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投稿 | RSS
  训导文集 圣教法典 信理神学 多语圣经 释经原则 圣经发凡 教义函授 慕道指南 弥撒总论 再 慕 道 同 根 生 剖析闪电
  天主教理 教理纲要 神学辞典 思高圣经 圣经注释 圣经十讲 神学词典 天主教史 礼仪问答 告解指南 辩护真理 圣月汇集
  梵二文献 神学论集 神学导论 牧灵圣经 圣经辞典 认识圣经 要理问答 祈祷手册 弥撒礼仪 大赦汇集 新答客问 宗教方志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章 > 神学哲学 > 信理 > 礼仪

圣座礼仪圣事部部长 罗伯特.萨拉枢机 — “迈向真确落实《礼仪宪章》”中文译本+导读 (3)

时间:2016-08-15  来源:《乐山乐水》博客  作者:罗伯特.萨拉枢机 点击:

 上文跟各位读者分享了圣座礼仪圣事部部长萨拉枢机 (Cardinal Sarah) 愿意大家先重温礼仪的本质,明暸清楚才正式研究《礼仪宪章》,否则只会做成误读。

 

枢机在之后的篇章,将看看 1.Where were we ——教长们的意向、 2.Where are we ——教长们的意向至今如何被实践、以及 3.Where can we go ——枢机的建议。今次让我们先看会议教长们的意向:

 

乙、梵蒂冈第二届大公会议的教长们有何意向?

 

我们必须更仔细地探究会议教长们的意向,尤其是如果我们今天渴求更忠于他们的意向。他们究竟意向借着《礼仪宪章》带来什么?

 

让我们先由《礼仪宪章》的首段开始;该段开宗明义:

 

“神圣公会议,既然计划日渐加强信友的基督化生活,使可以改变的制度更适应我们现代的需要,促进一切有利于信仰基督人士的合一,巩固一切召叫众人加入教会的途径。 (1)

 

让我们记得当大公会议开始时,礼仪改革已是之前的几十年的一个特点,而会议教长们已是对这些改革非常熟悉。他们不是毫无背景地,纯理论地考虑这些问题。他们预期将会继续那本身已开展了的工作而去考虑 altioria principia”,即圣若望廿三世在1960725日所颁布的自动手谕《礼节指引》(Rubricarum Instructum) 中提到的礼仪改革中更高或更基础的原则。

 

[评论员: 礼仪运动比1960年代的礼仪更新早很多。单单看旧礼的礼仪经书,在 二十世纪初多次有修订,都是教会渴望礼仪更新的表现。然而,礼仪运动的初期及后期分别颇大,初期着重如何使教友能够真实参与礼仪,修订礼书只是次要;但后期修订礼仪的风气日盛,甚至有了一种“为改而改”的压力,变得有点舍本逐末。各读者有兴趣的话,请参考延伸读物: Organic Development of the Liturgy, by Alcuin Reid, O.S.B.。本笃会士Alcuin Reid也有在“神圣礼仪 2016”研讨会发言。]

 

因此,《礼仪宪章》的第一段提出了四个理由去开展礼仪改革。第一个原因,“评论员: 日渐加强信友的基督化生活”,是每一个时代教会牧者的恒常关注。第二个原因,“使可以改变的制度更适应我们现代的需要”,可能使我们暂停并反省一下,尤其是对于1960年代的思潮 (zeitgeist)。但事实上,如果我们以大部分会议教长的理解,即以传承诠释法 (hermeneutic of continuity) [评论员: 本笃教宗曾多次提醒我们需要以“传承诠释法”去理解梵蒂冈第二次大公会议。可参考笔者之前的文章。],这代表着大公会议渴望礼仪能在可行的情况下发展,以促进基督徒生命的活力。会议教长们并不想单单为了改变而改变!

 

同样地,第三个原因,“促进一切有利于信仰基督人士的合一”,可能使我们又停下来,以为会议教长们希望运用礼仪而使它成为大公主义的工具 (ecumenical tool),将礼仪变成单单为达到目标的手段。但事实是否如此?当然,大公会议之后,也许有些人尝试这样做。但会议教长他们知道这是不可能的。倒过来说,在祭献台前,朝拜的合一,才是大公主义努力希望达成的目标。礼仪不是推广一种善意或宗徒事业协作的手段。不,在这方面,会议教长说他们相信礼仪改革能够成为达致在天主教内合一的助力的一部分,而没有这种这公教合一,在朝拜中的完满共融是不可能的。[评论员: 枢机指出,我们不是为了所有基督信友一起朝拜天主,就更改礼仪,将礼仪变成一个最小公约数便当作达成。反之,一同朝拜天主是一个目标——礼仪是目标,不是手段。]

 

同样的动机也能在第四个礼仪改革的原因中找到:“巩固一切召叫众人加入教会的途径”。这里,我们跳出了我们分离的兄弟姐妹而考虑到“众人”,即整个人类。教会的使命是要惠及每一个男女!大公会议教长们相信这事,并希望在礼仪中更有果效的参与,能够协助教会传教活动的更新。

 

让我举一个例子。大公会议举行之前多年,在传教国家,和一些比较已发展的国家中,有很多关于在礼仪中更广泛使用本地话可能性的讨论,尤其是读经,以及弥撒中首部分(即我们现在称为“圣道礼”的礼仪)的其他元素,和礼仪中的歌唱。圣座早已多番准许使用本地话施行圣事。大公会议的教长们,就是在上述背景情况下,提及礼仪改革对合一或传教有可能带来的积极影响。确实,本地话在礼仪中有它正面的角色。会议教长们要寻求的是这事,而不是批准神圣礼仪的誓反教化 [评论员: protestantized],或同意让礼仪被虚假本地化。[评论员: 使用本地话不是梵二的创新,而是教会一直都有按各地教会情况所准许的事。但单单使用本地话并不等于本地化]

 

我是个非洲人。 [评论员: 枢机来自大家觉得要跳舞的非洲] 请让我说清楚:礼仪不是推广我自己文化的地方。反之,这是我的文化受洗、我的文化被提升吸纳到神圣之处的地方。透过 (由传教士带到全世界的)教会的礼仪,天主跟我们说话,祂改变我们,并让我们能够有份于祂的神圣生命。当一个人成为基督徒,当一个人进入跟天主教会的完满共融,他接受更多的东西,这些东西改变他。当然,各种文化和其他基督徒也将他们的礼物(特恩)带入教会——现在跟天主教会完全共融的特别教长辖区的安立甘礼仪 (liturgy of the Ordinariates of Anglicans) 就是一个美好的例子。但他们带着这些礼物时心存谦逊,而教会用她母亲的智慧去判断如何恰当地去运用这些礼物。[评论员: 题外话:不久前跟一个由波兰世界青年节回来的神父谈话。他告诉我,接待他们的教区也有来自非洲的青年。波兰的青年邀请他们跳非洲舞,但非洲的青年却不太愿意,在抵不住主人家不断的邀请才不情不愿地跳。这不是一种在礼仪中的 Orientalism (东方主义)吗?倒过来说,如果别人一听我们是华人则叫我们打功夫,我们又会怎样想?我们真的有接纳别人的文化吗,还是只是靠着电视及别人的耳闻将他人定型了?]

 

无论如何,目前着实需要厘清何谓之本地化 (inculturation 或译本色,本位,本土化)。如果我们以耶稣基督的奥秘作为启示去真正理解这个词的意思,我们便掌握到本地化的重点 不是为了争取或宣称合理的非洲化、或拉丁美洲化、或亚洲化去取代一个西方化的基督信仰。本地化并不是使一个本地文化奉为圭臬(像被封圣了似的),也不是安处于某个文化中而冒险将它当成绝对标准。[评论员:就是说,本地化的意思,并不如某些人所说,到了某个文化就必须穿上该文化的所有外衣,以该文化作包装。] 本地化是上主破格进入(irruption)并显现(epiphany)在我们存有(being)的深处。上主破格进入我们的生命是一种扰乱、一种脱离,开启一个往新方向 (orientation) 的道路,创制一个新文化的元素,作为向人及他作为天主儿子传授福音的媒介。当福音进入我们的生命,福音扰乱它、转化它。福音给生命一个新的方向,新的道德及伦理方向。它将人的心转向天主和近人,绝对并毫无野心地去爱并服侍他们。当耶稣进入生命,祂转化它,祂以祂圣容的光辉圣化它,就如圣保禄往大马士革路上所发生的一样。(参阅宗9:5-6)

 

就如天主圣言透过道成肉身,成为一位在各方面与我们相似,只是没有罪过的人 (4:15),福音也取纳了一切人类和文化价值,但却拒绝在罪恶的结构中成形。就是说:在人或教会团体中有着越多的个人或集体罪过时,本地化的空间也就越少。相反来说,当一个基督徒团体越发出圣洁和福传价值的光时,基督的讯息就越能本地化。[评论员: 所以,不是别人怎样,我就要成为他。而是取了他人的形态之余,也要小心分辨并除去罪的原素。这样才能保禄宗徒所说的:“对一切人,我就成为一切,为的是总要救些人。”(格林多人前书 9:22) 保禄宗徒也有明确的目的,就是要救些人。] 信仰的本地化是提升圣德的挑战。它考察着一个基督徒团体圣洁的程度、福音渗透的深度、以及对耶稣基督的信仰。因此,本地化不是民间宗教传说或习俗。

 

[评论员: 不是我们将耶稣画成华人样子、在礼仪中跳非洲舞、用现代流行曲取代圣乐就叫“本地化”、“本位化”。这些行径只是同时贬低两种文化,没有建树。既不能将福音带进本地文化,也不能让福音讯息汲取本地文化的优点而在本地发扬成长。就正如:香港有某女流行歌手早几年经常唱“福音歌”,甚至出碟,但有人能因而信教吗?笔者不知道,但存疑。]

 

二十世纪初,中国教会已有“本地化”。神父们配戴“祭巾”,因为中国人认为祭祀时必须戴冠,否则对天不敬。故此即使在弥撒时他们也头戴“祭巾”。图中是汉中代牧区陕西南境宗座代牧——拔士林主教 (Bishop Pio Giuseppe Passerini, PIME) 主持的主教座堂祝圣新钟礼仪。围着主教的几位神父则头戴祭巾。相片由传教士南怀谦神父 (Rev. Leone Nani) 于传教期间所拍摄。

 

实现本地化的的要点,并不是透过在礼仪及圣事中使用本地语言或乐器、拉丁美洲音乐、非洲舞蹈、或非洲或亚洲的仪式和标记。本地化是天主降临到生命中、道德行为中、人类的文化及习俗中,为求将人从罪恶中解放,并引他们进入圣三的生命之中。当然,信仰需要一个文化作为载体以便传递交流。为此,圣若望保禄二世指出,一个没有文化的信仰是正在死去的信仰:“如适当地加以应用,本土化必须受两个原则指导‘与福音不相矛盾及与普世教会共融’。”(《救主的使命》通谕,1990127日,54)

 

我已花了一些时间去探讨《礼仪宪章》的第一条,因为要在恰当的背景中阅读《礼仪宪章》是非常重要的;这份文献本是为了推广连贯于现代世界中教会的本质、训导以及传教使命的合法发展(例如增加使用本地话)。我们绝对不可以无中生有,解读出宪章根本没有说的事。会议教长们没有意向革命 (revolution),却希望一个进化 (evolution),一次恰如其分的重整 (a moderate reform)

 

[评论员: 正如曾参与梵蒂冈第二次大公会议的本笃教宗多次指出,很多人所宣讲的大公会议和真正的大公会议简直是两个不同的会议似的 (a council apart),分别极大。大公会议后很多人利用大公会议作旗号,却在宣扬有利自身的理念,同时则牺牲了真理。这些人口中说要大家跟随梵二后教会的训导,做出来的却违反着教会的训导、礼仪规定、传扬错误的教会史、信理……各位看官只要留意近十年,不断有一些人在反对教会的教理、教律即可见一斑。]

 

会议教长们的意向在其他重要段落非常清晰。在整份《礼仪宪章》中,第14节是其中一条最重要的:

 

“慈母教会切愿教导所有信友,完整地、有意识地、主动地参与礼仪,因为这是礼仪本身的要求,也是基督信众藉洗礼而获得的权利和义务,他们原是“特选的种族、王家的司祭、圣洁的国民、获救的民族”(伯多禄前书 2:9:参阅 2:4-5)

 

[评论员: 有关何为“主动地”参与礼仪,枢机在之后有详细讲论。笔者先带出一点:不是在弥撒中,教友越多事情做:唱歌、送圣体、读经、维持秩序……就代表“主动地参与礼仪”。]

 

这种全体民众完整而主动的参与,在整顿培养礼仪时,是必须极端注重的,因为礼仪是信友汲取真正基督精神的首要泉源;所以,牧灵者在其全部牧灵活动中,必须以适当的教育方法,用心去追求。

 

可是,除非牧灵者本身先受到礼仪精神与活力的熏陶,并变成礼仪教师,则无法达成此目的;是以,必须设法使圣职人员先受到礼仪训练。

 

我们在这里听到大公会议前历任教宗的声音,寻求真实而有果效地参与礼仪,而为了达到这目标,一套完整的礼仪指引或培育都是绝对不可或缺的。[评论员: 各位读者在慕道班或道理班,有学到“如何”参与弥撒吗?不是说“不要谈天”、“不要玩手机”、“不明白就看书”这些外在的指引,而是内心的意向…其实这些才是最重要的教育。] 会议教长们在这里展露了一种后来被遗忘了的务实态度。[评论员: 勿忘初衷!会议教长们其实是非常务实的!] 让我们重新聆听大公会议的这些话,并思量它们的重要性:“除非牧灵者本身先受到礼仪精神与活力的熏陶,并变成礼仪教师,则无法达成此目的 (主动真实参与)”。[评论员: 礼仪教师不是指单有礼仪知识的人,而是能够由教会的心出发去经验礼仪的人。知识只能帮我们头脑的理解,但大公会议要求的,是整个在礼仪中生活过的人。对于这一点,稍后枢机有更详尽的解释。]

 

在第21节的开端,我们也清楚听到会议教长们的意向:“慈母教会,为使基督信众在礼仪中确能获得丰富的恩宠,切愿设法对礼仪作一全盘的整顿。”(Ut populus christianus in sacra Liturgia abundantiam gratiarum securius assequatur) 当我们学习拉丁文时,我们学到这个字:ut 表达着这副句是一个清楚的目的。会议教长的意向是什么?—[目的:]为使基督信众在礼仪中确能获得丰富的恩宠。他们建议如何达到目的?—[方法:]透过设法对礼仪作一全盘的整顿 (ipsius Liturgiae generalem instaurationem sedulo curare cupit)。请留意会议教长们说的是“整顿”(或“重整”),而不是“革命”!

 

其中一段最清晰而又最漂亮地表达出会议教长们的意向,就是在《礼仪宪章》第二章的开段,讨论至圣圣体奥迹的段落。第48节这样写道:

 

“教会操心焦虑,切望信友参与这奥迹时,不要像局外的哑吧观众,而是要他们藉着礼节和经文,深深体会奥迹,有意识地、虔诚地、主动地参与神圣活动,接受天主圣言的教训,领受吾主圣体餐桌的滋养,感谢天主,向天主奉献无瑕的祭品,不仅藉司铎的手,而且学习同司铎一起,奉献自已,一日复一日的,通过基督中保,与天主及弟兄彼此之间,融化为一,终使天主成为万物中的万有。

 

[评论员:“藉着礼节和经文,深深体会奥迹”这就是由有形进入无形。“藉着有形的标计,领受无形的恩宠”:这不就是大家在教理班学到有关“圣事”的本质吗?如果我们在弥撒中,只是停留在“有形的部分,我们便不是有意识地参与弥撒;但如果我们忽视有形的外在,我们也不是在“参与”弥撒。天主造人有身体和灵魂,祂要救赎的也是身体和灵魂。我们不能够单纯身体在而“三魂唔见七魄”般像局外的哑吧观众;也不可以说能够单纯以灵魂参与,而身体毫不配合礼节和经文。我们的参与必须是灵魂和身体联合的参与,可参考笔者早前的文章。]

 

我的兄弟姐妹,这就是会议教长们的意向。是,无错,他们曾就每一个达致他们意向的个别方法讨论过并投票。但让我们非常清晰:《礼仪宪章》所建议的仪式改革,例如恢复信友祷文(53)、放宽共祭弥撒条件 (57)、或其他一些方针,即如第34条及50条提到的简化,这些全都在我刚刚提到的会议教长们的基础意向这大前题之下。它们都是为达到目的的途径,而我们一定要达成的,是目的。

 

如果我们要迈向更真确落实《礼仪宪章》,我们一定要将这些目标、这些目的念兹在兹。如果我们以崭新的目光去研读这些目的,靠我们过去五十年经验的得着,可能我们能够以不同的角度去看待某些礼节中的改革或某些礼仪方针。如果今天,为了“日渐加强信友的基督化生活”以及“召叫众人加入教会”,有一些礼节改革和方针需要重新考虑,就让我们求上主给我们爱、谦逊、和智慧来实行这事。

 

[评论员: 梵二过去了五十年。枢机指出这五十年的经验能够让我们以新的角度去看待礼节中的改革或某些礼仪方针。现在已经是 2016 年,我们不能停留在 1980年代,以当时的眼光看今天的教会。我们比当年多了几十年的经验,有些当时做的对的事,我们已看到成果!当时做了错的事,我们现在已能发现,而应该作出修订了!我们绝不能为了面子而放弃真正实践《礼仪宪章》的目的:就是要“日渐加强信友的基督化生活”!当然枢机会在之后的部分,务实地分析《礼仪宪章》的执行及可行的改善。待续。]

上一篇:圣座礼仪圣事部部长 罗伯特.萨拉枢机 — “迈向真确落实《礼仪宪章》”中文译本 + 导读 (2)下一篇:圣座礼仪圣事部部长 罗伯特.萨拉枢机 — “迈向真确落实《礼仪宪章》”中文译本 + 导读 (4)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发布人身攻击、辱骂性评论者,将被褫夺评论的权利!
评论(共有 0 条评论,点击查看更多)
推荐资讯
百岁圣言会士郭福德神父回忆录:一生的追随
百岁圣言会士郭福德神
圣座颁布《弥撒讲道规则》,帮助司铎准备弥撒讲道
圣座颁布《弥撒讲道规
有关成义/称义教义的联合声明
有关成义/称义教义的
请不要以讹传讹,澄清法蒂玛圣母第三个秘密!
请不要以讹传讹,澄清法
圣座新闻室向各界介绍记者向教宗做的访谈纪录“世上的光,教宗,教会,时代的征兆”
圣座新闻室向各界介绍
天津西开总堂开拓福传新途径
天津西开总堂开拓福传
据报道:前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承认自己是基督徒
据报道:前苏联总统戈尔
忆我可敬的老师——高可贤主教
忆我可敬的老师——高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