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主是我们信的对象,祂原不需要被证明存不存在,就像我不需要证明我的父亲存不存在一样。天主就是天主,我们相信祂,随着岁月的增加,就会越来越认识祂,也就越来越体悟到天主在我们身上爱的计划。
你是什么时候认识天主?这个问题就好像问你说:“你什么时候认识你的父亲?”这个问题很难完整地给出准确答案。因为我们跟父亲的生命连系不能被解构,这是一个不断圆满的生命进程,所以我们很难切出哪一个“时间点”是正确答案,我们与天主的关系也是如此。有人只要沉醉享受在父亲的爱中生活,父亲也不会要求他的孩子去探索研究他,父亲只要他的孩子们安稳地在他的爱内生活。对于天主,有的人也是如此,他信仰的天主就是爱他的天主,只要快乐地在祂的庇荫之下生活,享受祂所给予的恩典与生命,足矣!这样时时满足与接受当下的生活也是一种信仰见证。
信仰的见证就是日常生活点点滴滴的累积,而且我们大部分的人是这样平凡的过生活。“我今天吩咐你们的这诫命,为你们并不太难,也不是离你们太远的。(申卅11)”信仰的见证不全是轰轰烈烈,抛头颅洒热血的殉道式的信仰见证,更多的时候是生活当中柴米油盐般的简单、实际而诚恳。“这教训离你们很近,就在你们口里,就在你们心里,使你们可以遵行。(申卅14)”
“老师,我该做什么,才能获得永生呢?(路十25)”也许你也这样问过耶稣。耶稣的回答应该就是:去“专注”地“爱主爱人”。当我们“专注”某一物,其余的东西就会退其次,天主的事是我们“专注”的对象,什么是天主的事呢?天主在今天福音中就说了一个例子,就是:爱你的近人。
福音中法学士问耶稣说:“谁是我的近人呢?”依照那个时代犹太人的思想,这个问题是不容易主观的认定,可能它会充满着陷阱和试探。因为按照法利塞人的想法,犹太人才是天主的选民,所以只有犹太人彼此之间才是“近人”,其他民族都是外邦人、是异族而不是近人,所以不相往来。但是另一派法利塞人则认为:只有遵守法律的以色列人,彼此才算是“近人”。耶稣是真智慧的真主,祂不直接答覆他的询问,反而引用一则善心撒玛黎雅人的故事比喻,来影射各种伪善者真正面貌和行为,藉故事中的善心外邦人的爱德行为,来开导法学士去确认“谁是你的近人?”也在这个机会,教训犹太民族,要发挥大爱及于仇人。
福音故事中的过路人,包括司祭、肋未人,他们都是法律的代言人、维护者、献身专务敬礼天主的人,应当比别人更知道爱护贫病弱小、痛苦伤残者,但他们见到被抢的伤者,竟然看一下就离开,不加以救援。他们是缺乏爱德,是光说不练的伪善君子。我们是不是常扮演此类的人而不自知。我们是不是也常常满口仁义道德,但遇到当下危急需要付出时,我们袖手旁观视而不见。
教宗说:“我们有时看到贫困的悲惨处境,却从前面走过去,好似与我们不相干;一切照旧进行,好似没发生任何事一样。我们最终成了伪君子,不知不觉地变得精神麻木,思想迟钝,生命枯竭。”
撒玛黎雅人所表现的爱德是诚恳而实际的,他真正动了恻隐之心,以真切诚恳的慈悲,恩待别人,他如同天主的肖像,爱人无分彼此,没分肤色、种族或亲疏远离。救人须及时,不必有国家、民族或乡党之别。
善心者是甘心牺牲,不图回报。善心的撒玛黎雅人不怕耽搁路程,不畏劳苦麻烦,肯花钱为伤者治疗,更不思考到伤者会感谢和还报,一心只在关怀伤患,这种无私,爱人如己的伟大胸襟,正是我们身为基督徒所应有的精神。他的爱德善行是普遍又持久的。这位撒玛黎雅人,他连着过路人,且又是自己民族的世仇者,也肯设法去营救。可见他的爱心是无私的,且是持久的好德行。他不仅着手进行,又救人救到底,送伤者至旅馆,请主人代为寻医治疗,归来再还清所有费用,直到此人康复。像他这种爱人至上的美德,的确值得我们学习效法,我们若要行善事就要慷慨大方,爱要一视同仁,不分贫富贵贱、亲疏友朋或陌生的旅人,有难须相助,不怕烦难,要怀抱着:“为最小的弟兄所做的,即是为耶稣所做。”
教宗说:“慈悲不是一个抽象概念,而是一种生活风格。在每日生活中,我们都应注意到并且碰触那些有需要的人。”
万有都是藉着耶稣基督而创造的,一切都是藉着祂,也是为了祂而受造。世界都是跟祂有关系,所以我们对万物慈悲,就是对天主的感恩,对人慈悲,这更是对天主更大的虔敬。所以我们求天主,引导我们返回正道,寻求真理,摒弃一切有辱信仰的事。我们要用我们慈悲的生活歌颂天主的圣名,以称谢天主的尊荣。
?和小春神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