义、宣道、道明会神修、玫瑰经等比较保守的主题。他也恢复了柯弥而曾经创立的导师和陶成者学校,1935年准许新编修会研读总计划。他任内中最重要的事件应是出版会宪(1932年)来符合新编的法典,虽然这早在戴斯林任期已经开始,只到这时候才完全编完。他下任之后马上被教宗碧岳十二世封为总主教。 1946年华盛顿总会议,吉略特的继承人是一位著名的西班牙法典家厄马奴尔.苏亚雷(Emmanuel Suarez)。在他任内,他积极在拉丁美洲各地傅教,和加强已经存在的省会。这些会省面对许多极大障碍如:稀少的当地圣召,殖民时期所留下的产地和财产、以及政府官方的反教会主义如默西哥。 在1953年他 (以及之后的总会长) 必须要面对来自法国的新潮流:所谓的的“司铎工人运动”和“新神学运动”(Nouvelle Theologique),加上教廷要修改本会地方上司选举方式计划的威胁:1950年的澳洲-新西兰会省(圣母升天会省),1952年在巴西会省(圣多玛斯会省),和1953年在瑞士(圣母报喜会省)。总而言之,大战之后,修会在各地迅速的发展。不幸,苏亚雷在南法巡查实在一个车祸中逝世。 一位巨大的爱尔兰会士,弥格尔.布郎(Michael Browne),多年教廷神学顾问和一位神学保守者在 1955年被选为总会长;之后1962,教廷封他为枢机主教。在他任期后,修会已经恢复了比利时、默西哥和葡萄亚会省;修会在梵二前夕总共有39个会省。布郎由安尼瑟多.弗南德斯 (Aniceto Fernandez)继承。 弗南德斯(卒于1981年)曾经在撒拉曼卡修学,1926年在马德里中央大学获得自然科学硕士学位;从1950一直到1958年在罗马的天使大学教过自然科学和宇宙论。他被选为西班牙省会长,而后在1962年被选为总会长。在他的任内,他创立越南会省(殉道之后会省)(1967年)和菲律宾会省(无染原罪始胎会省)(1971年),之前他也创立中非(1963年) 和南非(1968年)总会区。他向教廷获得天使书院升为宗座大学。他参加第二届梵谛冈大公会议。 个性较保守的弗南德斯,必须要带领整个修会面领大公会议所列下的种种改变以及之后大批会士离开修会和还俗的悲惨事实。但是他以平衡心在1968年在美国的森林河(River Forest)总会议,重修会宪。道明第三会的典规,虽然早在1964年已经改编但是由于梵二新神学观,必须重写。1968年之后,道明女修会也开始修改会宪团体的的漫长道路。其实这状况不只是在修会内而发生的,实际上这是整个梵二后教会的状况。1876年道明男修会有3.474位,在1910年,有4.472;在1949年有7.661;在1963年升到10.150位。在1984年只剩下7.112。大部会省都有很少数的初学生入会。约在1975年将近有一千位司铎还俗。 文生.德奎农(Vincent de Couesnongle),在1974年在阿尔格圣母(Madonna dell’Arco)(那布列斯)总会议被选为总会长,他任期也改为九年任。这位出生于布列塔尼(Brittany)地区的法国会士,曾当弗南德斯总会长学术工作总佐,他不断地巡查全世界的个会省,在这困难和变化的时期不断地鼓励,让会士们面对种种危机去盼望一个充满希望的未来。他也积极地推动传教事业,使区会开始偏向本地圣召,而更加的参与修会的行政生活1977年在菲律宾的奎松市(Quezon City)总会议中。他也重视恢复修会的学术活力,由于多玛斯主义的下坡加上整个修会趋向在于放弃或关闭省会立的研读中心而偏向在大学里研读或进修。面对这些现象,他准许每一个会省所列的新研读计划,以及给所有会士的“延续培育”新政策。同时也将把原始的“会院讲师”的任务变成负责每一个会院或会所的研读计划。在他们任内修会也提倡一个新的传教方式:强调和鼓励利用巴多禄茂.嘉禄茂的精神和方式宣讲社会正义。藉着德奎农的榜样,梵二所提倡的共融精神在修会内开始兴盛,而融洽地符合修会原始的友谊理念。1983年德国华德堡(Walberburg)的总会议,修会列下四大优先来指定修会的未来:1)在一个非基督信仰的世界宣道;2)向异教者福传;3)社会正义;4)利用大众媒体作为传教的用具。 1983年在罗马召开的总会议立下会史的一个新式代,因为在这选举总会议中,传教会区都能够直接参加,因此来自传教地区参加的人数超过欧洲会士。在总会议中,首先选上来自南非的雅博.诺兰(Albert Nolan)。但是诺兰向全体要求饶他,由于他在南非积极投入黑种人的解放运动,因此无法接受任职。因此全体又选上爱尔兰省会长达米盎.路易.贝尔恩(Damian Aloysius Byrne)。这位总会长一生在拉丁美洲传教,因此修会长上如一种巴罗克式的教廷官员样式已经消失 研读 教宗良十三世曾经委任修会,以多玛斯主义为原则来重整天主教教育体系的特殊使命。直到梵二前夕(1962年),虽然遇到种种错则和障碍,这任务修会很成功地去实现。最初部的障碍是要恢复阿奎诺正统的学说,避免传统的扭曲、偏见以及它历史和思想的过程。我们知道,耶稣会也有它独特的多玛斯主义体系,这是来自会祖圣依纳爵本身以及这修会在多玛斯主义的复兴之角色,而很强烈地受到他们修会大师方济.苏亚瑞斯(Francisco Suarez)(卒于1617年)的解释。苏亚瑞斯将把多玛斯的亚里斯多德主义和斯高德的柏拉图主义合并在一起。反对这种说法有不少学者如安东宁.杜渼尔慕(Antoninus Dummermuth)(卒于1918年)和诺勃.伯拉多(Norbert Del Prado)(卒于1918年),他们认为多玛斯形上学的中心就是“存在和存有的事实区别”以及“本质的类比”,这几点都是斯高德(Duns Scotus)和苏亚瑞斯(Suarez)的学说所否认的。 教宗碧岳十世(Pius X)批准所谓的“多玛斯主义的二十四条学说”才使这纠纷落幕[1]。其他学者有反摩登主义者如,多玛斯.培杰(Thomas Pegues)[2](卒于1936年)使多玛斯主义更大众化。 需要大排长龙,耐心地等待。青年人在他们的禧年庆典的一周里,所表现出来的对和好圣事的兴趣更是意义非凡。 这学术的复兴也获得当时对于教史的研究由德尼非(Denifle)所开始的;而后由伯铎.曼多内(Pierre Mandonnet)(卒于1936年)而后有玛利.道明.车耐(Dominique Marie Chenu)(1895-1990)和孔迦(Yves Congar)(1904-)一位平信徒德范.杰尔顺(Etienne Gilson)以及他所带领的托伦多(Toronto)宗座书院。 这些学者多年的研究证明阿奎诺的著作不属于当时所谓的‘中世纪融合’的系统,而是一种突破性的种扭转整个基督宗教思想的关键点。从伯拉图的存有主义往亚氏的知识论亚氏知识论;但他也甚至超过亚里斯多德之形上学去了解天主如创造者和存在本身。陈奴和孔嘉认为要研读圣多玛斯以他的历史背景开始探讨的必要性,但这说法当初被罗马禁止由于教会认为他们的学说偏向摩登主义。 当时,许多问题来自不同的地方出现。教宗良十三世(Leo XIII)为了推动多玛斯主义,同时使它能够与新式科学有活泼的交谈和互动,1889年在鲁汶大学创立了哲学高级书院,希望将把圣多玛斯的思想能够更投入现代科学的境界。藉着二位耶稣会士若瑟.马雷夏(Joseph Marechal)和鲁瑟罗(Rousselot),和道明会士安博.盖尔铁(Ambroise Gardeil),他们想在阿奎诺的学说中,寻找一种超越的经验,一种先天的知识,而后如何与康德思想融合,因此这运动使多玛斯主义发展到理想主义。从这进展就出现了所谓的“超性多玛斯主义”(Transcendental Thomism)。这学说可以在卡尔.拉内(Karl Rahner)的著作为代表;另一版是由道明会士道明.玛利亚德培德(Dominique Marie De Petter)(出生于1905年)和他的徒弟厄特瓦.史勒俾(Edward Schillebeeckx)(出生于1914年)所推动的。 当时也有出现种种趋向(都被怀疑为“摩登主义”)来影响正统的士林神学思想偏向“行动哲学”(Philosophy of Action)如勒瑞(Le Roy)和布恋德(Blondel),因此使多玛斯的理性主意更受到打击。 反驳这些趋向的有几位重要的学者如德范.杰尔顺(Etienne Gilson)和雅格.马里旦(Jacques Maritain);二者由道明会士列吉那.卡里谷-赖冈热(Reginald Garrigou Lagrange)(卒于1964年)的支持。卡里谷-赖冈热(如(Marechal)也是对于天主教神秘主义传统有兴趣)。坚持前笛卡尔多玛斯注释者的学说。西班牙会士雅格.拉米瑞(Santiago Ramirez)(卒于1967年),一位著名的圣多玛斯作品的注释家,和加拿大的拉发尔大学(Laval University)由一位曾当过道明初学生的察尔斯.德肯宁 (Richard De Koninck)(卒于1965年)教授负责,虽然都是马里旦(Maritain)和杰尔顺(Gilson)的批评家,他们也积极地推动一种“独造性”的多玛斯主义。 因此这也引起了一种固执心态去排斥比方的注释;例如,卡里谷-赖冈热如何反驳方济.马淋.苏拉(Francisco Marin-Sola)[3](卒于1932年)的说法。 大三个问题是来自学折对于士林哲学之前的思想:圣奥斯定和中西教父的思想,如耶稣会的福费尔(Fourviere),丹内洛(Danielou)和德路霸(Du Lubac),巴塔撒尔,以及胡赛尔(Husserl)之徒弟,(Dietrich von Hildebrand)。孔嘉和其他道明会士他们自己对于教父学的兴趣和学术研究也加入的当时的神学潮流。最后是耶稣会士德日进(Teilhard de Chardin)之发展哲学,虽然包含着斯高德主义的趋向,但也刺激的当时学者更加地碰到现代科学的宇宙观。 这种学术的发展方向也能反射一种更深奥的问题,一时震动了这世纪初期的神学反省,尤其是以历史评论的方式来解释圣经。这是利用纽曼枢机(Newman)对于整体神学的教理发展,这干扰叫做“摩登主义”。教宗圣碧岳十世,一位有牧灵精神的教宗,把这思想看作一种所有异端的总结,因为这学说认为信仰的历史的角度来研究,都是一些象征,在不同的时代,这些象征的意义世随着世代更改的。教宗对于摩登主义的影响在一断时期成功地抵挡着了,但这手段无法消除教会应要面临的历史可靠的问题。 对于圣经学的发展而言,道明会士玛利若瑟.赖冈热(Marie Joseph Lagrange)(卒于1938年)提倡一个比较正统的学术方向。曾在撒拉曼卡和土鲁斯大学教历史和哲学,他被派往维也纳(Vienna)修中东语言,而被委任在耶路撒冷创立第一座圣经学校,而在45年的时间,1892年成立《圣经学刊》(Revue Biblique)。由于他曾被怀疑过偏向摩登主义,1912 年他的作品被教廷列入禁书目录,不准在修道院实用;甚至也不准他公开教书。使他回去耶路撒冷,从事研究新约[4]。在赖刚热多年的研究中他证明了历代的“肢体行的先动”(physical premotion)有多玛斯学说的根据(恩宠争论),因此圣经的灵感与正当使用历史批评的方式是可以配合使用的;这看法早就被教宗良十三世所等待的,之后在教宗碧岳十二世的《天主的感昭》(Divino affante Spiritu)(1943年)提过的;后来有教宗真福若望二十三世(John XIII)整体的发展而被梵二之启示宪章去用。 同样教会论和圣事论发展的合结是由宜伯斯.孔嘉(Yves Congar)和厄瓦特.史雷贝士(Edward Schillebeeckx)二位神学家多年探讨和研究,二位神学家的解释后来被梵二采取。但是当初他们出版他们的学说时,由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引起了多年的争论和惊讶。教宗碧岳十二世(Pius XII)在他的劝谕《人类》(Humani Generis)(1950年)觉得有需要提出警觉,梵二发现以可能迈向一种更公开、更有对话交谈的方向,引许用正确的历史角度去探讨神学,同时末放弃圣多玛斯,因为多玛斯主义还是使神学有一种平衡和有形上学的原则为基础。许多道明会士,如期他修会学者,也都投入大公会的工作,也在会议内的保守派和进步派出席。 大公会议召开之后,修会还是继续这种学术的发展,也配合教廷和主教团如何去淡化一些比较积极的趋向。法国的各会省,都很投入这整个过程,他们都在“1968年的事件”(巴黎大学生运动)的刺激,冲往马克斯主义和解放神学。当时理性神学的进展好像与核能时代的一些社会问题无关。在五十年代神学家如陈努、孔嘉和等人已经投入当时法国所产生的“司铎劳工运动”(priest-worker movement),现在比较年轻的道明会士们要放弃学术工作而投入社会运动工作。直到八十年代我们才看到修会渐渐的稳定一些。 在法国所发生的事在许多方式也反射和影响的其他国家的修会。使修会决定关闭本会的书院和研读中心,而偏向会士接受大众大学的教育:因此这种培育范畴,不要求的巩固的哲学准备,也不太重视学术的的严肃标准,而是重视牧灵的效率。 这世纪的学术和思想过程可以在种种学术出版和学刊上显示出来的如法文版的《哲学神学学术刊》(Revue des Sciences Philosophiques et Theologiques)、《理智生活》(La Vie Intellectuelle),《圣多玛斯》(Revue Thomiste)、《多玛斯思想学刊》,西班亚文版的《多玛斯学说》(La Ciencia Tomista),英文版的《多玛斯学者》(The Thomist),甚至出版了捷克(Czech)文的《哲学学刊》(Filosoficka Revue)(布拉格(Prague)1928年首版)等等。 梵二时期前后我们可以提出几位重要道明会神学家。其中有义大利的路易.贾比枢机(Luigi Ciappi),曾任教廷神学顾问,和法博.瓜定尼(Fabro Guardini);本笃.拉鲍(Benoit Lavaud)(卒于1979年),他开始探讨一种比较新式的婚姻神学;伦定.瓦维甫(Valentine Walgrave)(卒于1979年)有关教条的发展; 若望.贺沸尼格佬(Jean-Herve Nicholau),宏伯.包额瑟(Humbert Bou?sse)(卒于1975年),和雅博.伯特福(James Patfoort)论基督论;克捞.贺富瑞(Claude Geffre)和若望.伯铎.爵稣华(Jean Jacques Jossua),二位是《大会学刊》(Concilium)的主编在西班牙的马瑟林诺.班德拉(Marcelino Bandera);北美的若望.厄华特.苏利班(John Edward Sullivan)(卒于1981年)on 奥斯定思想和历史神学,维廉.希儿(William Hill)论圣三和多玛斯.奥米雅拉(Thomas O'Meara)论恩宠。 道明会士们为了实行他们的宣道使命都很强调伦理神学。在世纪初,重点是在于出版和编写所谓的“伦理手册”。当时最初明的是由道明玛利.普路美(Dominicus Marie Prummer)(1931年),本笃.莫尔客巴哈(Benedict Merkelbach)(卒于1942年),和路易.范番尼(Ludovico G. Fanfani)(卒于1951年)所出版的也成为这世代伦理手册的代表作品。在英语界有察尔斯.卡兰 (Richard J. Callan)和马克胡(J. A. McHugh)。这二位美国籍会士多年在纽约州的玛利诺总修会教书,因此在这新创的外方传教团体有极大的影响。 这些著作的特征有:这些著作融入的当时的法典规定,莫尔客巴哈的书籍使以得行为基础渐渐发展一种更有圣多玛斯方式的伦理体系。普路美(Prummer)书中的一些特别伦理问题论文融入的当时医学和心理学的发现尤其是有关行为、性伦理以及心理病患。伯铎.伦贝拉斯(Pedro Lumbreras)曾写过《神学大全》中的伦理部份注释;路易.宾德(Louis Binder)(卒于1981年) 也曾经探讨过一些伦理学的特殊问题。方济.斯达特曼(Franziskus Stratmann)(卒于1971年)面对霸道的军队政府成为基督和平运动的重要推动人。 这世代修会也出现了重要的法典学家如若望义拉(Juan Ylla)、德范.高麦斯(Esteban Gomez),范番尼(Ludovico Fanfani)和雅博.柏拉特(Alberto Blat)。比较现代的作家如瑟沸斯.宾凯而(Servais Pinckaers)和宾多.奥利瑞拉(C.J. Pinto de Oliveira)都尽力改善伦理神学。他们一边是要有历史性的认知意志主义(Voluntarism)在后中世纪的影响,同时恢复一种性格的伦理而不是一种法律或案件的伦理选择,这些神学家的贡献能够保证这学问未来的发展。这种奋斗也是等于积极地反对均衡主义的说法(Proportionalism)是由一些耶稣会士和其他神学家好像要恢复盖然论 (Probabilism)的一些不理想的观念。 梵二神学也开始重视历史证据,幸好这世纪的会士们在大公会前后都投入历史的研究使我们能够有更深刻的认识修会历史中的传统。首位归于安东宁.莫提尔 (Antonine Mortier)着的《道明总会长史》(History of the Masters General)总共八大巨本在1920年才结束,《宣道会历史论文》(Monumenta O.P.)在1896开始出版,《宣道会文献》(Analecta O.P.)在1893年出版。《宣道会古文库学刊》(Archivum Fratrum Praedicatorum)1931年开始出版, 《》(Quellen und Forschungen)是在1907年开始出版。 道明历史委员会的论文在1931年开始出版。奎提夫-厄察特(Quetif-Echard)版的《道明会著作目录》由有雷米.库伦(Remy Coulon)继续编完,而后由多玛斯.卡培里(Thomas Kaeppeli)完全的改编。 安吉.瓦尔兹(Angelus Walz)着的《道明会史网》(Compendium Historiae O. P.)可说到目前识最完整的修会史。在英文界有美国道明会士威廉.辛耐朴(William A. Hinnebusch)在1973年出版的修会历史二册(可惜辛氏只写到创会到十六世纪),他在1975年又出了《道明会简史》[5],(A Short History of the Dominican Order)。八十年代直到新世纪,由英国会省的西满.德奎尔(Simon Tugwell)的会史言就是最重要的。 有关中世纪史的重要作品如丹尼尔.卡路斯(Daniel Callus),良纳特.伯尔(Leonard Boyle)和雅格.魏瑟培(Albert Weisheipl);瓦尔兹所著的《德国籍会省史》:;德范 阿客斯特尔Stephan Axters着的《荷兰省会史》;在英国有格德费.安瑟都德(Godfrey Anstruther);美洲道明会史有维铎.欧丹尼尔(Victor O'Daniel)和列吉那.葛非(Reginald Coffey);有关在西班牙和拉丁美洲的修会史有法卡斯Vargas,贺丁诺(Getino).伯特郎.何勒迪亚(Beltran de Heredia)(卒于1973年)等人。 这世代也出现一些很重要的护教著作尤其是梵二后在推动大公运动。在这初期最重要的卫教者是雅博玛利.维兹(Albert M. Weiss)(卒于1925年),后有德范.胡根耐(Etienne Hugueny)所著的《批评与公教主义》(Critique and Catholicism),本笃.苏恩 (Benedikt Schwalm)。文生.德谷鲁特(Vincent De Groot)(卒于1922年)、卡里谷-赖冈热和列吉那.舒尔兹(Reginald Schultes)(卒于1928年)曾经写过一些很重要的教会论书籍,大部分都是以护教的角度所编写的。后来许多学者偏向宗教比较,如同若望.岷纳斯(Jean de Menasce)(卒于1973年)的作品。他父亲是一位埃及犹太人,他母亲是一位法国人,年轻时都于当时英国和欧洲大陆的知识份子有密切的来往。在这种存在主义的忧虑他差一点自杀,但渐渐发现信仰而在1926年受洗而在1930年加入道明会。 他曾在瑞士的弗瑞堡大学教宗教史和传教学一直到1948年,他去巴黎研究古代伊郎,之后才前往美国的(Princeton)教书直到1959年。他的心脏病使他在晚年渐渐地退化直到1973年去世。在世时他是一位著名的灵修辅导而留下许多书信。他最著名的两本著作是《当依色列爱时》(When Israel Loves)和《花园之门》(The Door of the Garden)。这种大公的看法可说是能够代表这世纪的道明会思想。 在圣经研究方面,本会所创办的圣经书院提供了最大的贡献。除了赖冈热的工作之外,路易.文生(Louis H. Vincent)、阿伯尔(F. M. Abel)和罗兰.德凡(Roland de Vaux)的考古研究也有极大的贡献。罗兰.德凡可说是这世纪最种要的旧约学家,同时也是谷木兰和死海书卷的学者,这些学者的学术成就就在《耶路撒冷圣经》的出版和《圣经学刊》(Revue Biblique)的证件来证明。这工作由其他学者如业伦.莫尔费.奥坎诺尔(Jerome Murphy-O'Connor)、厄米尔.博艾马尔(Emile Boismard),和本笃.维万诺(Benedetto Viviano)继承。 在这耶路撒冷书院之外也有许多著名的圣经学者如:马谷.沙雷(Marc Sales),胡.伯朴(Hugh Pope)、撒维纳(P. Savignac)、撒伯达(V. Zapletal)、伯纳.阿罗(Bernardo Allo)、方济.邱本斯(Francis Ceuppens),雅博.郭隆加(Alberto Colunga)、雅格.福斯特(Jacques Voste)(卒于1949年)、瑟拉芬.撒博(Serafin Zarb)(卒于1976年)、瑟斯劳.司比克(Ceslaus Spicq),路加.郭伦堡(Lucas Grollenberg),等人。 在哲学方面,我们已经提过当时的形上学的问题以及一些重要的学者如教廷神学顾问雅博.雷皮迪(Alberto Lepidi)对于康德思想和宗教的研究,罗兰.高瑟林(M. D. Roland Gosselin)探讨知识论;亚历山大.玛利.胡而乏特(Alexandre M. Horvath)在宗教性的形上学;卡路玛利亚.曼瑟尔(Gallus Maria Manser)把多玛斯主义介绍为一种整体的体系;道明玛利.德彼得 (Dominique Marie De Petter)(卒于1971年)在知识论,和马林略玛利.马提斯(Marines M. Mattijs)(卒于1972年)在人类学。更有创意性的学着是依诺森.伯诚思齐(Innocent Bochenski)在形上逻辑和马克斯主义,厄马奴尔.巴尔巴多(Emmanuel Barbado)(卒于1945年) 和厄华特.罗勃.伯尔南(Edward Robert Brennan)(卒于1975年)在心理学。在美学有安博.马刻尼科(Ambrose McNicholl)(卒于1982年),良纳铎.勒胡(Leonard Lehu),多玛斯.里查(Thomas Richard),马赛尔.拉灿斯(Marcel Lachance) (卒于1974年),依纳爵.厄斯克曼(Ignatius Eschmann)(卒于1968年) in 社会哲学大学,若瑟.雷布瑞(Joseph Lebret),厄伯哈特.维迪(Eberhardt Welty),和阿托尔.巫泽(Arthur Utz)在社会和政治学。当时最紧迫性的问题,科学与现代哲学的问题曾有安尼瑟多.弗南德斯(Aniceto Fernandez)(卒于1981年),维廉.凯恩(William H. Kane),道明.杜巴累(Dominique Dubarle),维廉.瓦拉斯(William A. Wallace),雅格.魏瑟比(Albert Weisheipl)和雅博.莫拉杰斯奇(Albert Moraczewski)。最后,安德.吉根(Andre Gigon)(卒于1977年)和雷略.高铁尔(Rene-A. Gauthier)在研读哲学的文献提供的一些很重要的贡献,如同依诺森.伯诚思齐(Innocentius Bochenski)。氏出版委员会还是继续编改和出版阿奎诺的作品。 在这时期,1963年罗马的天使书院被教廷升为宗座大学。校方马上取用了方言为教书的语文,梵二后也特别开了“英文部”来接纳来自第三世界的学生。修会也在瑞士弗瑞堡大学办神学院,而在鲁汶还维持一个团体,道明会也继续办马尼拉的圣多玛斯大学,可算是远东最大的天主教大学以及耶路撒冷的圣经书院。梵二召开之后,许多会省立的书院都关闭或千移往大学附近,如英国会省早迁到牛津 和剑桥大学城,因此恢复了原先修会的计划。在美国,道明会的书院都设在华盛顿(Washington)、圣路易(St. Louis)和奥克兰(Oakland)。 祈祷 在这世纪初,修会仍然维持着柯弥而所推动的“隐修的规律生活”,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本修会的祈祷生活在这世纪有三件事影响了整个发展的方向:1)礼仪复兴运动直到梵二的礼仪改革, 2)1968年的新版会宪对于规律生活规定的改变;和3)恢复所有信徒有默观生活的共同圣召。 这最后一项的主角应是若望.阿林特罗(Juan Arintero)(卒于1928年)这位西班牙会士原先是一位在高黎亚斯(Corias)书院里的生物学教授,之后也在撒拉曼卡教过书。从1909年到1912年,曾经在罗马的天使大学教护教论。他回去撒拉曼卡时,开始当道明隐修女的神师使他开始进入神秘祈祷的领域。他在这大学城里创办的“超性生活月刊”(La Vida Sobrenatural),专门探讨灵修神学的种种问题和继续从事灵修辅导的工作。他的研究使他采取邵德略(Saudreau)的观念[6]。 that all Christians are called to 神秘者al 默观, and began to confirm this theory from 阿奎诺' doctrine of the gifts of the 圣神 and from the experiences of the saints。(找到更有说服力的推动者)他从1890年开始所出版的作品,不断地研究有关发展学说在神学的影响[7]。他最重要的神学作品:《教会的神秘发展》(The La Evolucion Mistica)就是把发展的观念用来解释整个宇宙、生物、教会的进展以及每位基督徒的神修生活。他在他的作品中维护着他的基本学说,其中有《祈祷的阶层》(Grados de Oracion)和《雅歌注释》(Song of Songs)。他获得了一位义大利籍苦难隐修女,玛利亚玛达肋纳(Madre Maria Magdalena)的协助,创办了《超性生活》(La Vida Sobrenatural)月刊,后来也成为其他灵修学刊的榜样,如法国的《神修生活》(La Vie Spirituelle)和北美国的《现代灵修》(Spirituality Today)[8]。 阿林特罗在神秘主义的说法后来由列吉那.卡里谷赖冈热(Reginald Garigou Lagrange)所取用。他原本是一位医学学生,他加入道明会时,曾在安博.盖尔铁(Ambroise Gardeil)的指导之下读书做研究,尤其是有关神秘主义者的心里学者。盖尔铁(卒于1931年)在1878年入道明会。他在1893年协助创立《多玛斯学刊》(Revue Thomiste),而后由于法政府将把所有会士赶出国门,只好在比利时的勒昭爽(Le Saulchoir)创立法文研读书院。他主要的作品应是有创意的《灵魂的结构与神秘经验》(The Structure of the Soul and the Mystical Experience)(1927)他认为一切圣神的恩惠都在灵洗时获得的,他也解释天赋的默观不是观念的融合而是一种灵魂与天主的感性同性所产生的。厄曼奴尔.路易.赖蒙尼尔(Emmanuel Louis Lemmonyer)(卒于1932年)和嘉斤(A. M. Jacquin)创立《哲学和神学学刊》(Revue des sciences philosophiques et theologiques)(1907年);和巴尔泽(M. Barge)创立《年轻杂志》(Revue de la Jeunesse)(1909年首版)给年轻读者,踏后继承盖尔铁当勒昭爽书院的教务主任,之后成为吉略特总会长的伙伴(佐理)。赖蒙尼尔积极地把伦理神学分析为神秘神学和克修神学。 活在这环境中,卡里谷.赖冈热,与当时的法国思想很熟悉[9]。他在罗马的天使大学只教一年的书,但在暑假都前往义大利、法国、英国、荷兰、加拿大和南美洲,由于他身体脆弱,在1964 年退休于罗马总部圣撒比纳会院。他晚年好像思想比较固定,但一直是一位很标准的会士,为穷人当乞丐,而成为众人的神修导师。他灵修学的主要作品有:《论基督生活的成全》(Christian Perfection)以及经典著作《灵修生活的三个世代》 (The Three Ages of the Spiritual Life)。巴多禄茂.佛杰(Barthelemy Froget)着之《圣神的恩赐与道明会圣者的生平》(The Gifts of the Holy Spirit in the Lives of the Dominican Saints)把卡里谷.赖冈热的学说很有趣的使用。同样的克列孟.顿迪(Clement Thuente)着的 《圣神请来》(Come Holy Spirit),和范杰拉(Gerard Vann)之《神圣慈悲》(The Divine Pity)和雅钦.贝提托(Hyacinth Petitot)研究一些圣人的生平。 阿林特罗学说的影像之一也就是把神修宝藏提供给凭信徒 。德尼斯.梅撒德(Denys Mezard)(卒于1930年)曾把阿奎诺的著作整理为为默想题材来每日使用,同样地他也根据胡郭.圣杰尔枢机的《圣经注释》和圣女贞德.善达尔(Jeanne Francoise de Chantal)的著作整理为默想书籍。 另一位平信徒灵修的使徒是安东宁吉勃.瑟蒂郎斯(Antonine Gilbert Sertillanges) (卒于1948年) who entered the 修会 in 西班牙 and was exiled from 法国 in 1883。他首先在科西嘉岛(Corsica)教书,而之后才转入巴黎的天主教书院,但在1903年由于所有会士们被政府充军使停止教数。 他曾出版过700本书及小品。他的著作对象就是当时的法国的知识份子(因此他最著名的作品名叫:《论理智生活》(La Vie intellectuelle)而作品的主体是多元化的:从基督宗教政治到祈祷和音乐;他的作品风格十分的另类而脱离了比较枯燥的学术风格。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讲的道理使他被充军往耶路撒冷、荷兰和比利时,他在1939年才回法国,而继续写作。 法国会士宏伯 克里撒克(Humbert Clerissac)(1864-1914) 多年在英国定居,是一位著名的避静导师。他当初与斯德哥尔摩(Stockholm)的新教徒开始对话,曾帮助厄内斯特.熙察利(Ernest Psichari)回归教会,法国著名作家良.伯赖(Leon Bloy)和雅格.马里旦(Maritain)的神师。他的作品反射当时摩登主义的危机,但也正对当时有知识学问的信徒,如他的代表作是《教会的奥迹》(The Mystery of the Church) (1919)。后来随着这传统是若望伯铎.麦迪欧(Jean Paul Maydieu)(卒于1955年),是当初是《理性生活》(La Vie Intellectuelle)月刊的作家[10]。在1945后成为此刊之总编主任。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参与军队,反德抗战而被关在坚牢。他的作品有《真福八端》(The Beatitudes)、《基督与世俗》(Christ and World)和《现代要理》(A Catechism for Today)。他的特恩是他能够使不同的团体开始座谈对话。同样的,碧岳雷孟.赖卡迈(Pius Raymond Regamey)以他的作品能够接近当时的平信徒。 在英国另一位著名宣道者,尤其是向平信徒谈论祈祷的是伯达.杰瑞(Bede Jarrett)。他其中著名的徒弟是范杰拉(Gerald Vann)(卒于1963年)。 他在天使大学毕业后,回牛津修现代哲学和对于卡尔钟(Carl Jung)的心理学有兴趣。他曾教过而后成为拉瑟顿(Laxton)道明男子书院的校长直到1952年。在1938年他组织了《和平祈祷联合会》(Union of Prayer for Peace)。他是一位害羞但很聪明的人,从1952年直到他去世为止,他在康桥(Cambridge)、爱丁堡(Edinburgh)、纽卡斯特(Newcastle)和在北美各地等地教书写作。在他的著作中,尤其是《伦理造成人性》(Morals Makyth Man)、《神圣的慈悲》(The Divine Pity)、《厄娃与葛利芬》(Eve and the Gryphon)、《乐园的果树》(The Paradise Tree)、以及一本有关婚姻问题的书籍等作品,他尽力地把更有心理学和象征的方式来探讨伦理学和神修学。同样,多玛斯.吉尔比(Thomas Gilby), 尤其是他《神学大全》翻译成英文,使多玛斯主义的诗词和逻辑有趣地融合在一起。 在西班牙维持阿林特罗的学说传统有依纳爵.闵能德斯.雷卡达(Ignacio Gonzalez Menendez-Reigada)(卒于1951年),他曾在撒拉曼卡教过伦理学和神修学,除了一些灵修学的书籍(如他著名的《圣神七恩》),他也探讨过国际法律以及有关合理的战争(如西班牙内战)[11]。另一位是维多利诺.欧森弟(Victorino Osende)他也出版过一些很实用的祈祷手册。 当时的平信徒的灵修生活也可以在道明第三会 成员的生平和著作显示出来的。其中有苏肋达.阿若岳(Soledad Arroyo)她的作品《乐园之钥》(Key of Paradise)是在1918年出版的。 法籍妇女依丽撒.勒修(Elizabeth Leseur)(卒于1914年),她曾嫁给斐里.勒修(Felix Leseur)。她早年已经放弃她的信仰,但有一次阅读不可之论者勒楠(Renan)著名著作《耶稣传》而诲改。在道明会士若瑟.贺博(Joseph Hebert)的指导之下,加入了道明第三会而开始度一种奉献与天主的生活。她逝世后,她无神论的丈夫读到他的灵修日记后也皈依于主,而后来入会改名为雅钦.勒修 (Hyacinth Leseur)(卒于1958年),后来他写他爱妻的传记。 属于在俗道明会的种要人物有现代玫瑰经的使徒,真福巴多罗茂.隆格(Bartolo Longo)(卒于1926年,1980年被列为真福品) 和弗罗伦斯市长乔治.拉比拉(Giorgio La Pira)(卒于1977年) 他在世时,给予一种信徒政治家的良善榜样尤其是他对于穷人的关怀。 这时有六个俗世团体隶属道明之家,如“基督之爱”(Caritas Christi)俗世团 这团体的闯使人是培林神父(Perrin),一位瞎子的道明神父。 历代的敬礼如玫瑰经,对一般平信徒是一种最佳的默观方式也没有消失,因为这世纪修会出版了将近三十多种刊物和杂志 来推动这敬礼。罗瑟弟(E. M. Rossetti)(卒于1974年)。澳洲的若瑟.艾奎恩(Joseph Eyquem)和勒麦克(E. Limeck)成立的许多新式的玫瑰经团体而使用和创新了颂念玫瑰经的方式,尤其是更有圣经的基础为主。 这世纪的灵修生活也可以殉道者的数字来作一种统计:107位道明会士在西班牙内战舍命为主殉道。其中是前任总会长,文德.嘉西亚.巴略德斯(Bonaventura Garcia de Paredes),在这群会士中有二十二位属于阿拉刚会省的会士们在2001年已经被列为真福品[12]。德铎会省的弟多.何尔邓(Tito Horten)在纳粹监狱里致命。 玻兰的真福弥格尔.匝陀列(B. Michael Czartoryski),在1944年八月一日华沙市起义,在战线当营队神师,为那些军队和青少年服务。自愿陪伴那些无法逃难的病者。九月六日德军攻进市内时,医院也沦陷了,他穿着会衣,手上拿着一串玫瑰经安慰着病人。不久即与医院的服务人员和病人都一起被杀死而背扔在坑里。另一位英雄是一位道明修女真福茱莉.罗丁斯卡(B. Julia Rodzinska)。她在1943年女被捕;背关在漆暗的禁闭室里一年。1944年被转到涂谷(Stutthof)集中营,那里有不少犹太妇女被残杀在这绝望痛苦的环境中,真福茱莉.罗丁斯卡没有忘记她基督徒及献身者的责任,与这些同狱的妇女们一起祈祷,鼓励安慰她们。这些妇女们很佩服她的勇气、祈祷、希望和慷慨。十一月当集中营传染黄热病时,茱莉、罗丁斯卡自愿去侍候这些病人。1945年一月三十日,集中营被联合军解放,那里有六千九百多位半死半活的犹太妇女。1945年二月二十日,茱莉.罗丁斯卡因身体虚弱而感染到黄热病去世。二位属于道明会的英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108位波兰殉道者之一。1999年六月十三日被教宗若望保禄二世列为真福品。 在六十到九十年代也有许多属与道明之家的会士和修女在非州的刚果(Congo),秘鲁和中美洲各地。 最后,也有许多为修道生活的革新效劳,无论士在官方的职位当教廷的枢机主教:保禄.菲利普(Paul Philippe)和业伦.哈迈尔(Jerome Hamer); 或是专业研读道明灵修传统的专家如业罗尼莫.维恩斯(Hieronymus Wilms),保利诺.阿法瑞斯(Paulino Alvarez),安德.杜法尔(Andre Duval)和雷孟.司比牙齐(Raimundo Spiazzi)。依诺森.陶里撒诺(I. Taurizano)和格落修(I. Colosio)在他们《苦修和神修刊》(Rivista di Ascetica e Mistica)中的出版的一些文章。 宣道 这世纪给修会留下的印记之一是使徒工作的专业和职业性。因此现代的年轻道明会士不只是在大学得到哲学和神学学位,他们也应在他们个别的科系取得专业。路易.凯里(Louis Kelly),25年纯粹为犯人做牧灵工作,亨利 拜尔(Henri Pire),特别去关心大战的难民,而获得1958年诺贝尔和平奖。一位年轻在俗道明会员,真福伯铎乔治.范撒弟(Pier Giorgio Frassati),也是一位天主较轻年运动的成员。修会的使徒工作范围十分的庞大。 可见所谓的"宣道"已经不限于讲台或是在正道的范围, 而利用大众媒体和多种机会来讲道使更多人能够被服务。但直接性的宣方式还是很种要,无论是在礼仪中正道带避静或带领小团体。当时最著名的宣道者是卡斯尔.卡迈里(Casal Carmelli)(卒于1904年),他曾在北义大利宣道而成名,他最后八年都全身残废;克罗爱西亚(Croatia)籍会士,安吉罗.米斯克(Angelus M. Miskov)(卒于1922年),教育前驱者和一位很受欢影的讲道师;亨利 依纳爵 司密特(Henry Ignatius Smith)(卒于1957年),他在美国天主教大学成立一个宣道培训中心和瓦特尔.法瑞尔(Walter Farrell)(卒于1951年),他留下的书籍,影响了一代在美国的神学教育;文生 简贝客(Vincent Ferrer Kienberger)(卒于1963年),一位著名的圣体圣事讲导师又特别关心司铎灵修的神师;辛辛拿地之总主教若望.马尼格佬(John McNichols)(卒于1950年);亨利.黑齐(Henri Hage)(卒于1917年)加拿大圣道明会省的创始人。 我如果要选出当时最重要的宣道者,我会选第一为法国的雅博.詹维尔(Albert Janvier),他连续23年在巴黎的圣母院讲道,一直到1924年,他留下一系列的讲道搞,方式和风格很类似赖高德那么忧雅,道理坚固又符合当时的需求。 第二位为英国的伯达.杰瑞。他是英国省会长和中古世纪的历史专家,在他任内将把道明会带回牛津大学城,恢复黑袍会院的精华历史。杰瑞神父拥有一种友情美妙恩宠他的风格是比较现代直又开郎,但优雅,这样他能够在英国和美洲两地去影响他的听众同时在英语宣道传统中列下一个很简单的讲道方式与当时比较传统的方式不同。第三位应该是爱尔兰会士文生.马克纳伯(Vincent McNabb)。他曾在英国伦敦恢复所谓的公开争论 (公教证明学会(The Catholic Evidence Guild))。 当时所谓的直接宣道都是在归属修会的本堂举行,这是在传教区最普遍的宣道空间。在1983年的统计,修会在全世界负责约有438座本堂,而大部分这些本堂享有良好的正道的名声。虽然教宗保禄六世在1969年还曾叹息说:“有人说道明会士都是宣道者,但是我们为什么很少听见一位道明会士的宣道”。 在此道明修女会使徒工作也十分兴旺,她们在教育医疗,社会和传教等种种工作都传播整个世界。我们可以提共一个例子:亚丰萨.拉脱富(Alphonsa Lathrop)(1851-1926),出生为罗撒.郝特尔恩(Rose Hawthorne),美国著名作家郝特尔恩(Nathaniel Hawthorne)的女儿。由于父亲当过美国外交官,使他幼年住过英国和义大利,直到1860年才回美国。她之后与乔治.拉脱富(George Parsons Lathrop)成婚前后住过纽约和玻斯顿她本身也写了一些诗文与小说在各种刊物上登出。 1891年由于遭到长子的死亡之悲剧使夫妻两人归依天主教会而一起写了一本书叫《一个勇气的故事》(A Story of Courage)叙述他们归依入教的过程,由于丈夫无法接受生活中的悲伤就开始上酒瘾她只无法地与他分居。有一天她的神师曾提过一位年青女彩缝师在黑井岛(Blackwell's Island)因癌症而残忍的去世。 罗撒在纽约癌症医院受训三个月之后,开始在纽约市东南区的一个小公寓照顾病患者,而她还是继续学文章以及编写她父亲的回忆录来维持她的慈善工作。她在1898年亲自陪同她丈夫乔治渡过它最终的病患。1899年,克列孟.顿迪(Clement Thuente)神父将她和她好友阿莉丝.胡伯尔(Alice Huber)收受为道明第三会会员。 因此二位妇女改会名为“亚丰撒”和“玛利亚.罗撒”,在1900年发三愿而创立“道明圣罗撒修女会”,又称为专门安慰癌症患者的婢女会,而在纽约州的郝特尔恩建立母院和初学院。 罗撒郝特尔恩的工作可说是当代修女会的典形例子。如在十九世纪,这趋向在二时世纪也还是继续,现在全世界至少有114个道明修女会,而人数总共约有四万修女;而有五千位道明隐修女。但是圣召的危机严重地影响这些修女会,甚至比男修会更严重;也一些修女团体也要面领高年龄的危机。为了面对这些种种问题,多数修女会的驱向就是从一种比较正式和有治度性的传教事业渐渐往向一些非正式的社会工作,由于工作的因素 ,她们也必须改变她们的生活方式;据现在目前的发展可固计这些团体的未来可能是会便成在俗性质的团体。 道明在俗会中,除了已经提过的一些重要人物,我们应该提出西班牙的柏拉瑟德.弗难得兹(Praxedes Fernandez Garcia),后世称她为“矿厂工人之母”和法国总统的女儿路齐.法乌瑞.高尧(Lucie Feliz Faure-Goyau)(卒于1913年),获得一位道明会士雷孟.弗易略(Raymond Feuillette)的执导,她愿意在社会工作中,尤其是辅导非信徒妇女和儿童教育,成为“人灵的仆人”。他的著作有《纽曼与丹丁》(Newman and Dante)、《往喜悦:基督宗教与妇女文化》(Toward Joy: Christianity and Feminine Culture)。 二十世纪也是修会的传教事业大道最高逢的时代。由于政治的因素,虽然修会在许多地区损失了许多传教的空间,但是修会还是继续地在其她的地区,其她的领域出现:在东欧地区的斯堪的那维亚和苏俄,修会藉着“依斯定纳”大公研究所Istina Institute与东方正教保持联系。在信伊斯兰教的地区,由乔治.安娜华底(George C. Anawati)所领导的“开罗研究所”(Cairo Institute),在黎巴嫩(Lebanon),以及若瑟 肯尼(Joseph Kenny)在奈及利亚(Nigeria)的工作。为了推动与犹太教的交谈,道明会在人耶路撒冷设了“依撒义亚会所”。这些团体的宗旨不是要来感化而是来推动大公主义的对话。修会也在全球五洲中,在90各国家重事传教工作。 传教事业最典型的例子是:玛利.若瑟.罗泽斯(Mary Joseph Rogers)(卒于年 1955年),创立了道明玛利诺传教修女会(Maryknoll Missionary Sisters of St. Dominic)。1882年出生于玻斯顿(Boston),曾在著名的司密特书院(Smith College),而在母校过生理教师,以及在玻斯顿公立学校教过书。她还在司密特书院教书时,杰母斯.瓦尔兹(James Walsh)协助她成立一个传教学会。那时玛利诺外方传教会由瓦尔兹和柏来斯创立,1920年,她与几位学会的秘书创立他们的道明第三会团体。她连任当修女会的总会长,直到1946年辞职,在她任期内,也创立了一个隐修的团体为传教工作祈祷。玛利诺传教修女会吼来成为教会中最有活力的传教修会,在梵二之后,特别拥护社会运动而后走向解放神学。 这世纪的宣道发展应该是会士如何利用各种媒体来宣报福音。这包括美术。在此我们应要提出二个重要事件:第一是法国道明会其中的供座是出版《神圣艺术》(Art Sacree)宗教艺术杂志,再次邀请当时著名的艺术家,使他们对于礼仪艺术有兴趣。 会士伯铎 玛利亚-亚伦.高德略(Pierre Marie Alain Couturier)(卒于1954年),曾经邀请当时著名的艺术家如勒杰(Leger).鲁奥特(Rouault)、马地斯(Matisse)、查卡尔(Chagall),来参与修会在瑞士的阿熙(Assy)小圣堂的装饰。雅格修女,在尼芝(Nice)照顾过马地斯(Matisse),使这位著名的艺术家参与设计和装饰道明修女在温兹(Vence)的一座玫瑰小圣堂。由一位读书修士和建筑师,赖熙爵会士(L. B. Rayssiguier),协助和建筑师培瑞特 (A. Perret),效果是一个美术作品。 第二是在康拉.贝朴肋(Conrad Pepler)的领导之下,一群艺术家,其中有雕刻和书法家厄黎克.吉尔(Eric Gil)和画家和美术批评家达味.琼芝(David Jones)在迪治林(Ditchling)道明在俗团体。 许多礼仪音乐家如哈利顺(P. J. Harrison)、布鲁诺.贺斯柏(Bruno Hespers)、文生.铎诺番(Vincent Donovan)、厄林顿(F. A. Ellington)、金方济(Frank L. Quinn)和雅格.马奇恩达(James Marchionda)。 在绘画(高特略,阿根廷会士维廉.巴特略(William Butler)、安杰罗.撒冷卡(Angelo Zarlenga) 和雕朔,爱尔兰的(亨利.法拉纳根Henry Flanagan),美国的多玛斯.马克林(Thomas McGlynn) 都很受会士们欢迎。许多会士重事写有关美术的书吉或评论,如亚钦.德巫硕(Giacinto D'Urso),雅丰索.德阿马铎(Alfonso D'Amato),文多利诺.阿尔泽(Venturino Alce)和瓦尔.马克因内斯(Val McInnes)。 有一些会士的文笔十分的著名如:瑟蒂郎斯(Sertillanges)或被选为法国研究院议员的安博.玛利.卡累(Ambroise M. Carre)。 在此我们也必须要提出乌尔般(厄华特)拿格尔 (Urban(Edward J.) Nagle)在天主教戏剧的发展的贡献。他曾在主顾书院(Providence College)教书,编辑一本灵修学刊和当过修女们的神师,他与多玛斯.卡瑞 (F. Carey),创立“黑袍社团”(Blackfriars Guild),美国天主教大学的Speech and 戏剧学系,和“天主教戏团”(Catholic Theater Conference)(1937年)。在天主教大学,另一位优秀的喜剧导演继承他的工作:杰伯.哈尔克(Gilbert Hartke)神父。从1940年到直到1951年,拿格尔是纽约市的第一“黑袍社团(戏团)”的主席,成为第一个“非大道”(off-Broadway)戏团;他也为这戏团写过不少戏剧。因此收音机和电视渐渐被道明会士用来宣讲福音。 [1]这“多玛斯主义的二十四条学说”是由道明会士厄华特.胡根(Edouard Hugon)(卒于1929年)所编写的。这“学说”把正统的多玛斯主义的清楚地订下来。 [2]多玛斯.培杰(Thomas Pegues)以要理问答的方式来注释《神学大全》总共有二十一册。 [3]著名的方济.马淋.苏拉(Francisco Marin-Sola)可说是二十世纪其中最重要的道明思想家,他堆动所谓的“教条发展学说”,以及以比较新鲜的角度想要恢复恩宠之争论。 [4]目前玛利若瑟.赖冈热(Marie Joseph Lagrange)的列品案由修会积极地推动。 [5]中文版1982年在高雄出版。 [6]反驳法尔杰(A. Farges)以及多数耶稣会和迦尔莫罗会对于灵修生活的传统观念 [7]他的说法后来在德日进(Teilhard de Chardin) [8]原名是《十字架与荣冠》(Cross and Crown)。 [9]卡里谷-赖冈热在世也认识了柏格森(Henri Bergson)、肋维.布鲁尔(Levy-Bruhl)和马里旦(Maritain)等人,可算是当时法国思想潮流的代表人物和现代思想人士 [10]这月刊是由玛利文生.伯纳夺(Marie Vincent Bernadot)在1927年开始登刊的。 [11] 他后来被任命为高多华(Cordoba)的主教以及高多华(Cordoba)劳公大学的校长。 [12] 这是指真福雅钦.瑟拉诺(Bl. Jacinto Serrano)与同伴会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